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些才女们
内容
编辑推荐

“五四”反封建、反礼教,女子不再是“无才便是德”,她们受教育的机会大为提升,因之“才女”辈出,犹如潜沉已久的冰山,一时之间“浮出历史的地表”。依时间先后,早期的如陈衡哲、冰心、凌叔华等,以及稍后的林徽因,这些才女大都出于仕宦之家,既接受传统礼教,而又留学于异邦,沐欧风美雨,在上承古典闺秀余绪之外,又别具西方之新姿。将近九十年过去了,“五四”的灯火已远,但这些女作家,曾经经历新旧交替的时代风雨,冲破了几千年的沉闷,以她们的健笔,幻化出绚烂缤纷的虹彩。而今当我们展读她们动人的作品,益发想见她们的身影!

内容推荐

蔡登山,一九五四年生,曾任高职教师、电视台编剧、电影公司企划经理、行销部总经理。沉迷于电影与现代文学家传记资料之中,达三十余年。一九九三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了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等著名作家传记影像的拍摄制作。

本书是其著作之一,该书为我们再现了像陈衡哲、冰心、凌叔华等“五四”时期的才女的生平事迹!

目录

题记

一 曾经辉煌堪咏絮——陈衡哲和“三个朋友”

二 风萧雨凄心寂寞——白薇的爱情悲剧

三 人间花草太匆匆——庐隐炽热的爱情

四 锦心绣口之外——凌叔华的异样情缘

五 伉俪情深著青史——冯沅君与陆侃如

六 怎一个爱字了得——冰心的情深一往

七 所爱的与被爱的——石评梅的几段情缘

八 春未尽时花已空——罗淑短暂的人生

九 不算情书也动人——丁玲的悲欢情路

十 醉心革命胜须眉——杨刚的人生抉择

十一 天涯归客忆此生——陈学昭的“爱与被爱”

十二 更是情场如战场——谢冰莹的爱情故事

十三 情难诉——谍海才女关露的坎坷一生

十四 诉尽前生不了情——陆晶清的深情无悔

十五 同心永结一甲子——罗洪的文学与爱情

十六 蓝天碧水永处——萧红的爱路跋涉

十七 风雨深情五十年——凤子的几段情缘

十八 结婚十年原是梦——苏青的梦醒时分

试读章节

说到陈衡哲的名字,现在可能被许多人所遗忘了。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她曾经风华过,她拥有多少个“第一”的头衔,包括第一个白话文女作家、第一个女教授、第一个女史学家、第一个女硕士。学者程靖宇曾在怀念文章中说,当时陈衡哲“是南京东南大学、北洋时代的北京女师大和北京大学最早的女西洋史兼英文系教授,又是复兴高中教科书《西洋史》的著者,还兼着《独立评论》发起人,妇女问题、青年教育问题的论坛女祭酒,在当年除了国际闻名的胡博士(适之)外,在国际上,尤其在美国,第一出名的中国女学者,便是这位Prof.Mrs.Sophia H.Chten Zen了”。

陈衡哲(1890-1976)一八九○年七月十二日生于江苏常州武进一个书香世家。祖籍湖南衡山。祖父陈钟英曾任浙江杭州知县,著有《知非斋诗钞》。父亲陈韬(1869-1937),举人出身,住四川凡十年,初两任县知事。后在成都专任幕僚、会计、科秘之职。一生正直,不阿权贵。是一位诗人、文章家,且擅作挽联,长于书法。母亲庄曜孚(1870-1938)是民国闻人庄蕴宽(1867-1932)之妹,著名画家和书法家。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年,在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国画六年,又兼职业女校图画教师。后迁居北平,在京华卖画,与吴昌硕、齐白石同享盛名。其画自斗方小品扇面,以至堂幅屏条,无所不绘,数以千计,求购者众。

陈衡哲四岁时,由母亲教导开始学认字、读启蒙书。七岁写家书,父亲夸她文言夹白话的信,“很有创意”。八岁时父亲教她读《尔雅》和他的中国地名笔记、历史笔记及《黄帝内经》。十二岁时开始读梁启超的文章,《新民丛报》及谭嗣同的《仁学》,立志“当作家”。一九○三年父亲远去四川做官,她和姐姐、姐夫一道经上海至广州,依舅父庄蕴宽读书。庄蕴宽思想很新,他不但亲自教导陈衡哲,还为她请了先生教她初级数学和新时代的卫生知识。陈衡哲后来在《早年自传》(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young girl)这么回忆说:舅舅“对于现代的常识,也比那时的任何尊长为丰富,故我从他的谈话中所得到的知识与教训,可说比从书本得到的要充足与深刻得多。经过这样一年的教诲,我便不知不觉的,由一个孩子的小世界中,走到成人世界的边际了。我的知识已较前一年为丰富,自信力也比较坚固,而对于整个世界的情形,也有从井底下爬上井口的感想”。陈衡哲又说:“督促我向上,拯救我于屡次灰心失望的深海之中,使我能重新鼓起那水湿了的稚弱的翅膀,再向那生命的渺茫大洋前进者,舅舅实是这样爱护我的两三位尊长中的一位。他常常对我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与恶劣的命运奋斗。”

一九○四年冬,她带着舅舅给蔡元培的介绍信,随舅妈到上海,拟进蔡氏创办的爱国女校,却因蔡元培不在上海,乃于次年人中英女子医学院就读。一九○七年习满三年,自认为除英文外,几乎没有任何收获。此时接获父亲电报,返回成都。在成都她拒绝父亲为她挑选指定的婚姻,一九一○年她重回中英女子医学院。次年春,弃学到苏州常熟姑母家居住,得到姑母的关爱和帮助,自学《尚书》、唐宋诗词等;并靠着字典学习和翻译英国文学作品。在她眼里,姑母是召唤黎明的一缕霞光,“使一种黑暗的前途渐渐有了光明,使我对于自己的绝望变成希望,使我相信,我这个人尚是一块值得雕刻的材料。……但在那两三年中我所受到的苦痛拂逆的经验,使我对于自己发生了极大的怀疑,使我感到奋斗的无用,感到生命值不得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形之下,要不是靠这位姑母,我恐怕将真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纪念一位老姑母》)

一九一四年五月,获悉清华学校面向全国招考留学女生,考取者可获得奖学金去美国留学五年。她当时自觉程度浅,不敢应试,但在姑母的鼓励支持下,请假两周,到上海应试,考完后仍回常熟乡下的家馆教课。后来姑母和舅舅都在报上看到她的名字,舅舅来信说:“清华招女生,吾知甥必去应考;既考,吾又知甥必取。……吾甥积年求学之愿,于今得偿,舅氏之喜慰可知矣。”而姑母的来信,她还没看完,“眼泪便如潮水一般的涌出来了”。这是她生命的重大转折!陈衡哲回忆说:“这是我生命中最黑暗、最痛苦的一页,而引我离开这个境地,使我重新走上‘造命’大道的,却是这位老姑母,和她对于我的深信与厚爱。”

一九一四年八月十五日,陈衡哲从上海启程赴美,据学者赵慧芝的《陈衡哲年表》说,她先到纽约州的普特南女子学校(Putnam Hall School)读大学预科,次年秋天,才进美国著名女子大学——瓦莎大学(Vassar College)历史系,主修西洋历史,兼修西洋文学。而在进瓦莎之前的夏天,陈衡哲将署名Sophia(莎菲)的译著《来因女士传》投寄给《留美学生季报》,获得总编辑任鸿隽高度好评。从此两人开始通信。

任鸿隽(1886-1961)字鸿隽,一八八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生于四川垫江县(今属重庆市),祖籍浙江归安县。据学者赵慧芝的《任鸿隽年表》,任鸿隽四岁,母亲开始教他学认字,六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朱子集注等书,习八股、作策论。十一二岁时,策论文、诗词已作得相当出色,颇为当地耆宿所惊服。十二岁考入垫江县书院,学习经史、数学。一九。四年考中四川巴县第三名秀才,同年考入重庆府中学堂。一九。七年二月,人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甲班学习,与胡适同班,但他长胡适五岁。因为学校的课程无法满足于任鸿隽的求知欲,于是在年底他就离开中国公学,准备出国留学。一九○八年他赴日本东京留学,先用半年的时间学习日语,秋考进同文中学,次年夏天毕业。一九○九年秋,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预科,成为官费生,一年后进应用化学科学习。

武昌起义成功后,他如同有志青年一样,毅然踏上返国的归程,他说:“为归国投军之举,尤平生未有之乐事也。”一九一二年元旦,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府秘书处秘书,为孙中山草拟《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陵文》等。四月,南北和议告成后,改变了任鸿隽当时的政治理想及对政治的看法,他立意弃官求学,将来再以所学报效国家。于是他被选定为第一批“稽勋生”(按:对革命有功,并在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之士)于十二月赴美留学,进康乃尔大学文理学院攻读化学专业,当然此时已不同于他在日本时想制造革命的“炸弹”,而思寻求富国的“知识”。一九一四年一月,他任《留美学生季报》总编辑。六月,在康乃尔大学创建了“中国科学社”,创刊《科学》杂志。

P1-5

序言

“五四”反封建、反礼教,女子不再是“无才便是德”,她们受教育的机会大为提升,因之“才女”辈出,犹如潜沉已久的冰山,一时之间“浮出历史的地表”。依时间先后,早期的如陈衡哲、冰心、凌叔华等,以及稍后的林徽因,这些才女大都出于仕宦之家,既接受传统礼教,而又留学于异邦,沐欧风美雨,在上承古典闺秀余绪之外,又别具西方之新姿。而中期如丁玲、杨刚、谢冰莹、罗洪、萧红等,由于当时世情鼎沸、国是蜩螗,她们正如作家柯灵先生所言“襟袖渐染风霜,笔端时见忧患”,于是革命的理想,使她们大多投入左翼运动中。而晚期,当时华北、上海相继成为沦陷区,在北平的梅娘和在上海的张爱玲,却成为当时最受读者欢迎的女作家,有“南玲北梅”之美誉。

这些女作家哀乐倍于常人,她们绝大多数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际遇。例如庐隐幼年时曾有过不太幸福的家庭生活,年轻时又遭受过一次重大的感情波折;而白薇、丁玲、谢冰莹、萧红都曾有过抗婚、逃婚、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经历,苏青也有过中年离婚寡居的痛苦时期,关露则更深入敌营工作,忍辱含诟,被称为“谍海才女”。

而这些个人的人生经历,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因此庐隐的《一个著作家》活脱脱是她个人生活的再现。《海滨故人》中露莎、玲玉、莲裳、云青等人的原型则是她在北京女高师的号称“四公子”的好友。作品中的主人公露莎聪明活泼,多愁善感,爱上有妇之夫,从而经历痛苦的灵魂挣扎,最后选择逃避现实的故事,正恰是庐隐情感遭遇的自身写照。而冯沅君的自传体小说《春痕》、《旅行》,对于自我情感、自我欲望的大胆披露,更是前后未有。而苏青的传体小说《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更被诸多读者当作窥视作者婚姻生活破裂的依据。除了自传性文体(甚至日记体)外,情书更是她们感情的抒发管道,白薇和杨骚的情书合集《昨夜》、庐隐和李唯建的情书集《云鸥情书集》、朱雯和罗洪的情书集《从文学到恋爱》、丁玲给冯雪峰的《不算情书》,都在在显示这些女作家反抗传统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勇敢精神。其间有甜蜜,也有决绝。例如白薇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将情书集定名为《昨夜》,将整整十年的恋情画上句点,决绝对杨骚的情爱。而在朱雯和罗洪间,一个是托尔斯泰,一个就是辅佐他的爱妻苏菲亚,两人终其一生“从文学到恋爱”,永结同心一甲子。

将近九十年过去了,“五四”的灯火已远,但这些女作家,曾经经历新旧交替的时代风雨,冲破了几千年的沉闷,以她们的健笔,幻化出绚烂缤纷的虹彩。而今当我们展读她们动人的作品,益发想见她们的身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些才女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登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7633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