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朝史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内容推荐

《南朝史解读》主要参考“二十五史”中的《南史》、《宋书》、《梁书》、《陈书》和《南齐书》编撰而成,介绍了南朝宋、齐、梁、陈的历史。

《南史》共八十卷,是唐朝入李延寿在其父李大师固有成果的基础上所撰,它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为一体的纪传体历史著作,所记录的历史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对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李大师是相州(今河北临漳县)人,曾参加隋朝末年窦建德的农民起义军政权,官至尚书礼部侍郎,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由于南北朝时期各朝代都比较短暂,所以用断代方式写成的各朝史书都是彼此孤立的,在内容方面显得冗杂重复,各朝之间又缺乏有机的联系,更有甚者,各史书之间还有矛盾之处。鉴于此,李大师打算仿照《吴越春秋》的模式撰写编年体的南、北史,打通各代,可惜未能完成而病故。

李大师去世以后,其子李延寿继承父亲遗志,继续编撰南、北史的工作。李延寿,字遐龄,生年不可考,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是唐朝初年的历史学家,曾任符玺郎等职。唐太宗时,他曾先后参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工作,还参与过唐朝“国史”的编纂。李延寿在其父的基础上,改编年体为纪传体,将《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四书进行删节,重新编纂,著成《南史》,此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被朝廷批准流传。

《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其中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本纪中包括《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和《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还有“类传”九种。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以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为主线编为纪传,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相对于南朝四史来说,《南史》打通朝代,改以历史时限为断代,删去了很多空洞的奏章诏表等材料,增加了一些唐代以后很难见到的史料,自然有它很多的优点。但是,《南史》也有一些缺陷,比如由于对南朝四史中的史料删节过多,虽然在叙事方面更加清晰突出,但也删节了一些重要的史料,甚至有删节致误者;由于《南史》无表和志,所以对于典章制度涉及不多;另外,《南史》中还有一些内容和《北史》重复。就其风格来说,《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为南朝沈约所撰,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至刘准七代帝王近六十年的历史,全书一百卷,其中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是南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声律学家,去世后被谥为“隐”,因此后世亦称“隐侯”。沈约修《宋书》主要参考了何承天、徐爰等所著宋史旧本,删节了与晋史相重复的内容,并加入了一些其他史料。该书成于南齐时期,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是研究刘宋一朝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志的部分内容尤其丰富,纪传则叙事详密,其中又收录了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嫌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南齐书》为齐梁皇族萧子显所撰,原书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该书原名《齐书》,后为了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主要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的历史,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作者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南朝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南齐书》文字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

《梁书》和《陈书》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所撰,《梁书》主要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陈书》主要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历史。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及完成就去世了,其子完成了这一工作。《梁书》五十六卷,其中帝纪六卷,余者为列传;《陈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二者皆无表、志。所不同者,《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目录

1.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中处于什么地位?

2.南朝的更替情况如何?

3.刘裕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4.宋武帝其人及其统治政策如何?

5.宋文帝的统治政策是怎样的?

6.“元嘉之治”是怎么回事?

7.宋孝武帝刘骏其人如何?

8.宋前废帝刘子业为什么被杀?

9.宋明帝刘或的统治如何?

10.宋顺帝刘准是怎样丧失政权的?

11.齐高帝萧道成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12.齐武帝萧赜的统治情况如何?

13.齐明帝萧鸾是什么人?

14.萧衍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15.梁武帝时期统治政策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

16.“侯景之乱”是怎么回事?造成了什么历史影响?

17.梁简文帝萧纲是什么人?

18.梁武陵王萧纪是什么人?

19.梁元帝萧绎的结局怎样?

20.陈武帝的立国政策如何?

21.为什么说陈朝是南朝版图最小的政权?

22.陈伯宗为什么被称为废帝?

23.陈宣帝陈顼的统治情况如何?

24.为什么说陈叔宝是亡国之主?

25.勇将王镇恶是怎样死的?

26.檀道济立有什么军功?

27.被视为“国之长城”的檀道济为什么遭到诛杀?

28.胡藩为什么能得到宋武帝刘裕的赏识?

29.张邵一生为官政绩如何?

30.沈庆之一生都建立过哪些战功?

31.柳元景一生都建立过哪些功勋?

32.裴松之的生平情况如何?

33.朱超石在北伐姚兴的战争中有何功勋?

34.傅弘之的仕宦情况如何?

35.滑台之战是怎么回事?

36.刘劭叛乱是如何被平定的?

37.平定刘景素之乱的结局如何?

38.王华是怎样登上高位的?

39.谢晦为什么能得到宋武帝的赏识?

40.谢灵运的生平情况如何?

41.谢庄有什么才华受到时人赞誉?

42.谢朏为什么能在宋、齐、梁三朝受到重用?

43.颜延之的生平情况如何?

44.蔡廓有什么事迹见于记载?

45.如何评价王弘的一生?

46.王昙首有什么节操?

47.王僧达为什么自谓能位至宰相?

48.沈怀文一生有什么政绩?

49.周颐是个什么样的人?

50.袁粲有什么事迹传世?

51.袁昂是什么人?为什么入其门者号“登龙门”?

52.郭世通父子有什么孝行和美德?

53.鲁爽身为北魏将军为什么要改投南朝?

54.殷孝祖是怎样死的?

55.王镇之有什么美名流传?

56.王秀之的哪些品质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57.贾希镜是怎样得到皇帝赏识的?

58.刘祥为什么被远黜边地?

59.刘秀之为官政绩如何?

60.徐孝嗣有什么事迹传世?

61.孔琳之有哪些言论传世?

62.殷景仁有什么事迹?

63.褚淡之在镇压孙氏起义中有什么功劳?

64.褚彦回有哪些美德得到人们的颂扬?

65.张兴世立有什么战功?

66.何尚之的生平情况如何?

67.刘宋政府为什么要改余齐人所居之里为孝义里?

68.王僧虔为什么会提拔檀畦?

69.刘怀敬父子有什么事迹见于记载?

70.刘怀慎有什么功劳?

71.杜慧度是什么人?

72.傅琰祖孙三代是如何为官的?

73.祖冲之的生平情况如何?他在数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74.伏曼容有什么才学?

75.刘康祖是怎么战死的?

76.吏民为什么畏赵伯符如豺虎?

77.沈攸之是怎样败死的?

78.沈演之是如何获得宋文帝赏识的?

79.薛安都建立过什么功勋?

80.宗越生性残暴为什么却能身居高位?

81.臧盾为什么能受到梁武帝的器重?

82.萧惠基有什么事迹见于记载?

83.萧允在南朝有什么经历?

84.顾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5.谢超宗恃才傲物造成了什么后果?

86.王融出身著名士族家庭为什么却被赐死?

87.王俭一生仕宦情况如何?

88.荀伯玉为什么能得到齐高帝的赏识?

89.刘善明在政治上有什么建树?有何逸事流传?

90.刘怀慰任郡太守时有什么惠政?

91.崔慰祖有什么趣事流传?

92.张瓌一生政绩如何?

93.为什么说周盘龙勇冠诸军、名播北国?

94.周奉叔为什么能横行无忌、欺凌朝士?

95.戚衮的学问为什么被时人推重?

96.王晏手握重权为什么被诛?

97.王思远为什么不愿居台省要职?

98.垣崇祖为什么能得到齐高帝的宠信?

99.张欣泰颇有战功为什么却被诛杀?

100.孔琇之为什么不食而死?

101.刘瓛作为一代大儒有什么事迹流传?

102.刘之遴有什么才华见于记载?

103.王茂在辅佐梁武帝建立帝业过程中有什么事迹流传?

104.冯道根为什么被沈约称为大树将军?

105.张弘策是如何辅佐梁武帝建立帝业的?

106.庾域父子有什么事迹流传?

107.郑绍叔在梁武帝建立帝业过程中有什么贡献?

108.范缜有哪些反对佛教的言论?

109.韦粲在“侯景之乱”中有什么表现?

110.裴邃作为一代名将有什么事迹传世?

111.陈庆之在对北魏的战争中有什么作为?

112.颜协是怎样知名于世的?

113.为什么说王僧虔机智善辩?

114.王僧辩在平定“侯景之乱”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115.羊侃在防守台城抵御侯景之战中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116.祖皓在平定“侯景之乱”中有什么作为?

117.王伟为什么被剜肠钉舌而死?

118.羊侃有什么逸事传世?

119.周兴嗣为什么见重于梁武帝?

120.何思澄有什么逸事流传?

121.徐文盛为什么会死在狱中?

122.周文育一生经历过哪些战争?

123.王亮为什么被贬为庶民?

124.王奂因何事受到朝廷的讨伐?

125.王锡有什么事迹传世?

126.到洽为什么被称为才子?

127.到仲举的生平情况如何?

128.为什么说蔡撙风骨鲠正?

129.何点为什么被称为“孝隐士”?

130.周弘正有什么学问?

131.沈浚是如何面对侯景叛乱的?

132.柳庆远为什么能得到梁武帝的赏识?

133.柳仲礼手握重兵为什么还被侯景攻破台城?

134.刘孝绰为什么知名于当时?

135.沈文阿为什么要躲避侯景的追索?

136.陆襄一生有什么业绩?

137.侯■建立过什么功勋?

138.侯安都身居高位为什么却被赐死?

139.杜棱在迎立陈文帝即位一事中有什么功劳?

140.孔奂身为高官是怎样做到清白自守的?

141.江总有什么文学成就?

142.徐世谱建立过什么功勋?

143.萧摩诃在军事方面有什么突出表现?

144.陈武帝为什么对蔡景历非常器重?

145.韩子高为什么被赐死?

146.沈炯被北魏所俘为什么又能回到南朝?

147.姚察在南朝有什么事迹见于记载?

148.沈洙在经学方面有什么造诣?

149.郑灼和贺德基为求学有什么逸事流传?

150.永阳王为什么要穿壁以观陆庆?

151.周迪作为叛将为什么百姓宁死也不愿意检举他?

152.孙恩、卢循起义是怎么回事?

153.张丽华是什么人?

154.范晔在史学上有什么成就?

155.“二傅、沈、刘,不如一丘”说的是什么人?

156.陶渊明在文学上有什么成就?

157.陶弘景的生平如何?他撰修了哪些著作?

158.陶弘景在药物学上有什么贡献?

159.鲍照在文学上有什么成就?

160.何逊有什么文学成就?

161.刘勰的生平情况如何?

162.“江郎才尽”说的是谁?

163.任肪有什么才学?

164.刘孝标所撰《广绝交论》的内容是什么?

165.南朝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166.南朝的农业有何重要发展?

167.南朝采取了什么货币政策?

168.南朝时期我国国学教育情况如何?

169.南朝的选举制度变革情况如何?

170.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如何?

171.“世兵制”是怎么衰落的?

172.“寒人掌机要”说的是怎么回事?

173.南朝士族为什么重视门阀、郡望?

174.部曲指什么人?其社会地位如何?

175.相国一职的渊源及发展情况如何?

176.国子祭酒是什么职官?

177.尚书及尚书令的渊源如何?

178.中书令和中书监是什么职官?

179.御史中丞的渊源与发展如何?

180.《宋书》记述刺史一职的变化情况如何?

181.太宰为何官?其历史渊源如何?

182.裴松之注《三国志》为何意义重大?

183.《宋书·乐志》记载了哪些古代乐舞与词章?

184.《宋书·礼志》记载的礼仪制度如何?

185.萧子显及其所撰《南齐书》情况如何?

186.姚思廉及其《梁书》撰述情况如何?

187.《陈书》编撰有何得失?

188.如何评价《南史》的优缺点?

189.《南史·循吏传序》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190.何谓天子六玺?

191.《宋书》是如何记载指南车的渊源的?

192.《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哪些时令习俗?

193.麈尾是什么东西?什么人才有资格执麈尾?

194.《世说新语》是一部什么书?

195.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是一部什么书?

196.《文心雕龙》为何堪称不朽?

197.新体诗和永明诗人是怎么回事?

198.所谓“宫体诗”是怎么回事?

199.南朝时期在艺术上有什么成就?

200.唐以前对扶南国有什么认识和交往?

201.《南史》是如何记载扶桑国的?

试读章节

1.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中处于什么地位?

我国历史自东汉以后直到隋朝之前,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之外,基本上处于动荡、分裂与对峙的状态。西晋咸宁六年(280),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终于结束。然而,司马氏统一中国的历史仅仅维持了三十余年,316年,西晋政权在持续的混乱中宣告完结。次年,南迁的司马氏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新的政权,是为东晋。北方自西晋末年陷入混乱后,先后有十多个政权分割一方,直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最终统一北方。而南方东晋政权持续一百余年后,420年,刘裕取而代之,建立宋王朝。其后一百六十年间,江南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更迭,至589年,取代北方北周政权的隋文帝杨坚消灭陈朝,统一中国。狭义上的南北朝时期即是指自420年至589年一百六十年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处于动荡与对峙状态,政局混乱,战争频繁,因而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并被看作是一个历史倒退时期。其实,客观地说,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总体仍然保持了进步。尤其是宏观地看,南北朝上承秦汉魏晋,下启隋唐,在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一种历史过渡时期的特点。

首先,在民族融合方面,自魏晋时期,北方就出现了数次民族大迁移。到北朝时期,作为统治北方的民族鲜卑族,在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封建化过程和民族融合的步伐都大大地加快了。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原来的匈奴、羯、氐、羌、鲜卑、乌桓等各少数民族名称,也在以汉族为基础的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逐渐消失,成为历史名词。魏晋时期的南方各族,除汉族外,主要有七越、蛮、傒、俚等族。其中以越族、蛮族为最大。六朝政权采取种种措施,招抚聚居山里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民出山以后,有不少与汉族人民错居杂处,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到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之际,蛮族人民亦已基本融合至汉族之中了。至隋唐时期,史书上已难于找到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因此可以说,自魏晋至南北朝四百年间,是继春秋战国以后一次更为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时期。各少数民族在先进的汉族文化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汉化和封建化,这不仅有利于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同时也使汉族吸收了不少新鲜血液,大大地增强了以汉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活力。更重要的是,魏晋至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在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上开创了一代风尚。隋唐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较好的时期,这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区域。北方的辽西地区和凉州地区早在“十六国”时期即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原先荒凉落后的面貌产生了很大的改观。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福建地区的经济开发,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且加快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流徙至江南的侨民与土著居民一道开发江南。当时开发的地区,大体是先江苏、浙江,再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然后是福建和两广地区。而南朝政权虽屡屡更迭,但基本上都以和平方式进行。农民起义虽较频繁,但除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稍具规模外,其他多影响较小。这种比较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东晋至南朝三百年间,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实际大大快于秦汉。到陈朝时,江南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经济最发达的新开发区。这些新的经济区域的开发,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和隋唐经济文化的高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自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封建割据和长期动乱的状况,虽然使得这个时期政府机构变化剧烈,但这一时期政府机构的组织及其演变,又呈现出明显的承上启下与继往开来的特点。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到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这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杜佑在《通典·职官四》中说:“魏晋以下,任总机衡,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尚书省的出现起始于魏。南北朝时,尚书省内部组织则逐渐向六部发展。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大变化,魏晋南北朝正是“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的重要时期,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隋唐时期统治的巩固和封建国家的统一。另外,从文化上看,自魏晋至南北朝在儒、道合流的同时,佛学的强劲渗入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互融互动,也为后期儒、释、道三教合一奠定了基础。

因此可以说,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虽然是曲折的,但仍然处在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就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在分裂中有融合,在破坏中有建设,并带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特色并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时期。

2.南朝的更替情况如何?

我国中古历史自西晋短期统一之后,很快又转入分裂与混乱之中。317年,司马氏南迁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而早在304年,匈奴族刘渊即在北方建立汉政权(后改称赵)。此后一百余年,北方先后出现十多个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史称“十六国”。因此,自司马氏南迁后,中国历史南北对峙的形势实已奠定。不过,直至420年刘裕废黜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宋政权,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则已处于鲜卑族拓跋氏的魏政权范围之中,南北分裂的局面才最终明朗。因此,习惯上是将420年刘宋建立至589年隋统一中国间一百六十年的历史时期称为南北朝。

420年,于晋末动乱中逐渐强大起来的刘裕,终于废晋帝而自代,建国号宋,是为宋武帝,仍建都于建康,揭开了南朝的历史。刘宋政权后期,出现了皇室骨肉相残的局面,而皇朝外戚萧道成得势之后,在479年将他亲手扶植的小皇帝宋顺帝赶下龙座,自己称帝,建立齐王朝。然而,齐高帝萧道成死后,齐王朝很快又重蹈宋的覆辙,在王室内讧之中,萧齐仅仅维持了二十三年就匆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萧衍建立的梁王朝。萧衍本是齐皇室同宗,依靠军功起家。502年,他利用皇室纷争夺取了政权,萧衍即梁武帝。梁朝中后期政治渐趋腐败。侯景之乱后,梁王室同样出现火并,而在乎乱中强大起来的陈霸先则逐渐受人拥戴。557年,梁敬帝萧方智不得不通过禅让的方式将政权移交给陈霸先,陈朝建立。武帝陈霸先、文帝陈■(qian)都堪称有作为的君主,但皇位传至以荒淫无道著称的陈叔宝(即陈后主),陈政权已变得不堪一击,而北方已取代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终于在589年大举南下,消灭陈朝。至此,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的南朝宣告结束。

P1-5

序言

中国的历史记载从先秦时代萌芽、发展,此后历代不绝,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国家,“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历史记录逐渐发展。西周共和(前841)开始,我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春秋以后,不仅周王朝有史官史书,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史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相继问世。《春秋》一字褒贬,寓意深刻,对后来的史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的出现,无论从史学意识、史学目的、史学编纂,还是史学规模、史学语言等,都是对先秦史学的一次系统总结,同时又开辟了史学的新道路,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后来的史学,基本都是沿着司马迁开创的史学道路继续前进,所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形式的不断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司马迁曾指出历史的“自镜”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视历史著作的认识作用,曾提出著名的“三镜”说法:“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在认识历史的同时,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从自己民族的早期经典中寻找可依靠的东西,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故而史籍中记载的先民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价值原则就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凭借。

历史具有劝善惩恶的榜样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篇》论述历史的作用时说:“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善恶、美丑,无疑成为后人的警示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民族人性的精华所在。这是一种根植于现实人生社会、却又超越一般生命意义的道义精神。

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李大钊说:“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地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历史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智者。

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更显深远而重大。我们要从史籍中汲取精华,构建和谐社会。“修己以敬”,实现个人身心和谐;“亲亲”,实现家庭和谐;“仁者爱人”,实现群体和谐;“天下为公”,实现社会和谐;“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阅读史书,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尽管有时出现曲折乃至于暂时的分裂,但它的总趋势是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尽管有时有外敌入侵,但志士仁人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经历了许多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有正史、杂史、野史等,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如何去读史书?我们认为首先读正史,从纪传体入手。它们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和主流,可以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认识古今之变的基本规律。第二,读史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思想的觉醒和提高、精神的陶冶和升华。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三,读史要有史学意识。我们应把它们放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以历史的眼光去挖掘历史典籍的思想意义,去认识历史典籍的作用和价值。第四,读史要有现代意识。历史已经过去,成为一种传统,但它并没有凝固,而是一个继续流淌着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对今天和未来发生重要作用。读史就是要立足现实,审视历史,继承优秀的传统,以史为鉴,为今天的现实服务,把握好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开卷有益,我们都能从丰富的历史典籍中得到教益,得到启迪。

本丛书首先从“二十五史”入手,因为它们是中国历史著作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直接记录。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赋予死的冷冰冰的资料以活的热乎乎的生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坐观千年风云之变幻,笑谈古今世事之沉浮!

编者

2006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朝史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志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85787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9.104.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1: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