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理门诊--听专家讲述心理治疗
内容
编辑推荐

细耳聆听专家讲述 迅速掌握心灵攻略

心理治疗与牙科检查、体格检查、或汽车发动机更换机油之类的事,没有什么不同。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忽视”自己的问题和症状,而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很坏的影响和破坏。而且这些问题往往会出现在生活的重大领域,如爱、工作和自尊,有时程度严重,以至使人失去与自己的情感、目标、自己的真正生活意义的接触,这时人就只是生存着,而不是真实地活着。

内容推荐

许多人对躯体疾病会积极就医,而对心理疾病就讳莫如深。尤其是面对自己亲人的一些情绪上、性格上的异常表现,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亲人可能有心理疾病”的事实,所以,就没有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时,多数学生持鄙夷或无聊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精神病人才可能有心一障碍问题。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他们以为不可思议的行为正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

急剧的社会变迁对于人们心理系统的适应性和承受力产生的冲击超出了其所能积极应对和有效处理的阈限,从而表现出各种带有消极特征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症状。这被称为“心理震荡”。它是一种较严重的心理不适应状态,是“心理问题”的极端表现形式。

心理问题人人都有,而且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可能还比较突出,这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的烦恼,这对人来说是成功的代价。我们不应该去掩饰它,更不应该去回避它,其实每个人都回避不了,只有勇敢地而对它。

目录

第一章 心理疾病从何而来

心理疾病的生理基础/3

心理应激机制/6

心理动力与内部冲突/8

不良学习/10

自我实现受阻/12

社会文化失调/15

第二章 如何发现心理疾病

心理异常的判断/21

感知障碍/23

意识障碍/26

记忆障碍/29

思维障碍/31

情绪情感障碍/34

意志行为障碍/37

第三章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概述/41

精神支持疗法/44

认知治疗/46

行为疗法概述/49

行为治疗之系统脱敏法/51

行为治疗之满灌疗法/53

行为治疗之厌恶疗法/55

行为治疗之强化疗法/57

行为治疗之生物反馈法/60

询者中心疗法/62

森田疗法/65

精神分析法/67

暗示疗法与催眠技术/69

第四章 轻度心理疾病的诊疗

神经症的诊断/75

神经衰弱症/77

焦虑性神经症/80

抑郁性神经症/83

恐怖性神经症/86

强迫性神经症/88

疑病性神经症/90

癔症/92

第五章 心身疾病的诊疗

心身联系与躯体化障碍/97

心理因素与疼痛/99

循环系统心身疾病/101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103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105

睡眠障碍/107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110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111

皮肤科心身疾病/115

眼科心身疾病/118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119

妇科心身疾病/122

病患的心理护理/124

第六章 人格障碍的诊疗

人格障碍的诊断/129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32

偏执型人格障碍/134

强迫型人格障碍/136

回避型人格障碍/138

攻击型人格障碍/140

表演型人格障碍/142

依赖型人格障碍/144

自恋型人格障碍/146

分裂样人格障碍/148

循环型人格障碍/150

边缘性人格障碍/151

变态人格评鉴/153

第七章 重性精神病的诊疗

精神分裂症/159

躁狂抑郁症/162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164

第八章 戒断瘾癖行为

成瘾行为与心理依赖/169

毒瘾戒断/172

药物依赖/174

酒瘾戒断/176

烟草戒断/178

形形色色的瘾癖行为/181

赌博戒断/183

网络成瘾症/185

工作狂与购物狂/187

异食癖与暴食症/190

消除洁癖/192

第九章 品行障碍的早期预防

儿童品行障碍/197

道德的早期发展/200

攻击行为/202

说谎/204

违拗与不服从/207

逃学与离家出走/209

偷窃/211

青少年罪错的心理因素/213

儿童品行障碍测定/216

第十章 自杀干预

什么是自杀/221

自杀行为的心理学阐释/224

自杀的现场干预/226

自杀者的心理治疗/228

第十一章 智力发育障碍的诊治

智力与智商测试/233

智能迟缓与学习能力障碍/235

老年痴呆症/238

试读章节

精神支持疗法

人们在遭受挫折及环境所加予的严重压力或灾难后,会产生焦虑、紧张、知觉过敏、表情不自然、注意力难集中、小动作增多等心理改变。同时还可有一系列的生理表现。精神支持疗法主要是医生在与患者诊疗交往过程中对其产生良性影响,就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使之能畅通无阻。其内容一般为对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的病情阶段,采用劝导、保证、启发、鼓励、说服等方式帮助患者分析和认识他所面临的问题,来激励、鼓舞患者的自我领悟,消除思想顾虑和紧张,增强治疗信心,减轻或消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促进健康的恢复。

精神支持疗法的适应症为:

◆短期内遭受挫折或严重的灾难,以致产生抑郁、焦虑、惶惑不安、苦闷、紧张的患者。

◆环境中长期存在矛盾、紧张或压抑,致使内心抑郁不安、心境不佳、感到前途渺茫,甚至产生消极观念的患者。

◆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对疾病本质不了解,以致顾虑重重、消极悲观或长期治疗不愈,对治疗信心不足,甚至对医务人员产生抱怨、抵触情绪的患者。

◆患有各种心身疾病,对疾病疑惧,而在治疗中又必须解决其消极心理的患者和患躯体疾病同时存在有心理紧张状态、焦虑、抑郁的患者。

◆各类神经症患者,通常首先要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

在心理紧张状态下,人们经常通过心理平衡调节系统,采取一系列的摆脱方法驱除紧张。有时心理紧张状态特别严重,超出了心理调节平衡系统调整的能力,因而就可能产生疾病。产生疾病后患者毫无例外地一方面焦虑、担心、恐惧,一方面又希望疾病能很快治好。这时,要通过精神支持。增强患者心理平衡调节系统的机能,增强对心理紧张状态的承受力。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摆脱心理紧张状态的方法,以克服病理性的、不正确的方法。

精神支持疗法不论采用个别交谈或集体治疗的形式,都是医生应用言语作为治疗的手段。医生用包含特定内容与技巧的言语说明患者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的前因后果,或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治疗的方法等时,往往能平复他们的心理紧张。医生再用言语支持患者内心所存在的正常的欲望、要求、思想及相应的行为,就能促使患者克服那些错误的、有害的心理与行为,树立起正确的态度和对疾病治愈的信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精神支持疗法提供的支持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解释、鼓励、保证、指导。这些方面虽然可以在概念上加以区分,但实际治疗中却是互相密切联系着起作用的。

病人一般会有程度不同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本身对患者构成一种新的危害,它可以破坏患者稳定而愉快的心情,造成焦虑、疑虑和恐惧,乃至躯体生理、病理活动的相应变化。解释就是使患者承认现实,尽快进入患者角色,从而为康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良的心情往往造成患者机体功能的紊乱,阻碍疾病的康复,它还使自我感觉恶化,或使疼痛加剧。解释不同于安慰,应该注意面对现实。虚假地掩饰事实会埋下隐患。

疾病可以妨碍一个人执行其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社交和操持家务等,这在慢性病患者身上尤其突出。截肢或生殖器官手术可以导致严重的自我价值的贬值,使人丧失自信和悲观失望。对于这些患者,精神支持在于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鼓励和指导他们循序渐进以达到某种目标。大多数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经常的鼓励,结合生活或疗养中的具体处境和实际问题给予鼓励最为有效。含糊笼统的鼓励作用不大。医生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或患者过去成功的实例进行鼓励。不要鼓励患者去做他实际上办不到的事,这样的鼓励可能起相反的作用,即挫伤患者的积极性。降低患者的自信心。  保证就是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解除那些不必要的疑虑。临床上确有因病情严重而不易治好的病例。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并没有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特别是患心身疾病时更是如此。这时以医生的身份给予患者一定的保证,对于恢复患者的良好情绪及自信,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解除患者的疑虑,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防止因工作的疏忽而贻误病情造成患者不应该有的痛苦。

心身疾病患者因为自身出现的症状与病变往往使自己陷入极度痛苦之中,以至不能自拔,进而导致精神上的不安定和抑郁。而这种状况的发生又是与患者个性特征分不开的。所以,及时地从心理上给患者以支持、安慰与鼓励,就能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相信自身存在着战胜疾病的潜在力量,从而增强信心,取得与疾病斗争的主动权。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学习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与行为的一类方法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个体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如果更改或修正其扭曲的认知,则可改善心理与行为。认知治疗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企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更改或修正扭曲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

认知治疗的适应症为:

◆轻度至中度抑郁症,尤其是内因性抑郁症。

◆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神经症。

◆偏头痛等心身疾病。

◆多动性行为障碍、冲动性行为等行为问题。

P44-46

序言

健康是人人向往的。失去了健康,财富、爱情、权力都会失去意义。武侠小说中的那些英雄好汉,就是被人砍了两刀仍旧能够屹立不倒。可是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也一样会趴在床上起不来。

不过除了艾滋病、恶性肿瘤这样死亡率极高的病症,人们对疾病并没有特别恐惧的心理。这是因为“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既然经常生病,也就习以为常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久病成医”,这是因为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尤其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感性而独到的认识。有些常见病,比如伤风感冒,让医生来诊治还不如患者自己给自己开药方。

可是,即使在医学如此发达,许多人都有了基本医学知识的今天。还是有人被一些看似微小的事情所困扰,比如考试之前突如其来的腹泻,对可爱的小动物不可抑制的恐惧,戒不掉的烟瘾、酒瘾,甚至曾经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下面这个已经被医学界普遍承认的事实: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早在25年前,就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心理健康,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只有两者都具备,一个人才能算作健康。

现在,“亚健康”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所了解。其实许多人,尤其是生活在繁忙都市中的人们,也是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他们的身体已经疲劳,但是还没有病倒,心理也积聚了很多问题,只是程度有轻有重,或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对心理疾病的无知和种种误解,让人们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及时诊治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最后到了难以挽回的境地。

在对心理疾病的许多误解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是把心理疾病完全等同于“精神病”,或者是“神经病”,认为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是“心理变态”,所以即使有心理问题也不去大大方方地看医生。其实,精神病只是心理疾病中最严重的那一部分。而神经病则是神经系统生理性的病变。如果轻微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最后反而容易演变为精神病或者是神经病。

还有一些人,认为心理治疗非常麻烦,不像其他门诊,吃两片药,打一针,疾病就能豁然痊愈。要知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而且心理疾病的病因比身体疾病要复杂得多,治疗的过程自然也会长一些。总体说来,心理疾病的病因包括躯体的不适、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心理治疗必须针对这三个方面,三管齐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正因为人们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所以普及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揭示心理医生的治疗手段和原理,已经成为促进公众健康的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也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其实,每个人都有心理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只有人们内心中的这两种力量才是战胜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的原动力。心理医生的作用不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或者内科医生的药片那样和以直接对疾病发起攻击,他们必须通过调动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才能最终战胜病魔。

然而,在调动“免疫力”和“抵抗力”的过程中,任何医生的作用都没有我们自己更大。所以,正是心理疾病的危害,学习有关心理疾病的基本知识才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就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把那些危害我们健康的疾病消灭光!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理门诊--听专家讲述心理治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月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3792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