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郁闷犹如毒蛇
有些人很容易因为这些事郁闷—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的接受。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郁闷。“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人生多欲为苦——人常被“欲”所牵引造业。郁闷就像是一条沉睡在人心中的毒蛇,一旦触动它,就会被它咬。人生有郁闷,皆源贪、嗔、痴三毒所引起。人都因为有一个“我”作中心才有郁闷,所以要将“我”看淡些。没有的人希望得到,拥有的人则害怕失去。患得患失,即成忧愁。其实清净纯真的佛性每个人本性中都有,但是郁闷无明却把它遮盖了。
知事少则郁闷少,识人多则是非多。事情多,你郁闷就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郁闷多、是非多,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如果你真心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最好不要多问你不该知道的事情。不需要认识的人,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求我们自己心定,这才是重要的事情。七情六欲都是郁闷。遇到好事情心生欢喜,这是着魔,遇到不如意的事心里愤恨,这也是着魔。嗔恚、贪爱是“郁闷”,染污了你的清净心,染污了你本有的智慧光明。众生的郁闷太多了,佛的法门都是对治众生郁闷的。想要破郁闷障,就去掉你的“我执”,想要破所知障,就去掉你的“法执”。
佛法让你断郁闷障、所知障;儒家让你格物致知,都是让你在心中有正知正见。功名富贵是郁闷的源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刻意去求,是自寻郁闷。对于修行人来说,名利是大障碍,争名夺利只是让自己郁闷罢了。患得患失、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是郁闷、是束缚。无量无边的郁闷,都从“患得患失”来的。没有的时候想尽方法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好苦!郁闷都从这里来的。 “得失”并不真实,只是个妄想而已。不管得到失去,到最后都是一场空。你没有得失心,你就没有郁闷,就得大自在。有善恶、是非,就有苦乐忧喜舍,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郁闷就从这里生起来了。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舍受是好境界,身上感受不到苦乐,心里也没有优喜,但舍受也是郁闷,因为它的境界不能长久保持。
佛法中所说的思惑与见惑,都是情和郁闷,这是迷。布施主要是破悭贪,如果布施真的把我们悭贪郁闷舍掉了,这是功夫,一得到心地清凉自在。改郁闷习气,首先要改的是改掉嗔恚,不再发脾气。经常发脾气,会感召到地狱道的果报。佛法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佛学顶多只能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看,与生死不相干,与断郁闷也不相干。如果学佛多年后还是很多郁闷习气,那不是因为佛法不灵,而是因为你没有道德教育的根。修行与自性相应,郁闷自然轻。迷惑的人分别执着,天天生郁闷;觉悟的人心地清净,天天生智慧。佛说:郁闷、生死、三界都是家;只要出的了这三家,那么你的身份是“出家”还是“在家”并不重要。
佛说:郁闷轻、智慧长才是断了分别、执着。最明显的是,听经有悟处、读经能通达义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为了断郁闷;郁闷没有了,清净心就会现前,根本智就现前。戒和定能将郁闷断掉,慧则能把郁闷转为菩提。赞叹比毁谤伤害人还要厉害,毁谤会叫人生郁闷,赞叹同样也叫人生郁闷。大家对他一赞叹,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贡高我慢统统生起来了,他的道行从此就只能后退不能前进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修一心不乱;功夫就是在伏郁闷、断郁闷、开智慧。学佛先要学会“放下”。放下见思郁闷、尘沙郁闷,再放下根本无明。
我们的境界里如果起一念分别执着,这就叫迷,也叫无明。无明继续不断往下发展,那就变成见思郁闷,那就得造业受报。心一天比一天郁闷,就是业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净土因为“带业往生”,不需要断见思郁闷,所以容易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郁闷障是七情五欲、人我是非、贪嗔痴慢。见思郁闷通常归纳为两大类:见惑和思惑。见惑包括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包括悭贪、嗔恚、愚痴、傲慢、对于圣教的怀疑。怀疑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就是对圣教的怀疑,这是大障碍,它是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里面的一个。佛不迷,他就没有郁闷,他不迷,他就没有轮回。郁闷是因,轮回是果。六道轮回就是从你心中的郁闷变化而来。如果心里没有郁闷,自然就不会有六道轮回。
而且,抑郁症也和郁闷有关。
一些经常感觉郁闷的人,会得郁闷症吗?对此,郁闷也有程度之分。轻度的郁闷属于情绪障碍,不在疾病的范畴中;但如果经常没理由的郁闷,而且长时间郁闷,正常生活都被影响,很有可能就是郁闷症。
正常的郁闷一般都有原因,像考试没发挥好、升职加薪没轮上、亲人生病、投资失败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一次性的失眠都是很正常的,但一般在2周左右就会好转。这样的郁闷很常见也很正常,因为人有高峰有低谷,偶尔“郁闷”更有利于思考自己的人生,远胜于在顺境中突然遭遇很大的挫折。
这种情况下,最好先离开那个让自己感到压力的环境一段时间。如果压力来自工作,就考虑休假,让自己暂时和工作“断绝关系”;如果压力来自婚姻,和伴侣暂时分开两天,心里想明白了后好好和另一半沟通:如果压力来自周围人,比如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事,就要学会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优势”。如果一个人财力远胜于你,但家庭却不和睦,而你和妻子却恩恩爱爱,你的幸福度是远胜于他的。
郁闷该怎样预防呢?郁闷其实就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只要改变自己的认知,郁闷也自然消失。 因此,千万不要被郁闷这条毒蛇咬到。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