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名砚揽胜
内容
编辑推荐

自古文人多爱砚,正像宋代文学家苏舜钦所说的那样:“笔砚良,人生一乐”。古代的文人雅士们每得一方名砚,往往会视若珍宝,或为之赋诗作词,或镌以铭文书画。这样天长地久地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一种“砚文化”。本书就从“砚文化”入手,既有各地名砚的材质、色泽、花纹、收藏价值方面的介绍,也有轻松有趣的名砚故事,更有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选出的历代名家咏砚的诗词,为今人了解砚文化提供了尽可能周详的史料。本书图文并茂,文笔优美,内容周详,相信会对人们增进一些名砚鉴赏的兴趣和知识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砚者,国之瑰宝。中国的砚文化当属国粹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族。在中国的文明史上,砚台对传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本书作者对中国名砚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二十余栽,终成此书。

文房四宝砚为为首,该书历数中国各地名砚的来历、选材、特质、工艺制作及收藏价值,并从文史、民俗、美学及文物鉴别等角度揭示中国砚文化的内涵。记载了作者对中国砚文化深层次的思考。

该书视角独特,文笔优美、图文并茂,书中还收录了中国历代名家的咏砚诗词,并配以古今各类砚品图片,为读者提供了周详的参考史料,堪称一部普及中国砚文化、展示历代名砚的开山之作。

目录

我心目中的孙文芳/洪民生

自序

第一章 四大名砚

一 端砚

二 歙砚

三 洮砚

四 澄泥砚

第二章 鲁砚

一 红丝砚

二 鲁柘砚

三 金星砚

四 徐公砚

五 燕子石砚

六 淄砚

七 砣矶砚

八 尼山砚

第三章 北方名砚

一 易水砚

二 黄石砚

三 天坛砚

四 贺兰石砚

五 松花石砚

六 潭柘紫石砚

七 商砚

八 岐阳砚

九 甘肃滩哥石砚

十 山西名砚

第四章 南方名砚

一 苏州龟头石

二 苏州蠖村砚

三 安徽名砚

四 浙江名砚

五 江西四大名砚

六 福建名砚

七 台湾螺溪砚

八 湖北名砚

九 湖南名砚

十 两广杂石

第五章 西南名砚

一 贵州织金砚

二 贵州思砚

三 贵州大定石

四 重庆夔州黔石砚

五 嘉陵峡砚

六 泸州泸石砚

七 攀枝花苴却砚

八 邛州蒲江石

九 云南洱源砚

十 云南大理砚

第六章 非石材料砚

一 窑制类砚

二 金属类砚

三 宝石类砚

四 其他杂类砚

第七章 砚式

一 四直式

二 圆砚

三 风字砚

四 棱形砚

五 圭形砚

六 钟形砚

七 葫芦形砚

九 龟形砚

十 竹节砚

十一 井田砚

十二 杂式砚

十三 自然式砚

第八章 巨形砚

一 中华第一砚——易水巨砚

二 肇庆巨型端砚

三 巨型洮砚——“东方醒狮”

四 黄河神龙巨砚

五 百龙苴却砚

六 颐和园巨砚

七 古今巨砚溯源

第九章 砚文化

第十章 文人与砚

一 “学而优则仕”

二 读书人以田喻砚

三 武士好剑,文人爱砚

四 不可一日不洗砚

五 黄金有价砚无价

六 现形、雕饰与情趣

七 砚会被时代淘汰吗?

第十一章 砚的故事

一 爱砚成癖的“米癫”

二 岳飞砚正气昊天

三 包公不持一砚

试读章节

    八 尼山砚

尼山砚产于孔夫子的诞生地曲阜尼山。如果有机会到山东曲阜去旅游,顺便买上一方尼山砚,自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

尼山砚石材多呈橘黄色,砚面上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纹,纹理清晰,变化无常。其石质细腻润滑,呵气生津;易于发墨,不损笔毫,是一种较好的砚材。

尼山砚造型简朴,或方或圆,注重实用,不求繁饰。同时,它又显得古雅大方,别具一格,颇有大家子气。由于该砚产自孔圣人的故乡,这就增加了它的“名人效应”,格外受到人们的喜爱。

宋代文人李之彦,在他的《砚谱》中曾说:“鲁国孔子庙中石砚一枚,甚古朴,孔子平生时物也。”孔庙里的这方石砚,应该是现存名砚中最古老的一方。从其古朴风格上看,与现今的尼山砚颇有类似之处。这方有着2500年历史的“孔子砚”,可以称得上是鲁砚的鼻祖了。

我们知道,孔子是春秋时代后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作为“万世师表”的儒学创始人,他的影响遍及华夏,而在齐鲁尤甚。儒家思想是主张读书报国的。齐鲁大地的读书人自古以来就比较多,随着儒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制砚业的兴盛。因为读书人是离不开“文房四宝”的,甚至连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也说出“我生无田食破砚”的话来,道出了读书人以笔墨为生的事实。鲁砚的品种多,历史长,质地佳,在古今中外都颇负盛名,恐怕与山东出了孔子、孟子等儒家宗师,是有一定关系的。

         P36-P37

序言

  我心目中的孙文芳

孙文芳是我的同窗挚友,我和他有近半个世纪的友谊交往。我心目中的孙文芳是一派正气,他对事业、学问勤奋执着,对人热情真诚。

当我接到他的遗稿《中国名砚揽胜》后,一连看了两遍,把我惊住了。论爱好,涉猎砚台他比我晚,他是最近十多年来,百忙中利用闲暇才开始的,但眼前这部内容丰富、分析论述精到的砚石专著,不仅把砚石分类知识和他在收藏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而且文笔朴实流畅,真是一部难得的名砚揽胜,其钻研精神和治学能力不能不使我惊诧之余,自愧不已。

我和孙文芳是同班同学,一九五六年一起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所闻专业,后又一起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后又进入电视台,他一直从事记者和调研工作,在埃及、英国先后工作近二十年,回国后又做了一段领导工作。他勤于思考和笔耕,写过很多报道,出版过很多部文集。他对新事物特别敏感,他从国外来信,经常介绍新观念新科技,记得在八十年代初期,他就曾经给我详细描述过计算机时代到来的图景。他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任副会长时,做了许多扶贫工作,由于他的心贴近老百姓,因此做得很有成效。前年因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工作,他赶到大西北,因高原缺氧,他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他勤奋好学,经常有独到的见解。爱好砚石是由扶贫工作开始抅,他经常到贫困地区考察,总想开发出更多的有用资源。对砚石一接触,他就用心探索和收藏。二十年时间,我看到他书房已摆满了砚石藏品,他常约我一起讨论鉴赏。他历来善于做学问,对砚石从欣赏、发现到深入分类研究,从地质学、美学、石质、色泽、形状、雕工越讲越在行,这些拓宽了我的思路,对我有很大促进。记得他和我讨论最多的是他偶然收藏到的一方台湾螺溪砚,他到处查阅有关资料,逐步有新发现,还邀我两次到他家一起观赏研讨这方砚台。这方赭红色的双龙螺溪砚,果然不凡,螺溪石被称作“台湾黑玉”,问世不多,砚背全部题诗为“华国文章锦绣心,文房四宝重儒林,螺溪峡底千年璞,瑞献双龙际会吟”,落款是“莲城皓叟张世昌七十四岁作”,还刻有民国时期制作和一幅中国地图。这是非常难得的发现,引起了我们共同的兴趣和联想:莲城在哪里?台湾石如何在这里发现?孙文芳紧追不舍,继续深入探讨有关的问题……

可以想见,《中国名砚揽胜》一书从收集资料到成书花去他难以计数的心力,这本书不是一般的资料汇集,而是他的治学精神在砚海漫游的文化思考。

如此良师益友,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洪民生

      二○○五年九月于笨牛堂

后记

砚的前身当为原始社会的研磨器,又称“研”。东汉以后,抛开研石,自成一体,唐宋以来砚材渐多,“四大名砚”开始饮誉全国。明清两代以后制砚工艺臻于精细,集书、画、雕刻、髹漆等多种技艺于一体,而砚台制作也从实用到观赏,由古朴到华丽。

文人爱砚,有唐以来,前人关于名砚鉴赏的论著林林总总。比如,唐代鉴赏家李之彦的《砚谱》、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论砚》;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的《砚史》、翰林学士苏易简的《砚谱》、唐积的《歙州砚谱》、北海郡侯唐询的《砚录》、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所著《砚谱》、宋代文人高似孙的《砚笺》、宋代文人杜綰的《云林石谱》;元代文人汤允谟的《古砚辨》;明代文人曹昭的《古砚论》。到了清代,砚学盛极一时,清代文人唐秉钧的《文房肆考》、朱栋的《砚小史》、谢慎修的《谢氏砚考》、大学士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砚谱》都是其中的名篇力作,乾隆皇帝钦点的介绍清宫藏砚的《西清砚谱》,更是一部中国历代名砚集粹。

到了民国,砚台的论著就少了许多,比较有影响的包括林伯寿的《兰千山馆砚谱》、名砚鉴赏家马丕绪先生所著《砚林脞录》。

而民国以后,与砚台有关的专著就屈指可数了,《中国名砚揽胜》一书正是在中国砚文化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写成的。

作者孙文芳先生是我们的父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挚爱有加,对砚文化情有独钟。他希望这本书能使现代人通过砚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这本书不是单纯的砚谱,而是将笔触延伸到相关的地质地貌、风土人情、诗词歌赋、历史掌故方面的知识,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是它与以往同类书的不同之处。

由于工作的原因,父亲收藏的砚台并不是特别多,他的藏品中真正名贵的也不多,但是,他对砚台长达二十年的研究也许是最有价值的。

《中国名砚揽胜》根据产地、材质、砚式等不同的标准,将中国各地历史上所出产的名砚均收录其中,可谓洋洋大观。父亲晚年为了扶贫工作,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也就多了到处寻访砚台的机会,他查阅历史上有关砚台的著作,按图索骥,发现了不少已经消失的名砚。如他看到宋代文人高似孙在他的《砚笺》里曾经谈到公元705年“神龙改元,天竺僧示滩哥石砚”,即唐中宗李显接替武則天当皇帝,国号由周变唐,年号定为神龙之时,甘肃省已经有滩哥石砚。传说天竺僧所带来的那方滩哥石砚被朱元璋送给了他的太子,并有宋濂写的一首《滩哥石砚歌》为证。父亲一直相信能在那里找到滩哥石砚,他几次去甘肃寻访,但当地人已经不知道有这种砚台,所以他终未如愿。可是就在本书付梓前一天,一位朋友送来了他在当地一位老农家里寻访到的一方滩哥石砚,真是非常神奇!

本书有各地名砚的材质、色泽、花纹、收藏价值方面的介绍,也有轻松有趣的名砚故事,更有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选出的历代名家咏砚的诗词,为今人了解砚文化提供了尽可能周详的史料。

书中有些地方看起来是写一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写人文地理风情,其实也是在介绍砚台;看起来在读咏砚的诗,却又是在写人生和历史。父亲对历史掌故了解颇多,他信手拈来,从苏东坡到米芾,从岳飞到文天祥,这些砚台收藏名家们的轶事一直在书中鲜活地跃动。不仅如此,父亲对地质学、美学、雕工技术等也有相当了解。我印象很深的是,在他讲到山东省莱芜市境內的“燕子石砚”时,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一种古生物三叶虫的形状、生活时代、地壳剧烈运动导致灭绝后的演变情况,将枯燥的地质学变得极为生动。又由于清代文人盛百二号称他那方有三叶虫化石的“鸿福砚”是“读易研朱妙品”,父亲就联想到经历五亿年时空的“燕子石砚”也许是最能体味人世沧桑的见证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现代人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近古代文人必备的“文房四宝”,对现代人来说,了解砚台,就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作为一位从写毛笔字启蒙到用电脑录入书稿的老人来说,保存和承继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传统,可能是我们的父亲最大的愿望。

感谢父亲的挚友洪民生叔叔;感谢北京同道新文图书公司的孟祥林、臧云鹏、位灵芝老师;感谢中华书局的编审朱振华老师;感谢为出版这本书做出努力的所有朋友们。

谨以此书献给父亲的七十四岁诞辰,愿父亲的在天之灵能够感到欣慰。

       孙晶岩

     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名砚揽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文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0004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5.44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