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春秋何以无道/历史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诸侯争霸,士人博弈,刺客报主,圣贤困厄”,以人观史,以史知兴衰,一本书读懂春秋史。

《春秋何以无道》作者马平安数十年饱读经史,言必有依,史必有据,其论史既得诗家之酣畅、透脱,又兼史笔之谨严、雅驯,还有智者读史之达诂,古事今情混茫一体,“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内容推荐

《春秋何以无道》以随笔的形式重新解读春秋大历史,诸侯、士人、悍将、能臣。作者马平安以人观史,以史知兴衰,以兴衰阐发大义,审微知著,鉴往知来。

目录

闲话开场

周幽王:一个不称职的天子

秦襄公的过人处

郑庄公的心机

齐僖公小霸

鲁庄公的“金仆姑”

小议齐桓公用人

以宋襄公为鉴

武夫洗洗的江汉三王

晋文公的成功之道

秦穆公的特点

楚庄王轶事

从景公到悼公——晋国霸业的复兴

阖间往事

夫差与勾践

管仲与鲍叔牙

赵盾小议

大哉晏子

子产治郑

直臣叔向

伍子胥的家国梦

奇才子贡

兵圣孙武

千古老子

孔子:一个乱世里的梦

试读章节

在他之后,春秋时期的大国诸侯晋献公几乎就是周幽王的一个活生生的再版。

在其后,朝代更迭,历史多有相似之处。

说起来,商纣王帝辛也算是有商一代的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了。

据历史记载,纣这个人很聪明,也很有才能。他能言善辩,敏捷过人,体格魁梧,力大过人。在位期间,取得了对东夷各部武力讨伐的胜利,文治武功很有一套。但就是这位雄姿英发的纣王,却因为爱上一个名叫苏妲己的女人而从此变得寻欢作乐、倒行逆施。亲小人、远贤臣的结果,让他很快失掉了天下人心,从而让西岐姬昌的地方实力派一发而膨胀起来。六百年的成汤江山,就败在了这样一位因为一个女人而变得享受暴虐的失职男人身上。

同样,春秋时期的晋献公,也因为宠爱一个女人而使他的国家内乱连年。在他的手中,埋下了日后三家分晋的引线。

在中国历史上,晋献公也算得上一位大国诸侯了。著名的假虞伐虢事件,就是他写下的很有色彩的一笔。但是,在他的晚年,特别是他得到了美女骊姬之后,开始变得昏庸起来。既立小女人骊姬为夫人,又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结果,在骊姬的挑拨离间下,晋献公逼太子申生自杀,并追杀另外两个有本事的儿子重耳、夷吾。在他死后,晋国大乱十九年,公族几乎灭绝,这成为后来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崛起的前因。晋献公因为纵容一个女人的胡闹,最终埋下了国家灭亡的祸患。

在周幽王那里,红颜祸水,前有启者,后有继者,对于他来说,应当不会显得孤独寂寞了。

在周代历史上,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了。他在位期间,一改厉王暴虐无道之政,勤政爱民,任用贤臣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人,复修文、武、成、康四王时期的政治,使周王室一时赫然中兴。以至于史书称赞他为“令德茂世”“克襄隆治”“中兴立帜”。

按道理说,周宣王如此有为细心,在教育他的儿子时,肯定也花费了不少心血,寄予了很厚的期望。

周幽王继位后,本应承父繁华之基业,更添一段锦绣前程的。可他偏不,偏偏因为深爱一个女人而几乎让自己国毁家亡。

实际上,作为一个堂堂天子,政务之余,找个女人消遣消遣、散散心,原本是件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即使从当时的社会政治与道德观念上来说,也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天下臣民不会因此去说三道四。“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周天子的,何况几个美女乎?

问题是,君王的私生活与他担当的治理国家的重任本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如果二者泾渭分明,那自然是国家百姓修来的福分。事实上,历史上很多聪颖智慧的君王恰恰在这两件事情上却处理得一塌糊涂,其家事往往影响到了国事,使本为正常的事情变成了不正常,其结果通常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可怜的周幽王就犯了这样一个低级而又不幸的错误。

中国有句俗话:清官难断家务事。

一个政治家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未必就能将家事处理得得心应手、井井有条。

周幽王并不是一个糊涂虫,在他遇见褒姒之前,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处理,也算说得过去。在他专宠褒姒之后,对王后与褒姒的争宠之斗也可谓心如明镜。在最初一段时间里,他也还能做到持平处理。

但是,男人最怕的就是全身心地迷恋上一个女人;最怕的就是将自己迷恋的女人当成了自己的整个世界。

P6-7

序言

“春秋”作为历史的专有名词,据说是因为一部书籍而得来的。

这部史书,就是鲁国史官记载的编年史《春秋》。

《汉书·艺文志》上说: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看来,春秋年间的史官,是分为左、右二职的。史官记事,本是编年体性质,一年四季所作之事都书之于简牍,但不能全举春夏秋冬四字来作为书名,于是以“春秋”来概括一年四季,既简洁,又富有内涵,可谓言意兼备。

春秋,之所以能够作为一段历史的代名词,中国早期的这段乱世的历史,之所以用如此形式命名,据说,是得益于一位圣贤用力的结果。

这位圣贤,就是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

事实上,当时诸侯各国的史书,皆因战乱等客观原因亡佚了,但鲁国的史记《春秋》,却因为孔子晚年的认真整理与修订而被保存了下来。后来,又有左丘明和公羊、谷梁等几家作传注,在两汉时期,《春秋》及其传注的《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先后被列为官府太学中的课本,因而得以流传至今。为了省事与醒目,后世史家们干脆就借鲁史《春秋》之名,约定俗成地称呼起东周前期这一历史时间段为中国的春秋时期。

《春秋》上所记的事情,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中经鲁国12位国君,历时242年。但我们今天历史课本上的春秋时期,却是上讫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迁都成周开始,止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周天子认可,历时367年。两种观点差别是如此之大。我们究竟应该采用哪一个标准呢?

其实,二者的标准都没有错。不过,《春秋》只是鲁国史官所作的编年史,而且很可能,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春秋》一书,已经与原鲁国史官所记载的历史有很大出入了。原来的史记《春秋》很可能在孔子整理之前就已经佚失不全了。今天,如果我们能够查看到周王室的历史档案,并且与鲁国的史记加以比较的话,那么春秋历史的起止时间就会一目了然,可惜的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罢了。

春秋时代,霸业迭兴,礼崩乐坏,历史的长河已经越过西周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个观点,人木三分地揭示出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概括而言,西周时代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春秋时代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

春秋时期,政治形势与西周时期大异。王室衰微,大国诸侯纷纷崛起。春秋一代,诸侯以争霸为至高荣誉,周王室已经不复昔日的政治威力,只是成为了一具名存实亡的天下共主的躯壳。

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就有100多个。这么多的诸侯,当然不可能每一位都掌控与操纵天下的礼乐征伐,有这种权力与威望的只能是其中少数的几位。这符合条件的几位,就是所谓的春秋霸主。另外,还有一些诸侯,虽然未能执掌过影响当时天下形势的礼乐征伐的权力之柄,但却在某个地区的若干诸侯国中施加与产生了部分的影响。他们往往也能召集部分诸侯国的盟会,左右与影响部分诸侯国的局势。这些诸侯,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看作地区性的霸主。

总之,由于影响力的大小及影响政局时间的长短不同,霸主之间也有层次上的区别。一般而言,一提起春秋时期的霸主,一些人认为就是指春秋五霸,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历史上,“霸主”一词,本是由夏商周的方伯演变而来的。《白虎通·号篇》中说:“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对分封的诸侯国进行有效的统治,曾经根据具体情况任命某一诸侯国诸侯为一方的方伯,代周王对此一方较小或政治形势不稳定的国家进行号令征伐。春秋时期,“伯长”已经变化为不是由周天子任命,而是要靠实力夺取,用武力强迫弱小的国家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并且在经济上定期向他贡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可以划分为下列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在这个阶段,郑庄公、齐僖公、鲁庄公等人先后拉开了春秋霸业争夺的帷幕。

第二阶段,从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称霸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这是齐桓公称霸中原诸侯阶段。

第三阶段,从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到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宋襄公与楚成王争霸中原诸侯阶段。

第四阶段,从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到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是以晋文公为首的晋国称霸中原诸侯阶段。

第五阶段,从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到公元前546年宋之盟,这是先有楚庄王称霸,后是晋悼公复霸的阶段。

第六阶段,从公元前546年宋之盟,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韩、赵、魏三国为合法诸侯,这是霸业战场由中原转移向吴、越地区阶段。

今天看来,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争,说来说去不过是一种国与国之间势力与利害的较量。春秋霸主们,为了在争霸中占得先机,都把“尊王”旗号打得比天还高,喊得比鼓还响。然而,周天子的地位并没有因为霸主们的“尊王”号召就变得权威起来,周王室也没有靠着这个口号而能恢复昔日号令天下诸侯的雄风,恰恰相反,在一片“尊王”的聒噪声中,周王室却如寒风中的秋叶,在瑟瑟发抖中日渐走向没落。

往事越千年,春秋三百多年间,霸主们对霸权的渴望与争夺,犹如大江滚滚东去,后浪直推前浪。从郑庄公开始,驰骋霸业的舞台,到越王勾践降下春秋争霸的帷幕,其问大大小小的霸主与他们的名将能臣们,犹如走马灯似地一个接着一个登上政治舞台,进行亮相。他们顺应历史的召唤,同时也在进行着历史的创造。没有他们,春秋的历史,也许不会如此的精彩;然而他们对霸权的争夺,对战争与血腥的嗜好,对阴谋与权力的演绎,对周王朝既定秩序的破坏,又不能不令人心中感到刺骨的寒冷与无奈。他们是搞乱春秋时代的罪魁祸首。他们在争霸事业中所展露出来的智慧与本领,令人忍不住地拍案叫绝。他们在争霸事业中积累下来的成败之鉴、经验教训,又实在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汲取,以做到防微杜渐。因为,我们知道,了解历史,就意味着少犯同样的错误;而忽视历史,则很可能让我们重蹈前人的覆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春秋何以无道/历史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平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53245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7160245
中图分类号 K225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45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9: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