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河流月去无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蓝英年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河流月去无声》精选了他的散文和随笔,包括在梁漱溟家过夜、话说张东荪、长忆吴牛喘月时、怀念蒋路、童年等,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是一本了解蓝英年的好书。

内容推荐

人文学者的知性是向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敞开的,他们的目光是向全世界各种事物投射的。其散文随笔的题材,自是更为丰富多样,投射观察的目光自是更为开阔高远。

《长河流月去无声》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蓝英年的散文作品集。《长河流月去无声》精选了他的散文和随笔,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

目录

在梁漱溟家过夜

话说张东荪

长忆吴牛喘月时

掉了皮的纪念册

怀念蒋路

童年

拉里莎,你好吗?

从论敌到师友

在苏联办年货

小九班

且与鬼狐为伍

道旁甜李

话剧《彼得大帝》彩排记

卡普列尔:中国最知名又最不知名的苏联作家

马雅可夫斯基是怎样被偶像化的

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之死

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的红颜知己

冷月葬诗魂

 ——俄罗斯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寻踪

法捷耶夫之死

重读《被开垦的处女地》

西蒙诺夫及其抒情诗《等着我吧》

试读章节

话说张东荪

张东荪是何许人?七八十岁的老知识分子可能多少知道一点,再年轻的就未必知道了。如果70年前问我,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张东荪是张伯伯。”张东荪与先君同庚,一同东渡日本,还曾同住在一间房间里。此外,张东荪的夫人是我婶母的胞姐,我堂兄一直住在张家。张伯伯有四个子女,长子张宗炳,著名昆虫学家;次子张宗燧是著名物理学家,据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爱因斯坦齐名;三子张宗颎精通英语,由于早婚,考上庚款却没能出国留学;女儿张宗烨健在,为中科院院士。张伯伯的三个儿子都比我大,我依次称为张大哥、张二哥和张三哥,女儿与我同庚,比我小几个月,我管她叫小妹。张东荪的长兄张尔田,著名清史专家,我称他为好爸爸。为什么这样称呼,我至今也弄不明白,大概随张家兄弟称呼吧,因为他们管伯父叫好爸爸。总之,我从小就认识张伯伯。他居住过的大觉胡同、东大地、朗润园和大城坊我都去过,但由于年龄的差距我对张东荪毫不了解。他见到我只摸摸头,好像没跟我说过话。

如果60年前问我,我会回答:“张东荪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北平和平解放立过大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来看过父亲,我也随父亲到过他家。张大哥住得离父亲近,也曾带着儿子看过父亲。1952年春天,我从学校回家,张伯伯正在同父亲谈话,我走进书房,叫了声张伯伯,父亲叫我出去。我走到书房门口听见父亲高声说:“你不要再说‘北平和平解放是生平第一快事了’,想想自己的问题,怎样才能过关。”张伯伯说:“志先,我听你的,我听你的。”我知道张伯伯出事了,检查通不过。但为什么他爱说“北平和平解放是生平第一快事呢”,为什么作检查,又为什么通不过呢?我那时刚人大学,吸引我的新鲜事很多,没再留意张伯伯的事。后来又听说张东荪是美国特务,向燕京大学老校长司徒雷登出卖抗美援朝的情报。回来问父亲,父亲回答:“我也不清楚,东荪不会这样糊涂,你不要问了。”父亲似乎不相信张东荪是特务。直到最近读了戴晴女士的力作《张东荪和他的时代》才解开我心中的疑惑。有些事如她不写我永远也弄不清楚。

张东荪是五四后中国著名学者兼社会活动家。哲学家牟宗三先生说,五四时期没有哲学家,五四以后有三位:熊十力、张东荪和金岳霖,因为他们的学说都成系统。牟先生的看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张东荪的学术地位。能与熊十力和金岳霖相提并论的人并不多,熊先生和金先生的大作我没读过,张东荪的书我不仅没读过,甚至没见过,但读过他著作的片断,多半是批判他的时候引用的。今天看来,张东荪的很多预言都为50多年的实践所证实。张东荪专心著书立说,大概是1930年秋天从上海迁到北京时开始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邀请他和乃兄张尔田一起到燕京大学任教,此前他在上海主持《时事新报》。1917年张东荪接手《时事新报》,他先抨击时弊,后渐转为介绍西方哲学,柏格森的《创化论》就是他翻译并在报上连载的。他又增编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学灯》先刊载外国文学译著,1919年后开始发表国人的创作。张东荪聘请宗白华编《学灯》增设的《新文艺》版,郑振铎编文学副刊《文学旬刊》。《学灯》为当时的文学青年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就是在《学灯》上首次发表的。茅盾用白话文翻译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也发表在《学灯》上。郁达夫的《银灰色的死》和徐志摩的《告别康桥》也都发表在《学灯》上。后来的共产党领袖张闻天和毛泽东不仅是《时事新报》的读者,也是撰稿者。可以说毛泽东那时就知道张东荪了。1921年毛泽东写道:“现在国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则主张改良。前者如陈独秀诸人,后者如梁启超、张东荪诸人。改良是补缀办法,应主张大规模改造。”(《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1949年1月初,解放军围困北平的时候,毛泽东在给林彪的电报中写道:“……转告傅作义派有地位的能负责的代表和张东荪一道出城到你们那里来谈判。”张东荪是著名哲学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大学被查封,他被日本人逮捕,在日本人面前表现得大义凛然,受到知识分子的敬重,他的话在当时比共产党人的言论更令知识分子信服。于是毛泽东想起了张东荪,请他作为和谈的见证人,张东荪就这样参加了解放军与傅作义的和谈。请张东荪参加和谈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但傅作义并不认识张东荪,介绍他们认识的是北平第一任市长、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先生。何先生与傅作义是北伐时期的老朋友,与张东荪不时诗词酬和。何先生在北池子88号何宅宴请傅作义、邓宝珊和张东荪。我问过何其巩的后人那天的情形,她告诉我他们都在厨房吃饭,什么也不知道。但见过何其巩事先写好的一副送给傅作义的条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P6-9

序言

柳鸣九

深圳海天出版社似乎颇有点“散文随笔情结”,前几年,他们请季羡林先生主编了一套“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丛书,效果甚好。于是,他们再接再厉,去年又策划出新的书系“世界散文八大家”。可惜此时季老先生已经仙逝,他们只好等求其次,请柳某出面张罗。此“世界八大家”,召集实不易,飘洋过海,总算陆续抵岸。但书系尚未全部竣工之际,海天又策划了一套新的文丛,以现今健在的著名文化人的散文随笔为内容。大概是因为柳某与海天已有一次愉快的合作,自己也常写点散文随笔,又身居“人杰地灵”的北京,便于“以文会友”,于是,海天又要柳某出面张罗。这便是这套书系产生的来由。

什么是散文随笔?前几年,一位被尊为大师的权威人士曾斩钉截铁地谓之为“写身边琐事”。我曾努力去领悟其要义,但就自己有限的文化见识,总觉得这个定义似乎不大靠谱。就“身边”而言,散文随笔的确多写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但远离自己的人与事入文而成经典散文者实不胜枚举;就“琐事”而言,散文随笔写人写事确讲究具体而微,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但以经国大业,社稷宏观,高妙艺文,深奥哲理为内容的名篇也常见于青史。不难看出,对于散文随笔而言,“题材不是问题”,任何事物皆可人散文,凡心智所能触及的范围与对象,无一不可成就散文也。故此,窃以为个人心智倒是散文的核心成份。那么,究竟何谓散文呢?散文的基本要素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用定义式的语言来说,散文就是自我心智以比较坦直的方式呈现于一定文学形式中,而自我心智者,或为较隽永深刻的自我知性,或为较深在真挚的自我感情。说白了,如果是思想见解,当非人云亦云,而多少要有点独特性,多少要有点嚼头与回味;如果是情感心绪,那就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本色的、率性的,而要少一些矫饰,少一些虚假,少一些夸张。是的,尽可能少一些,如果不能完全杜绝的话。诗歌中常有的那种提升的、强化的、扩大的感情似乎入散文不宜,还是让它得其所呆在诗歌里吧。至于“一定的语言文学形式”,不外意味着两点,一是非韵文的,这是散文有别于诗歌的最明显的标志;二是要有一定的修饰技巧,一定的艺术化,这则是散文随笔不同于公文告示、法律条文、科普说明以及各种“大白话”的重要标志。

这便是我所理解的散文随笔。我在自己的学术专业之外也经常写一些散文随笔,就是按照自己以上的理解来“炮制”的。今天,我被委以主编重任,也是按照自己以上的理解来操作的,至于我在自己的散文随笔中是否完全实践了自己的理念,是否达到自己的理念,在这次主编工作中是否有不合理、不人情的要求与安排,那就很难说了。呜呼,知与行的脱节与矛盾,人的永恒悲剧也。

出版社策划这个书系的时候,规定约稿对象为当今的文化名家。当今的文化名家种类何其多也:有在荧屏上煽情与讲道的主持人,有靠摆Pose与哭功而大富特富的影视大腕,有靠搞笑与搞怪的演艺奇才……人人都在写散文随笔,这大有成为当今散文随笔的主旋律之势。但按我个人的理解,这里所讲的文化名家不外是两种人,即具有作家文笔的著名学者与具有学者底蕴的著名作家,这两者的所长正是我对何为散文理解中所谓的“心智”这一大成份。由于我自己的圈子所限,这一辑的约稿对象全是上述的第二种人,即具有作家文笔的著名学者,而且基本上都是弄西学的学者或游学国外多年的学者,多散发出一点“洋味”的人。

学者写散文似乎有点“不务正业”,有点越界,侵入了文学家地盘。但对于学者来说,特别是对人文学者来说,却完全是性之所致,是一种必然。他本来就有人文关怀、人文视角、人文感情,这种心智状态、心智功能,一触及世间万物,就莫不碰撞出火花。只要有一点舞文弄墨的兴趣、冲动与技能,自然而然就可以产生出有点意思的散文随笔了。虽说舞文弄墨也是一种专门技能,需要培养与操练,但对于弄西学的人文学者来说,整天在世界文库里打滚,耳濡目染,这点技能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况且,人文学者于散文更有自己的优势,毕竟,他的知性是向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敞开的,他的目光是向全世界各种事物投射的。其散文随笔的题材,自是更为丰富多样,投射观察的目光自是更为开阔高远。而得益于世界各种精神文化的滋养,其可调配的颜色自是更为丰富多彩:说不定,也许我们这个时代有意思的散文随笔正是出自学者笔下呢,学者散文实不容当代文学史家忽视也……

不能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就会变成“王婆卖瓜”啦,不过,我还是相信,这一辑学者散文也许能给文化读者多多少少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感觉。

2012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河流月去无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蓝英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705128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192
13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6: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