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延安1939(中国女子大学风云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花样延安,别样风情。

她们有的曾是豪门闺秀,或是军阀之女,或是电影明星,或是华侨青年,抑或是童养媳、穷学生,在那个非凡岁月里,她们竟都选择了延安!她们的传奇经历,甚至包括爱情,都超出了我们任何人的想像……

本书记录了近百名女性的非凡人生,以及火与剑在她们生命里刻下的痛苦与光荣,许多秘密和故事是鲜为人知的。

内容推荐

还原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再现你未听过的尘封往事。

1939年7月20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成立。在两年多的时同里,上千名身份各异的热血女青年奔赴延安……

她们有的曾与宋美玲两度握手,有的也曾与毛泽东、贺龙、叶剑英并肩作战,有的在美军、国军的眼皮下窃取情报,有的成为了开国元勋的夫人,有的成长为著名外交官或资深学者,有的则化作啼血杜鹃,将激情与刚烈留给了悲壮的历史……

本书作者历时十余载,遍访百名当事人,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段充满血与火、爱与恨的厚重而又浪漫的历史,记录了那一代人的前世今生,使阅读者不胜感慨,令评论家为之动容。

目录

前言 战争与花季

第一部 战争,意味着别无选择

第一章 郭荠云:宋美龄和英姿飒爽的国军女中校

第二章 康岱沙:轰动“陪都”的豪门闺秀

第三章 杨汉秀:“杨氏泽庐”的叛女

第四章 周盼:受气的将门虎女

第五章 严昭:“三少爷毁家闹革命”,造就了一家女八路

第六章 苏菲:为抗婚走上银幕,为抗日走向新生

第七章 廖冰:南洋小姐跨海抗日

第八章 薛明:元帅夫人最初的怒吼

第九章 黎侠:关东俏丫头大闹日伪灯会

第十章 乌兰:北平天津爆炸案中的白色“肥皂盒”

第十一章 徐鸿:从童工到“亲爱的B.W”

第十二章 吕璜:厄运从第一声号啼开始

第十三章 李一非:延安的“洋娃娃”

第十四章 乔凌:“只要不挨打就行!”

第十五章 张琴秋:她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

第十六章 王定国:“命硬得鬼都不敢碰”

第十七章 赵瑛:两千战俘的抗争

第十八章 万曼琳:考女大时找不到北

第十九章 白茜:白家九姐妹一起当红军

第二十章 伍良素:跟随百名壮士奔延安

第二十一章 张煜和卓琳:当亲爱的老师被枪杀

第二十二章 倪冰与赵志萱:一条木板过黄河

第二十三章 战争也是契机

第二部 太阳从西部升起

第二十四章 毛泽东提议:成立女大

第二十五章 都市女孩说:到了延安,最深的感受就是谗

第二十六章 毛泽东风趣地说:我的意见还是活下去

第二十七章 王明许愿说:你们将来都是女县长

第二十八章 斯诺记下的一句“抱怨”:她们唱得太多了

第二十九章 康生凶狠地说:你们都是假党员

第三十章 爱情风景线:延安的温柔与风流

第三十一章 伍真与黄正光:分手——为了各自的祖国

第三十二章 丁雪松与郑律成:旋律把她和他联结在一起

第三十三章 刘抗与裴世昌:革命有缘爱无缘

第三十四章 王腾波与阎红彦:“粱山好汉”追倩女

第三十五章 苏菲与马海德:美国“大鼻子”的痴情

第三十六章 谢雪萍与大帅“四公子”:千里姻缘一线牵

第三十七章 于蓝与田方:“乱点鸳鸯谱”的意外

第三十八章 鲍侃与蔡国明:跟贺老总划拳,划出个老公

第三十九章 张昕与陈荒煤:爱上姐姐,娶了妹妹

第四十章 吕璜与陈泊:爱到深处方知苦

第四十一章 严昭与S:伤痕累累,与爱告别

第四十二章 华侨领袖陈嘉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第三部 为了和平,她们走向战争

第四十三章 谢雪萍:她职能以泪洗面

第四十四章 杨汉秀:杀回“杨氏泽庐”

第四十五章 沈霞:茅盾之女“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四十六章 徐鸿:“两航起义”背后,有一个女人的身影

第四十七章 康岱沙:豪门里的“共党女大使”

第四十八章 吕璜:心爱的“福尔摩斯”

第四十九章 严昭:“干了白干、死了白死”的任务

第五十章 伍真:率领革命小宝贝的“长征”

第五十一章 翟颖与钟路:“高粱红,谷子黄,谁占东北谁称王”

第五十二章 郭荠云:与宋美龄第二次握手

第五十三章 刘竦:被刺杀在大树上的女孩

第五十四章 硝烟中的女神

第四部 枫叶如丹

第五十五章 吕璜:祸从天降——共和国公安战线第一个大冤案

第五十六章 郭荠云:向国家主席告状

第五十七章 阎明诗:我不下地域谁下地域

第五十八章 李文放:痴女与奇书

第五十九章 孙克悠:上下求索,生生不息

第六十章 严昭:浴火重生的金凤凰

第六十一章 陆红:中国姐姐与日本妹妹

第六十二章 董边:“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第六十三章 丁雪松:共和国第一位女大使

第六十四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

尾声 永远的民族魂

试读章节

       第四章 周盼:受气的将门虎女

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细眉长目的小周盼噘着小嘴,含泪走出祖母的房间,望着夜空中的昏星寒月,望着空阔的院庭和公馆门外肃立的卫兵,她觉得自己的心孤独极了,悲凉极了。她多盼望这时候父亲魁梧的身影能翩然出现在门外,她一定会像出笼的小鸟一样飞扑进父亲的怀中。

她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杨虎城将军。

这是1936年的清明节之夜。清晨时候,12岁的小周盼一头钻进汽车,跟家人一起到三原东里堡给生母上了坟。一路累得腰酸腿痛,晚上早早上了床。刚蒙陇入睡,女仆慌里慌张走进来说:“快起来,老太太发火了!”

迷迷糊糊走进祖母的房间,见叔叔婶婶跪了一地,祖母在床上盘腿而坐,满脸怒容,周盼立刻吓得睡意全无了。

“跪下!”祖母怒喝。

小周盼跪下了,祖母接着絮絮叨叨数落开来:“你们好糊涂,怎么能让丫头给她妈上坟?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你们不懂吗?女儿上了坟,全家断了根,你们想让杨家绝了后啊!”

小周盼不服地说:“我给我妈上坟,尽女儿的一份孝心有什么错!”

祖母怒喝:“住嘴,你个小黄毛丫头还反了天啊!”

全家人战战兢兢,谁都不敢吭声。父亲常年在外忙于军务,家里是刻板的老祖母一手遮天,女孩子不许听戏唱歌,不许骑自行车,不许打乒乓球,不许大声说笑,整日被管束得像刻板的木偶。只有父亲回家,才能给小周盼带来短暂的自由和愉快。多少次她梦想自己快快,长大,好尽早冲出这压抑的囚笼。没想到,就在这年年底发生的一场大事变,彻底改变了她和她一家人的命运。

1936年10月,13岁的周盼明显感觉到家里的气氛变了。以往,父亲总拿她当小孩子看待,见了面逗逗乐子开开心,很少和她说大人的话。自蒋委员长亲自来西安督战,部署“剿匪”,父亲的心境变得分外抑郁起来,每日长吁短叹,后来又经常夜不归宿,回家也是行色匆匆,稍有闲暇,便把女儿当成大人,一本正经地谈些救国救民的道理,还不断地问:“你懂吗?”小周盼就说:“我懂,我懂。”父亲便露出一丝苦涩而慰藉的笑。一天,父亲拿回一张绿色的传单,以往脸上的阴云一扫而空,表情异常兴奋。他从传单内容谈到对共产党的看法,他说:“看来只有共产党能识大体,顾大局,不计前嫌,为全民族着想啊。”沉思良久,父亲又颇有深意地说:“我杨虎城此生此世能做一件于国于民有利的事,足矣。”

数日之后,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中国的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局面。但自此张学良将军失去了人身自由,杨虎城将军被免去绥靖主任之职,接着又被迫出国“考察”。因受兵变的巨大震动和压力,祖母一病不起,继母一度精神失常,弟弟杨拯人也因病猝然离世……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抗战风起云涌。杨虎城将军觉得自己身为中国军人,长期逍遥于海外于心不安,便匆匆返国请缨抗战。没想到刚归国就被蒋介石投入监狱。一位骁勇的战将不能捐躯于抗日战场,却从此身陷囹圄12年,于1949年在重庆渣滓洞惨遭杀害。

偌大的杨氏家族,突然之间只剩下小周盼和继母相依为命了。

那时周盼在西安兴国中学读书,这所高级中学汇集了一大批国民党官员的子弟。因为是“罪臣”之女,周盼成了学校的眼中钉,她的抽屉和书包常被翻查,一举一动受到严密监视,“有其父必有其子”、“斩草必须除根”之类的辱骂时时响在耳侧。但是,父亲和张学良将军所发动的“事变”使周盼一夜之间长大了,她从父亲的行为中懂得了救国救民的道理。不久,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日里横眉冷对那些三青团骨干的挑衅;入夜独处闺房,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找到的一切进步书刊。那些抗日救亡的道理,仿佛就是父亲慈爱的教诲,那些有关延安抗战生活的描写,激起她无尽的向往。当她看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招生启事后,不能不怦然心动了。

哥哥杨拯民已先她去了延安。周盼也向地下党提出,她对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安烦透了,想去延安学习。

共产党没忘记杨将军,没忘记杨将军的儿女。在得知周盼的想法后,党组织开始考虑对她进行妥善安排。

一次晚自习,学校训导主任突然闯进来宣布:“你们班里有共产党,限三天之内去自首,否则别怪学校当局不客气!”

事态已十分紧急,当天夜里,党组织通知周盼立即转移,并决定把她送往延安。临行前,周盼想到她一走,家中只剩下善良的继母张蕙兰,不禁黯然神伤,难舍难分。周盼3岁时,生母就去世了,继母待她一直如亲生骨肉。现在她要离家远去,母亲能承受得了吗?

深明大义的继母镇静自若。那些天,周盼总想和继母说说心里的不安,可只要她一走到继母身边,继母便拿起活计走到院子里。晚间躺在床上,她刚要说话,继母却把灯吹熄了。周盼看出继母是在躲着女儿,她不愿因为她的伤感而影响女儿的选择。

娘儿俩一起度过了沉默而心酸的七天。第八天清晨,周盼出发了,母亲递给女儿一个早已备好的包袱,里面是她亲手织的毛衣裤、用土布做的衬衣裤和一双布鞋。周盼走出老远,还能看见瘦弱的母亲在门前频频拭泪招手。

1941年11月,周盼到达延安之际,为实行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建议,她所向往的中国女子大学已与其他几所院校合并为“延安大学”,她没有赶上。

P19-22

序言

             战争与花季

历史的目光深情地凝望着她们。

军帽下面,是如诗如画的柳眉秀眼红唇。军衣下面,是英武掩不住妩媚的丰胸纤腰身姿。但是请别忘记,战争、可怕的战争,在这些花季女孩的脸上身上,在这些靓丽的影像上涂抹了滚滚的硝烟、飞扬的征尘、破碎的伤口和纵横淋漓的鲜血。

面对诱惑,她们怒吼着:“决不!”

面对死亡,她们呐喊着:“冲锋!”

于是我们看到——

家资巨万、仆僮成群的豪门闺秀,面对父亲的怒吼和母亲的眼泪,砰的一声关上门,穿上草鞋朝风沙弥天的中国大西北走了……

住洋楼、坐洋车的大军阀之女,深夜中与家人不辞而别,剃了一个大兵的光头,朝战火纷飞的前线走了……

知书达理、温柔可人的小家碧玉,双膝跪倒,热泪横流地向双亲磕了个头,然后朝敌后的青纱帐走了……

苦大仇深、瘦骨伶仃的童养媳骂了一句“日他娘的!”扔下丈夫和烧火棍,扛起红缨枪走了……

学业优良、穷困潦倒的女学生偷偷看了几本禁书,然后冲上街头,迎着激射的水龙,发出救亡的呼吼……

北大、清华等各类名牌院校的天之骄女,侨居海外的爱国女青年,弃绝了渡海留洋、远嫁大佬的阔太太生活,赶着骡子、驮着孩子,横穿半个中国……

这就是本书里的女性。她们是矗立于岁月深处的一群美丽而悲壮的雕像。每当聆听她们回望她们感念她们,我们就无比激动。她们是战争中的女孩、革命中的斗士、长征中的战士、屠刀下的烈士。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得知当年延安有过一个“中国女子大学”,上千名在抗日救亡热潮中投奔延安的女青年和从长征中走过来的部分女战士曾在那里学习工作过。从1995年开始,迄今历10余载矣,我们按照延安女子大学校友会提供的名单,陆陆续续地不断访问她们,了解和收集她们及其战友的经历和故事,还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档案资料。她们都老了,记忆和语言都不甚清晰了,采访便成了一个艰难的、漫长的、需要特别用心的过程,好些老战士在断断续续谈完她们的故事后便溘然长逝,这常常让我们的心处于黯然神伤的静寂与空落之中。

但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觉得我们必须坚持。我们认为,尽管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距离今天已经十分遥远,但那个时代的精神不应该遥远。在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命运陷入空前的危机和惨烈,而中华民族的精神却抵达空前的壮丽和伟大。

看着今天阳光耀眼或者华灯如海的街上,那些如花绽放的时尚女孩吧,她们享有怎样芬芳靓丽的花季啊!她们的微笑像玫瑰一样迷人,她们的步履像羽毛一样轻盈……而本书中的女孩女性们的花季又是怎样的?苦难和战争像遮天蔽日的巨大风暴,扫荡了她们青春中的绿叶花枝,毁绝了她们的梦想与爱情,并把当时的四万万中国人民推进死亡和血泊之中。她们投入另一场更为悲壮的洪流——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而流血牺牲的洪流。面对革命与使命、杀戮与死亡、战争与爱情,这些女性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更加炽烈的爱,创造了自己的花季。那是别一种花季——鲜血进溅在大地上,滋养出鲜红的花朵——带血的花季!

就是这样一批女孩女性,战争中的女孩女性,当她们被迫卷入生与死的大搏斗,她们有哪些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她们如何面对使命和杀戮、鲜血和眼泪、亲情和爱情?她们又如何为人妻为人母……

本书记录了近百名女性的非凡人生,以及火与剑在她们生命里刻下的痛苦与光荣,许多秘密和故事是鲜为人知的。在她们和我们之间,隔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隔着无数的死亡和共和国近60年的奋发历程。如今,青春已逝,霜雪覆盖了她们的额顶,她们所创造的奇迹、所经历的故事已经离我们远去。活着的人只能在阳光下,寂寞地、。静静地坐在长椅上,注视和倾听今天的美丽与欢笑,而更多的人已经湮没在历史的苍茫剪影之中。

其实,她们就是我们之前的历史。没有她们就没有我们。她们的爱——如同伟大的母爱——永远存在。无论我们是否倾听她们回望她们记得她们,她们始终都在天空中深情凝望着我们,微笑和朝霞相映,目光和阳光相融……

蒋巍雪扬

2007年立春之日,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蒋巍和雪扬夫妇是我们全家相识已久、相识甚深的文友。他们心胸的开阔,精神的昂扬、思想的灵动,情感的真挚与充沛,经常会把我们深深地感动。相信所有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感受到他们拥有的一切。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张锲

把历史仅仅理解为刻板的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历史是由故事、细节和意义构成的。感谢作者历十余年之辛苦,对延安时代的女。陛生活做了如此翔实的调查和美学的描述。本书向我们展示的延安女兵和女革命家们的历史,是让人感动而且震撼的——战争锻铸了她们的血色花季,她们的花季则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些字眼儿,譬如祖国、使命、坚贞不屈等等,是永远与生命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作家 陈建功

作者展开了一段横亘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壮历史。本书让我们深思的是,战争似乎只应属于男性,当女性也被迫卷入战争的时候,这不仅意味着战争的空前惨烈,而且标志着整个民族都投入了战斗。

——著名评论家 雷达

恍然间,延安时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因此本书带有抢救历史的重要意义。蒋巍的文字一向充满激情和华彩,雪扬的文字则清纯而切实,夫妻二人这次珠连璧和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一部视野广阔而又感人至深的关于女性与战争的优秀报告文学。

——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 李炳银

感谢作家蒋巍、雪扬同志,抢时间、赶路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史料的抢救任务。书中主人公,有的已经故去,活着的大多已是耄耋之年,如果不及时地挖掘抢救出来,再想找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就很难了。这是一本很难得的好书。

——著名军史研究专家 都国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延安1939(中国女子大学风云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巍//雪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0446
开本 32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