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研究》是由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关于北冰洋研究的学术刊物。
本书设置不同的研究主题,设有“环境史与考古学”“语言学研究”“近北极民族研究”“原住民再安置”“前沿观察”“书评”和“学术动态”等栏目。“前沿观察”栏目以中、英文双语发表,是本刊的特色栏目。
图书 | 北冰洋研究(第5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北冰洋研究》是由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关于北冰洋研究的学术刊物。 本书设置不同的研究主题,设有“环境史与考古学”“语言学研究”“近北极民族研究”“原住民再安置”“前沿观察”“书评”和“学术动态”等栏目。“前沿观察”栏目以中、英文双语发表,是本刊的特色栏目。 作者简介 曲枫,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分别于吉林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于荷兰莱顿大学获考古学硕士学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北极考古学和民族志学、北极环境史、宗教人类学等。 目录 卷首语 水上、冰上与陆上:人类历史进程的“终身流动性” Preface 环境史与考古学 东北亚和北美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模式:对德内一叶尼塞假说的考证 独立Ⅰ期与萨卡克——最早的格陵兰人 鹿角与象牙:再议史前爱斯基摩文化研究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语言学研究 尤卡吉尔语中的非词汇化拟声词 日常生活中的图瓦语变迁——以图瓦人语言态度与语言选择为例 满语使动词缀的形态学定位 近北极民族研究 索伦部驻防呼伦贝尔的经过——以达斡尔族为例 俄罗斯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为例 中国使鹿鄂温克人生存现状调查 原住民再安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典萨米人的强制搬迁:历史与叙事 论加拿大政府因纽特民族“再安置计划”及其影响 前沿观察 人鸟互动神圣性与鸟类成功保护的关联性研究:以俄罗斯北极与中国之间鸟类迁徙路线为例 格陵兰两个狩猎社区中的猎犬联盟 书评 栖居在北极家园——《北方民族志景观》书评 在学术研究和大众通俗读物之间架一座桥梁——读《蓝狐岛》有感 叶尼塞语中的阿尔泰语元素 学术动态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 瑞典于默奥大学(Umea University)北极中心:通过战略网络促进和支持北极研究 瓦尔多的原住民研究——瑞典于默奥大学萨米族人研究中心 第三届北冰洋研究高端论坛——“中国近北极地区呼伦贝尔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额尔古纳举行 征稿启事 《北冰洋研究》征稿启事 Call for Submissions:Journal of Arctic Studies 序言 水上、冰上与陆上: 人类历史进程的“终身流 动性” 曲枫 2021年8月的美国《科 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 《一只北极长毛猛犸象的 终生流动性》的论文。该 论文是我的母校阿拉斯加 大学古生物研究团队的最 新研究成果(聊城大学北 冰洋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本 ·波特为作者之一)。该 研究通过对一根发现于阿 拉斯加的猛犸象牙中氧和 锶同位素的分析建立了空 间模型,复原了这只大型 动物一生的流动路线。研 究结果令人震惊:这只雄 性大象在其28年的生命时 间里,几乎走遍了整个阿 拉斯加,行程长达几万公 里(Woolleret al.2021) 。 人类历史进程也同这 只长毛大象一样,充满流 动性。纵观历史,人类足 迹早已遍布全球的各个角 落,包括陆地与海洋。如 范可教授所言,人类的历 程就是一部旅行史,流动 性贯穿在人类文明形成的 始终。如果我们将“流动” 视为全球化的主体,那么 我们完全也可以这么理解 ,全球化并非仅仅是现代 性的后果,实际上早已始 于人类“走出非洲”之际。 史前的“全球化”更是一个 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十 分复杂的过程(范可 2015:2-11)。人类为什 么要走出非洲?走出非洲 之后人类为什么又发起一 次次远离家园的远行和迁 徙,从无休止?究竟是生 态的、环境的因素使然, 还是起因于社会、文化、 政治、经济、战争因素?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 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 家、古地理学家、古气候 学家、古生物学家等多个 领域的学者。 约翰·霍菲克尔的《北 极史前史》揭示了人类逐 渐向高纬度地区迁徙并最 终进入北极的历史过程。 早期的直立人(homo erectus)于803—180万 年前(更新世早期)走出 非洲,开始占据中纬度地 区。13万年前的尼安德特 人已经进入西伯利亚的南 部。他们在身体的生理结 构上和行为上都形成了对 寒冷天气的适应机制,为 人类进入北极做好了热身 准备。更新世晚期的现代 人(homo sapiens)于2 万—4.5万年前再次走出 非洲,迅速扩散,比以往 走得更远、更北。远至北 纬60度的西伯利亚已经出 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考 古学资料已然证明,最迟 于2万年前,人类已开始 在西伯利亚定居。随着气 温上升、气候变暖、冰川 消退,在1万5千年前,人 类从西伯利亚进入白令海 峡西部的美洲大陆定居。 在1万年前,北欧北极圈 内如挪威北部等地也有了 人类的居住址(霍菲克尔 2020)。 从最新的考古数据来 看,人类从亚洲通过“白 令陆桥”(Bering bridge) 迁徙至美洲大陆发生于距 今13000一14000年。这 很可能是人类走出非洲后 最大规模的迁徙,也是影 响最为深远的人口流动。 自此,浩瀚的美洲大陆开 始了属于人类的历史。当 时,海峡上的陆桥其实已 经由于海平面上升而不复 存在。人类在冬天可以从 冰面上步行穿越海峡,在 夏天则不得不依赖船只, 但这并没有挡住人类探求 新大陆的脚步(Arutiunov and Fitzhugh 1988:118) 。 近些年的语言人类学 成果表明,西伯利亚中部 的叶尼塞语(Yeniseian) 与北美西北部的纳-德内 语(Na-Dene)可能存 在着共同的来源。这说明 发生在14000年前的大迁 徙仍然在今天的北方原住 民文化中留有深刻的痕迹 。波特教授在本辑的开卷 论文中进行了一个大胆的 跨学科研究尝试。他使用 考古类型学方法对西伯利 亚和阿拉斯加主要史前考 古学文化的石器及其他材 质的器物进行分析,总结 出文化连续性/不连续性 两种模式,进而与语言学 假说进行对照,从而对叶 尼塞和纳一德内的祖先的 分离假说予以评估。尽管 这一研究由于考古学材料 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不足 而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但至少可以证明,物质文 化与语言的联系的确与多 种同时段的考古学文化相 关。 在白令陆桥迁徙后上 万年的北极历史中,人类 的迁徙活动依旧没有停止 。不断有新的人群进入北 极圈中生活,也有人群从 北极地区南下,寻找新的 生存适应方式。也有北极 地区内部的横向迁徙,如 白令海峡古爱斯基摩人于 5000多年前向加拿大北 极地区和格陵兰岛的东迁 以及公元1200年的图勒 文化大迁徙。 从白令海峡向加拿大 北极及格陵兰的迁徙是沿 着北冰洋海岸进行的。人 类首次开通了西部北极与 东部北极之间的交通路线 。迁徙的主体是在考古学 上被称为登比文化的人群 。虽然有单人船只被发现 ,但是否可以用于长途迁 徙则是一个疑问。另外, 没有证据表明登比人可以 使用多人船只和雪橇。因 而,有关学者判断,这一 跨越半球的长途迁徙很有 可能是依靠步行完成的, 甚至不是在短时期内完成 的。4000年后,大约公 元1200年,今天的因纽 特人的直系祖先史前图勒 人重复了这一迁徙路线, 他们也是从白令海峡两岸 的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迁 至加拿大和格陵兰。与登 比人不同的是,图勒人这 次极可能使用了船只(夏 天)和狗拉雪橇(冬天) ,并且迁徙是在短期内完 成的。丹麦国家博物馆考 古学家比耶恩·格诺教授 的论文为我们论述了格陵 兰岛上最早的人类文化: 北部的独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北冰洋研究(第5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曲枫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7796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22-09-01 |
首版时间 | 2022-09-01 |
印刷时间 | 202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62 |
CIP核字 | 2022142304 |
中图分类号 | D5-55 |
丛书名 | |
印张 | 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8 |
宽 | 166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