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
内容
内容推荐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有名科学家、发明家及工程技术专家和重大科学活动来反映人类五千年科技发展历程,特别是通过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反映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让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杨熹洁编著的《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为阅读《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之一,介绍了科学家孟德尔的科学精神。《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目录
农民的儿子
布尔诺修道院
留学维也纳
“我们的良师益友”
修道院里的豌豆实验
发表孟德尔法则
蜂群与旋风
反抗暴政
惨淡的晚年
“我的时代总有一天会来临”
继承与发展
孟德尔理论在中国
精彩页
    农民的儿子
     一百多年以前,即1884年,在奥地利的布鲁诺市(即今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市)修道院前的广场上,一大群身穿黑色丧服的人们,正在沉痛地给刚刚去世的修道院院长举行葬礼。
     时值严冬,气氛更显得庄严肃穆。送葬者对这位死者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同情。但是,直到灵柩被安放在城内中央墓地的墓穴时,不论宗教界还是科学界,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仍无一人知道,这位被埋葬的修道院院长,便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能与伽利略、牛顿、哥白尼、达尔文相提并论的一代科学巨人。他的不朽业绩,只是在他去世16年以后,才被世人所认识。他,就是格里戈尔?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
     在原奥地利西里西亚地区,有一个叫海因多夫的小村(现捷克的海因西斯),位于摩拉维亚的东北,奥得河的上游,接近邻国波兰。从村庄附近流过的奥得河向北流去,穿过波兰注入波罗的海。海因多夫村是沿着奥得河的小支流洛斯河两岸展开的一个小小村落。
     1822年7月22日,约翰?孟德尔就诞生在这里一个几代务农的家庭。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民们都爱好园艺。孟德尔家族的祖辈一直都是租别人的土地耕种,从约翰的父亲安东?孟德尔起才有了一小块自己的土地。父亲是嫁接果树的行家,他把田间劳作之余的时间都消磨在自家的果树园里。约翰从小就跟父亲干农活,并对身边的花草树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小小的心灵里,总是有很多的疑问:
     “为什么花朵儿会有不同的颜色?”
     “为什么豆荚有的长,有的短?”
     “为什么……?”
     童年的好奇心使他对复杂而深邃的大自然产生了急于探索的愿望。
     小约翰6岁时,就到村中的小学去读书。这所学校的教学法与别的学校不同,教师要在学校的田园里教学生们栽培果树和饲养蜜蜂。孟德尔从小就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接受植物栽培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他学习用心,很受老师赏识,仅用四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一个傍晚,他一边帮父亲嫁接果树,一边问:
     “爸爸,老师告诉我们,嫁接并不能接近改变接穗。一枝小小的良种接穗,尽管全部养料由劣种砧木供给,但仍然能长成又粗又大的枝干。我不懂,这是为什么?”
     “我也不懂。”爸爸回答道。
     “不过,事实确实如此。”爸爸接着说,“比养料作用更大的是树木的本性,就是人们称为‘遗传’的那种性质。” 约翰默默地听着,沉思着:“树木的本性”、“遗传”,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类似的一些疑问常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闪现。
     班主任托玛斯?马基塔十分喜爱约翰?孟德尔,不仅因为这个孩子聪明好学,根据他对自己学生的了解,认为约翰将来有可能发掘出大自然隐藏的秘密,甚至能在自然科学方面创造奇迹。于是,他向孟德尔的双亲建议,务必让孟德尔到高一级的学校去学习。
     夏天的一个夜晚,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大多已酣然入睡。寂静中,孟德尔家响起了一阵轻轻的叩门声。约翰把门打开,惊喜地叫了起来:
     “是您!托玛斯先生!”
     老师向孟德尔夫妇说明了深夜来访的目的,他殷切地希望约翰能到莱比尼克的中学去学习。
     在同村的伙伴当中,有两个比约翰年龄大的少年,他们就在莱比尼克城镇的中学读书,经常回到村里探亲。孩子们相聚的时候,总是听他们两个得意洋洋地讲述城里的学校生活,这正是少年孟德尔十分憧憬的那种生活。
     面对老师的劝说和约翰期待的目光,父亲安东和母亲罗辛娜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约翰是他们专享的男孩,他们怎么会不想儿子更有出息呢?
     母亲想,当农民苦啊,不应让这个有才能的儿子当一辈子农民,应照孩子的愿望进莱比尼克城的学校,也许他将来会过上好日子。
     父亲考虑到家里的经济负担状况,考虑到家业的继承,没有立刻同意。可是,为了让儿子更有出息,父亲很终还是下了决心,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1833年,11岁的约翰?孟德尔进入莱比尼克城的皮亚里斯特尔学校学习。
     莱比尼克是个小城市,位于海因多夫村西南约三十千米。城中央的教堂里有座耸立的高塔,教堂的旁边有一幢两层楼的学校,捷克有名作曲家斯梅塔纳也曾在这里念过书。这就是皮亚里斯特尔学校。孟德尔离开父母来到学校后,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183.4年,孟德尔以班级很高的成绩毕业,成绩单上有“很好”和“超群”的评语。
     看到儿子的优异成绩,看到儿子充满渴望的蓝眼睛,贫穷的双亲下决心让他去特罗堡的高等中学念书。
     特罗堡距莱比尼克约五十千米,是靠近波兰的城镇。特罗堡高等中学创立于1632年,具有古老的传统,与特罗堡博物馆相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是基础班,接下去有两年的不错班。1834年12月,孟德尔进人基础班。他认真学习,同时还经常光顾以收藏自然科学文献而著称的博物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孟德尔真是大开眼界。可是由于家境贫穷,他的学习生活十分艰苦。他只能在偏僻的地方租一间很便宜的房子居住,平时吃的面包和奶油要靠父亲从家里乘马车送来。有时候接济不上,只好整天饿着肚子听老师讲课。
     后来,孟德尔在一份简短的自传中曾这样写道:“1838年,我的双亲连学费也缴不出了,16岁的我不得不自寻生计。因此,这一年我参加了特罗堡郡立学校预备教育和家庭教师的讲习班,很幸运,在考试中受到很很好的推荐,才能进入高等中学的不错班,一边勉勉强强地自立,一边继续发奋读书。”
     就这样,他靠很低的当家庭教师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生活,直至读完高等中学。他很为得意的课程是宗教、拉丁语、地理、历史、数学和希腊语。在1840年8月的毕业证书上,所有科目的成绩都是“很好”。
     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熹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671136
开本 32开
页数 95
版次 2
装订
字数 67000.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216.15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3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7: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