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中国村落文化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田野现实和文献资料,以组织形式和演出模式为主线,梳理定县秧歌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探究其传承演变的历史动因。在这起起伏伏的百年历程里,定县秧歌犹如一叶轻舟,被知识分子、国家政权、现代化等力量交织的历史洪流裹挟前进。然而,看似身不由己的秧歌,始终野性难驯、自有方向。源于乡野的它,深深扎根在定县的土地上、人心上,潜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目录
第一章 走近定县秧歌
秧歌是歌舞戏多形态并存的民间艺术,戏是定县秧歌的内核。学者眼中、民众心中的定县秧歌相似又不同,相依相异、各美其美。
一、家乡的召唤
二、学者眼中的定县秧歌
三、多种形态并存的秧歌
四、浅谈民间戏剧研究
五、民间艺术研究一观
第二章 定县秧歌的生发土壤
定县秧歌生于农、长于农,天然带着农耕文明的底色。现代化机器强力推进,农将不农、村或不村,定县秧歌将如何自处?
一、冲积平原上的中山国
二、农事、信仰与文化
三、农不农、村不村
第三章 定县秧歌的演进之路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定县秧歌本来在自己的航道上平波缓进,从自娱自乐到“ 挣口饭吃”,突然平教会和抗战两座“ 大山 ”压到身上,负重前行的秧歌会偏离航道吗?
一、从秧歌会到三庆班
二、“洋博士下乡”与“文明戏”进村
三、为抗战服务的秧歌
第四章 “三起三落”的定县秧歌剧团
民间艺术一旦有了正式的组织机制,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定县秧歌剧团用起起落落的事实告诉我们,答案不仅仅是“会”或“不会”这么简单。
一、辉煌(1952—1960)
二、“半农半艺红花开”(1962—1971)
三、复兴(1978—1988)
第五章 重返民间的定县秧歌
政府的支持说撤就撤,定县秧歌只能重新投入民众的怀抱。然而,见了“ 大世面”的定县秧歌还能真切拥抱土里刨食的农民吗?
一、被“放养”的二十年
二、剧目的传变与得失
三、技术世界中的定县秧歌
附:“台口”实录
第六章 非遗语境下定县秧歌的“再生”之路
于民间艺术而言,非遗是个机会,能不能抓得住,能不能用得好,各地用差异化实践提交了一份份色彩斑斓的答卷,定县秧歌答得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一、剧团的建立与维系
二、传承人与传承基地
三、名目繁多的非遗展演活动
四、互动中的京津冀
第七章 秧歌小戏,行路不止
定县秧歌自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能成长为当前的样态,绝非一种力量灌注的结果,那么定县秧歌背后究竟有哪些推手在暗自较量呢?
附录1 定县秧歌大事记
附录2 定县秧歌传承谱系表
后 记
参考文献
导语
1926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的晏阳初,带领平教会对定县进行了十年的平民教育实验。定县秧歌因极受当地人喜爱,被晏阳初作为进行乡村社会改造的一个突破口。当时的定县秧歌在备受关注下生机勃勃。但如今,它成了乏人传承,亟需抢救保护的国家非遗。定县秧歌这百年兴衰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作者通过田野考察和文献梳理,为我们呈现了定县秧歌台前幕后延续传承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其在各种力量交织影响下不变的乡野本真色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中国村落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谷子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91698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22-10-01
首版时间 2022-10-01
印刷时间 202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576
CIP核字 2021228600
中图分类号 J722.211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