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家的声音--深圳读书论坛演讲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深圳读书论坛”把全国几十位著名学者教授请来给大家演讲,“读书论坛”演讲的大家、大师们,不仅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进入学术的天地,还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领略人生的时空。他们把自己的学术阅历和人生经历浓缩到演讲中,“人间哪得几回闻”?在“读书论坛”现场,听演讲的“莘莘学子”争先恐后地与“坛主”对话的场景,同样令人感慨,该书汇集了历届读书月“读书论坛”的演讲实录,包括饶宗颐、金庸、王蒙、李欧梵、龙应台、李银河等名家的演讲内容,一册在手,便可尽情享受永不落幕的“读书论坛”。

内容推荐

该书汇集了历届读书月“读书论坛”的演讲实录,包括饶宗颐、金庸、王蒙、李欧梵、龙应台、李银河等名家的演讲内容,一册在手,便可尽情享受永不落幕的“读书论坛”。

目录

王京生 因读书而受人尊重(序)

第一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饶宗颐 中国学术与人文传统

徐雁  中外名著的阅读与科学、人文的创新

牛憨笨 二十一世纪光电子技术展望与对策

谢冕  从文学建设到文化建设

第二辑:公民道德与文化权利

梁慧星 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高希均 知识世纪中,做有抱负的知识人

唐浩明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李京文 中国加入WTO一年后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卓泽渊 凝重而昂扬:公民权利与法治发展

孙立川 对华文出版的观察

第三辑:提升城市品位享受健康人生

陈中辉 从“首长保健”到全民保健

胡思远 航空航天与国家安全——从“神舟5号”发射成功谈起

杨争光 我的阅读经历

刘光溪 入世后理念的确立与创新

梁桂全 跨越第二曲线:变局与对策

王 蒙 我们的精神家园

熊澄宇 新媒体与信息社会

第四辑:提高市民素质面向城市未来

金庸  中华民族:强在融合

李欧梵 阅读城市与城市阅读

周国平 现代人的幸福观和财富观

李银河 变革时代的性文化

蒋庆  儒学的真精神与真价值

曾文轩 我所理解的“真文学”

夏伟东 小康社会与公民道德

孙云晓 养成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严凌君 青春做伴好读书

后记

试读章节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关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后来我专门拟了个题,叫《中国对外国民法的继受》,它讲的是中国民法的问题,但中国的民法是从外国学来的,从外国把法律搬到中国,这在法律学上有个专门的词,叫“继受”。它讲的就是一个国家把别国的法律制度移植到本国,在本国生根,成为本国的东西。中国的法律制度就是从外国继受来的,我今天着重讲的是民法,讲中国怎样继受民法。我想,这同我们读书月活动某一方面是有联系的。

我这个报告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一个引言,再按时间顺序,回顾一下民法典制定中争论的问题,然后作一个小结。下面,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叫做中华法系,它被认为是世界上几大法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讲它的成文化,是非常早的。史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的“晋铸刑鼎”,晋国把刑法铸在鼎上,这是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法律这种规范从非成文法变成了成文法。这说明中华法系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世界法学之林中当然有它的地位。中国产生过一些辉煌的法典,这就是《唐律》、《明律》、《清律》。对世界,至少对东亚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中华法系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法律领域的划分。各种社会关系都由同一部法典来调整,这就是学界所谈的“诸法合体”。中华法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历代统治者所关注的,都是刑法的规定。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划分,当然在这些法典中,也包含着民事内容,如“户、婚、钱、债”等,但这与我们现在的民事法规不同。如果说借钱不还,我们到法院起诉,或请求仲裁,最终是追究民事责任。所谓民事责任,就是还钱,就是违约赔偿金,而在中国古代的法典中,虽然有了“户、婚、钱、债”等民事关系,但它是用刑事来保障的,当时如果借钱不还,是要在大堂上受刑罚的。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民法呢?关于这一点法学界有分歧,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有民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民法。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民法的有很多学者,最著名的就是梁启超。这个分歧在现在的中国法学界也仍然存在。那些认为中国古代有民法的专家,他们的依据是《唐律》、《明律》、《清律》中有关于民事内容的规定,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有民法。而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民法的学者则认为,虽然古代的法律中有民事内容,但这些内容与我们今天所谈的民事法律、法规是不同的。因此从法律规范的本质出发,便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民法。这里是对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做一个简单介绍,需要交待一点,按我本人的意见,我是赞成中国古代没有民法的。那么中国古代没有民法,它的民法从哪里来?那就是从国外继受而来。实际上那些认为中国古代有民法的学者,也不否认中国民法是从外国继受而来的。中国继受外国民法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20世纪初期,从清末开始。这个继受过程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时间,这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中最特殊的一个例子。其他国家继受外国法,都是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便制定出自己的民法典,有的甚至会重新制定。惟独中国,从清末继受到现在,历时近百年,这个任务仍然没有完成。讲到这里,我们要谈谈中国历史上是谁最先提出要继受外国民法、要制定民法、要学习西方的民法制度。历史上,是维新人士,是康有为先生、梁启超先生等最早提出法律现代化,最早提出中国的法律要与国际接轨。在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先生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指出,外国列强在中国夺得领事裁判权的理由是由于中国的刑律太重、法规不同。领事裁判权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极大侵害。康有为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说,西方列强的借口是清朝的刑律太重,法规与他们的不同,怎样才能收回领事裁判权呢?康有为建议设立一个创制法律的机关,然后研究各国的法律,来制定过去没有的法律,特别是民法和商法。在另一封奏折中,康有为认为中国之所以不能收回“治外法权”,也就是领事裁判权,原因就在于清朝的法律与各国列强不同。另外,民法、刑法不分,商法未备,因此,无法做到与各国相交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和国际接轨。因此可以看出,康有为先生在历史上最早提出要实现法制现代化,要制定民法典,要与国际接轨。由于维新变法的时间很短,只有“百日维新”,因此维新派制定民法典、刑法典的工作来不及实施。前面我们提到,制定民法典实行法制现代化是为收回治外法权,废除领事裁判权,事实上,后来废除领事裁判权并没有与制定民法发生什么因果关系,领事裁判权直到1944年才最终被废除。谈到制定民法典时,维新派人士提出“变法图强”、“变法维新”,这一点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样的,但“百日维新”很快就失败了,民法典制定的工作也是由别人来完成的,最后是由革命派、革命党人来完成的。P26-27

序言

因读书而受人尊重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受人尊重的地方。有的因其历史的久远,有的因其风光和建筑的美丽,有的因其富裕与繁华,有的因其出过名垂青史的显赫人物,等等。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以其经济上的发展及成就铸造了城市自身的历史与传奇,赢得了世人的广泛瞩目与“另眼相看”。但是,单靠经济上的成功是很难获得与维持别人的普遍尊重的。在我看来,深圳应当成为因爱读书而被人尊重的城市,深圳人应当成为因爱读书而被人钦佩的群体。无论如何,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倘若因为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总是一件特别让人骄傲的事情。

其实,对读书和读书人的尊重早已是中国社会的习俗。这种习俗形成了中国历史中种种看似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文化面相。就个人而言,中国历史上能识字读书的人总是被高看一眼,因为在人们看来,“知书达理”构成了读书人的本质特征。西汉时期的匡衡“凿壁偷光”与借书苦读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正是中国人爱读书的一种表征;“孟母三迁”的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正是中国社会看重知识、尊重读书人的一个缩影。以此观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今天看来即便有千个不是,有一点却是最值得肯定的,即它在形成倡导读书、尊重知识的社会风气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始终是个不容抹杀的历史事实。读书是求取事业功名的途径,并且是最干净的途径,自古以来无人置疑,但这远非读书人追求的全部价值。对真正的读书人而言,读书成了他们本性的一部分,成了一种永不满足、无穷无竭的欲望,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高级享受。不问功名,不计利害,畅游书海,含英咀华,浸润其中,乐于其中,可以食无鱼,不可居无竹,更不可读无书,这才是读书的真境界。甚至四季也可以与读书之乐如此微妙地和谐起来:“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清代学者张潮在其著作《幽梦影》中写的这段话,可以说把阅读的神韵解说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读书本身给人带来的无限快意。

就家庭而言,因一代或几代人都爱读书而成为受人尊重的“书香门第”的例子,在历史上更是举不胜举。其中,江苏常熟翁氏家族无疑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常熟翁氏家族以翁同龠秉最为知名,他出身名门,家势显赫,父翁心存,为清代咸丰、同治两朝大学士及两帝老师。长兄翁同书官至安徽巡抚,三兄翁同爵官至湖北巡抚,翁同■本人幼承家训,饱读诗书,文才出众,为清咸丰六年丙辰科状元,官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翁同龠禾的侄子翁曾源为同治二年癸亥科状元,另一侄子翁曾桂官至浙江布政使,侄孙翁斌孙官至直隶提法史。翁氏一家,父子人阁拜相,同为帝师;叔侄联魁,状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如此功名福泽,在晚清汉族的书香门第家族中实属风毛麟角。其原因,也许可以在常熟翁家巷(又称状元坊)随处可见的对联中找到:“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彩衣堂联);“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书楼阁联)。依此而言,书香门第的真正本性与特征,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不在于表面上的家族礼教,而在于家族中形成一种与书为伍、享受读书之乐的共同喜好,在于一种尊重文化、追求新知的内在氛围的凝聚与传承。事实上,随着时光的流逝,翁氏家族至今还备受人们的景仰与追怀,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其取得的赫赫功名,更是对其作为一个真正的书香门第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肯定与认同。

在中国不绝如缕的人文传统中,个人、家庭因爱读书而备受尊重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一座城市因其读书人多而使城市有历史地位的例子也不少见,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若苏州。唐宋以来,随着江南的大规模开发及中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与此同时,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也繁荣发达起来,其人文鼎盛的状况,在时任苏州刺史的唐朝诗人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一诗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日财赋强。”他的意思是说苏州不仅经济发展好,对国家的财赋做出了大贡献,而且文化昌盛,文人荟萃,让人叹为观止。事实上,“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的说法还有来自数据上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在清代统治的268年中,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状元有114名,其中苏州就有26名;张慧剑编著的《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收江苏各地文人5420人,苏州一地有1290人;近代以来,苏州所出的文化名人更是数量惊人。苏州风物清嘉,地灵人杰,之所以自古就是一方养育人才、滋润人才、造就人才的风水宝地,最主要的原因无疑与其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读书氛围与人文传统紧密相关,它一方面铸就了苏州独特的城市历史地位与苏州人对自己城市历史的无比自豪,另一方面苏州这座城市也获得了世人广泛的尊重与敬意。

与苏州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比起来,深圳的城市历史无疑是极短暂的。但新城市自有新气象,经济方面的情况且不说它,单就深圳的读书现象而言,就可见出其城市精神与文化活力:深圳的人均购书量已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图书馆业陷于低谷时,深圳的图书馆却人满为患、座无虚席;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书城举行,其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深圳人的读书热情之高,曾经让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而要追究深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读书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出于个人的需要,比如想以知识改变个人命运;也许与深圳较高的市民素质有关,如据统计,目前在深圳有56万专业技术人员,3万多名博士、硕士,1万余名海外专家和留学归国人员,市民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正当读书学习的好年华。20多年来,深圳历届政府一直在努力实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在积极建构学习型社会,加强引导市民的读书行为,近年来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和将深圳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发展目标。而我们要建设“图书馆之城”和“钢琴之城”,就是为了形成书声朗朗和琴声飞扬的城市文化景观与艺术氛围。这些都使深圳人爱读书、以读书促进个人和城市发展的风气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与加强,深圳也因此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说到深圳的读书现象,不能不提到深圳读书月活动。作为国内首创的由政府倡导主办的群众性大型读书活动,深圳读书月自2000年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第六届也将于今年的11月隆重举行。深圳读书月旨在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市民读书求知的文化权利,其各项活动因贴近市民、深入社区、融人生活,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前五届读书月累计举办500多项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达1000多万人次,目前已成为深圳的一个文化品牌,并广受伞国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的赞誉。

深圳读书月活动的重头戏是“深圳读书论坛”。如果说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圳读书月给深圳带来了浓郁的书香氛围和文化气息,展现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风采和活力,那么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深圳读书论坛”则着力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学术文化资源,增强深圳与国内外一流学者对话能力。它通过邀请写书的人谈读书的心得与写书的体会的方式,自2001年举办第一届开始,“深圳读书论坛’’就请来了饶宗颐、余秋雨、谢冕等著名学者,成为该届读书月活动最大的亮点,随后几届又陆续邀请了王蒙、龙应台、金庸、李欧梵等30多位文化名人抵深设坛说法,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活健康等众多领域,广大市民热情参与,所举行的40多场次的演讲场场爆满,参与市民累计近3万人次,它也因此被誉为“深圳人的文化大餐”。

深圳尽管目前还没有多少学术大家,但不缺少整合国内外流动的文化资源的能力,更不缺少对高品位学术文化的执着追求。通过深圳读书论坛,我们近距离地聆听学术大家的声音,领略学术大家的风采,从中获取知识,砥砺精神。它的开设为城市学术文化的普及、人文精神的弘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城市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深圳读书论坛,,的具体承办者,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如今将历届演讲嘉宾的精彩演讲以书的形式整理结集出版,可喜可贺,这不仅为深圳积累了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相信也会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城市的终极意义是文化。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得益于包括“读书论坛”演讲嘉宾在内的国内外文化人士的大力支持。借《大家的声音——深圳读书论坛演讲录》出版之机,我谨向深圳读书论坛的嘉宾们与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深圳读书论坛及文化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没有他们的支持,深圳读书论坛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深圳文化也不会有今天的勃勃生机,希望他们以后继续为深圳的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与此同时,我还殷切希望深圳广大文化工作者顺应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坚定不移地肩负起特区新的使命,把握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继续办好包括“深圳读书论坛”在内的各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构建学习型城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作重要的使命,为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推动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从而在更高意义上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全面提升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深圳的城市文化品位。

是为序。

2005年10月21日

后记

怎样建设一个学习型城市,不断提高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深圳市宣传文化部门关注的课题。经过反复调研论证,2000年11月,“深圳读书月”作为国内首创的群众性文化节庆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读书月开展以来,举办各类主题活动500余项,参与人数多达上千万人次。目前,读书月作为群众喜爱的文化节庆,已成为深圳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影响遍及港澳地区并逐渐扩大到全国。

“深圳读书论坛”作为读书月活动项目之一,迄今已陆续举办了四届。受读书月组委会委托,该项活动一直由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和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具体策划、主办,先后邀请了饶宗颐等数十位各个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每场演讲都轰动一时,人们评论说“读书论坛”是“深圳的学术大餐,文化盛宴。”本次结集,收录了历届读书论坛演讲嘉宾的演讲稿,编选时分为四辑,每辑辑名就是当届“读书月”和“读书论坛”的主题。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威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的大力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有几位专家学者要求对演讲实录稿做较大修改、补充,本书来不及收录。此外,本书是对专家学者的演讲实录,整理编辑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祈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见谅。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

2005年lO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家的声音--深圳读书论坛演讲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京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90564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52.17-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1
17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