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镜像(20世纪目击记)(精)/人文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选本,自由、平等、正义、尊严、幸福。

《历史镜像(20世纪目击记)(精)》由林贤治编选,这里集合了世界数有时候优秀的头脑,这里承载着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和记忆。

作为历史学的一种资料,《历史镜像》有点特别,作者都是历史现场的见证者,而非单纯的叙述者。范围是二十世纪的人类世界,取材则是重大的社会运动和政治事件;这里的所谓“经典”,实指案例的经典性。中国本来很有些独具特色的案例,如文化大革命等,遗憾的是至今少有记录平实的公开文字。本书除收入韦君宜忆述延安“抢救运动”一文外,其他案例,暂付阙如。

内容推荐

《历史镜像(20世纪目击记)(精)》由林贤治编选,“人文经典”丛书之一,全书精选中外历史名篇的三五十篇,配以简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注释、点评及插图。《历史镜像(20世纪目击记)(精)》小开本,精装,以求典雅精致,便于收藏阅读。

目录

[苏联]托洛茨基

十月革命1917年7一10月

[苏联]梅杰维德夫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皇族成员被处决1918年7月16日

[苏联]索罗金

死亡笼罩下的生活1919—1922年

[苏联]娜·曼德尔施塔姆

曼德尔施塔姆被捕1934年5月

[法国]罗曼·罗兰

莫斯科日记1935年6—7月

[法国]纪德

访苏归来1936年6月

[英国]奥威尔

西班牙内战1937年

[奥地利]茨威格

希特勒的“新秩序”1938年3月

[波兰]索菲娅·李特文斯卡

奥斯威辛:毒气室1941年12月25日

[罗马尼亚]查理·本德尔

伯克诺集中营1944年8月

[捷克]弗朗茨·布莱哈

达豪:活体医学试验1941—1945年

[德国]赫尔曼·格拉伯

纳粹在乌克兰对犹太人的大屠杀1942年10月

[波兰]威特林

卡廷惨案1940年4月

[美国]史密斯

处决纳粹战犯1946年10月16日

[中国]韦君宜

“抢救失足者”1942年

[苏联]达维特·加伊

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1953年

[苏联]赫鲁晓夫

斯大林之死1953年

[苏联]布尔拉茨基

第二十次代表大会1956年

[美国]查尔斯·波伦

匈牙利革命1956年10月

[法国]让一克劳德·卡利耶尔

五月风暴1968年

[美国]尼克松

水门事件1974年

[捷克]哈维尔

七七宪章1977年

[波兰]瓦文萨

团结工会1980年

[苏联]谢尔巴克

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件1986年4月26日

[美国]林顿·米勒

拆毁柏林墙1989年12月14日

[罗马尼亚]西尔维乌·布鲁坎

罗马尼亚剧变内幕1989年

[苏联]索布恰克

萨哈罗夫代表的修正案1990年

[苏联]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1991年

试读章节

十月革命

1917年7—10月

6月4日,布尔什维克党团就克伦斯基准备在前线发动进攻一事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读了由我提交的宣言。

我们曾多次指出,发动进攻是直接威胁到军队本身生存的冒险行为。但是,临时政府用空话来自我陶醉。部长们把那些受到革命激荡的士兵群众看成是可以随意捏成什么东西的粘土。克伦斯基巡视了前线,恳求、威胁、下跪、亲吻土地,一句话,像小丑一样大耍活宝,但是对于士兵苦恼的问题概不作答。他用廉价的效果来自我欺骗,在确信能得到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支持下,就下令进攻。当布尔什维克预言的灾难降临时,却去谴责布尔什维克。污蔑中伤蜂起。在立宪民主党庇护下的反动势力四面进逼,要我们的脑袋。

群众对临时政府的信任彻底破灭了。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彼得格勒再次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七月事变中这支先锋队同克伦斯基政府发生了公开冲突。这还不是起义,而只是深入的侦察。但是在7月冲突中已经显露克伦斯基身后没有任何“民主”军队;而支持他,反对我们的那些势力是反革命的势力。

关于机枪团的起事以及它向其他部队和工厂发出了的号召,我是7月3日在塔夫利达宫开会时获悉的。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很突然。示威是自发的,是下面不知名的人发起的。到了第二天。示威游行扩大了,我们党也参加了。塔夫利达宫挤满了人。口号只有一个:“政权归苏维埃!”在宫殿前面,一伙单独活动形迹可疑分子扣压了农业部长切尔诺夫,把他推进一辆汽车。群众无动于衷地对待部长的命运,无论如何他们是不同情他的。切尔诺夫被捕,并且生命难保的消息传到了宫内。民粹分子决定动用机枪装甲车去营救他们的领袖。声望下降使他们神经过敏起来,他们想显示一下强硬手段。我决定设法跟切尔诺夫一起乘车开出人群,然后释放他。然而有个布尔什维克,名叫拉斯科尔尼科夫,他不安地坚持立即释放切尔诺夫,说否则人家会说是喀琅施塔得水兵逮捕的,他是波罗的海舰队的中尉,率领喀琅施塔得水兵来参加示威游行。我决定照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主意办。下面我还是让他自己来谈吧。这位易冲动的中尉在回忆录中说:“要不是托洛茨基同志出来干预,群众的骚动会持续多久就很难说了。他猛地跳上汽车车身的前部,像一个等得不耐烦的人那样用力把手一挥,让大家静下来。霎时间,一切都平静下来。像死一般的沉寂。列夫·达维多维奇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发表了简短的演说,最后他问:‘谁赞成对切尔诺夫使用暴力?请举手。’……谁也不开口。”拉斯科尔尼科夫继续写道,“谁也没有说个不字。托洛茨基严肃地说:‘切尔诺夫公民,您自由了。’同时转向农业部长,做了个手势,请他下车。切尔诺夫已经半死不活了。我扶他下了车,他萎靡不振,筋疲力尽,步履蹒跚地登上宫殿的台阶,在走廊里消失了。列夫·达维多维奇对自己的胜利感到满意,随同他一起走了。”

如果除去过分热情的色彩,那么他对当时情景的描述是准确的。但这并没有妨碍那些敌对的报刊硬说我逮捕了切尔诺夫,要对他动用私刑。切尔诺夫本人羞怯地沉默不语:要一个“人民的,,部长承认,他之所以保住脑袋靠的不是他自己的威望,而是布尔什维克的庇护,这太难堪了。

一个接一个的代表团,以示威者的名义要求执行委员会执掌政权。齐赫泽、策烈铁里、唐恩、郭茨呆若木鸡地坐在主席团里。他们不给代表团答复,眼望天空或者彼此交换一下不安而神秘的眼色。布尔什维克们则发表讲话支持工人和士兵代表团。主席团成员默不作声。他们在等待。等什么呢?……时间就这样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深夜,宫殿的拱门里响起了胜利的军号声。主席团成员像触了电似的惊醒过来。有人郑重其事地前来报告,沃伦团从前线回来听候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调遣。原来在整个庞大的彼得格勒的卫戍部队中,“民主派”没有一支可靠的部队。所以在前线部队开回来之前,只能等待。现在整个局势顿时转变了。代表团被撵了出去,也不再让布尔什维克讲话。民主派的领袖因群众使他们饱受惊吓而决意向我们报复。从执行委员会的讲台上传来的演说声称,一次武装叛乱被忠诚的部队镇压了。布尔什维克被宣布为反革命政党。所有这一切都归功于从前线开来的沃伦团。3个半月以后,这个团一致参加了推翻克伦斯基政府的起义。

5日早晨,我会见了列宁。群众的进攻已经被击退。列宁说:“现在他们要枪杀我们了”,“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合适的时机。”但是列宁过高地估计了对手,不是过高估计对手的狠毒,而是过高估计了他们的果断和行动能力。他们没有枪杀我们,虽然离枪杀也已相差无几。布尔什维克在街头遭到毒打,被打死。士官生们洗劫了克舍辛斯卡娅宫和《真理报》的印刷厂。印刷厂门面的整条街上撒满了手稿。在遭劫的手稿中有我的一本小册子《告诽谤者》。7月的深入侦察变成了单方面的战斗。对手没费什么劲就成了胜利者,因为我们没有投入战斗。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列宁和季诺维也夫隐藏起来了。进行了大逮捕,并随之进行毒打。哥萨克和士官生们没收了被捕者的钱财,理由是这是“德国人的”钱。许多同路人和朋友都不理我们了。在塔夫利达宫,我们被宣布为反革命分子,实际上已经不受法律保护了。

在党的上层,情况也不妙。列宁不在,加米涅夫一派抬头了。许多人,干脆躲开事变的风头,以便日后炫耀自己的英明。在塔夫利达宫的大楼里,中央执行委员会里的布尔什维克党团感到自己很孤独。它派了一个代表团来要求我作一个形势报告,尽管当时我还不是个党员:联合的正式决定推到即将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上去作出。当然,我一口同意了。我同布尔什维克党团的谈话建立了只有在敌人的沉重打击下才能建立起来的精神上的联系。我说,这场危机之后,等待着我们的是迅猛的发展,一旦群众通过事实检验了我们主张的正确性,群众就会加倍地紧随我们不放;在这些日子里应当仔细地注视每个革命者,因为在这样的时刻,人们都会在准确无误的天平上受到衡量。甚至现在我还常常愉快地回想起,整个党团多么热情地欢送我,向我表示感谢。穆拉洛夫曾说:“列宁不在,而在其他人中间,唯独托洛茨基没有惊慌失措。”如果我在另一种情况下写这些回忆录(虽然在其他情况下,我未必会写这些),我会难以转述在这几页中所写的许多内容。但是,我现在不能撇开那些对过去的历史所作的有组织的广泛的伪造,因为这是不肖徒辈的主要活动之一。我的朋友们不是坐监狱,就是被流放。我不得不谈一些在其他情况下我不会谈的关于自己的一些事。对我来说,这不仅关系到历史真实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仍在进行的政治斗争问题。

P2-6

序言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是一部青春激荡的书。我记得其中的革命者赫拉美托夫说过一个关于阅读的意见,那意思是:读书要读最早的书,上游的书,原创性的书,其实就是指“经典”。他认为,其他大量的书都是出于对这些书的阐释。阅读《怎么办》时,我还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新奇感、雄心勃勃的中学生,赫拉美托夫的意见自然很受用,于是贪婪地寻找、大口大口地吞咽经典文本,至今许多仍然未能消化。

经典过于丰富了,因此往往显得深奥难解。大约正是为此,幽默家马克·吐温这样定义经典,说那是“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不过,回过头看,在所有读过的书籍中,毕竟要数经典给予自己的教益为大。这是一些需要慢慢咀嚼、慢慢吸收的书。正如卡尔维诺说的,经典就是永远独特、意想不到的和新颖的书,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他在一篇题作《为什么读经典》的文章里,给经典列举了十四条定义,反复用“重读”和“初读”的经验作出说明,说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时那样给我们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在重温的书。他还这样写道:经典作品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的文化时留下的足迹。就是说,经典富于历史文化的内涵,其价值超出了文本本身。无疑地,经典会唤起我们对过去的感受力,成为一种知识背景,带领我们上升到一个认识和创造的高度,从而确立自己。

大凡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我想,都会对卡尔维诺的定义表示认同。

前些年,出版界曾经有过一阵出版经典选本的小小热潮。选本多按不同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少见。而今,我编选的这套文丛,试图打破学科的壁垒,而以一种“人文精神”贯通之。选目则以欧美为主,其实是沿袭“西风东渐”时启蒙主义者的老路子。而加入一些新的文本材料,以见时代的播迁。

文丛共六种,学科以文、史、哲、政为主。其中三种为文献、理论、批评和记述;另三种为文学,纯属虚构类型。注重“人文”,就要求入选的作品,关注人类生存的现实境遇,而以社会的根本改造为依归。这些作品是真实的,也是真理的;它们符合善的原则,因为其中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由、公平、正义的普遍的要求;而且方式和形式是充分个人化的,所以是美的。

《思想踪迹》一种,选入十六世纪以降41位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宗教家、人文学者、作家和科学家的思想作品。本书约略可见思想史的脉络,但无意做成史料汇编,所以不曾编入那类纯知识主义、形而上学的文字,论述抽象体系和绝对理念的文字,像逻辑分析哲学就不曾入选;反之选择像作家卡森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辩,美国科学家关于“熵”的定律的阐释等,目的在于凸显思想的批判性和实践性。思想家流派不同,观点各异,如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正义论者与自由论者,彼此常有冲突的地方,但入文的倾向是同一的。思想家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这里惟是选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作为编者,与其说追求“客观”、“全面”,毋宁说执著于某种片面性,这都无须讳言。

作为历史学的一种资料,《历史镜像》有点特别,作者都是历史现场的见证者,而非单纯的叙述者。范围是二十世纪的人类世界,取材则是重大的社会运动和政治事件;这里的所谓“经典”,实指案例的经典性。中国本来很有些独具特色的案例,如文化大革命等,遗憾的是至今少有记录平实的公开文字。本书除收入韦君宜忆述延安“抢救运动”一文外,其他案例,暂付阙如。中国人的思想和文章,大约是需要慢慢锻炼的罢。

《广场钟声》主要收入演说词。在西方,演说始自希腊罗马,可谓源远流长。柏拉图说演说术是“灵魂的接引者”,演说的内容直接诉诸公众的灵魂,论影响,是并不亚于政治小册子的。自然,演说的条件首先得有公共空间;倘若社会上并不存在自由表达政见的空间,甚至连私人空间也被占有如《1984》所描述,那么任何富含思想的演说都将归于泯灭。演说之外,收入三篇人权宣言,都是影响深远的。

在人文主义传统中,文学的作用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不同于逻辑语言的演绎,它以想象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深入读者的内心,而不仅仅诉诸头脑。通过共鸣,作者与读者的主体性产生置换,读者因感受而唤起自身的精神诉求;在这里,所有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化作生活问题,亲近、深入而无处不在。真正的文学,无论小说、散文和诗歌,都要求作者首先具有诚实的品格,有着正视现实的勇气。更大的勇气来自一种自由感和道义感,由此产生的文学是揭示性和干预性的,即使作者无意于宣传,一如论文和演说,读者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改造社会的积极的力量。目下所编的三种选本:《社会小说》、《文化随笔》、《自由诗篇》,就是这样的文学作品。它们与国家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各种形式主义是无缘的。

对于西方思想及文学的介绍,我国翻译家和出版家做了大量有益的、基础性的工作;无论作为读者或编者,都使我受益匪浅。除了文本的利用之外,本书对作者和作品的说明,不少参考了译者撰述的文字。编期仓促,尚有部分译者联系不上,在此,谨向诸位表示由衷的歉意和感谢。

2011年10月,灯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镜像(20世纪目击记)(精)/人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贤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4256
开本 32开
页数 40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50.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