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进深海大洋--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文化工程公民科学素养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孙松主编的《走进深海大洋--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文化工程公民科学素养系列》一书介绍我国大科学装置——“科学”号海洋综合科考船的工作原理、主要用途、主要成果、国际比较、研究方向及其发展前景等内容,力图把科考船的知识普及清楚。相关的技术和概念贯穿其中,着重于发散思维,培养兴趣。配有大量精美的照片、图片和相关视频。

内容推荐

由孙松主编的《走进深海大洋--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文化工程公民科学素养系列》一书从“科学”号的诞生、设计理念、性能参数等方面,全面展示了“科学”号作为国家重器的先进性,并通过生动的文字和影像,带着读者随“科学”号驰骋深海大洋,一同体验海洋科学考察的艰辛与欢乐。

目录

第一章 浩瀚海洋

 1 海和洋的区分

 2 海洋的奥秘

第二章 人类探索海洋的历史

 1 郑和下西洋

 2 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

 3 我国第一艘海洋科学考察船——“金星”号

 4 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第三章 “科学”号圆梦深海

 1 深海奥秘

 2 望洋兴叹

 3 世界著名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4 造一艘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向深海大洋进军

第四章 “科学”号大揭秘

 1 登上“科学”号

 2 圆鼻头的“胖子”

 3 拥有一颗坚强的“心脏”

 4 能抗12级以上大风

 5 无人机舱

 6 3600无敌海景驾驶室

 7 运用“天眼”在大洋中精确定位

 8 一人驾驶桥楼

 9 独特的“八角楼”

 10 船上的大力士“A形架”

 11 一次给养充足能待60天

 12 在茫茫大海上蒸桑拿

 13 最炫的wIFI让科学考察不再寂寞

 14 世界一流的母港

第五章 海上移动实验室

 1 “发现”号深海机器人

 2 船载实验室

 3 精准绘制海底地形图

 4 给海底量体温

 5 在海上放“气枪”

 6 电视抓斗

 7 拖网

 8 大洋深处取水

第六章 行走在海上的一群人

 1 一年中有250天在海上度过

 2 “80后”技术团队

 3 过赤道仪式

 4 在太平洋上喜迎国庆

 5 羊年春节,坚守岗位

 6 大洋上的“灌篮高手”

第七章 “科学”号驰骋深蓝

 1 寻找海底“黑烟囱”

 2 南海冷泉之旅

 3 探秘海山生物

第八章 发展海洋科技建设海洋强国

 1 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2 世界海洋大国的海洋科学研究计划

 3 绘制中国特色的海洋发展蓝图

后记 中国梦从大洋起航

“科学”号大事记

试读章节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就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从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到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再到英国“挑战者”号完成世界上首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1 郑和下西洋

经过明初几十年的发展,明朝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实力增强。雄才大略的明成祖,产生了派遣使团出海,与西洋各国往来贸易、宣扬国威的想法。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出海,开始了第一次远航,前往西洋——中国南海以西的地区。这个以郑和为钦差使臣的使团包括各级官员、士兵、水手、航海技工、医生、翻译,共2.78万人,海船60余艘。海船长逾100米,宽约60米,在当时世界上属于一流的船只,航海技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一站,使团访问了占城国。郑和到达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出城迎接。郑和宣读了明成祖的诏书,传达了友好往来的愿望,并赠送了礼品。接着,郑和访问了爪哇、旧港(今印尼巨港)、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等国家和地区。

郑和第一次远航于1407年结束。1405-1422年,郑和船队一共远航6次。除上面提到的国家和地区外,还到过暹罗(今泰国)、真腊、淡马锡(今新加坡)、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柯枝(今印度柯钦)、忽鲁谟斯(今属伊朗)、祖法儿(今佐法儿,在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境内)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海岸。郑和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他每次结束访问回程时,都有许多外国使团,其中包括国王和王族,随同来到中国。他既带回了各国人民的友好情意,也带回许多各地的特产与珍禽异兽,如胡椒、硫黄、象牙、龙脑、宝石以及狮子、金钱豹、长颈鹿、长角马哈兽、狮子、鸵鸟等。明成祖对郑和船队远洋之行非常满意,特地为其书写碑文,树立石碑,以资纪念。

1430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那时他已经60岁了,仍毅然担起重任,漂洋出海,弘扬国威。1433年,郑和在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病逝。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规模最大时达240余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他较迪亚士早57年到达非洲。郑和的远航,展示了中国当时高度发展的航海技术与造船水平,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不倦的求知精神,促进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许多亚非国家还保留着与郑和相关的遗迹,如爪哇的“三宝垄”、泰国的“三宝庙”、印度古里的纪念碑等。

2 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

大航海时代,是指15-18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的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亚美利哥·韦斯普奇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末,自然科学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知识的积累。这时的海洋知识以远航探险等活动所记述的全球海陆分布和海洋自然地理概况为主。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皇家学会组织的“挑战者”号完成首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之后,海洋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海洋学获得大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海洋科学。

“挑战者”号——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海洋考察

1872年12月7日,英国“挑战者”号船舶下水,开始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海洋考察。这次考察到1876年5月26日结束,历时三年半,航程68890海里,成为近代海洋科学考察的开端。

“挑战者”号是一艘改装的木制考察船,长68米,排水量2306吨,靠风帆和蒸汽机动力推动。(P15-18)

序言

前言

海洋是地球上覆盖面积最大的区域,却是人类认知最少的区域,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逊于对空间的认识。当人类成功登上月球的时候,发现那里是一个荒芜的寂静世界,没有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吴刚和桂花酒,没有绿色和生命。但是当人们下潜到深海的时候,发现那里比传说中的龙宫还要新奇,各种色彩斑斓的动物和奇特的海洋景观是我们之前所难以想象的。上天入海是人类的梦想,但在圆梦的过程中,人们所见到的景色是不同的。地球与其他固体星球最大的区别在于地球上有海洋,在太空中很容易将地球与其他星球区分开来,因为只有地球是蓝色的。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保障系统,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海洋对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而言,都至关重要。地球上97%的水分布在海洋,地球上超过50%的氧气来自海洋,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我们的地球更像一个水球,陆地上所拥有的生物门类海洋中几乎都有,但是很多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在陆地上却是没有的,很多人相信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对我们如此重要,但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却非常肤浅,我们对海洋的探测和研究区域只占整个海洋的5%左右。也就是说,地球上95%的海洋,主要是深海,从来没有被探测和研究过。海洋的平均深度接近4000米,全球海洋中的海水大概有1 3亿立方千米。如果将这些海水平均分给我国的人,每个人拥有1立方千米的海水,这1立方千米的海水要承担给我们提供氧气、油气和矿物资源,调节地球气候,承载海洋运输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功能。现在的问题是,全世界的人和全球的生物都依赖这部分海水生存,分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不到0.2立方千米。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对这部分海水的特性并不了解。

尽管海洋对我们很重要,但是我们并不居住在海洋中,我们对海洋的探索和了解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设备与工具,因此海洋研究装备的发展对-于海洋探索是至关重要的。对海洋探索与研究来说,没有现代化的海洋装备,只能是“望洋兴叹”,海洋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装备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发展。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探索与研究的重要平台,在海洋综合探测与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海洋大国开始建造新一代科学考察船,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海洋科技研究的需求。

自2004年开始,我们开始组织设计和建造我国新一代科学考察船,历时1 0年,建成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以下简称“科学”号)。“科学”号的诞生,让中国真正具备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使我国深海探测与研究能力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科学”号自2014年4月8日正式首航以来,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西太平洋热液、冷泉、海山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深远海科学考察能力和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科学”号及其科考团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学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海洋强国梦。

国际著名权威杂志《自然》(Nature)多次对“科学”号进行专题报道和评述,认为“科学”号的使命媲美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的能力”。

本书从“科学”号的诞生、设计理念、性能参数等方面,全面展示了“科学”号作为国家重器的先进性,并通过生动的文字和影像,带着读者随“科学”号驰骋深海大洋,一同体验海洋科学考察的艰辛与欢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科学”号项目部经理 孙松

2016年12月

后记

后记 中国梦从大洋起航

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强大引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作为我国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为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深化我国深海战略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能力支撑,实现了我国海洋科考能力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和研究水平步人世界前列。

扬帆深海大洋,铸就科学精神。“科学”号肩负着光荣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劈波斩浪,逐梦深蓝,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建设海洋强国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书评(媒体评论)

海洋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非常重要,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保障系统,然而,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却很少。人类并不生活在海洋中,因此我们对海洋的了解依赖于海洋考察装备,科学考察船在海洋探索与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制“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属于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历时十年才完成,该船的研制成功让中国具备了走进深海大洋的能力。本书将带着读者领略“科学”号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和建成之后的科考活动,了解我国海洋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是一本由“科学”号海洋科考团队编写的有关“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和圆梦深海大洋的科普读物。该书通俗易懂,详细介绍了我国深远海综合探测平台,展现了“科学”号在深海大洋的科考能力。相信通过该书的介绍,会鼓舞更多的人热爱海洋科学,产生更多对船舶感兴趣的“发烧友”,促进人们对变幻莫测的深海大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张仁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学考察船,实现了我国几代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梦想。本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科学”号的设计理念、科考能力和先进装备,向读者全方位展示了我国走进深海大洋的科学考察重器。——邢文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进深海大洋--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文化工程公民科学素养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孙松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640846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6002271
中图分类号 U674.8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