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立志要趁早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可读·最权威·最实用,一本改变青少年命运的励志书!

十位国内最顶尖卓越的全优生,十位最富实战经验的教育专家,联手打造最卓越的青少年成长励志读物,助你早立志,立好志。

条件相差无几,为什么每个人的成长会天壤之别?

调查显示:96.3%的全优生在16岁前就自动自发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但高达69.4%的学生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如何诱导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发现自身兴趣、特长所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立志要趁早》,应运而生!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十位全国最顶尖优秀的学生。他们除了在学业上取得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成绩外,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都很自信、主动,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并能长期为之努力。

现在,他们用自己精彩的成长和成功故事告诉同龄人:要想优秀,必先立志,越早越好。

而通过俞敏洪、李开复、徐小平等十位实战教育家的深入总结,清晰提炼出他们成功的逻辑和关键。

如果你是学生,你会从中获得动力,坚信自己一样可以很优秀,只要树立正确志向。

如果你是师长,你会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更有的放矢。

目录

序/要成功 先立志

郭文煊—要做强女人,不做女强人

徐小平点评—阳光下的劳斯莱斯与美女模特

李孟元—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包凡一点评—成功者不只是幸运

赵—苇—蓦然回首

王辉耀点评—留学改变人生

刘家彬—我的—路孤勇

周容点评—留学高考同精彩

刘禹琦—执著于梦

陈向东点评—他的成功可以复制

周雪瑶—跌跌撞撞的幸运儿

薛涌点评_成功是玩出来的

李峭寒—我信仰我心所向

周成刚点评—优秀来自于主动追求

袁瀚—我的电影

沙云龙点评—他的今天就可以成为我们的明天

邓玮—踮起脚尖就能摸到那片天

张洪伟点评—想到了,才能做得更好

陈励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俞敏洪点评—成功的前提:独立精神和兴趣培养

周容—留学时间规划

张洪伟—高中生留美英语学习考试解析

试读章节

袁瀚—我的电影

十八年的电影结束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在其中看见一个完整的我,从小时候在爸爸妈妈呵护下成长的我,到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未来的我。在一部部电影中,我成长了,我成熟了。我经历的这些电影,有的平淡,有的激情,正是它们,让我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让我成为我自己。

——袁瀚

我的电影

我喜欢看电影,喜欢看电影的主角们如何在一个个困境中绝处逢生,如何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看电影的时候,我会试着把自己带入那个场景中,想象着如果主角是我,我会怎么做。其实我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部部电影呢?这其中有武侠片,有励志片,有喜剧,有悲剧。无论是哪一部,我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电影的主角们在故事中肯定不是一路顺风的,他们会遭遇一些挫折,有的创业上破产,有的遭遇失恋,有的遇到天灾人祸,但是最终他们会克服这一切,然后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主角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总是不停地往前走,不会因为任何失败或是困难停下脚步,不会后悔发生了什么,而是不停地向前看。或许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主角,既然是主角,那么无论什么困难,都只是成功的序曲。天道酬勤,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或许你暂时看不见,但那是因为付出得还不够多。

当然,我还能看到我身边的一幕幕电影,我看着他们的事,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家庭。

我生活在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我。从小到大,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的父母。

创造奇迹的爸爸

我爸是个直爽的男人。我佩服他这种说话大声、自信,做事有魄力的性格,很有领袖气质。可我却做不到。我爸在外面应酬时,别人也都很尊敬他。不过在家里,他很悲惨地被我妈定义为家庭主要劳动力,而我是小劳动力。

我爸和我交流并不多,因为他总是很忙,也没有时间像妈妈一样天天在旁边看着我。除了重要的考试后他会问问我的成绩如何,然后说一句“下次继续努力”,平时都不怎么管我的学习。

尽管如此,我爸还是给了我很多无声的教育。

2003年的夏天,我和妈妈像平常一样吃着晚饭,妈妈还在唠叨爸爸又不回家吃饭时,一个电话打来,说爸爸出车祸了,车子完全毁了,人当时已经送到附近的医院,可是受伤很严重,目前仍然有生命危险。我当时脑子里只有震惊,完全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去应对这样的事情,妈妈听完了电话,一开始也愣住了,然后就拉着我,向医院赶去。一路上妈妈都在打电话,而我却依然沉浸在那种不可思议中,怎么可能?这种天灾人祸,怎么会发生在我家?

我们去探望时,爸爸刚从急救室被抢救回来,整个身体被纱布和石膏裹住,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戴着呼吸器的鼻子和嘴巴。我记得医生说,生命危险是没有了,但是爸爸受伤很严重,如果能在半年内下床就算很好了,想要完全恢复到以前的身体状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妈妈听完之后还是很放心不少,爸爸没有生命危险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可是躺在病床上的毕竟不是普通人,是我爸爸。他在病床上的时候就说,“儿子,你爸可不在乎这点小伤,说吧!你今年暑假想去哪里玩,我带你去!”我当时也就是嗯嗯啊啊地答应着,心里面却不大相信。三个月后,爸爸的身体好转,可以拄着拐杖下床行走了。六个月后,我们一家去黄山,爸爸居然拄着拐杖和我们一起登了18公里的山道,登上了黄山之巅。原来爸爸也是他故事里的主角,面对这些天灾人祸时,只要心中怀抱着一份希望,坚定地去努力,奇迹总会发生的。

英明聪明的妈妈

我妈对我的管理理念是:身体第一,学习第二。

我妈最恨我晚睡觉。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今天,她从未比我早睡过。记得第一次她陪我到很晚是在小学三年级时,要写一篇三百字的游记,我想到头疼都不知道该怎么写,我妈就不停地催我赶快去睡觉。到了11点,我仍然一字未动,妈妈火了,让我睡觉,她帮我写。当然,能幸运地让我妈帮我做作业也就仅此一次。那以后她告诉我再有作业不能在10点完成,就等着第二天被老师批评吧。原来她倒不关心我作业能不能完成,她关心的仅仅是我。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妈规定的睡觉时间,从10点推后到11点,再到12点。即使如此,我还是常常不能在睡觉之前完成作业。我当然也不会甘心第二天到学校说“我妈不让我在11点后做作业,所以我没完成。”说了老师大概也不信,于是我就会和妈妈理论。

我跟同学们讲起这个事情,问他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老妈。他们倒是纷纷对我表示羡慕,他们说自己父母要不就是拼命督促着自己学习,要不就是根本不去管。我妈妈对我的健康这么关心,确实是我的幸运。可是我也希望她能够稍微了解一下我的心情,毕竟完成作业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我妈没有放松对我学习的要求。学小提琴,学长笛,背古诗,一样也没有落下。小时候没什么自觉性的我,正是在老妈的督促下,才这么一步步地走了下去。

我学的第一门乐器是小提琴。三岁时,我妈让我学,她说她当年想学可是没机会,所以希望我能学好。可是那时的我实在缺乏毅力,三分钟热度转瞬即逝。虽然妈妈一再让我坚持,我却没有听她的话,半年之后终于放弃了。

事实证明,妈妈是对的。四年级的时候,看见同学们个个都有一技之长,我既羡慕又后悔。特别是看到三岁开始学习钢琴的表妹已经过了钢琴十级时,我终于忍不住了,向妈妈主动要求重新开始学一门乐器。我们俩商量后选择了长笛。

第一天去老师家之前,妈妈告诉我:“上一次学小提琴,你放弃了。这次学习乐器,你可以坚持吗?如果仍然是半途而废,那我们就没有开始学习的必要了。”

在妈妈的要求下,我向她保证了我会坚持。这才开始学习长笛。

万事总是开头难。第一步要练口型,每天五十次,第二步对着笛头吹单音,第三步练指法。练习仍然极其单调乏味。但一方面小提琴的经历不停提醒着我要去坚持,另一方面我妈妈也始终在我身边陪我。每天的练习,她都在旁边听着,老师的话,她也都会用录音机录下来。在她的督促下,最难的开头我总算坚持下来了。

终于到学习练习曲了,开始我充满热情地去练习,老师布置的曲目都完成得很顺利,但是热情过后,我又觉得没有兴趣了。连续的几次课,我都吹得勉勉强强,惹得老师生气,妈妈也生气。回家之后,我练得又是无精打采的。这么一段时间以后,妈妈找我谈话,问我是不是又失去兴趣了。我说我自己也不清楚,只是练得多了就觉得烦了。妈妈倒是没怎么说我,只是不久之后,她带我去听了长笛独奏音乐会。那一次音乐会,让我开始重新认识我手中的乐器。从那位音乐家手中的长笛里流出来的声音仿佛天籁一般清新、脱俗,仿佛可以把听众带离这个喧嚣的世界,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他用的也是长笛吗?我手中的长笛也可以吹出这样的声音吗?我开始问自己。从那时开始,我吹长笛就不再是为了学习一门乐器,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我想要吹出那种天籁般的声音。  于是这一次,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坚持了下去。妈妈带我认识到了学习乐器需要的那种长久的动力,不是羡慕,也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演奏出那天籁般的声音。

到现在我练长笛已经有七年了,中间为了学业也有过不少次停顿,可是我知道这将会是相伴我一生的乐器。

从我出生,父母就陪在我身边,看着我第一次笑,走第一步路,看着我第一次走进幼儿园,第一次拿到三好学生奖状。我所走过的每一步,旁边都有他们呵护的身影,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我才能一步一步笑着长大。

随着我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决定,爸爸妈妈对我的影响也慢慢地小了。他们从以前主宰我生命中的一切,到现在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跟我发生争吵,虽然最后还是让着我。我长大了,他们也老了。既然选择了出国,那将来可能也不一定有太多的机会见他们,所以趁现在还和他们在一起时我要好好对他们,多陪陪他们。即使出国了,我也会让他们知道我一直想着他们的。

P215-219

序言

要成功先立志

我总觉得留学事业对中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一年又一年,新东方承担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使命,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到国外。非常让人欣慰的是,现在的留学,和我们当初的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留学只是为了逃避贫困。九十年代,我们的留学只是为了能够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不用自己花钱还能够拿到学位、学到知识,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留学观念真正进入了终生思考的轨道。能够拿到奖学金到国外去读硕士和博士固然再好不过,但更多的父母和学生开始思考中国教育和国外的区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教育体系尽管很优秀,但如果和国际教育体系,尤其是欧美的教育体系结合起来,也许能够更加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功。这一思考的结果是,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具备国际眼光,越来越愿意摆脱中国高考的独木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更加完整、更加有创新意义的教育。

而现在的孩子们,更是日益展现出他们独立思考和奋发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能力。我在五年前就写过一篇赞美80后的文章,专门陈述了我对80后的看法。我认为80后,90后及未来的00后,都凸显了我们这些老一代人没有的能力:他们更加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自己要什么,哪怕那不是具体的目标,只是一种生活,一种状态。总之他们的志向是明确且卓越的。此外,他们大多很独立,愿意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到桌面上来谈,更加愿意主张自己的权利,更加愿意自觉地完善自己,更加愿意遵守规则办事。他们会终止中国文化和习俗中恶劣的东西,把更加阳光的思想引入日常生活和工作。

所有这些观点,无一不越来越被这些年轻孩子的实践所证明。我们总是认为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没有思想,总是认为他们很自私,但事实证明我们总是错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支援活动中,活跃在前线的都是他们的身影;在各种事件中,我们总是看到他们在幼稚的年龄充满着成熟的思考。

就像这本书的十位小作者,他们都还那么年轻,却已经是国内最优秀的中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世界上最知名的高校,但学习优异并不是他们的全部,他们首先是立体的人,丰富的人——刘禹琦通过化学对人生积极的思考,周雪瑶对艺术的爱好,赵一苇对漫画的喜欢,李孟元对电影的痴迷,刘家彬在学习中的孤勇,李峭寒对志愿工作的热心,陈励子对文学创作的追寻,郭文煊对美丽的不懈证明,邓炜传递奥运火炬的那份自豪,袁瀚对生活的不屈——他们的思想,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他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和执著,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新一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仅仅为他们的同龄人提供了榜样的力量,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放心地放手,让年轻的一代更高更远地飞翔。

人生追逐的就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实行自己的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经常在各个场合谈及青少年励志,那是从外到内。现在我们要说立志,那是从内到外。没有什么力量比自动自发更强大。没有什么成长比主动追求更健康。但立志还是需要先励志的,很多时候,大人的道理并不励志。同龄人的成长经历更打动人。看完这本书,肯定会有很多孩子想,他们能够这么优秀,我为什么不行?如果这样,那么这本书的励志效果已经产生。

是的,我是如此激动且真诚地向各位推荐这本书。因为此亥4我终于意识到,中国的留学事业到现在才真正走上正道。也许我们过去的留学目的是不纯粹的,我们是为了物质财富而去,我们是为了摆脱贫困而去,但今天的孩子们,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去,是为了生命的价值而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是为了祖国的前途而去。至少在我碰到的每一个准备留学的年轻人身上,都流淌着深爱这片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的热血。我曾经问过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他们留学毕业后打算在哪里继续他们的梦想,我得到的答案几乎是统一的:回到中国,回到他们出生的土地,因为他们的希望,世界的希望,就在中国。

我赞美年轻的一代,不管是在中国读大学,还是到世界其他国家去读大学,他们都是中国的希望,他们都是中国千年梦想的实践者。他们让我们可以骄傲地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国人!

书评(媒体评论)

人生的快乐就是实践自己的理想,如果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立下这个志向,成长一定会很精彩,人生也会有大不同。我是这样走过来的,《立志要趁早》里的十个孩子同样如此。

——李开复

没有什么力量比自动自发更强大。没有什么成长比主动追求更健康。看完这本书,肯定会有很多孩子想,他们能够这么优秀,我为什么不行?如果这样,那么这本书的励志效果已经产生。

——俞敏洪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出名并不是一件你“要”就能“得到”的事情。所以,我想说:“立志要趁早”、“努力要趁早”,这样,你离成功和“出名”,也就会比其他人略早,人生也就会比他人更快乐!

——徐小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立志要趁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敏洪//张洪伟//周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7539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7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