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与学问(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本由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所著的随笔集。全集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透过本书,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学者的渊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锐和机锋,诗人的激情和想象。

内容推荐

感悟人生真谛,探究世间学问,学贯中西,知兼古今,槛外只言片语,道尽世事沧桑,来固欣然,去亦无憾。

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的经典论述,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学者的渊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锐和机锋,诗人的激情和想象。

目录

序言 读书·读人·读物

第一篇 文化钩玄

 如何解说文化

 我们的文化难题

 何谓“文化危机”

 文化问题断想

 传统文化定性问题

 文化之谜: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文化之谜:科学·哲学·艺术

 文化之谜:宗教信仰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

 东西文化及其科学

 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

 唐宋的文史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

 显文化·隐文化

 台词·潜台词

第二篇 学林晴影

 东西方哲学思想之不同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

 齐鲁之别与传统思想

 文才史学的偏锋中锋

 诗与真

 诗境

 现代中国文学

 历史的断层

 欧洲文学

 小说史的三角和对顶角

 史书·小说

 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

 佛学谈原

 与书对话:《礼记》

 《论语扩子日”析

 “道、理”·《列子》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

 古典小说:《儒林》·《镜花》

 谈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

 从《三寸金莲》谈“挖根”小说

 烟·火·光

 “解构”六奇

 内和外

 两种“法”

第三篇 阅卷津逮

 阅读的美学

 读书法

 读书得问

 读书断想

 诗的倒读

 书的反读

 古今对话:读书

 谈读书和“格式塔”

 古书试新读

 谈《千字文》

 闲话天文

 读古诗

 重读“崤之战”

 儒林与武林

 文体四边形

第四篇 槛外小语

 科学与人生观

 人苦不白知

 谈社会心理学

 “闲”、“书”二话l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小人物·小文章

 文士业外

 做官之路

 寂寞

 叹逝

 时间

 批评

 看音乐

 酒友

 遥寄莫愁湖

 不悔少作

 自挽联

 占卜术

 戏剧

 茶毗前谈:逍遥游

 荒诞颜回传

 坐井观天记

 历史的幽默

 两个月亮

 遗憾

 泪

试读章节

遗憾

一生快到尽头了,照说是往前看不见什么,多半要往后瞧,检查一生走过的足迹。我耳目不灵,动作不便,不宜出行,一个人躲在小屋内最便于回忆,却胡思乱想,偏要向前看。几年后,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一直可以想到地球末日。于是记起梁启超《饮冰室文集》里译的一篇小说《地球末日记》。说的是太阳冷却,地上全是沙漠和冰雪,只剩下一对男女在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峰顶上晒夏天中午的太阳。他们指点江山,评说历史。落日下寒气越来越重,抵御不住,两人相抱,同归于尽。小说末尾是,死了的地球仍环绕正在死去的太阳旋转,只有爱留了下来,没有随这对男女逝去。我看时只有十二三岁,不大懂。这篇小说写前一世纪末欧洲人的知识和心情。他们的世界还很小,想不到会有人造卫星,人能上天。热力学第二定律正在行时,还不是生态学说。现在又到世纪末了。我向前看,不料回到了过去,看到十来岁的自己。这是不是爱因斯坦的说法,宇宙是有球性的,光线笔直前进会回到原处?于是想起了看《相对论ABC》迷上天文学夜观星象的我。那时我二十几岁,已来北京,曾经和一个朋友拿着小望远镜在北海公园看星。织女星在八倍望远镜中呈现为蓝宝石般的光点,好看极了。那时空气清澈,正是初秋。斜月一弯,银河灿烂,不知自己是在人间还是天上。

思前想后,一生有什么遗憾没有?从上面说的可以看出,若要说遗憾,第一件便是没学到科学。我的科学知识只有幼儿园程度。上小学时竟敢拿哥哥的《查理斯密小代数学》去看,还有严济慈编的初中用《混合数学教科书》三本,里面讲了代数几何三角。书一开头便讲“格兰弗线”,还附一些数学家的肖像和介绍。爱看自己看不懂的书是我的老毛病。

到北京后知道上学无望,科学是学不到了,但还不死心,要去读外国大科学家写的小科学书。看懂了一点本来看不懂的书有极大的快乐,便想译出来给和我类似的人看。真是傻气十足,不自量力,居然译出三本天文学书。《通俗天文学》由商务买去稿,还曾再版。《流转的星辰》由中华出版。《时空旅行》译出交稿,正是抗战开始前夕,连稿子也不知何处去了。还和人合译《金枝》一卷本,想得点人类学民俗学知识,也遭到同一命运。那时我在西山脚下租了一间房,每天除译书外便学外文,还硬啃一本《光的世界》,一本《语言学》,都是英文的。房东是一位孤身老太太。租另一间房的一个人是学化学的,从日本回来,要到德国去。我向他请教,听他谈论日本。芦沟桥的炮声惊醒了我的幻梦。

这是遗憾,也不是遗憾,因为本来是做不到的事。我那时并不是狂妄,实在是无知,不懂得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好奇心太大。不论费多大劲,能自己满足一点点就有无上快乐。越是难,越想试试,不可救药。

实在有点遗憾的是辜负了别人的期望。这就多了,要从我的母亲算起,算到老师,朋友。有人对我有点希望,我就觉得是欠下一笔债。令人失望岂不是罪过?有人也许说过便忘,我却难以自己勾销。在这里道歉也是白说。白说也要说,不好带去火化。想起这些还不清的帐目我就头痛。拉丁文、罗马史,起了个头就断了。印度的古典、今典,钻进钻出,有理说不清,如入宝山空手回。这两个包袱已经压得我抬不起头来,别的更不用说了。鼓励的话,期待的眼光,想忘也忘不掉。

这一生东打一拳,西踢一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什么也说不上会,都比我读马列,学俄文,学锯木,抹泥,涂油漆,种稻子等等好不了多少。不管旁人怎么说,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大份量。自知是块本来无用的废料,不过错蒙一些人赏识而已。所以尽管有遗憾,仍能笑口常开,时刻准备着上八宝山“火遁”去也。

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是昆曲《林冲夜奔》中的台词,好像是出于明朝李开先的《宝剑记》。近来不止一次见到报刊上有人引用,由此想起,有男无女,岂不偏向?是不是古代女子都像老前辈贾宝玉先生说的那样是水做的,容易流泪,和男的不能相比?可是也不尽然,那位以流泪出名的林黛玉女士魂归离恨天时只说了半句话:“宝玉!你好……”并没有大哭一场。大概是伤心哭过以后泪就干涸了吧?于是我想补一句:“女儿有泪不重弹,只因已过伤心处。”

我一生认识的女的,除去家里人,连勉强可以算是朋友的在内,好像全是嘻嘻哈哈的,没有愁眉苦脸的。这并不是说,她们个个都没有伤心事,不过是不肯当着人在脸上表现出来罢了。有一回,我和一个女朋友谈到此事,当然那是在青年时代,她嘴一扁说:“人家有眼泪也不会当着你哭。”我问为什么。她说:“怕你笑。”说着她自己也笑了。笑确实是止哭的妙药。

又一次,我和另一位女朋友谈天。两人都是二十几岁,彼此对坐,并无他人,说话毫无顾忌。忽然不知说到什么事,我说了大概是不大妥当不好听的话。她脸一板,转过头去对着墙。我也下意识地转过脸对着窗户。窗外有一棵小树,仿佛是月季,正开着几朵花,在阳光下显露红艳艳。我忽觉不对,转过头来,恰好她也同时转头,脸对着脸。我还看见她手中拿着一块小手帕正在往袋里塞。她仿佛生气了,问我:“你为什么转过脸去?”我脱口而出:“你为什么转过脸去?”她愣了一下,说:“你别以为我哭了。我没流眼泪,你不许瞎胡想。”我忙回答说:“我看得见你脸上没有眼泪。我又不是瞎子,怎么会瞎想?”她一听,笑了。笑解消了差一点酿成的心里疙瘩。

有时也不是那么容易以笑解哭。整整六十年前,一九三三年,我还只有二十出头的年纪,有一位好朋友突然被捕了。他是无缘无故受连累,所以不久便放出来。但我听到消息时以为入狱就不能活着出来,很伤心,又哭不出,便信口占了一首五言律诗,还加上一段小序。这诗后来给那位朋友看到,他又转给别人看,过了些年,再转回到我手里,所以至今还能记起来。不用说,这是一周甲子以前属于过去时代的过去故事,诗也是古老的作品了。但也不妨写出来再看看。诗题是《即事》。序中说:

“癸酉冬,至友某突遭禁锢。怀璧其罪,腹诽当诛,天王圣明,夫复何言!结习未忘,缀成四十字。代哭不成,书愤不敢,聊以记事耳。”

诗云:“泪尽何堪哭?心伤转不惊。有头皆罪犯,识字是灾星。止渴安求鸩?入山莫避秦。同怜亲尚在,南望白云深。”

这一回我没有哭,没有流泪,但还作了诗。从此以后不但没有哭过,连这样的诗也不再作也作不出了。真是泪尽了,或者是本来就没有眼泪,眼泪都在前世浇了什么草了。那草生在沙漠里,泪水也没有救活她,所以今世不仅我自己没有泪,也没有看见人对我流过泪。

P318-322

序言

读书·读人·读物

据说现在书籍正处于革命的前夕。一片指甲大的硅片就可包容几十万字的书,几片光盘就能存储一大部百科全书;说是不这样就应付不了“信息爆炸”;又说是如同兵马俑似的强者打败病夫而大生产战胜小生产那样,将来知识的强国会胜过知识的弱国,知识密集型的小生产会胜过劳动力密集型的大生产。照这样说,像过去有工业殖民地那样会不会出现“知识殖民地”呢?这种“殖民地”是不是更难翻身呢?有人说目前在微型电子计算机和机器人方面已经有这种趋势了。从前农业国出产原料廉价供给工业国加工以后再花高价买回来,将来在知识方面会不会出现类似情况呢?不管怎么说,书是知识的存储器,若要得知识,书还是要读的,不过读法不能是老一套了。

我小时候的读书法是背诵,一天也背不了多少。这种方法现在大概已经被淘汰了。解放初,有学生找我谈读书方法。我当时年轻,大胆,又在学习政治理论,就讲了些什么“根据地”、“阵地战”、“游击战”之类的话。讲稿随后被听众拿走了,也没有什么反应,大概是没多大用处,也没有多大害处。后来我自知老经验不行了,就不再谈读书法。有人问到,我只讲几句老实话供参考,却不料误被认为讲笑话,所以再也不谈了。我说的是总结我读书经验只有三个字:少、懒、忘。我看见过的书可以说是很多,但读过的书却只能说是很少;连幼年背诵的经书、诗、文之类也不能算是读过,只能说是背过。我是懒人,不会用苦功,什么“悬梁”、“刺股”说法我都害怕。我一天读不了几个小时的书,倦了就放下。自知是个懒人,疲倦了硬读也读不进去,白费,不如去睡觉或闲聊或游玩。我的记性不好,忘性很大。我担心读的书若字字都记得,头脑会装不下,幸而头脑能过滤,不多久就忘掉不少,忘不掉的就记住了。我不会记外文生字;曾模仿别人去背生字,再也记不住;索性不背,反而记住了一些。读书告一段落就放下不管,去忘掉它:过些时再拿起书来重读,果然忘了不少,可是也记住一些;奇怪的是反而读出了初读时没有读出来的东西。忘得最厉害的是有那么十来年,我可以说是除指定必读的书以外一书不读,还拼命去忘掉读过的书。我小学毕业后就没有真正上过学,所以也没有经历过考试。到六十岁以后,遭遇突然袭击,参加了一次大学考试,交了白卷,心安理得。自知没有资格进大学,但凭白卷却可以。又过几年,这样不行了,我又捡起书本来。真是似曾相识,看到什么古文、外文都像是不知所云了。奇怪的是遗忘似乎并不比记忆容易些。不知为什么,要记的没有记住,要忘的倒是忘不了;从前觉得明白的现在糊涂了,从前糊涂的却好像又有点明白了。我虽然又读起书来,却还离不开那三个字。读得少,忘得快,不耐烦用苦功,怕苦,总想读书自得其乐;真是不可救药。现在比以前还多了一点,却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读书中无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还多些。这大概是年老了的缘故。小时候学写字,说是要注意“分行布白”。字没有学好,这一点倒记得,看书法家的字连空白一起看。一本书若满是字,岂不是一片油墨?没有空白是不行的,像下围棋一样。古人和外国人和现代人作书的好像是都不会把话说完、说尽的。不是说他们“惜墨如金”,而是说他们无论有意无意都说不尽要说的话。越是哕嗦废话多,越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是还没有说出来。那只说几句话的就更是话里有话了。所以我就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仿佛每页上都藏了不少话,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似乎有位古人说过:“当于无字处求之。”完全没有字的书除画图册和录音带外我还未读过,没有空白的书也没见过,所以还是得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可能是我的笨人笨想法。

我读过的书远没有我听过的话多,因此我以为我的一点知识还是从听人讲话来的多。其实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而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反过来,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也许这可以叫做“读人”。不过这绝不是说观察人和研究人,我说的是我自己。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也不那么自信。我说的“读人”只是听人说话。我回想这样的事最早可能是在我教小学的时候。那时我不过十几岁,老实说只是小学毕业,在乡下一座古庙里教一些农村孩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在大殿上课,只有这一间大教室。一个教师一堂课教四个年级,这叫做“复式教学法”。我上的小学不一样,是一班有一个教室的;我的小学老师教我的方式这里用不上。校长见我比最大的学生大不了多少,不大放心,给我讲了一下怎么教。可是开始上课时他恰恰有事走开了,没有来得及示范。我被逼出了下策,拜小学生为老师,边教边学。学生一喊:“老师!先教我们,让他们做作业。”我就明白了校长告诉的教学法。幸而又来了两位也不过二十岁出头的教师做我学习的模范。他们成了我的老师。他们都到过外地,向我讲了不少见闻。有一位常在放学后按风琴唱郑板桥的《道情》,自己还照编了一首:“老教师,古庙中,自摇铃,自上课……”这一个学期我从我教的小学生和那两位青年同事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工资除吃饭外只得到三块银洋拿回家。家里很不满意,不让我再去教了,我觉得很可惜。现在想起来才明白,我那时是开始把人当作书(也就是老师)来读了。现在我身边有了个一岁多的小娃娃,我看她也是一本书,也是老师。她还不会说话,但并不是不通信息。我发现她除吃奶和睡觉外都在讲话,她发出各种各样信号,不待“收集反映”就抓回了“反馈”,立刻发出一种反应,也是新信号。她察言观色能力很强,比大人强得多。我由此想到,大概我在一岁多时也是这样一座雷达,于是仿佛明白了一些我还不记事时的学习对我后来的影响。

我听过的话还没有我见过的东西多。我从那些东西里也学了不少。可以说那也是书吧,也许这可以叫做“读物”。物比人、比书都难读,它不会说话,不过它很可靠,假古董也是真东西。记得我初到印度时,在加尔各答大学本部所在的一所学院门前,看到大树下面有些大小石头,很干净,像是用水洗过,有的上面装饰着鲜花。后来才知道这是神的象征。又见到一些庙里庙外的大小不同的这样的神像石头以后,才知道这圆柱形石头里面藏着无穷奥妙。大家都知道这是石头,也知道它是像什么的,代表着什么,可是有人就还能知道这里面有神性,有人就看不出。对于这石头有各种解说。我后来也在屋里桌上供了一个这样的石头,是从圣地波罗奈城买来的。我几乎是天天读它,仿佛学习王阳明照朱熹的“格物”说法去“格”竹子那样。晚清译“科学”一词为“格致”,取《大学》说的“格物致知”之意。我“格物”也像王阳明一样徒劳无功,不过我不像他那样否定“格物”,而是“格”出了一点“知”,觉得是应当像读书一样读许多物。我在印度鹿野苑常去一所小博物馆(现在听说已扩大许多倍),看地下挖出的那些石头,其中包括现在作为印度国徽的那座四狮柱头,还常看在馆外的断了的石柱和上面的刻字。我很想明白,两千多年前的人,维持生活还很困难,为什么要花工夫雕刻这些石头。我在山西云岗看过石窟佛像,当时自以为明白其实并不曾明白其中的意义,没有读懂。我幼时见过家里的一块拓片,是《大秦景教流行碑》,连文字也没有读懂,读((呐喊·自序》也没明白鲁迅为什么要抄古碑。有些事情实在不好懂,例如我们现在有很多博物馆,却没有听说设博物馆专业和讲博物馆学,像设图书馆专业和讲图书馆学那样。有的附在考古专业里,大概只讲古,不讲今。听说南京大学和杭州大学有,但只是半个,叫做“文博”(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专业。北京大学曾有过半个,和图书馆学在一起,不知为什么取消了。我孤陋寡闻,不知别处,例如中山大学,还有没有。我们难道只是办展览会把古物、今物给别人去读么?可见“读物”不大被重视,似乎是要“物”不要“读”,“读物”不如读书。记得小时候一位老师的朋友带给他一部大书看,说是只能当时翻阅,随即要带还原主。老师一边翻看,一边赞叹不已。我没见过那么大的书,也夹在旁边站着看。第一页有四个大篆字,幸而我还认得出是《西清古鉴》。里面都是些古董的画。我不懂那些古物,却联想到家中有个奇怪的古铜香炉,是我哥哥从一个农民那里花两块银洋买来的,而农民是耕地耕出来的,还有一把宝剑,被人先买走了。我想,如果这些刻印出来的皇宫古物的画都得到老师赞叹,那个香炉若真是哥哥说的楚国的东西,应是很有价值了。我却只知那像个青铜怪兽,使我想到(冰浒》中杨志的绰号“青面兽”。我家只用它来年节烧檀香。这个香炉早已不知何处去了。我提到这个,只希望不再出现把殷墟甲骨当作龙骨,当药卖掉、吃掉;只想说明到处有物如书,只是各人读法不同。即便是书中的“物”也不易读。例如《易经》的卦象,乾、坤等卦爻符号,不知有多少人读了多少年,直到十七世纪才有个哲学家莱布尼兹,据说读了两年,才读出了意思。这位和牛顿同时发明微积分的学者说,这是“二进位”数学。又过了两百多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出来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用上了我们的祖宗画八卦的数学原理。听说《河图》、《洛书》中的符号在外国也有人正在钻研,有些是科学家、工程师,是为了实用目的。读《易经》、《老子》的外国人中也有科学家,各有实际目的,不是无事干或为了骗人。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的和无字的也都是书,读书真不易啊!我小时念过《四时读书乐》,到老了才知读书真不易。

从读书谈到读人、读物,越扯越远,终于又回到了读书。就此打住。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信和疑之间翻腾,存热和冷之间动荡过了70多年。这恐怕是我在生命的最后的年月里不得不将思想化为文字的内在原因,像蚕丝作茧便自己化并将自己埋葬一样,我也是倾吐衷肠使自己僵冷。不过我和蚕不同,他能由蛹再生为短命的蛾子,我只能留下破烂的废纸……

——金克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与学问(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克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1742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2
出版地 陕西
218
15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