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列维纳斯传(精)/墨涅摩绪
内容
内容推荐
所罗门·马尔卡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跟随列维纳斯学习。在列维纳斯于1995年去世后,他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来为这部传记做准备。
这部独一无二的传记,由踪迹和面孔构成
马尔卡穿梭于时空,寻访列维纳斯的人生踪迹:从他童年时代的立陶宛小城考纳斯,到战前的巴黎,再到纳粹集中营;从达沃斯到鲁汶,从梵蒂冈到特拉维夫;从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走廊,到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从他寂寂无名独自工作,到被全世界所熟知。
交织在列维纳斯人生踪迹之上的重要面孔,都在本书中参与了他的人格写照:挚友莫里斯布朗肖、让瓦尔,导师舒沙尼先生;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胡塞尔、海德格尔、罗森茨维格;还有对话者,保罗·利科、雅克德里达,以及教宗保罗二世等。
这部传记因此也是对20世纪的独特一瞥。它具有双重属性,既关注《塔木德》的光辉,又关注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辨。它们共同构成了伊曼纽尔·列维纳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作者简介
所罗门·马尔卡(Salomon Malka),法国作家,记者,RCJ电台的编辑,犹太思想史学者,曾长期师从列维纳斯学习哲学和犹太经典,著有《阅读列维纳斯》(Lire Lgvinas)、《舒沙尼先生》(Monsieur Chouchani)等书。
目录
离去
引言
开端
第一部 地点
一 考纳斯
二 斯特拉斯堡
喂?
三 弗莱堡
四 巴黎
五 被俘
痕迹
六 在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那些年
七 拉希课程
八《塔木德》课程
一次会面
第二部 面孔
一 摆渡者与流星
二 坏天才
三 副本和反面
可以说
四 远与近
五 档案管理员与先驱们
六 贵族与主教
微光
七 仪式与世界
八 蒙田和拉博埃西
九 果戈理的《鼻子》
十 承认
十一 列维纳斯在耶路撒冷
赎罪日
致谢
参考文献
序言
离去
那是在庞坦公墓,一个
冬日的早晨,天色阴沉,蒙
蒙细雨伴着微风。一群人彼
此问候,各自分成稀疏的小
群体,仿佛相距甚远。
其中一小群人是犹太教
堂的信徒,来自他的第一个
社群,是和他一起在所有安
息日祈祷过的人组成的小圈
子。这些人对作为哲学家的
列维纳斯了解甚少,或只是
有所耳闻,却已经持续数年
进入他的生活,追随他的课
程,直到他身体衰弱的日子
。他们在他附近生活,并且
也看到过他家人的生活。他
们来悼念一个熟悉的身影:
一位坐在学校的凳子上,以
“耶希尔·哈勒维之子伊曼纽
尔”的名义,向他们讲授《
妥拉》的邻居,犹太教堂的
特殊成员;那里没有拉比,
而他占有特殊的位置,同时
是导师、地标和向导。所有
人都围绕着他,尽管他总是
低调出现。最近一段时间,
他不再负责学校的工作——
学校里的事情曾经都指望着
他。但是周六的早晨,在结
束弥撒之后,他总是继续教
授传统的拉希课程。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能在
其中重获新生的社群。不同
于其他,这个社群把他和那
些古老而深厚的东西联系在
一起。这些侧影他每个都熟
悉,在他们周围,他感到自
在。第一个和最直接的社群
,他的亲朋好友,即便是这
个环境都没有让他的情感溢
于言表——他永远都不过分
热情,不会放下自己的含蓄
,总是想控制自己的姿势和
言语,让自己充分自持。
紧随其后的一群人是昔
日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学
生,由如今已变成男人和女
人的曾经的男孩和女孩组成
,这些人年龄和职业各异,
其中大多数人仍与他保持着
联系。他曾是他们的校长,
他们的教授,简单来说,是
他们的老师。他记得每个人
,曾应邀参加这个人或那个
人的婚礼。他认得出每张面
孔,记得每个名字,每个故
事。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到场
了,为了最后一次追随那个
让他们成为自己所是的人。
最后过来的,是由这样
一群人组成的圈子:有朋友
。大学同事,弟子,昔日在
普瓦捷(Poitiers)、南特
(Nanterre)、索邦的学生
,还有犹太教士,犹太机构
的代表,经常是匿名状态的
读者——这些读者来向这位
作者致敬,他用一本书改变
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这天早上,雅克·德里达
用平直的语调发表葬礼致辞
,因为有风,说话声几乎听
不到;家庭成员米迦勒
(Miehael)、西蒙娜
(Simone),坐在遗体前
面;首席拉比古特曼主持,
并回忆道:
七十位同志组成了靠近
汉诺威的巴特法灵博斯特尔
树林的突击队,在那里有一
个犹太战俘营,编号恰好是
1492。1492年是犹太人在
西班牙被驱逐的年份。我的
父亲在他身旁五年了,我们
怎么能认不出他呢?这个站
在“死者与活人之间”的人,
他在灾难后的思想迫使我们
重新思考人类的觉醒、失眠
、责任等问题。
在冬日的灰暗中,官员
、大学校长,政治或文化领
袖的缺席,显得格外突兀。
然而,在宣布他离世的消息
时,《解放报》在头版刊登
了他的肖像,法国电视二台
在“二十小时”栏目里发布了
这一消息,《纽约时报》也
刊登了一篇长长的讣告。
一位哲学家于1995年12
月25日在巴黎去世,那天基
督徒在庆祝圣诞节,犹太人
刚过完光明节。
自此以后,追溯伊曼纽
尔·列维纳斯一生踪迹的使
命便开启了。
导语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犹太思想家。列维纳斯也是纳粹集中营幸存者,这一经历对他的思想影响至深。西方与犹太在这位探究“他者”的哲学家身上共存。
本传记作者所罗门·马尔卡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跟随列维纳斯学习。在列维纳斯于1995年去世后,马尔卡花费五年的时间来为这部传记做准备。本书完整记录了列维纳斯出生于东欧,求学于法、德,成名于法国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
列维纳斯既是典型的20世纪法国哲学家,发展了存在、有、他者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同时,他也是一位百分之百的犹太思想家,犹太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贯穿着列维纳斯的一生。本书忠实再现了列维纳斯身上的双重属性,既关注《塔木德》的光辉,又关注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辨。
精彩页
一 考纳斯
当一个人准备成为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时,难道还有比位于立陶宛境内的考纳斯(Kaunas)更好的出生地吗?这个城市位于尼曼河和涅里斯河的交界处,属于旧维利亚地区。此区地处拉脱维亚和俄罗斯的边境,前往西方与东方的两条道路在此交汇。考纳斯与维尔纽斯这座曾被称为“东耶路撒冷”的城市遥相呼应。
这座城市将无法逃脱20世纪的巨大动荡。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才获得自由。
今天的自由大道,是一条充满阳光的人行道。大道的一侧种满了树木,在另一侧则有几座露天咖啡馆,几家冰激凌店。在路的尽头,是圣米歇尔总领天使教堂,它的周围绿树成荫。
寻找列维纳斯原初的踪迹,构建出一个消失了的世界。
住宅
战前,列维纳斯的父亲曾经营一家文具店。这家店的门牌号为5号,但在苏联时代,门牌号变了。这个改变没有什么逻辑,是随机的。因此不可能再找到商店的位置。据说,这个商店位于一幢两层小楼,小楼坐落于一处建筑群中,这处建筑群在战前曾毗邻著名的康拉德咖啡馆(le cafe Conrad)。年长者记得,在20年代,乐队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在那个咖啡馆演奏。顾客们跳华尔兹和探戈,有时还跳查尔斯顿舞。后来,这里变成了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聚会场所。如今,咖啡馆仍在,但它变更了业主,名字也改成了郁金香咖啡馆。它就像考纳斯的其余部分一样,也被美国化了。 在左侧,我们可以看到一家售卖女装的小铺子。它可能取代了耶希尔·列维纳斯(Yehiel Levinas)的文具店。
列维纳斯一家并未住在那里,尽管这将是伊曼纽尔在法国人籍时注明的家庭住址。这家人住在更远的地方,在尼曼河畔的卡莱吉莫(Kalejimo)街,门牌号为1号。这条窄而短的街道得名于毗邻它的监狱,而列维纳斯未来的妻子(最初是他的邻居),在日后将不无惊讶地回想起小时候听到过的路人和狱中政治犯之间的对话。今天,监狱已经不见了,街道的名称也已改变。它被称为印表街(Spaustuvininkus),即“打印机之街”。但是从高处看,在那个高高耸立于尼曼河尖岬上的旧监狱的对面,你能发现一个有着两翼的巨大老房子。在房子中间有一个花园,有棵树一直长在那里。
在一侧的楼中,住着这座房子的主人一家:哈依姆·沃尔佩(Chaim Volpe)和他的妻子哈雅一丽娜(Haya-Lina),女儿美丽达·沃尔佩(Frida Volpe)以及她的丈夫——他们是瑞萨(Raissa)的父母,瑞萨就是未来的列维纳斯夫人。另一侧的楼里则住着租客一家,他们是耶希尔·列维纳斯,他的妻子德沃拉(Dvora),以及他们的三个儿子,伊曼纽尔、鲍里斯和亚米拿达(Aminadab)。
房子中间的部分非常大。那里有一座公共浴室,在整个城市中广为人知,它叫作尼曼亚斯(Nemunias),因尼曼河而得名。令人尊敬的维尔纽斯大学教授舒巴斯(Shubas),记得自己童年时来过这里。这个公共浴室在不同时段分别向男客和女客开放,男女不能同时使用。宗教史系的年轻老师,列维纳斯的译者欧泽拉·帕泽雷特(Alisra Pazeraite),也说在她小时候公共浴室仍然存在,她的家人还曾去过。
这栋楼的一侧已被完全重建,变成了一座现代建筑。今天,这里设有气势宏伟的税务警察中心。当人们看到标牌时,不免会心一笑。这里还有些令人高兴的东西:考纳斯档案馆珍藏着沃尔佩一家和他们的继承人之间的数十封信件。在信中,沃尔佩一家人不断抱怨着财产税、管道税、水价。人们在家中设了浴室,这使得公共浴室越来越难以吸引客人,加上监狱近在咫尺,这让他们很难找到租户。种种原因,促使瑞萨的父母在30年代初期离开此地,前往巴黎谋生。列维纳斯一家也搬到了距此地几个街口远的米克耶维奇。
因此,有必要来到考纳斯,去了解那条狭窄的小巷,在那里伊曼纽尔·列维纳斯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春期。小巷的一侧是监狱的墙壁,另一侧是公共浴室,不远处绿意盎然,一条河从中流过。还有那个日后将成为他的妻子的女孩,她是房主家的孩子,住在离他家几步之遥的地方。
初恋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根据通行于俄罗斯帝国的儒略历,出生于1905年12月30日。但根据格里历,则出生于1906年1月12日。考纳斯那时仍然处于沙俄的统治下,是立陶宛省的首府,直到1918年它才正式成为立陶宛的首都。
列维纳斯的父亲耶希尔,如同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那样,出生在考纳斯。他经营着一家文具店——在书店中,设有一个文具专柜。这家书店位于城市的主干道上,当时被称为展望一尼古拉斯(Prospect-Nicolas)街。他没有员工,自己负责书籍和学习用品的销售,致力于给他的孩子最好的教育。三个男孩,伊曼纽尔、鲍里斯、亚米拿达,从小就拥有希伯来语家庭教师。事实上,一家人都是从事宗教活动的传统主义者:他们要去犹太教堂,吃洁食,尊重安息日,庆祝犹太节日。这是一个宗教环境,非常有节制。在立陶宛的传统中,犹太教的生活是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P13-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列维纳斯传(精)/墨涅摩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所罗门·马尔卡
译者 译者:公维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42855
开本 32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22-01-01
首版时间 2022-01-01
印刷时间 202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76
CIP核字 2021190168
中图分类号 B565.5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32
2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