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内容
商品特色

详情-01.jpg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社会学调查的实战指南,首版于 2011年出版。在以译介式教科书为主导的方法领域,本书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实现了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学研究。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作者就中国人的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随机抽样调查,并在多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访谈了 1300 多位相关人群,积累了大量的定量与定性调查实地经验。本书案例丰富,讲述清晰、生动、具体,经验与教训并举,被誉为“社会学调查接地气的和具有操作性的书”。

全书分为三篇,包括定量调查方法和定性调查方法方方面面的问题、社会学调查的整个过程和深入的论方法探讨。上篇首先界定了社会学问卷调查,侧重讨论了社会学调查的灵魂“元假设”和其四步逻辑操作、光谱式思维;其次分析了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即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问卷调查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理论筛选问题、设置相关假设等,探讨了问卷设计中常见的误解、反思了设置开放题和“观念调查”问题等;最后回顾了整个调查实施过程和问卷调查的操作方法以及“过程控制”。中篇是对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作者指出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阐发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全法”的三种境界,说明了对象的选择、人数问题和光谱式思维、定性调查设计,探讨了研究情境中的“人”的社区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的相处调查、深度访谈、座谈会调查法。下篇是对论方法的探讨,深入分析了主体建构论、光谱式理解和研究伦理问题。

比起十年前的第一版,第二版有不少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点,扩充了新的内容。对于想要打下坚实的调查基础,但又觉得其他的教材类图书晦涩难懂、操作性不强的新手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高本土化调查能力,觉得国外教材的内容不符合中国社会情况的研究生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升社会学调查境界的学者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

作者简介

潘绥铭,退休前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从事性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艾滋病的跨学科研究。自1985年开始在不同人群中开展性方面的社会调查,主持过数十次性社会学的定量调查,其中包括四次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1998年以来开展地下性产业的定性调查。出版专著 20余部、论文数百篇,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化”等基本概念,并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建构视角”。主持撰写《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现任所长。从事性/别与身体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医学社会学研究。自1999年起开展地下性产业的实地研究,并长期关注对研究过程的研究。在方法领域,出版《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2018)、《我在现场》(合著,2017)、《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及相关方法学论文十余篇。

王东,社会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学研究,承担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出版《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

目录

第二版序言/ 01

第一版序言/ 05

定量调查方法的本土论述/001

第一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005

第一节 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007

一、两种调查的区分/ 007

二、为什么曾经没有社会学,却一直有社会调查/ 008

三、提出“社会学调查”概念的理由/ 009

四、笔者的选择与反思/ 012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014

一、调查一个现象就是提出一个“元假设”/ 014

二、提出元假设,首先需要“确立两极”/ 018

三、元假设:写上一个,就是排除许多/ 019

四、调查内容的元假设,可能成为一种诱导/ 020

五、光谱式思维是一切调查的基础/ 022

六、元假设的四步逻辑操作/ 023

七、“元假设”概念的学术意义/ 025

第二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 029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 030

一、背景:对问卷调查功能的本土化反思/ 030

二、描述调查:不可能“发现”未知现象/ 032

三、问卷调查并非最佳选择/ 033

四、为被访者(而不是为自己)而设计/ 034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 036

一、我究竟要说明什么/ 036

二、这是一个问题吗/ 037

三、笔者的选择/ 039

四、容易出现的失误/ 041

五、笔者的反思/ 043

六、确定选题的策略考虑/ 044

七、清晰地表述调查的目标/ 045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047

一、理论之必要/ 047

二、理论的本土筛选/ 049

三、挑选理论的操作/ 052

四、应用理论其实是一种改造/ 055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056

一、社会学调查问卷的建设:必不可少的五种假设/ 056

二、防止单向的相关假设/ 059

三、提出否定的相关假设/ 060

四、重视潜含的相关假设/ 061

五、没有相关假设就不是社会学调查/ 061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土思考/ 063

第一节 常见的误解/ 064

一、非专业人员的误解/ 064

二、初学者的误解/ 065

三、凑题,问卷设计的大忌/ 066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 067

一、笔者的主要理由/ 067

二、慎用“其他”选项半开放题讨论/ 070

三、严格限用“原因提问”/ 073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 076

一、观念调查不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076

二、观念调查的问卷设计的原则/ 077

三、操作建议/ 080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来统计/ 086

一、社会学调查,绝不允许“事后假设”/ 086

二、使用二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界限/ 088

第四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 091

第一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 092

一、抽样终端:从“单独个人”走向“社会基本单位”/ 092

二、抽样框:从追求代表性走向力争信息无限丰富/ 094

三、代表性:从“抽象人”走向“社会人”/ 096

四、代表什么?从“总体”走向“整体”/ 097

五、小结与引申/ 098

第二节 “居住区”的抽样实践/ 099

一、概念提出的背景/ 099

二、“居住区”:中国的抽样基本单位/ 101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 103

一、调查点的核实与落实/ 103

二、在册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104

三、流动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107

四、把大学也作为“居住区”来抽样/ 108

五、农村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111

六、新尝试:调查到20%的校外少年/ 111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设计问卷时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 113

一、概述/ 113

二、技术上的意义/ 114

三、理论价值/ 115

第五节 网上调查是误导/ 117

一、捷径往往是失误/ 117

二、网站调查样本的社会阶层分布严重偏离实况/ 118

三、样本偏差带来的认知谬误/ 120

四、网站调查兴旺及其恶果的社会文化原因/ 121

五、网站调查的非科学性/ 122

六、发展建议/ 124

第五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127

第一节 调查前的准备/ 128

一、确定调查周期/ 128

二、准备现场使用的各类记录表格/ 129

三、弹性安排调查进度/ 129

四、“委托调查”的利弊得失/ 130

第二节 调查团队的组建/ 131

一、课题负责人必须亲力亲为、贯彻始终/ 131

二、调查员的选择/ 132

三、调查组长至关重要/ 133

第三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 134

一、是否借助行政权力/ 134

二、调查组住在哪里/ 135

三、先去哪里/ 135

四、落实“访谈室”/ 136

五、进入现场之后的全方位沟通/ 137

第四节 访谈/ 139

一、访谈现场的准备与维护/ 139

二、调查员的操作规程/ 140

三、调查员的当场解答/ 141

四、调查组长的操作规程/ 142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 143

一、调查员的使用/ 143

二、调查的财务/ 146

第六章 问卷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 153

第一节 邀约被调查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 154

一、操作过程/ 154

二、给被调查者的邀约信/ 156

三、提高邀约成功率的策略/ 157

四、邀约式调查的适用性/ 158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 159

一、如何打消中国人的普遍顾虑/ 159

二、化解顾虑的操作经验/ 161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 163

一、文化优势/ 163

二、技术优势/ 167

三、局限性/ 168

四、新发展:现场动员+手机填答/ 170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 171

一、“应答缺失率体系”/ 171

二、学术意义/ 172

三、解决之道/ 173

第七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 175

一、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对于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177

二、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的充分呈现/ 178

三、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181

中篇 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185

第八章 定性调查概述/ 187

第一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 189

一、社会学的文献/ 189

二、人类学的经验/ 191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193

第三节 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 194

一、在比较中认识定性调查/ 194

二、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 197

第九章 定性调查新解/ 199

第一节 “求同法” “求异法”与“个案法”的不同性质/ 200

一、“求同法”,其实只是开放的问卷/ 201

二、从“求同法”走向“求异法”/ 204

三、“求全法”是定性调查的最高境界/ 208

四、层次划分的学术意义/ 211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 213

一、问题的提出/ 213

二、信息饱和原则/ 215

三、最大差异选择/ 218

四、最大差异法的实践认知来源/ 222

五、代表性:不是有没有,而是究竟代表什么/ 223

第三节 光谱式思维/ 225

一、根基命题/ 226

二、具体要求/ 226

三、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深入/ 228

第十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 231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233

一、理论准备:笔者的教训/ 233

二、文献检索:平时的阅读与积淀/ 236

第二节 设计之源/ 239

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理论倾向/ 239

二、不是设计要开放,而是要开放地去设计/ 242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244

一、何为“研究问题”/ 244

二、问题意识:理论性与本土性的考虑/ 246

三、提出问题的实例及教训/ 250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 252

一、研究内容的确定/ 252

二、访谈提纲的利弊/ 253

第十一章 社区考察:研究情境中的“人”/ 257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社区考察/ 258

一、学术意义/ 259

二、为什么要采用它:“地下性产业”调查的案例/ 262

三、操作方法的独特之处/ 263

四、多时空点的社区考察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 265

第二节 在社区考察中进行“观察”/ 267

一、定时定点的监测与统计:对于规模、经营情况的观察/ 267

二、对于社区环境的观察/ 270

三、对于人际关系的观察/ 272

第十二章 相处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 277

第一节 “进入”/ 279

一、“踩点”/ 279

二、“入住”/ 281

三、“环顾”/ 285

四、“接触”/ 287

五、进入方式的总结与分析/ 300

第二节 “切入”/ 302

一、关键人物与关键时刻/ 302

二、消除对方的疑虑/ 303

三、平等交换/ 305

四、将心比心/ 307

五、要“脸皮厚”/ 308

六、处理好微妙关系/ 309

七、研究的距离/ 310

八、“切入”的讨论/ 310

第三节 耳闻、聊天、体验:共景、共述、共情的递进/ 311

一、主体呈现的三个层次/ 311

二、共景:要询问,更要旁听/ 313

三、共述:不是访问,而是聊天/ 318

四、共情:体验与感悟/ 323

五、三种方法的意义:实践“主体构建”的视角/ 326

第十三章 深度访谈:“深”在何处/ 329

第一节 不同的层次及其意义/ 331

一、就访谈的深度而言/ 331

二、就访谈的情境而言/ 333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 334

一、共同讨论的两大意义/ 334

二、深度访谈的若干实施策略/ 337

三、不会追问,就不是深度访谈/ 342

第三节 访谈的“套路”与可能的拓展/ 344

一、从一个访谈片段看叙述套路/ 344

二、“套路”的界定/ 346

三、跳出“访谈”的应对策略/ 347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349

一、社会性别,举足轻重/ 349

二、研究者的外在条件:身份与年龄/ 354

三、研究者的内在动力:性格、魅力与处世能力/ 355

四、小结:“深度”的关键词/ 357

第十四章 座谈会调查法/ 359

第一节 清源与正名/ 360

第二节 座谈会的元假设:为了求同还是求异/ 361

一、求同法的座谈会只能误导自己/ 361

二、求同法的极端:求证法/ 362

三、座谈会应该是“多向求异法”/ 362

第三节 座谈会的基本要求/ 363

一、话题的适应性/ 363

二、参加者的选择/ 365

三、主持,就是激发讨论/ 365

第四节 特点与要点/ 366

第五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 368

第十五章 现场记录与持续分析/ 369

第一节 录音还是笔记/ 370

一、录音/ 370

二、做笔记/ 373

第二节 现场分析/ 376

第三节 综合整理与备忘录撰写/ 379

一、资料文件夹的形成/ 379

二、备忘录的撰写/ 385

三、联系比较与立体分析/ 390

第四节 定性研究的质量判定/ 395

一、理论的认识/ 395

二、过程的考察/ 396

下篇 论方法的探讨/ 397

第十六章 主体建构论/ 399

第一节 本土调查实践的产物/ 400

一、基本的表述/ 401

二、理论来源/ 403

三、认知原则与价值导向/ 404

四、学术意义/ 405

五、问卷调查更需要贯彻主体建构论/ 407

第二节 理解对方的生活逻辑/ 408

第三节 主体建构论中的“性”/ 412

一、社会性别是主体建构/ 412

二、最根本的主体建构:性是什么/ 413

三、反对“生物因素取消论”/ 415

第十七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417

第一节 何谓真实?问卷调查与定性访谈,不分伯仲/ 418

第二节 失误:定量调查的结果,以定性资料来补充/ 429

第三节 社会学调查方法是一个光谱/ 432

第四节 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 434

第十八章 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437

第一节 研究为什么需要伦理/ 438

一、问题的提出/ 438

二、研究伦理:从道德到方法论/ 440

三、研究伦理的基本原则/ 443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操作/ 447

一、方法论探讨之例/ 447

二、研究伦理的刚性贯彻/ 450

三、高于伦理原则的道义责任/ 452

四、讨论: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立/ 454

精彩书摘

第二版序言

十年前,我们出版了《论方法》(2011)一书。初衷是在中国社会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对研究过程的诸多环节进行分析与讨论,试图在偏重理论抽象的方法论与讲究技术细节的具体方法之间找到一条“论方法”的路径。我们希望把研究方法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以译介式教科书为主导的方法领域,实践结合中国社会背景的、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学研究。过程展现、经验与教训、困惑与反思,都铺陈于笔端。不敢说有多成功,至少作为作者我们是坦诚的。而以自身经历与具体案例为根基的接地气与原创性,也是这本书吸引读者,尤其是学生们的主要特点。

我们对于《论方法》的定位不是教科书。无意去“教”别人如何做调查,而是想以自己的调查经历为例,打开方法与研究过程的“黑匣子”,审视知识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细节,包括大时代的影响、多主体间的各类互动、研究者的社会位置与主观偏好,以及研究中的诸多偶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也唯有此,我们自信才能更好地触碰这个复杂的经验世界,了解他人,并熟悉自己。

以上的整体认识与定位在十年之后依然成立。这也是我们在出版社的推动之下,希望再版的主要原因。当然,在这十年里,无论是我们的生活与工作,还是方法学的研究生态,都发生了不少变化。

2014年,第一作者潘绥铭退休,第二作者黄盈盈继续开展艾滋病、性/别与身体领域的经验研究,也一直在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本科与硕士生开设定性研究方法的课程,对社会科学界有关方法的讨论保持着近距离的观察,并且持续地撰写相关的论文。第三作者王东从学生变为老师,在所任职的首都师范大学给学生们开设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课程。而并没有出现在作者之列的王文卿,则在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给我们提供了无私的建议。2017年,我们师门的十余位兄弟姐妹一起写作,出版了《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这期间,还有很多朋友(包括课上的学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督促我们在第一版早已买不到了的情况下修订出版第二版的《论方法》。

2011年以来,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领域,有几个大的变化:

第一,大数据的兴起、网络调查(包括在网络上开展的定量调查,也包括网络民族志)的盛行。以上变化突出体现在方法的应用方面,个别文章有触及相关的方法讨论,包括围绕大数据和其所扩展的定量与定性相关的争论。

第二,有关方法的培训类论坛显著增加,而且开始跨出学术界。学术志教育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都有举办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培训,且不局限在社会学领域。而人类学的田野营、以学术论文写作后记与研究思路历程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号进一步提高了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在社会上的可见度。一些主要从事实务工作的机构,如公司、社会组织等也开始重视方法的培训与应用。

第三,相比于十年之前,定量与定性之争有过交锋,但并不算凸显,综合方法的使用不断出现。就定性研究方法而言,尽管依然居于侧位,但是其应用显著增加。这个变化不仅体现在发表的论文上,更突出地出现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之中。只不过,应用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同步提升,大多数冠以“定性方法”的研究经不起深究。

与应用相比,方法的讨论则少得多。其中,有关口述史、扎根理论、个案法、叙事与故事社会学、日常生活方法论等议题的相关文章与著作有所增加。此外,跳出定性方法,对于“方法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对于本土性、机制与因果探究、现象学方法论(生活世界与意义探究等)的辨析亦时有出现。《社会学研究》《社会》《学习与探索》《妇女研究论丛》《中国青年研究》《探索与争鸣》《新视野》等期刊组织过与方法相关的专题讨论。

第四,译介在继续推进,且更加系统化。尤其是,重庆大学出版社持续推出的“万卷方法”丛书、新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的定性研究方法系列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丛书的系列民族志作品与所附方法介绍,都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亮点。

我们在修订第二版之时,并没有把近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都纳入进来进行对话,也没有就一些新出现的重要议题(比如大数据、网上调查与网络民族志)重新展开论述。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主体部分与当时写作时的对话语境,但是在相应部分做了一些更新与删改。主要修订如下:

上篇“定量调查方法的本土论述”改动不大,主要把原来放在下篇里的“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移到上篇中。此外,把一些标题改得更为恰当,把一些文字加以精炼。这种仅有微调的情况是由于在最近的十年间,在社会学的范畴内,定量研究的问卷调查方法基本上是依然故我。但是,在大众传媒中,各式各样的“网上调查”却日益甚嚣尘上,越来越形成对公众认知的误导。可惜社会学界的批评与引导仍然暂付阙如。

中篇“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有不少新发展。

第一是把原来的“社区考察”这一章发展为相互独立的两章:第十一章“社区考察:研究情境中的‘人’”与第十二章“相处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这两章分别强调了被调查者所处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是增加了诸位作者升华的最新研究经验,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点。诸如第十三章“深度访谈:‘深’在何处”第三节讨论的访谈中的“套路”问题、第十四章“座谈会调查法”第二节揭示出的“求同法”与“求异法”决定座谈会方法的不同性质、第十五章“现场记录与持续分析”第三节论述的“分析备忘录”问题。

下篇“论方法的探讨”首先调整了原来章节的顺序。其次扩充了笔者提出的“主体建构论”的论述。

此外,正文和参考文献部分还有些细微的改动。因为篇幅关系,对第一版中有些内容做了删除。比如第一版中篇对于定性、质性、田野等词语的界定并无太多新意,因此做了删除。再比如,有关扎根理论的介绍,因为近年来已经有了不少专门的论述文章,原来的简要介绍已经丧失了意义。几位作者在最近十年间也发表了若干“论方法”的文章,并没有全部增加进来,但是后期会专门结集出版,以作为续篇。比如,黄盈盈和潘绥铭(2013a)以艾滋病研究为例,对于跨学科主张的陷阱与前景的批判性分析;黄盈盈以“小姐”研究中田野点的进入方式为例对于“研究中介”不同性质的讨论(2016),对于定性研究“开放性”特点(2019),对于作为方法的故事社会学(2018a,2018b),以及基于“小姐”研究的过程分析对于“问题感”和“田野情境语境”棱镜下之于“提问”的重要性的进一步论述(黄盈盈,2022);等等。

本书第一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5JJD840013)的研究成果,再版亦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支持。书中部分章节在相关的杂志上发表过,对于杂志社编审的厚爱与宝贵建议我们在此一并感谢。

书稿难免有疏漏与不足之处,包括写作时的语境与能力的限制,我们也将在研究与教学之路上继续“论方法”,也期待各路跨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并再次对给予反馈与支持的师友和学生们表示感谢!

潘绥铭、黄盈盈、王东

2022年1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绥铭//黄盈盈//王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297268
开本 16开
页数 4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6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46
CIP核字 2022131901
中图分类号 C915
丛书名
印张 30.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