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聚焦二十余位世界级知名作家,其中既有简·奥斯丁、大仲马、福楼拜、狄更斯这样的经典作家,也有加缪、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菲利普·罗斯、多丽丝·莱辛、艾丽丝·门罗、石黑一雄、托卡尔丘克、麦克尤恩这样的现当代文学大家。
黄昱宁正是这些小说家所期待的理想读者,她秉持传统的细读方法,却不落窠臼,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别具一格的审美发掘小说细节的灵光闪耀之处,向读者揭示小说艺术的魅力。她的这些文字,自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
同时,在本书中,她又是一位极好的文学阅读领路人,以译者的天然优势、写作者的亲身体悟和评论家的敏锐透彻,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文学与现实、小说与评论之间。其细腻的感知、独到的见解、切中肯綮的分析,如一个个通往文学密林的路标,引领读者进入深幽的文学世界。
目录
i 序言
001 简·奥斯丁:预祝天气变坏
017 艾米莉·勃朗特:纳莉的眼睛
037 大仲马:纸团,小刀与坟场
052 福楼拜:两难
065 欧·亨利:故事从圣诞节开始
081 亨利·詹姆斯:地毯上的花纹
100 伍尔夫:一个女人想买花
117 菲茨杰拉德:度量盖茨比
129 纳博科夫:杀人犯总能写出好文章
144 多丽丝·莱辛:南非的爱玛
164 艾丽丝·门罗:人造丝与白孔雀
180 阿特伍德:走过岔路口
195 加缪:第二遍铃声,以及黄昏的囚车
211 库切:逆行的鲁滨孙
224 莫拉维亚:自我的碎片
240 达里奥·福:闹剧的古典光泽
255 菲利普·罗斯:野蛮的玩笑
271 伊恩·麦克尤恩:十三个细节
290 希拉里·曼特尔:猎鹰的眼睛
306 托卡尔丘克:时间无所不能
321 石黑一雄:迷雾与微光
339 查尔斯·狄更斯 vs.萨莉·鲁尼:从上等人到正常人
355 麦克尤恩 vs.石黑一雄:克拉拉这样的机器
367 歇斯底里简史
391 戴维·洛奇访谈:“我似乎听说过《围城》”
409 麦克尤恩讲述麦克尤恩
427 附录
序言
《小说的细节·序言》
那些随手在小说里夹入的书签,在手机备忘录上做
的笔记,在电脑中摘录的片段,那些在一篇书评谋篇布
局时先用来“定位”的关键词,那些限于篇幅无法见诸
正文的“边角料”,是这本书真正的起点。当这些碎片
集中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规模时,方法本身也呈现出
某种趣味。很多情况下,它们就像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有
意无意撒下的路标。沿着这些标记逆向而行,当时的思
考路径渐渐在回忆中重现。顺着这条路,我最终回到文
本,回到那些曾经刺激我动笔的段落和句子里。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文本细读似乎是一种
已经过时的方法,因而我们现在常常读到的是另一种:
有趣,游离甚至独立于文本之外,弦外之音远比题中之
义用了更多力气——或许我自己也写过。有时候,把评
论与评论的对象放在一起看,我们读到的是奇特的落差
、动人的误解,以及方向偏转时产生的类似于折射的奇
妙效果。只不过,我能确定的是,在这一本集子里,我
想暂时排除这样的作品。
收入这本小书的篇目,大多与我近年写过的外国小
说评论有关,但几乎全都经过了重新编排和改写。我选
择其中与小说细节有关的内容加以扩充,再把那些原本
只留在笔记中的词语一个个打捞出来,归拢,黏合,抛
光。然后,我在小说中寻找相应的段落,摘几句出来,
与评论放置在一起,形成对照。我希望这样的对照有实
在的意义。如果说,评论是对原文的咀嚼与反刍,那么
原文对评论也构成了某种无声的审视与追问。阅读的多
重意义,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得以延伸。
另有少量篇目,在结构上与前者略有差别。比如写
《包法利夫人》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旧文,再比如
那篇名叫《歇斯底里简史》的新作,以及与两位英国文
学大师的对谈,都没有偏离“文本细读”的主旨。这些
文字,由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
如是,二十六篇文章,上百个小说细节以及被这些
细节激发的文字,就构成了这本四百多页的文集。在我
个人的写作生涯中,还从来没有哪一次结集耗时如此之
长,改写幅度如此之大,但是过程又是如此之快乐的。
没有什么深邃的命题(文学之奥义,小说技术之演进,
写作之于人生)——即便有,也隐没在昏暗背景中,等
待被细节的光芒照亮。这就像我们对于小说的记忆:若
干年后,故事会淡忘,人物关系会误植,文本意图会模
糊,唯有那些无法磨灭的细节——伊丽莎白的马车或者
基督山伯爵的小刀——在记忆的暗处,熠熠闪光。
黄昱宁
二〇二二年二月
导语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知名翻译家、作家、评论家黄昱宁全新文学评论集,一名专业读者的倾心之作,彰显了其在文学评论上的智识与野心。如她所说:“在我个人的写作生涯中,还从来没有哪一次结集耗时如此之长,改写幅度如此之大,但是过程又是如此之快乐的。”
细节是一道光,照亮文学的密林。如作者所说,本书这些文字,由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若干年后,故事会淡忘,人物关系会误植,文本意图会模糊,唯有那些无法磨灭的细节——伊丽莎白的马车或者基督山伯爵的小刀——在记忆的暗处,熠熠闪光。
以文本细读为方法,精彩解读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的二十多位世界文学大家的作品,深度挖掘小说家讲好故事的秘诀。二十六篇文章,上百个小说细节以及被这些细节激发的文字,就构成了这本四百多页的文集。作者对小说的细致分析和深入解读,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引领和指导,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小说的魅力。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对细节的执着,意在躲避那种远离文本的
空疏华丽,却并未因循“笨拙之踏实”的老旧传统
。她的阅读像是以眼睛亲抚文本的肌肤,于是源自
细节的灵感之光不期而至,启迪着想象与思索,最
终让洞察和领悟抵达深邃与高远处。这是黄昱宁向
经典作家致敬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成就了她自身的
风格,不仅可被识别,而且令人钦佩而难忘。
——刘擎[学者、华东师大教授]
在这本书中,学习如何读小说:从细节、从细
胞、从一瞬间、从一滴水感知世界的广大、生命的
深微。黄昱宁是翻译家,翻译就是把一部小说重写
一遍。在这本书中,她同时是一位理想读者或超级
读者:好像那部小说就是她写的,甚至,关于一部
小说,她比作者知道得更多。
——李敬泽[评论家、散文家,中国作协副主
席]
黄昱宁外语专业出身,职业是外国文学编辑,
业余时间翻译小说也写小说,她是我眼里的套娃。
我喜欢她谈小说的调调,她读得实在是太多了。她
的从容是拥有者的从容,她的开阔是心平气和的开
阔。
——毕飞宇[茅盾文学奖得主,著有《推拿》
《小说课》等]
每一篇文章都如同量体裁衣,体现着黄昱宁对
每个作家各不相同的深情。
——张悦然[作家、《鲤》主编]
精彩页
《简·奥斯丁:预祝天气变坏》(节选)
黄昱宁
他放低了声音,“我已经说过,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永远也不会一致。也许,任何男人和女人也都不会的。不过,请允许我指出,种种史实都说女人不好;所有的故事、散文和诗歌都是如此。要是我有本威克那样的记忆力,我马上就可以引出五十条论据来证明我的观点。我觉得,我一生中很少看过有哪一本书不讲到女人是反复无常的。歌词和谚语都说女人水性杨花。不过,你也许会说,这些都是男人写的”。
“也许我会这样说的。是的,是的,请你不要从书本中找例子了。男人在叙述他们的奇闻轶事方面比我们强多了。他们受的教育比我们多,笔杆子握在他们手里。我认为书本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劝导》第十一章
“哦!就一本小说!”年轻的小姐一面答话,一面放下手中的书,装作没事儿似的,或者一时表现出不好意思的样子。“不过是《塞西丽亚》,或《卡米拉》或《比琳达》罢了”;或者简而言之,只不过是一部表现了思想的巨大力量的作品,一部用最贴切的语言,向世人传达对人性的最彻底的认识、并对人性的种种表现作最恰当的刻画,传达洋溢着最生动的才智与幽默的作品。相反,假如同一个年轻小姐是在阅读一卷《旁观者》,而不是在看一部这样的作品,她便会非常自豪地展示这本杂志,说出它的名称!尽管她肯定不可能被那本大部头刊物里的什么文章所吸引,但这刊物无论内容还是风格亦都不会使一个具有高尚情趣的年轻人感到厌恶:这个刊物上的文章常常是陈述荒谬的事情、别扭的人物以及活人不再关心的话题;而语言也常常粗糙得使人对容忍这种语言的那个年代不会有很好的看法。
——《诺桑觉寺》第五章
重读奥斯丁,记下了这两段与情节主线并没有多大关系的闲笔。就像是写累了,突然借着人物的口吐个槽,浇胸中郁积已久的块垒——小说家都有这样难得的放飞自我的时刻。无论是叙事权的性别之争——“笔杆子握在男人手里”(请注意上文,这里指的是“歌词或谚语”,而不是小说),还是年轻小姐对于小说的矛盾态度,都需要做一点时代注解才能领会奥斯丁的深意。
那时的英国,“小说”这种题材还处于青春期,虽然前面有斯威夫特、笛福和菲尔丁开道,但是它还登不上大雅之堂,在文学的整个生态系统里还处在相对底层的地位。后人一般把那一段称为浪漫主义时期,可是当时台面上主打的基本上都是华兹华斯那样的诗人。那时的小说家有点像我们这个时代网络小说草创时期的样子,海量的作品,强大的流传度,作者虽然能获得一些实际收益,但作家地位基本上处在“妾身未分明”的状态。更有尊严更有追求的男作家、男读者往往羞于混迹其中,这就促成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读小说的是女人,写小说的也往往是女人。引文中提“《塞西丽亚》,或《卡米拉》或《比琳达》”全都是这一类作品。 奥斯丁时代最流行的小说通常比较狗血,简小姐肯定在很多哥特小说里读到闹鬼的城堡,或者在感伤小说里遭遇千篇一律的脆弱女性的形象,她们总是眼泪汪汪,动不动就要昏过去。日常生活里是不是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有没有可能比古墓荒野、比传奇故事更有趣?这样的问题,简小姐也许在昏暗的烛光下翻来覆去想过很多回。实际上,当奥斯丁决定要突破套路、写点不一样的东西时,她就真正地改变了文学史。因为后来的评论家发现,如果没有她的推陈出新,那段时间就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名字、一部像样的作品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深藏在闺阁之中的老姑娘简·奥斯丁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个案。这种情况跟后来集群式轰炸的19世纪大不相同。奥斯丁所有的作品都是匿名发表,所有的文坛声誉都来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追认。她几乎是单枪匹马、悄无声息地填上了这个空白。
* * *
“我可以乘着车子去吗?”吉英问。“不行,亲爱的,你最好骑着马去。天好像要下
雨的样子,下了雨你就可以在那儿过夜。”
“这倒是个好办法,”伊丽莎白说,“只要你拿得准他们不会送她回来。”
“噢,彬格莱先生的马车要送他的朋友们到麦里屯去,赫斯脱夫妇又是有车无马。”
“我倒还是愿意乘着马车去。”
“可是,乖孩子,我包管你爸爸匀不出几匹马来拖车——农庄上正要马用,我的好老爷,是不是?”
“农庄上常常要马用,可惜到我手里的时候并不多。”
伊丽莎白说:“可是,如果今天到得你的手里,就如了妈妈的愿了。”
她终于逼得父亲不得不承认——那几匹拉车子的马已经有了别的用处。于是吉英只得骑着另外一匹马去,母亲送她到门口,高高兴兴地说了许多预祝天气会变坏的话。她果真如愿了;吉英走了不久,就下起大雨来。妹妹们都替她担忧,只有她老人家反而高兴。大雨整个黄昏没有住点。吉英当然无法回来了。
——《傲慢与偏见》第七章
一段不到四百字的对话,调遣四个人物,四种情绪,实现情节的转折。文本前提是这个姓班内特的英格兰乡绅家庭膝下无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昱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54544
开本 32开
页数 4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86
CIP核字 2022182590
中图分类号 I106-53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