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作者简介
陈来,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有“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阳明学著作有:《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1991年)、《宋明儒学论》(2008年)、《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2003年)。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一 有我与无我
二 戒慎与和乐
三 理性与存在
第二章 心与理
一 心即理说的提出
二 心即理说的内涵
1.定理与至善
2.道德法则与道德对象
3.心与礼
4.心外无理
5.主宰、知觉、条理
三 心即理说的诠释
四 心即理说的矛盾
第三章 心与物
一 心与意
二 意与事
三 心与物
四 心物同体
第四章 心与性
一 未发与已发
二 心之本体
1.至善者心之本体
2.心之本体即是天理
3.诚是心之本体
4.知是心之本体
5.乐是心之本体
6.定是心之本体
7.恶者失其本体
三 心与性
1.心之本体即是性
2.心即性
3.性、天、命
4.性与气
5.性之善恶
第五章 知与行
一 知行合一的内容
1.知行本体
2.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
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
5.知之真笃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
6.未有学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为学
二 知行合一的宗旨与工夫
1.知行合一的宗旨
2.对知行合一的批评
3.致良知与知行合
4.知行合一的工夫
三 知行合一的分析
第六章 诚意与格物
一 《大学》古本与古本序
二 诚意
三 格物与格心
四 格物之辩
1.与湛甘泉论格物
2.与罗整庵释格物
3.与顾东桥辩格物
五 《大学问》的格物说
第七章 良知与致良知
一 致良知说的提出
二 良知
1.良知即是非之心
2.良知与意念
3.良知与独知
4.良知是谓圣
5.良知即天理
6.良知与明德
7.良知与自慊
三 致良知
1.致良知之至极义
2.致良知之实行义
3.良知与见闻
四 从格物到致知
第八章 有与无
一 天泉证道
二 无善无恶
三 心体与性体
四 儒与佛
五 有与无
六 严滩问答
第九章 境界
一 有无之境
二 无我为本
1.自得与无我
2.敬畏与洒落
3.不动与无累
三 狂者胸次
四 与物同体
1.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2.有我之境
3.仁与爱
第十章 工夫
一 工夫之内外本末
1.为己与克己
2.心学与心法
3.德性与问学
4.博文与约礼
5.惟精与惟一
6.吾心与六经
7.成色与分两
8.主意与工夫
二 工夫之有无动静
1.事上磨炼与静坐
2.戒慎恐惧与何思何虑
3.必有事焉与勿忘勿助
4.集义与不动心
5.动与静
6.存心与定气
第十一章 结语
一 早年历程
二 中岁教法
三 晚年化境
四 身后流变
第十二章 附考
一《年谱》笺话
1.成化二十二年丙午,阳明15岁
2.弘治五年壬子,阳明21岁
3.弘治十三年庚申,阳明
4.弘治十四年辛酉,阳明30岁
5.弘治十五年壬戌,阳明31岁
6.弘治十七年甲子,阳明33岁
7.正德元年丙寅,阳明35岁
8.正德二年丁卯,阳明36岁
9.正德五年庚午,阳明39岁
10.正德七年壬申,阳明41岁
11.正德九年甲戌,阳明43岁
12.正德十年乙亥,阳明44岁
13.正德十二年丁丑,阳明46岁
14.正德十三年戊寅,阳明47岁
15.正德十四年己卯,阳明48岁
16.正德十五年庚辰,阳明49岁
17.正德十六年辛巳,阳明50岁
18.嘉靖七年戊子,阳明57岁
二 《续编》书札考
三 越城活动考
四 著述辨疑
1.《传习录》
2.《大学古本旁释》
附录 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
一 引言
二 明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三 宋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四 理学对于神秘主义的批评
五 结语
阳明年表要略
征引书目
索引
后记
导语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多具有多义性,如以上所显示的,像“无”这一范畴,就有本体的无、工夫的无、境界的无等不同用法和意义。中文语词中的有与无,在最广的意义上,可以包容或指称一切以有无为前缀词的词组,如有心无心、有我无我、有为无为、有情无情等等。王阳明哲学及其学派中最著名的“四有”与“四无”之辩(以有善有恶与无善无恶之辩为核心),十分明显地体现了有无这两个范畴的丰富意蕴,也是本书以有无为基本线索进行讨论的根本理由,因而本书中当然不企图讨论本体论的有无问题,而是研究境界论与工夫论的有无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22669
开本 16开
页数 410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378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2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90
CIP核字 2013042534
中图分类号 B248.25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9
出版地 北京
237
161
2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