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拓台先驱郑芝龙/中华商圣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史无前例的航海壮举

3万年前,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临海而居,弄潮拾贝,妇女戴上了贝饰项链,开创了原始的海洋文化。’7000年前,浙江的河姆渡人用整木制造船桨,开创“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原始航海;6000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人、龙山人驾舟弄潮,随波逐流,逐岛漂航,把有段石锛传遍太平洋诸岛和拉丁美洲西岸;2500年前,在春秋时期的渔猎攻战纹壶,记载了壮观的古代挥戈水战和中国独特的划桨方式;2100年前,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开通了欧洲、亚洲贸易通道;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将佛经、佛像、佛具以及雕塑、绘画、建筑等唐朝文化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始祖,被封为“大都僧”;600年前的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世界航海推向了巅峰,为世界大航海的先驱者及“和平航海”的开拓者。

明成祖朱棣选择郑和来统率这支庞大的船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也是很得当的。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原姓马,有的书上称他为“马三保”。他们家世奉伊斯兰教,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去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因而被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灭了云南的梁王政权,郑和被俘人宫,成为宦官,后被朱元璋拨给燕王朱棣听用。郑和在朱棣身边长大,在靖难之役中亲临战阵,“多立奇功”,深受朱棣的赏识和信任。朱棣即位后,命他为内宫监太监,并赐姓为“郑”,从此更名为“郑和”。由这种经历可以看出,郑和是深受明成祖朱棣信任的人。

明成祖朱棣对郑和才能也很了解,知道他堪此重任。据记载,“(郑)和自幼有材智”,“材负经纬,文通孔孟”。有的史书上说“(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帝(明成祖)甚倚信之”。《明书.郑和传》则说他“丰躯伟貌,博辩机敏”。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郑和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既通文墨,又知兵习战,是具有统率才能的人。

明成祖朱棣选中郑和,还有信仰上的原因。郑和出生于伊斯兰世家,他本人是回教徒。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时,曾亲自到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在南洋一带,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诸国更是伊斯兰教的世界。由信仰相同的郑和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自然是很适宜的。

另外,郑和还崇奉佛教。明代宦官“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郑和也不例外。在姚广孝题记《佛说摩利支天经》中说:“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佛善,施财命工刊印流通……”郑和施财刊印佛经,还有个“佛善”的法名,足以证明郑和还是个佛教徒。这对郑和出使也是个有利条件,因为众所周知,在东南亚和南亚一代佛教有很大的势力。

为了郑和能顺利出使,明成祖朱棣十分关心建造海船事宜。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即命福建建造5艘海船,以备下西洋之用。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又命改造海运船249艘。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这些船只很大,长44丈、宽18丈,可乘千余人。当时,大概只有中国才能建造这么大的船只。这种大船是郑和安全远航的可靠保证。

明成祖朱棣还为郑和组织起人才齐全的出使队伍。郑和这支队伍有2.78万人,除军士外,还有各种行政和后勤人员,像医官、文书、通事(翻译)、火长(船长),凡所需人员,可说是应有尽有。

那么,明成祖朱棣到底为什么这样兴师动众,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命郑和大规模出使呢?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应该说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除了对外友好交往以外,至少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急需收服民心。从传统上来看,朱棣夺取皇位属于“篡逆”,有悖于封建正统观念,其合法性受到广泛的攻击和怀疑。方孝孺宁被诛“十族”也不为他起草登极诏就是明证。因此,朱棣在大肆诛杀建文旧臣后,迫切需要提高个人声望。在封建专制时代,封建帝王为提高个人声望是不惜任何代价的。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颁正朔”,广施赏赉,以使“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天下,施及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遵亲,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这种“万邦臣服”“祯祥毕集’’的盛况,可以大大提高皇帝的声望,树立自己“代天行命”的天子形象。这对明成祖朱棣收服民心是大有益处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明代始终存在着所谓“北虏南倭”的压力,深刻地影响了明王朝的内外政策。在明初,南边的倭患尚不甚严重,主要威胁是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蒙元势力虽北走沙漠,但仍保留有一支相当强的军事力量。明太祖朱元璋虽屡次遣将北征,但始终未能根本解决问题。明成祖当燕王时,即与蒙元势力进行过多次交锋,对这种威胁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他即位不久就长驻北京,摆出与蒙元战斗的姿态.纵观明成祖朱棣的一生,除靖难之役外,他的军事生涯差不多都是与蒙元势力周旋。他曾亲自五征漠北,反击蒙元势力的侵扰。北边的这种形势,使明成祖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南方。通过郑和下西洋,发展和南边诸国的友好关系,正是为了贯彻他的这种战略意图。于是,永乐年间就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在北边是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远征,在南边则是郑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远航。明成祖用兵于北疆,施德于南方,是威德并举的战略。郑和果然不辱使命,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施恩布德”,使双方的友好关系建立并增强起来。终永乐一世,除安南外,南方基本没发生什么战争。明成祖晚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人贡者殆三十国”。这大部分的功劳应归于郑和的出使。

P2-4

后记

纵观中国历代名商,大多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自我完善,自我升华,最终成为商界翘楚、商人典范,成为巨大财富的拥有者。

本书结合时代大背景,从中国名商巨富的成功与发家史中,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们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每一位有志于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都会受到启发。品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中华商圣们艰辛的创富历程,还能体会到他们的处世和经营智慧。希望通过这些伟人的财富人生解读,以期给创业者和读者朋友以帮助和启迪,教你们掌握真正的中国式商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众多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的亲临编写、设计现场给以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特别感谢安徽省濉溪中学的一级教师田勇先生在本书编写、审校过程中给予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

目录

第一章 进退失据:海商无奈抉择

 史无前例的航海壮举

 下西洋成千古绝唱

 勇于冒险的海上商团

 重新戴上“紧箍咒”

 当商人变成海盗

 倭寇患起的真相

 冲破海外贸易的樊笼

 隐伏的西方危机

第二章 崭露头角:一代枭雄的崛起

 浪迹江湖的少年

 西至吕宋,东往日本

 宝岛拱手让人

 因缘际会,成为海盗龙头

 被逼上“梁山”

 手下留情的背后

 郑芝龙扬名东南

第三章 拓台先驱:成为海上霸主

 实现“招安”夙愿

 翦灭海上群雄

 前所未有的惨败

 料罗湾大捷

 “混血儿”回到故国

 拜“东南文宗”为师

 大明王朝日薄西山

第四章 乱世徘徊:奔走新旧政权

 “海上马车夫”卷土重来

 再败侵略者

 夫妻终得团圆

 大明王朝的覆灭

 “皇帝的新衣”

 跻身“开国”重臣

第五章 分道扬镳:父子形同陌路

 陷入争权泥潭

 忠臣英勇赴死

 立场再一次动摇

 郑氏父子“隆中对”

 靖国难,建奇勋

 不拘一格招人才

 文韬武略,见识不凡

 为自己埋下祸根

第六章 踌躇满志:扯起抗清旗帜

 清朝的心腹大患

 真招抚,假和谈

 亲手关上招抚大门

 雄师十万气吞清

 目标南京

 功败垂成的遗憾

 枭雄的没落

第七章 英雄落寞:海商风姿不再

 宝岛台湾重回祖国

 铲除殖民文化之根

 处在两国夹击之下

 冲破封锁的枷锁

 英雄去世,政权终结

 两代人的启示

 一个家庭,两条道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郑芝龙,字飞黄(飞龙),名一官。福建南安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卒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

郑芝龙自幼好武厌读,16岁便离家远游,到澳门投奔舅舅。这个少年在海贸和武功方面显示了非凡才能。他的商业团伙以台湾为基地,建立起亦商亦军的武装船队,武力夺取金门、厦门两岛,大败福建水陆官军,实力遍及闽南、粤东沿海。20多岁便成为亦军亦商的东南“海上王”。他受招抚以后,多次剿灭海寇,6年内两度抗荷,均获全胜,连连升迁,30多岁便升任福建最高军事长官。然后,官商一体,大兴海上贸易,富甲天下,泽及八闽。清军人闽,他不顾儿子和弟弟反对,毅然向清朝投诚。他的投清,是看透了南明复兴无望,清朝武力统一全国大势所趋,自然也包括清朝许他官爵,可以保住既得利益。儿子郑成功坚持抗清复明,大义大忠’于是,父子分道扬镳。郑成功在与父亲决裂后,致弟信说,“汉有子瑜而有孔明,楚有伍尚而有子胥”。虽然说的是“兄弟之间,各行其志,各尽其职焉”,不也是说明自己的事业与乃父的相承关系吗?郑成功打进台湾,其代表理直气壮地对荷兰总督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天,少主人收复故土来了。”

郑芝龙这样一个开拓台湾的先驱、17世纪的抗荷英雄,为儿子郑成功收复台湾创造基本物质基础(当时中国最具战斗力的郑家水师)的风云人物,长期受着贬斥。史料中的郑芝龙,总是海盗和投降派的形象,陪衬他人。为避美化海盗之嫌,对其伟大历史功绩和贡献,总是一笔抹杀,以致国人皆知郑成功,却很少有人知道郑芝龙。其实,郑芝龙是一位有人生瑕疵的伟大人物。郑氏父子两代相继,才有开拓台湾、收复台湾的不朽功业。

历史进程是复杂的,人的经历和性格也是复杂的。是英雄便没有污点,有污点者便不是英雄,似乎太绝对了。理想化的英雄离实际太远。

古代海上贸易,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往往与武装劫掠有关。实行禁海闭关的明朝政府,把违禁出海武装自卫的海商统统视为海盗。专事抢掠的海盗固然有,然而,海商和海盗却大有差异。郑芝龙不搞武装自卫便不会有夺金、厦和大败官军的郑家水师(当然,他也有海上抢掠行为)。然而,他的目标很明确,要求海贸自由,并积极促成招抚,主动承担起维护海疆安宁的重任。他做了明朝军官,发展了海贸,促进了福建经济,肃清了海盗,两次大败荷军入侵。朝野官绅却总鄙薄其海盗出身。倒是他的福建同乡黄献臣撰文热情颂扬他:“胸罗十万甲兵,气吞八九云梦,东南半壁,倚为长城。十余年养兵,不费公家一粒;四五郡凋疲,全资搬运诸艘(指移数万灾民到台湾)……历数古今名将,靖国难,建奇勋,代不乏才;至若自给兵粮,解君忧,苏民困,千古一人而已!”

本书对郑芝龙和郑成功的生平大事、个人气魄、为人处世以及策略掌控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全面展现了郑氏父子的成功绝学。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知识的欠缺,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穷尽郑芝龙的点点滴滴。书中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衷心恳请广大读者在阅读浏览过程中不吝提出批评、指正意见,我们不胜感激。

内容推荐

姜正成的《拓台先驱郑芝龙/中华商圣系列》对郑芝龙和郑成功的生平大事、个人气魄、为人处世以及策略掌控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全面展现了郑氏父子的成功绝学。亦商亦盗,亦臣亦叛!八面玲珑,叱咤台海;慢品郑芝龙经商谋略,细述海商的传奇人生。

编辑推荐

姜正成的《拓台先驱郑芝龙/中华商圣系列》讲述了郑芝龙和郑成功的生平大事、个人气魄、为人处世以及策略掌控,全面展现了郑氏父子的成功绝学,郑芝龙和郑成功的生平大事、个人气魄、为人处世以及策略掌控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全面展现了郑氏父子的成功绝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拓台先驱郑芝龙/中华商圣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正成主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54950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4280758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