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遇见恐惧》是一部大众心理类图书。大部分的人都听过“内在小孩”这个名词,那是指每个人在童年时期留下的创伤记忆。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我们内心还有一个“害怕的内在小孩”,他时时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无法以健康的成人心态去面对生命的种种困境与挑战。这个害怕的小孩是来自我们生命早期对失落与被遗弃的恐惧,本书将带领我们去认识他,并且疗愈他。作者戴维·里秋以数十年来担任心理治疗与灵修导师的经验,为我们指出一条免于恐惧的道路。
图书 | 当爱遇见恐惧 |
内容 | 编辑推荐 《当爱遇见恐惧》是一部大众心理类图书。大部分的人都听过“内在小孩”这个名词,那是指每个人在童年时期留下的创伤记忆。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我们内心还有一个“害怕的内在小孩”,他时时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无法以健康的成人心态去面对生命的种种困境与挑战。这个害怕的小孩是来自我们生命早期对失落与被遗弃的恐惧,本书将带领我们去认识他,并且疗愈他。作者戴维·里秋以数十年来担任心理治疗与灵修导师的经验,为我们指出一条免于恐惧的道路。 内容推荐 大部分的人都听过“内在小孩”这个名词,那是指每个人在童年时期留下的创伤记忆。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我们内心还有一个“害怕的内在小孩”,他时时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无法以健康的成人心态去面对生命的种种困境与挑战。这个害怕的内在小孩是来自我们生命早期对失落与被遗弃的恐惧,《当爱遇见恐惧》将带领我们去认识他,并且疗愈他。 作者戴维·里秋以数十年来担任心理治疗与灵修导师的经验,为我们指出一条免于恐惧的道路。他用丰富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放下恐惧,爱就能生长。书中提出,放下恐惧并非与之对抗,而是彻底、完整地去感受它,并以哀悼功课与“自我肯定”的三种态度与之整合。 《当爱遇见恐惧》提供了实用的自我疗愈技巧与练习功课,帮助我们整合那些随着爱而来的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当我们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自我防卫,多关爱自己,疼惜我们心中那个害怕的内在小孩,并为自己担负起照顾生命的责任时,我们便能放下那些受伤与害怕的经历,找到深藏于内在的丰富资源。你将发现,那些令人难受的情绪,一旦得到我们的认可与接受,都会转化为整合心灵的生命能量,带领我们敞开自己,拥抱无惧的爱! 目录 前言 少一分心防,多一分力量 第一部 正视恐惧 第一章 恐惧如何运作 对哀悼功课的恐惧 恐惧与自我 恐惧的过去:细胞记忆 被压抑的尖叫 现在的恐惧:在真实与虚幻之间 何谓神经质的恐惧? 故事与寂静 功课:老戏码 适当的恐惧 抱着恐惧不放? 功课:夸大 第二章 恐惧如何表露 恐慌发作 功课:当陷入恐慌时 恐惧的来与去 害怕放下依赖 功课:留住感觉 功课:处于健康心灵的居所 害怕独处 功课:孤寂如何进行 功课:与孤寂共处,不对抗 第三章 面对空无 空虚感 自我的空无 来自空无的呼喊 维持悬空状态:无为 网 第四章 当爱遇上恐惧 爱与恐惧 爱与伤害 当爱走近? 小生怕怕 恐惧的自我揭露 性的连结 害怕付出/接受 害怕被抛弃与被吞没 功课:与恐惧共处 害怕别人的感觉 功课:活在当下 爱上一个受你支配的人? 功课:让爱进来 第二部 收服恐惧 第五章 面对恐惧 功课:简易三步骤 允许的技巧:停下来感受恐惧 功课:编制情绪清单 第六章 勇气倍增 功课:运用“表现得好像……”的策略 消极:因恐惧而放弃权力 攻击:当权力变成控制力 我们有免于畏惧的权利 通往真实勇气的障碍 当恐惧感遇上安全感 第七章 通往无惧的灵性之路 超越“做什么”,进入“存在” 灵性感受力 第八章 自我肯定,无所畏惧 功课:自我肯定 结语 当对抗遇见光明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恐惧如何运作 生命的规律,因其无所保留的赞同,而活在英雄的生命之内。 ——宗教学家米尔恰·埃利亚德 恐惧与生存的环境 我们主要的恐惧都是来自害怕失去和改变,例如,放手后继续生活,不敢敞开心扉,对他人心怀恐惧,害怕别人,害怕被拒绝,害怕施与受,害怕送往迎来,害怕孤单和空虚感。这些也都是人类的正常状态! 以下四点都是生命的常态: ·人最终都是孤独的; ·世事无常; ·人生无法预料,而且经常不是公平的; ·受苦是全天下人的经验。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一个成人和一个担惊受怕的小孩在面对上述每一种生命常态时,反应有什么不同。当孤独感来袭时,成人会去寻找支持,或是跟孤独共处。“共处”是活在当下的形式之一:不带批判、不掺杂情绪、没有恐惧或欲望,只是默默地感受现状。担惊受怕的小孩则会对孤单作出价值判断:“一定是没有人想跟我在一起,我会孤单地死去。”因此,我会想办法去填补孤单,减轻被孤单团团包围的感觉。我不会只是找人给我支持,而是找一个能带走孤寂感、填补空虚的人。我相信这件事靠我自己是做不到的(前面曾提到用幽默的方式度过恐惧期,我们不妨引述上面害怕的小孩说的那句话,然后大声喊出来,喊到我们自己笑出来为止!)。 对于世事无常,成人会通过观察,接受人生的每件事都有阶段性的发展,从上升、到达高峰再渐趋衰弱的钟形曲线,似乎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点。若从孩子的恐惧观点出发,我们会企图留住“此刻”,只盼望事情变好,不能变坏。“我跟你有过美好的恋情,现在激情已退,我要去找别人。让关系正常地从甜蜜发展到>中突出现,再到成熟的彼此托付,这种转变我不要。”这是浮土德的凡人之过,“留下吧,你是如此美丽!” 如果我们坦然接受世事的常态,便能接纳事情无法预测或难以掌控的特性。但若从孩子的恐惧观出发,一切都要求要确信,就会去寻求安全的港口靠岸,拼命去抓住可以依赖的事物,不管是人、宗教、某个大师还是信仰体系,甚至是能让人上瘾的东西。当每件事都很妥当、处理得很好,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时,才会觉得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成人经历过恐惧,早已跟世间的不确定性达成默契,不会刻意回避那些变故。“有些事按照我的计划发展,有些事则完全相反,这样的结果,我认为都是天命。”这样想,反而能够提升你处理不可预料之事的能力。这听起来有点矛盾:甘愿承受,反而会增强处理无法改变之事的能力。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世间的各种状态简单地加以分类:有些事我改变得了,至于我无法改变的事,我就接受,不去挑战它。 另一种状况,是天下事不一定公平,邪恶有时会战胜善良。人世间不见得每件事的结果都公平、正义。恐惧的小孩总是认为公正的判决是可以期待的。他假设有位全知的法官会伸张正义,惩罚作恶者、奖赏无辜者。这是简化的因果报应论。根据实际观察,现实似乎不这么正气凛然,而是漠然! 受苦则是普世皆然。好人受苦,坏人走运,相反的情况也有,总之很难说。孩子的想法是坏人应该让他受到伤害(得到惩罚),不必帮助他改过或转变。这种想法的起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报复主义,而不是慈悲的本我(self)。 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和背叛的痛苦,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带给我们痛苦的人,也是我们被迫成长的过程中的一分子。当你能够带着这种心态来面对时,就会知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他们该做的,不管是好还是坏,最后你真的可以放下。生气和怨恨很正常,但你终究会原谅,也知道这一切都注定要发生。尼采说:“坏事和痛苦发生了,巨大的解放才会出现。” 无花果树会在季节的开始,先结出一颗美妙无比的果实。果树生产这颗“先锋果”,目的是派它出来体验周遭的环境,再把是否要开花结果的信息传送给其他还没成形的果实。信息的内容也许是“可以出来了”,或是“外面很危险,空气太脏,继续躲在里面吧”,还没出生的果实会依据这个信息给出回应。它们对于先锋果传回来的信息全盘接受,不带有任何痛苦、失望、愤怒或恐惧,因为这个信息就是一则事实。这是接受现实的例子。 在自然界还有另外的例子也是如此(只有同意,而且是无条件地同意,几个世纪以来的每一刻都没改变过)。猎鹰在交配之前,会在自己的地盘上用低飞的方式,仔细查探地面有多少只松鼠、鸟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看看这一区域现有的生态够不够供应两只猎鹰和它们的后代活下来。如果食物来源足够,它们便交配,母鹰会把蛋生下来。如果数一数发现不够吃,交配的事就等明年再说(想想看,如果人类也这么做,那么世界人口数应该会有很大的不同)。要不要交配就这么决定,不必生气,也不用抗议,因为这就是事实。 P3-5 序言 少一分心防,多一分力量 近几年来,我开始发现我作的决定多半是基于恐惧,我该面对的许多问题也带有恐惧的成分,而且恐惧一直隐身在我所有的人际关系当中。我想到,有这种感受的人也许不是只有我,便产生了写下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是为你而写,如果你—— 害怕爱得太多或不够多; 害怕别人根本不爱你,或别人展现出具有侵略性的爱; 害怕被爱得太强烈或太迟疑; 害怕难以掌握的爱; 害怕关系变得亲近而不受重视; 害怕在关系走不下去时离开; 害怕改变,不想失去保持现状所带来的安全感; 害怕在冲突持续发生时选择留下来; 害怕即使知道该抽身,却离不开; 害怕因为不听话而被遗弃; 害怕承诺: 害怕打破承诺; 害怕放手,也害怕继续前行; 害怕悲伤、愤怒或喜悦的感觉; 害怕某人在身旁时的不安全感; 害怕想笑就笑; 害怕想做就做; 害怕被拒绝,因此极力取悦他人; 害怕被态度冷淡的伴侣甩掉; 害怕被黏人的伴侣占据你的全部; 害怕被信赖的人背叛; 害怕羞辱而要争面子; 害怕自己的潜力; 害怕自己内心黑暗的一面; 害怕性欲出现或消失; 害怕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害怕认识自我; 害怕被伴侣看透; 害怕给予,因为不想被索求无度; 害怕接受,因为不能决定会收到什么; 害怕开始或重新开始; 害怕为过去或失去而悲伤; 害怕独处; 害怕与别人相处; 害怕面对他人的真实面; 害怕被看出自己的真实面; 害怕要求你真正想要的; 害怕花钱、存钱、赚钱、分钱或浪费钱; 害怕失败或成功; 害怕因无所恐惧而心生恐惧,设法在生活中让自己有事可担心。 我们每天都有害怕的时候。因为恐惧,我们去做或不去做某件事,或者因为恐惧而改变、不做或不终止某项行动。恐惧让我们不想冒险,不愿发挥创意、勇往直前。这本书不是让你感受不到恐惧,而是教你如何放心迎接恐惧感。既然没有人能免于恐惧,我们只能试着去了解,知道恐惧如何妨碍我们,如何限制、干预和对待我们,以及该如何战胜恐惧,不让恐惧主导或阻碍我们的人生。 恐惧不见得是坏事。比方说,成年礼或入会仪式通常都会令参加者感到痛苦与恐惧。投入新任务,或正在经历辛苦的转型期,都可能是让你脱胎换骨、成为英雄的过程。英雄,不正是饱尝伤痛后身心转化的人吗? 不健康、神经质的恐惧,跟适当的恐惧完全不同,本书将帮助你作区分。接下来的章节,我们会讨论神经质的恐惧是如何带来压力与兴奋,从而促使自我意识高涨的。我们也会探讨自身的强迫性倾向如何使我们陷于不绝的恐惧,并且探讨我们的抵抗、防御机制、惊吓反应,以及恐惧与爱的关联。恐惧,是我们不能勇敢去爱的唯一障碍。只有处理好内心的恐惧,我们才能爱人与被爱。抛开自我,其实就是放下恐惧,拥抱爱。 我们也会讨论一些重要的恐惧感,比如害怕爱与失去、害怕改变、害怕透露自己的事、害怕他人、害怕施与受、害怕送往迎来、害怕孤单……我们也会谈空虚感,这是内心什么都没有的虚无状态,什么都不起作用,让人困在孤寂和绝望当中,无依无助。以上谈到的这些情绪,我全部都体验过,甚至有许多是我现在正在体验的,我愿意把我学到的与你分享。 不管从人生的什么角度来看,“有勇气”跟“不害怕”都不是同一件事。肉体的恐惧,挑战人的身体与智力;心理的恐惧,挑战人的精神与灵魂。战争英雄在战场上展现大无畏的气势,有勋章为证,但私底下他害怕的东西也许跟他拿的勋章一样多。身为军人,他是不折不扣的成人,可是面对亲密关系,他可能更像个担惊受怕的小孩。女人在高兴“终于找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真男人”之余,期待发展亲密关系时,也许会发现原来这个男人完全不敢面对他自己的感觉。 伴侣间其中一人对亲密关系的恐惧,通常是两个人的问题。恐惧会通过各种形式冲击、投射在两个人身上,某种程度上也同时对两个人产生作用。你口中态度“冷淡”的伴侣,实际上是害怕亲密感(“冷淡”在这个情境中意味着恐惧感),你会因而沮丧,希望他摆脱这种恐惧感。但如果你选择继续跟害怕亲密的人在一起,不就表示你也接受这种缺乏亲密感的关系吗?是否连你也害怕亲密?他是直接的恐惧,而你的恐惧是通过他拐弯抹角而来的。当初你是否带着这种恐惧,才找到跟你一样不愿培养亲密关系的人?你的不满如果是真的,只有坚持改变现状才有用。关系若要改善,双方都得投入,你们的挑战就是一起努力,建立安稳的亲密关系。 大部分的人都听过“内在小孩”这个名词,指的是每个人幼年时期因需求未能满足而留下的创伤记忆。我们的内在也都有一个“恐惧的小孩”。恐惧的小孩来自恐惧的上一代。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具有克制力的成人,他们足以掌控一切,但他们的内心也许依然是恐惧的小孩。在孩提时代照顾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心境有时是恐惧的小孩,有时又是帮助我们茁壮成长的大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父母的双面性,只是这两面看起来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可能难以察觉,也可能从来没用这样的观点去理解。如今我们知道了,也应该用更宽容的眼光来看待。 这些主题听起来似乎很严肃。“严肃”就如同恐惧,是痛苦的另一个同义字。伏尔泰说过:“上帝是喜剧演员,观众却不敢笑。”想知道你害怕什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看你面对哪些事物无法投以笑容。幽默可以将你从恐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你不再被恐惧所挟持,你便能恢复生机,重新感受自己的热情,言语不受拘束,心里的欢乐也不会再被压抑。 问问自己:“能不能从恐惧的事物中找到幽默?能不能从自己害怕的情绪中找到幽默?我能笑自己吗?”这里的笑不是嘲笑,而是自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的诠释是:“最终你将能接纳,并用饶有兴味的眼光看待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当你的心有所归属,并且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人生道路的必经风景时,你就能领会幽默。其实,当你的想法改变,把事件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障碍时,原先的恐惧就不足为惧了。 对待恐惧,需要做心理成长和灵性成长这两项功课。心理成长是让健康的自我意识开始起作用:灵性成长则需要练习活在当下,聚焦于现实的律动,把注意力从神经质和受惊的自我意识中抽出。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采取有意识的行动,随着意识的转换,神的庇佑便会出现。“风马”是一种源自西藏的图像,能很好地传达人的努力与神的庇佑两相结合的精髓。尽管风势强劲,但你还是安坐在马鞍上。不管是风还是马,都在帮助你前行,风从后面推着你,马承载着你。风持续地吹,这个力量让你继续前进。马匹是明显的支持,它就像是你的自我功能、曾经拉你一把的贵人、让生活更顺遂的某些决定、克服恐惧的努力,还有这本书!在这些看得见的动作背后,有你看不见的庇佑,尤其是当你的恐惧自我还坐在马背上时,冥冥之中,会有一股力量带你突破能力的局限。 当我们收到“放下恐惧”的信息时,恐惧感会更容易被解除。如果你觉得书中有哪些段落特别符合你的情况,可以大声念出来,或是把它录下来,再放出来聆听自己的声音。当你读到令你心有戚戚焉的字句时,也许可以放声呼应它。每章结尾的功课和建议,也希望你照着做。有了这些内容和行动指引,让本书不只是阅读,也成为改变自我的计划。从恐惧进入爱,转变的进度跟你投入这项计划的努力多寡是成正比的。 在你努力的同时,神的庇佑也会慢慢浮现,有时甚至会超乎你的想象,所以要有心理准备,注意周遭有深意的巧合、相关的梦境、同时期出现的人生事件与挑战,再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让自己放下恐惧,迎向爱。最后,当你有计划地控制恐惧感时,恐惧就不再能对你发生作用。本书为你准备了这项计划。 有些主题会在书中重复出现,当你持续阅读和参与每次练习时,你会发现这些主题的内涵愈来愈丰富,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我指的主题,是自我、悲伤、早期生命和灵性,这是人类存在的四大难题,它们是本书的主角,跟恐惧密不可分。 最后一点,“非暴力”是这本书的基本价值。当我们卸下心防、资源丰富时,非暴力是自然的结果,我们也得以摆脱恐惧,让心灵获得自由。你会发现自己的诸多改变:恐惧变少,爱的能力增加;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欲降低,更富有同情心;少一点寻找自我,多一点慷慨……最重要的是你逐渐知道,不必事事强求,当你发觉不必用力推,门就为你而开的时候,也会更高兴。 这本书采用“你”、“我”和“我们”的对话写作方式。接下来我就以这种方式与你展开对话。当我说“我”的时候,就是我自己在跟你说话。我所有的话语都在帮助你免于恐惧,让你有所启发,使这个奇妙的世界充满爱。《薄伽梵歌》中说,即使是一点点进步,都能使你免于恐惧。 书评(媒体评论) 爱与恐惧看似相互对立,但它们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连接。你的恐惧程度越深,证明你内心深处的爱就越丰盈。里秋博士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通往无惧的爱的道路,让我们可以直面恐惧,用无限的爱意疗愈自己内心那个害怕的内在小孩。自我肯定,对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负责,放下恐惧,丰、盈的爱就会迎面而来。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当爱遇见恐惧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戴维·里秋 |
译者 | 曾育慧//张宏秀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07900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8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2013280119 |
中图分类号 | R395.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4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3-6860 |
版权提供者 | David Richo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