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家(80后离乡人手记)(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父亲

从计划写老家的人与事之时,甚至更早,我就意识到自己定会专门写写父亲。从前的文章,只言片语地提到他,却没有实实在在地写。那时候,对父亲的生命有着某种回避,我从前不清楚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在我能清晰自身之前,我不可能理解父亲。

在三十岁之前,在看到父亲灰白的头发和日渐苍老的面容之前,我一直以为他的生命仍有着许多美好的可能性,仍会经历我所不知的精彩。但等我每每回乡,第一眼看见他的身形和面容,这些想象中的可能和精彩,都变成了灰白色,淹没在长年累月的平淡之中。不管我是否情愿,年过半百的他,果真老了,还会越来越老。

前一段因事回乡,父亲在车站接我,我下车后有些为他的老态吃惊,才几个月没见,仿佛就有上千个日子把痕迹留在了他身上。透过父亲的影子,我看见老家又一代人的生命在被那儿的水土滋养之后,又被那儿的风雨侵蚀。家族里,爷爷辈只剩下二爷爷和二奶奶、三奶奶拖着病体(这一辈人现在已经彻底离去了),父辈里三叔老了,四叔也步向老年,而那个村子和村民的命运,却仍和许多年前一样,没有根本的改变,从长远的未来看,甚至更糟了。让我心里刺痛的感触是,父辈们老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灵魂。这些老灵魂,在日常生活的惯性挤压中缩得小小的,或者扩得散散的,不再如青年时那么精光四射,亦不再如中年时自信阔达,那是一种疲惫后的淡然,一种苦痛中的超脱。站在自己的中年,回想父亲的前半生,我看见两代人生命的接续和错位,接续处血脉流淌,错位处血肉模糊,犹如看见去年的谷子地里长出了豆子,而今年掉落的豆荚又在风雨中腐烂,孕育着明春的麦苗。庄稼一茬又一茬,人一代又一代,都一样,春秋无语。

还是说父亲吧。

乡村教师

父亲很少谈自己的少年事,仿佛他十八九岁之前的日子是一张白纸,那时候留至现在仅有的痕迹,是一张破旧的高中毕业证和一张穿着军装的黑白相片。毕业证上,父亲的名字依然清晰如刚刚写下,照片上,父亲的笑容天真,面孔清秀。对我的人生而言,父亲的人生仿佛就从这个时期开始。后来的故事被人们的语言补白,二十岁时,经人介绍,父亲和母亲结婚。二十岁他仍带着孩子般的稚气,母亲长他三岁。婚后一年,我出生,我和他成为父子。我八个月大时得了一场病,几乎死掉。姥姥回忆说,在镇上简陋的医院里,父亲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或者瞪着大眼睛一夜一夜不睡,看着比病床上的我还要可怜而无助。我曾问过他当时的感受,时光太久远了,他记得并不深刻,只是说:“你都要不行了。”两年后,弟弟出生,我和弟弟像一横一纵两个坐标,把他永远地定格在父亲的位置上。  婚后三四年左右,他成了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干了几个月,不想干了,觉得挣钱太少,每日看着一群孩子也无聊。那时候,四爷爷还是大队书记,跑到家里游说父亲。母亲炒了几个鸡蛋,切了一盘咸菜疙瘩,他们爷俩喝了大概半小桶散白酒。四爷爷的目的只有一个,劝父亲继续在村里的小学教书。据父亲和叔叔们后来回忆,四爷爷当时的构想,并非只是让父亲继续当小学老师那么简单,他有自己的一套规划。P3-5

后记

当我谈论故乡的时候,我是在说老家

刘汀

2013年,冬天,春节。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群山之间的一个村庄。

气温达到了零下二十四度,滴水成冰。

父亲在喂羊,母亲和妻子在刷碗,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不停地吹着家里的泥坯房和简易门窗。

我坐在屋子中央,想我正身处的故乡。

于故乡所在的地方思考故乡,有一种非常奇怪的荒谬感,这里面含着身临其境的真实和想象的虚幻。我清楚地知道,故乡是个悖论,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而言,它并不存在,一旦它在某人的心里变成了存在,也就是这个人失去它的时候。我们当然还能以春节等各种理由回到那儿,和那里的人见面,走在似乎永恒不变的土地上,并且回到城市去谈论它,展示它的恶或美。然而对于不断提“故乡”这个话题的城里人来说,故乡从来不是一个标示在地图上的某个位置,它是人们对拥有不了的东西的一次挣扎,对失去的事物的不断惋惜。

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每次回乡,都从父母亲朋那里听到许多人和事,只是这些人和事都飞速地向记忆中的故乡相反的方向远离,而不是向回来之前所以为和设想的故乡靠拢。或者说,对离开故乡去远方的人来说,连那个记忆中的故乡也是留存不住的。不是我们抛弃了故乡,而是故乡抛弃了我们。真相是如此残忍:我们再也不能真正拥有它,甚至连故乡自己也不能。

但是,只要回到这块土地,我还是忍不住去打听他们的事,我想知晓人们在经历了时间和现实的冲击之后,是否还在那条生活轨道上艰难前行。他们仍然于各自的命运里狂奔,走向或悲或喜的结局,只是,无论我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讲述,都会把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变成一个个故事。

真正的悲哀是,故事讲述得再完整,也无法给予他们一丝一毫真正的安慰。所有的故乡写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这种虚伪的骗子。可是如果我们听闻了他们的人生,又怎能忍住不去写下来昵?

东边邻居家比我年长的一个哥哥,据说染上了赌博,欠了好多钱,被人追债,自己跑了,他媳妇也不敢留在家里,只能带着两个孩子去赤峰打工。年前,他们回来,想在老家过年,可久未住人的家里暖气已经冻裂,遍屋坚冰,出不起修理和买煤的钱,只好又带着孩子去了赤峰,留一座破烂的空院在风雪里。

我的一个堂哥,常年在附近的矿上干体力活,积劳成疾导致胸积水,在旗医院里做手术,用大针头抽出好多混着血的积液,休息了几个月,身体也未能复原,将来还能否再继续他的工作更是难说,可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十六岁,一个才三岁。  四叔的女儿珍珍高中辍学,在镇上的饭店里打工,染了一身的坏毛病,用劣质的药水染指甲,手指头差点烂掉,和小混混一起去打群架。后来经人介绍订婚,但很快退婚,不久又订婚,又退婚,然后跑到不知哪里去了。父亲告诉我,四叔和珍珍因为花完了订婚的彩礼钱,退婚后对方索要,还不起,被告到法院,差点蹲了班房。2010年夏天回乡,我在镇上见到过浓妆艳抹的堂妹珍珍,她带着无所谓的冲动莽撞,告诉我自己在一个火锅店里当服务员,然后急匆匆地坐着摩托三轮走了。之后再也没见到她,我气愤她的胡闹和固执,可我也多少理解她的苦闷:她迷惘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没有人给她指一个出路,更没有人许诺她一个将来。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她越陷越深,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没有了顾忌,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四叔似乎不怎么想这些,又或许他时时刻刻在想这些,我不得而知,也无能为力,只是觉得悲哀。我的脑海里,一直印刻着他满身矿粉的瘦弱身躯,站在家里破败的院墙前,衣衫单薄,艰涩地笑着,眼神里只剩下微微的一点光亮。

这是一个黄昏,我蓦然间明白,这世界上有一些逻辑,是我不能也无法打破的,就算你知道它是那么的没有道理。

没错,身体的每个记忆都能向我们证明,老家人的生活,确确实实比十年前、二十年前要好很多了,吃得起肉,喝得起酒,甚至喝得上牛奶了。可这真的是好生活的唯一标准吗?没有同时建立精神价值的物质富裕(何况连富裕也算不上,只是刚刚温饱而已),让人们追随了欲望,俭朴变成奢侈,勤劳变成懒惰,热心变成自私。种地用机器,除草用农药,不愿种任何没有市场前景的作物。曾经村里每家每户都种的谷子、麦子、大豆,已经很少有人种植了,因为它们都不如玉米省力、卖钱。附近的几个地方开出了矿产,村里不少人都去那里打工,每年家里的日常开销基本解决,不再为孩子的几百块钱学费愁得不行。可他们没有劳动合同,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只要长年干下去,几乎必然要被这份工作戕害身体。但凡有一点能力和门路的年轻人,都逃离了乡村,最差的也到镇上去开一个修理铺,或者卖肉卖水果了,留下来的老人们,像秋天大风夜里的庄稼,一个挨着一个地倒在许多以前没听说过的病痛上。

在老家,如今的生活,不用挨饿,也几乎不欠债了,可是大多数农民仍然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光亮。他们的光亮是什么?是儿女。除了很少一部分通过读书改变了人生轨迹之外,乡村的很大一部分年轻人,都陷入另一种他们不理解、却又清楚地承受着的挣扎中,那不是未来,只是一种随波逐流的惯性,一种对自己全部人生的消极放纵。我的几个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以及我的邻居和其他村人们,一再用他们的经历告知我这一点,印证这一点。在这个不可逆的过程里,人人都被裹挟进来,看似是扼住了自己命运的喉咙,可在稍远一点的岸上,所见的只能是一片混沌和迷惘。

好像是从一个黄昏,往最深的深夜里走。

有一个晚上,我和老妈蹲在灶坑旁吃花生。我们说起十年前,家里穷困,过年也不舍得买花生,看见别人家的一点花生馋得不得了,现在买一大包放在那里,却又不怎么爱吃了。我问老妈,这变化是好了还是坏了。老妈说坏了。我问她为什么,老妈说:“生活丰富了,人心复杂了。”这是她的原话,可这不该是老家人的原罪。

当我们谈论故乡的时候,那么虚伪又如此真诚,所有的痛苦是实在的,所有的幻想都来自身体内部,这些矛盾的情感和态度,同时存在着,纠缠着。但是,不要再把它表述成一种所谓的乡愁吧,甚至也不要把那块生身之地深情地唤作故乡,写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当我谈论故乡的时候,我说的只是老家。

2015年6月6日

目录

序阴影里的微光

上部·人物

 父亲

 舅爷

 四叔

 三叔

 老头们

 几个女人

 东邻西邻

 表弟

下部·风物

 阳光里的喷嚏

 肚皮鼓

 去太平间砍人

 小乡俗

 鬼且怪

 奇谈

 戏与影

 稼穑

 碎生活

跋 当我谈论故乡的时候,我是在说老家

序言

阴影里的微光

张清华

读完刘汀的文稿,已是深夜了。静谧总容易让人产生涟漪般的浮想,而刘汀的文字正是荡开这涟漪的石头。作者虽年轻,但文字却是如此厚实沉重,甚至可以说有几分沧桑,他笔下的人物与经历是那样充满质感和痛感,让人读之久久难以释怀。

历来,这种有关“老家的故事”在文学中都是颇常见的。自鲁迅的故乡系列开始,有关故乡的人与事的书写,便是新文学中叙事的典范了。《故乡》《风波》《社戏》,乃至《祝福》《孔乙己》诸篇,都是可以叫作“故乡系列”,或者“鲁镇往事”的。而且从文体的属性上说,也确乎很难分得清它们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说是用了散文的笔法写出的小说,或是用了小说的笔调写成的散文,都未尝不可。这便是好文字的标记了,而今我读刘汀的文字,也有类似的感觉,尽管我知道它们是“散文”,但却鲜明地感受到它们小说般的精细和质感,在笔法上是如此鲜活和细微,人物的描画是如此传神和生动,细节的描写是如此跃然和丰盈。

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故乡,但我们思维中的常态却不是善于清理和叙述,而通常是关闭和遗忘的。刘汀的文字似乎再次唤起了我们关于“老家”的记忆,帮我们实现了一次内心深处的返乡之旅,再次忆起了那些被淡忘的人物,那些渐行渐远的风俗,那些贫瘠或丰富的人事与场景,苦难与悲欣,特别是,那些逝去的时光——从这个角度说,将它们当作一种诗意的文字,也是未尝不可的。

这让我感到惊讶之余又颇为欣慰,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的写作者,刘汀居然还有较为完整的乡村生活记忆,有着清寒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幕场景,这恐怕是同龄人中不多的,即或有类似出身的年轻人,却也不一定会关注这些人与事,至少注意力是不会在这上面的。这足以表明刘汀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一个有自己真实记忆的人。而且在我看来,一个没有乡村记忆的写作者某种程度上是有残缺的,不只是因为他缺乏有痛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会离自然和诗意更远,离一个有谱系的生命世界更远,更不要说有关“大地”的概念与想象了。刘汀,却让我依稀看到这些东西,在时下青年人热衷的城市叙述与幻感世界的描述中,刘汀确乎有更为珍贵的东西,显示了独有的质朴与深远。

读他的文字,我首先为之感动的是人物。那些故乡的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他们就活在字里行间,发散着他们的气息、体味,活动着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中首先是多年挣扎在“转正”路程上的民办老师父亲的形象,以及父子两代人生命的接续和错位种种的描写。父亲当年没有走人乡村权力的核心,也没有能够成为建筑商,也许是家庭贫困多年的原因,而历经四年的退学与复读的轮转,终于考上名牌大学的“我”,面对父亲及家族亲戚“学而优则仕”的期待,却选择了清淡的文学生活,然后不得不面对惨淡的现实挤压,个中滋味杂陈,真可谓难以言喻和想象。刘汀笔下的父亲,没有被美化得多么高大,而是保有了一个北方乡村汉子的本色,有他自己作为小农、作为小知识分子,作为父亲、作为一个底层的生存竞争者的全部真实,有他的父爱、权威和弱点。但他形象的真实与质朴,立体和感人,却让人读之难忘,似在眼前。

……

这不只是四叔的命运,也是整个乡村所面临的未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刘汀所描述的老家的微光与疼痛,也是全中国乡村的微光与疼痛。他是用了自己最熟识的老家作为一个案例、一个标本来认识和叙述的,所要展示和思考的,却是时代本身。这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抱负,我要对这个意图和抱负给予毫无保留的赞赏。

2012年,刘汀作为一名博士生来北师大随我读书,之前他已是一个小具名气的“80后”作家,且在一家很好的出版社供职,已策划了很多好的图书。这几年中,他一边勉力读书写作,一边为了生存而维持着原来的工作,可谓艰难而窘迫,但他还是坚持过来了,不只坚持,而且写出了一批有思考和有格调的作品,不只有小说,还有诗和散文。总之他是这样的充实而有收获,沉实而又充满信心。这让我欣喜,让我看到了一个好的作家隐隐出现的未来,一个让人可以期待的轮廓——尽管我清楚这道路还十分漫长,充满曲折和迷误。作为一个教书人,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值得欣喜的呢?

为人师者,要勉力而为好师,但又贵在不好为人师。我这篇序,少说也已拖了一年有余,除了忙,什么会让我一拖再拖,我自己也含混不清,大约是意在不想好为人师地指手画脚罢。其间刘汀也曾催问过,但他从来都说“不急”,我这样拖着,倒给了他再次沉淀和修改的机会云云。我知道这可能是谦辞,是出于做学生的无奈。但我也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想法,因为写作毕竟是个“慢活儿”,慢一些会更好,更有内涵的蕴藉,更有文字的味道。刘汀的“慢”是我喜欢的,唯其慢,会走得更好,更远些。

2015年1月30日,北京清河居

内容推荐

刘汀编著的《老家(80后离乡人手记)(精)》是以写人的故事为主的散文集,作者刘汀情感真挚,触及关于亲人,关于故乡,关于离乡人内心最柔软最慈悲的一部分。

村小教师父亲,沉默承担着生活给予的全部重量;脾气死倔的四叔,跋涉在现实阴影里,最终又不得不归顺于命运;昙花一现的朦胧爱情被折断,小姑无法选择地接受了她的寻常人生;羊倌舅爷独居终老,平生无澜,生死都是孤独的,生命是沉默而坚韧的……这些被现实所裹挟的血脉乡亲,悄无声息地挣扎着、困惑着,人与事停留在时光里,渐成回忆的底色。老家留存了儿时美好,曾经共同生长,如今分道而行,我们唏嘘着这不同,也追寻着这不同。

编辑推荐

刘汀编著的《老家(80后离乡人手记)(精)》中包含了十几篇文章,看得到天地广阔的乡村、渐已遥远的质朴儿时、挣扎困惑的乡亲, 这无法挽留之地,这渐行渐远的来处,蕴藉了困苦与暖甜,年轻离乡人的每一次归去更是同它再一次推离。“曾经共同生长,如今分道而行”令人感伤。作者以写作将它们留下。曾经共同生长,如今分道而行,我们无能为力,但老家遥远的微光停留闪烁,撑持了行路的异乡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家(80后离乡人手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70927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629175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9
14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