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王鼎钧散文/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王鼎钧经典散文二十三篇,包括纪行、思乡、怀人、论事等主题。既有《我们的功课是化学》《秦岭看山》《给更多的“人”看》等名篇,也有《人不能真正逃出故乡》《评议文艺界的三大争执》等具有鲜明美学风格和文学史价值的作品。王鼎钧多年在散文领域精耕细作,他的散文有独特的风貌和气象,在散文史和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全书配多幅照片,图文并茂,全面呈现了王鼎钧在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 作者简介 王鼎钧,1925年生于山东省兰陵,曾亲历流亡求学、抗日战争、国共内战;1949年到台湾,曾任广播公司节目制作组长、电视公司节目编审组长、多家报社副刊主编、大学讲师。1979年移居美国,之后定居纽约至今。其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行销极广,至今不衰;《碎琉璃》、《左心房漩涡》等散文创作独树一帜,为其赢得“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之誉;从1992年至2009年,创作发表“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作品陆续在大陆出版后,引起学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回忆录,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了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影响巨大。曾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优良图书著作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推荐奖、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历史嘉年华“历史书写致敬奖”。 目录 导读 纪行 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 秦岭看山 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 我爱上海我爱自来水 温柔桃源 今古沉浮 思乡 瞳孔里的古城 迷眼流金 我们的功课是化学 人不能真正逃出故乡 在乡石 我见D老多憔悴 交心 怀人 号圣的传人 大气游虹 美丽的谜面 音容长在 给更多的“人”看 世界贸易中心看人 论事 评议文艺界的三大争执 台北衡情论理 纽约口快心直 莫言语录五注 附录 疫情下的生命情怀 《羊城晚报》年度作家访谈 序言 作家王鼎钧,1925年生 于山东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 ,少年时经历抗战,打过游 击,之后做了流亡学生,辗 转安徽、河南、陕西。 1945年,王鼎钧弃学从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接 收东北,后来转入后勤机关 ,辗转天津、河北、上海, 之后到台湾。在台湾期间, 从事杂志、报纸副刊、广播 、电影、电视和作家培训等 跟文化宣传有关的工作,同 时写作。1978年后到美国 定居。2005年开始出版“回 忆录四部曲”第一册《昨天 的云》,其后陆续出版《怒 目少年》《关山夺路》和《 文学江湖》。这套书“展示 了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 生死流转”,“是中国现代史 的侧记,也是一部知识分子 的心灵史”。因为王鼎钧创 作的历史含量和美学分量, 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 睛”,也被尊称为“鼎公”。 这套书和他一系列美文结集 而成的《山里山外》《碎琉 璃》《左心房漩涡》《千手 捕蝶》《桃花流水杳然去》 《江河旋律》等一起,牢牢 奠定了他在华语文坛的重要 地位。 本书分“纪行”“思乡”“怀 人”“论事”四辑,是王鼎钧 自己选定的篇目。其中纪行 辑中,既记录了他抗战期间 的艰苦流转,也有他定居美 国后到南美旅行的新奇见闻 。思乡辑收录的是他思念故 乡、抒写乡愁的篇什,这是 王鼎钧最常写的题材,也是 他投入感情最多、最苦心经 营的题材。怀人辑有抗战期 间在部队的经历,也有对师 长、好友的怀念与悼念,其 中既体现了作家识人、知人 的眼光,更体现了他看待生 命、生死的态度。论事辑则 更多是说理为主的文字,体 现的是对具体问题和新闻事 件的观点和看法。 “了不起”的沧桑阅历 王鼎钧曾说:“日军侵华 是中国的大灾难,青年人及 时接受了这场灾难的磨练, 却可以视之为得天独厚,不 管后来造化怎样弄人,都不 能夺去我们的收获。”这当 然是饱经战乱之苦的生命回 望历史的感喟、面对未来的 乐观,也是作家化苦难阅历 为文学美善过程中必须修炼 的达观。在历史亲历者眼里 ,“命运”一词从来就不是个 人际遇那么简单,它还包含 更多不能选择、无法挣脱的 含义——生在什么样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一 批个体的命运,人只能在整 体的命运洪流中尽力把握自 己的命运,获得自己的“收 获”。 王先生在抗日期间的“收 获”主要是他作为流亡学生 的。而所谓“流亡学生”,在 他的解释里,是因为七七事 变发生后,在日军占领的沦 陷区,日本人改变了教育的 精神和课程内容以配合侵略 ,引起很多青年的反感,他 们不肯进入这样的学校,于 是冒险穿过封锁线到后方流 亡,成为“流亡学生”。 书中收录的《汉江,苍 天给我一条路》《秦岭看山 》《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 《我爱上海我爱自来水》, 都写于流离途中。作家一方 面记录自己的经历,书写战 火中的行路艰难和生活困苦 ,折射民族灾难带给每个人 的心灵创伤,同时,也直接 写自己遇到的普通人:供未 婚夫读书终被辜负的小护士 ,忌讳颇多的船老大,如山 般“愁纹深刻、肌理僵硬”的 纤夫,写他们和自己的不同 ,写他们和自己一样的“不 得已”。 最重要的,他并不因为 自己手中有笔就认为自己有 泛人本主义的抒情权利,有 纵情“怜悯”天下苍生的权利 ——同在民族灾难中,怜悯 他人和自怜都是廉价的感情 。其实,这也是王鼎钧的抗 战书写较之他人之最大不同 所在。“甲卒身虽贵,书生 道固殊”,他时刻保持着历 史的眼光、美学的克制和作 家的冷静:亲身经历的苦难 固然刻骨铭心,亲眼所见的 苍生苦难也历历在目,然而 ,书写不只是记录和倾诉这 么简单,更要通过观察、思 考穿透历史的迷雾,收获认 识现实和命运的眼光。抗战 文学是写给和平中的人们看 的,文学要想办法用纤弱的 文字承托历史的重量,担荷 无法估量的众生之苦、民族 之苦,并为这苦难发出自己 的诘问和抗辩。 在获得2014年“在场主义 ”散文大奖的获奖感言中, 王鼎钧说:“我是作家,写 的是人间的小人物,写出来 的东西必须是文学。必须被 人承认是文学。只有在文学 作品里面,小人物才有空间 ,才有生命,才会受到天下 后世的关怀,这样一部作品 才有价值。”他说,自己的 写作受沈从文的影响大,从 行文中,我们的确能看出沈 从文“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 ,里面供奉的是人性”的立 场。人性,而不是国民性, 更不是抽象的道义,一旦成 为一个作家的创作立场,他 就会给予草芥最大的尊重, 也不会产生愤激的情绪,自 然也就可以避免立场和主张 上的偏颇和褊狭。 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 王鼎钧在写小人物的时候也 写景,写可亲可敬的山水自 然,写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 、不死的文明(《秦岭看山 》《我是怎样离开中国的》 );同时也幽默,写南京古 城见闻,写大上海十里洋场 的旗袍、自来水、柏油路、 香风软语(《我爱上海我爱 自来水》)。他用或滞重或 轻灵的笔触,把读者拉回历 史现场,拉到有特殊风景的 烟火人间,让我们感受行路 之难、离乱之苦,也感受苦 难中的日 导语 王鼎钧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华语散文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学风格和文学史价值。王鼎钧是文学的赤子,将美作为精神原乡,多年在散文领域精耕细作,写人状物注重炼字炼句,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注重个人与大时代的结合。他的散文有独特的风貌和气象,在散文史和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精彩页 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 那是1944年,日本派军队侵略中国,中国已抗战多年。多少爱国青年从日军占领区逃到战线的后方,称为流亡青年;各地军政长官成立学校收容他们,称为流亡学校。那时我在流亡学校读书,一面随着战局迁徙,一面上课。母校从安徽的阜阳经过河南的内乡、湖北的老河口,进入陕西南部的汉阴,校史称为“西迁”。我开始了一生的奔波。 西迁大事,要穿过伏牛山脉和武当山脉,那可是八百里的崎岖,回想当年,至今捏一把汗。入山赶路,谁也不能掉队,半大不小的孩子落了单,会迷路、会遇狼,平原行军我都力不从心,入山如何得了! 后来知道,这条山路“一天九岗十八凹”,人烟稀少,“一人两屋即成村,百里还称是比邻”,西迁的大队急行军由黎明走到昏夜,没命地奔。小男生小女生从后面抓住大哥大姐背包上的绳子,走着走着睡着了,两眼不睁,两腿不停,路旁休息十分钟就睡十分钟,喊他上路,他跳起来走得比谁都快。他走的是来时路,是回程,你得一把抓住他,连摇带晃。男生走到脚烂,女生走得闭经,我若入山,如何还能走得出来! 我们在河南内乡住了一个多月,我竟没有任何规划。我完全脱离了现实,思路纷乱,不能集中。苍天在上,我不早不晚突然生了一个疮,而且不偏不倚地生在右腿鼠蹊之旁,不是大病,无生命之忧,但不良于行,可以列入病号,走水路坐船。苍天怜悯我,不,苍天怜悯我一生行善的母亲。文章写到这里,我跪下祈祷。 这个疮来得突然,无声无臭,右大腿内侧靠近“鼠蹊部”起了圆形的硬块,像塞进去一个桃子。等到它熟透变软,正中央出现了小小的火山口,溢出脓血来。我赶紧到医务室找护士,问这种疮叫什么名字,她说没有名字,中医称为肿毒。还好,我从小就听中医说“病怕无名,疮怕有名”。陈百融同学说,他在河南界首住“流亡学生接待站”的时候,他的鄢陵同乡张坤木生了一个疮,外表不红不肿,只是痛,只是有个疮口每天流血流脓。大概全身肌肉都化脓外流了罢,死的时候骨瘦如柴。那叫“贴骨瘤”,医书上有图有样。 我们的护士姓戚,她下手治疗,动作很快,先把患部包藏的脓血挤出来,再把纱布剪成又窄又长的带子,用黄药水浸透了,从疮口往里面塞。纱布和黄药水是医务室里仅有的药物。现在想想,那样的治疗简直是儿戏,可是那时候她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大约一公尺长的纱布全塞进去,镊子不会碰到疮口。每天换药一次,把沾满脓血的纱布取出来,把浸透了的黄药水的纱布塞进去。人虽长得高头大马,但是手法轻妙,我几乎没有感觉。 我们的护士实在是个好人。她本来也是学生,和未婚夫一同出来流亡,宁愿自己就业,让他去读高等学位。她用那一份微薄的收入接济爱人,养活自己,还把爱人的小弟弟带在身边,照顾他读书。这教人产生许多温馨的想象,例如,他拿到了学位,和她结了婚,他用一生的柔情来报答妻子。 多年后,我们算是懂事了,一想起来就觉得非常担心。我们渐渐能够以男人的眼光发觉她不是一个可爱的女子,她的身材、面容、性格,恐怕都不能使她的中学同学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回到她的身边。她实在不该自己原地不动,用尽力气把未婚夫推举得那么高那么远。一个人用生命编写剧本时,要先想想自己能在其中扮演哪个角色。 又过了多年,我终于听见了不愿听见的消息。那男子果然和别人结了婚,她曾经投水自杀,幸而(或者不幸)被人救上岸来。 转述故事的人往往把故事的结局省略了,在真实的生活中,结局往往是盘中的残食。我不知道她怎样度过凄苦的晚年,或者上帝安排了补偿。也许上帝只是打发一位和尚告诉她,她不该有那么大的野心,想为自己创造一个有高级学位的丈夫。野心才是痛苦的来源。 我们心地善良的护士对学校当局说,这里有个学生不能爬山,必须坐船。此行有水旱两路行进,水路雇船溯汉江而上,承载档案、粮食、病号和年老的教职员,限制很严。我们大慈大悲的护士力争,她说武当山里野狼多,我若掉队,一定喂狼。 我于是羞答答坐板车到了老河口。老河口当时是美国空军基地,河南战役中一度陷入敌手,两天后夺回。记得老河口的街道很窄,很长,也很直,两旁的房子很高,两层。多年后,看巴拿马运河,还想起这条街。我们走在街心,仿佛伸开两臂就够得着两边的店铺人家,那些人显然是非常努力地生活着,但是与我们完全无干。我们在老河口市民的拥挤与漠视中浩荡了片刻。 如果在市内,我只看到老河口的拘谨,码头则展示出老河口的奔放不羁。水面开阔,完全不像为横渡而设,日光碎而尖锐,逢人乱射,威胁着不准细看。张了帆的船和裸着桅的船交臂而过,样子很悠闲,文人雅士遥瞻目送所体会到的悠闲。那时候我已经知道人在这里流血流汗求生斗死,这里藏着人生许多秘密,除非你仔细看、认真看,你将视而不见。 虽然匆匆一瞥,至今不能忘记,一座水旱码头的复杂与嘈杂,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脸色都很奇怪,像家中刚刚发生了什么变故。他们站在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王鼎钧散文/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鼎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17399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23-01-01 |
首版时间 | 2023-01-01 |
印刷时间 | 202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38 |
CIP核字 | 2022151171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8.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5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