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一段如《边城》的浓浓乡愁。山水间的苦难,几多爱恨情仇!自古人生多悲戚,虽物是人非,唯思念长久。
文林编著的《桃红李白》用四川方言的形式展现了乌江流域乡民的豪爽、耿直与火爆,读之不仅使人笑声连连,却又为美丽的桃妹儿和李妹儿的爱情泪湿衣衫。
图书 | 桃红李白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两段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一段如《边城》的浓浓乡愁。山水间的苦难,几多爱恨情仇!自古人生多悲戚,虽物是人非,唯思念长久。 文林编著的《桃红李白》用四川方言的形式展现了乌江流域乡民的豪爽、耿直与火爆,读之不仅使人笑声连连,却又为美丽的桃妹儿和李妹儿的爱情泪湿衣衫。 内容推荐 文林编著的《桃红李白》讲述了:富有传奇爱情经历的秀娘,于“改革开放”之初,带着双胞胎女儿在自家吊脚楼开了一爿小食店。时逢龚滩镇的水上运输船队改制,围绕谁来承包,昔日的死对头冉茂青和罗二麻子展开了激烈争夺。 林思远从医学院毕业,自愿到父亲生活过的龚滩镇工作,与冉茂青之子冉龙建立了友谊。冉龙英俊潇洒,享有龚滩镇“金童”之称,一直是小表妹冉李的偶像。然而,冉龙却对冉李没有感觉,且将自己的爱给了龚滩镇的“玉女”罗小莲。 由于冉罗两家很早就立下了双方男女不得通婚的家规,冉龙和罗小莲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痛苦。为了将爱情进行到底,两人决定私奔。 随着林思远和冉桃相爱,冉龙与罗小莲殉情等悲剧的上演,秀娘不得已道出了一个尘封20年的惊天秘密…… 《桃红李白》不仅讲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家族争斗和苦难爱情,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个人命运在社会变革中的多舛与无奈。 试读章节 沿百里乌江画廊逆流而上,便可抵达当时川黔交界的水陆要冲之地龚滩镇。据史料记载,龚滩镇在大清朝的雍正年间,集市贸易就开始活跃。来自重庆、涪陵和自贡等地的商人,纷纷云集在此,上运大宗食盐和日用百货,下贩生漆、桐油、木材和粮食,一时间弄得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好不热闹。 龚滩镇与贵州省沿河县的新井乡隔水相望,是汉、苗、土家人的杂居地。镇子有两条五华里长的街道,穿镇而过的称“上街”,沿着河边蜿蜒伸展的叫“下街”。每逢赶场天,上街吊脚楼开的酒馆店铺就像过节一样。老板们招来无数商客,又在落日黄昏下将他们一一送走,最后剩下十几盏将灭不灭的灯笼在夜色中飘摇,标志山乡里还有着这么一个惹人的地方。而下街则是另外一番景致。天刚麻麻亮,江面上就桅杆林立,一艘艘木船破开波涛汹涌的江水,朝着条石垒砌的码头驶来,再沿着江岸往下游铺展开,那情景不禁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甲板上自然挤满了包着头帕的四乡乡民,等到船一靠岸,便肩挑背扛地将一筐筐山货搬运到下街,依照先后秩序,顺着二三米宽的石板路夹道排列,那阵势就像是一股子漫上岸来的潮水。这样的日子在龚滩镇一扎根就是二百多年,升平之气象,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接着,犹如戏里所唱的:前三皇后五帝年深日远,有禹汤和尧舜四大名贤。 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日子也有老去的一天。自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在龚滩展开,昔日的镇子就像是换了张脸似的,不仅上街的酒馆店铺眨眼间全没了,就连下街的赶场天也冷清得令人“望江兴叹”。镇头上的喇叭成天高喊着“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即使有几个胆大的,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卖一两只鸡或鸡蛋什么的。至于过去那种盛大的水陆热闹场面,就只有去记忆里打捞了。这般光景一晃就是二十年,直到1978年搞改革开放,龚滩镇才又恢复了些许往日的气象,但过去上街的酒馆店铺却已是烟消云散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秋天,龚滩镇上的寡妇秀娘在紧挨着码头的自家吊脚楼上,开起了一爿小餐馆,专卖些像绿豆粉、油粑粑之类的小吃。一时间,惹得过往歇脚的男女老幼纷至沓来,在浇着红油的绿豆粉和烫嘴的油粑粑里,寻找着已经失落得太久的日子。 秀娘姓冉,是龚滩镇冉氏家族代表人物冉茂清的亲妹子。秀娘生得白净秀丽,很像古书里写的秀才娘子,一双手不仅能干粗活儿,还会飞针走线、刺绣缝补。据说秀娘的男人是个傻子,与秀娘结婚生下一对孪生姐妹后就跳了乌江。也有人说,秀娘原来喜欢的是一位城里来的大知识分子,此人姓林,名叫林向东,1958年戴着一顶“右派”帽子被下放到龚滩,成了镇上唯一一所小学的教员,龚滩镇的人都习惯叫他林老师。林老师高大英俊,鼻梁上整日里架着一副圆形的黑框近视眼镜。林老师不苟言笑,走起路来老是看着地面,仿佛地下随时有什么东西会突然冒出来似的。那年月,龚滩镇上识字的人没几个。林老师不仅在课堂上教学生识字做算术题,闲暇时还义务为镇子里的许多家庭代写书信。一来二往,日子长了,林老师也就成了镇上人离不开的一根笔杆子。逢着过年过节,邻里的乡亲都会争着叫林老师去家里的吊脚楼,喝上一盅暖心窝子的包谷烧,说几句平日里想说却没来得及说上的心里话。每遇此况,林老师也就和平时判若两人,不仅大口喝酒、谈笑风生,还无所顾忌地给老乡讲自己的过去,讲漂亮的老婆和刚出生的儿子。 林老师的老婆和林老师一样,也是城里的大知识分子。林老师被打成“右派”那年,组织上为了挽救林老师的老婆,让她与死不改悔的“右派”分子林老师划清界线,硬是逼着林老师的老婆与林老师离了婚。那时,林老师的老婆已经有了身孕。林老师和林老师的老婆考虑到孩子的将来,就只好听从组织的意见。林老师说办离婚手续那天,他的老婆哭得晕倒了两次。后来还是自己捉住老婆的手,往离婚手续上按的指印。 序言 曾经,海口的机场就在市区内,我每天都能听见那剧烈的轰鸣,仿佛时光又回到二战。 常常想象我正挤在某个机舱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子。然而,那个位子却在我的想象中越来越虚幻,越来越遥远,仿佛根本就不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这样一架时空穿越机,在无数的白日梦里期盼着回到故乡,或者抵达童年甚至来生。后来,我被这样的飞机带到了北京,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独自体会出租屋的孤独。也经常与朋辈喝高,遗忘了自己的来路,被出租车司机随便将我丢到附近某家洗浴城。 有次夜里突然醒来,真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以为回到故乡,不觉泪流满面——这应该就是乡愁,每一个身在江湖的游子,都挥之不去的隐痛。现在,文林通过他的小说《桃红李白》,把这一隐痛更具体地呈现给了我们,使我们不仅看到了隐痛的由来,也看到了这些“由来”的不可避免。 其实,这些不可避免的“由来”,一部分就是个人诉求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矛盾。国家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一个个乡村组成的,而每一个乡村又有不同的族群划分。因此,在血缘之外,传统道德价值观,无疑充当了另一根将草根群体串在一起的精神红线。这就是乡村社会的道统,它维持着一个族群甚或全社会和睦相处的可能。 尤其是在那些王权没有侵入的漫长岁月,乡村道统的承载者——乡绅,更是将其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我曾站在利川李氏庄园高大森严的祠堂前,听遗民谭宗派给我讲李氏家族的兴衰。那时,即或是楼台凋敝,逝者如斯,庄园里那口令人震撼的大水井,还是向我暗示了李氏家族所尊崇过的道德观。 当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道德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从身边发生的诸多事情,轻而易举的看到,恰恰是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决定了个体命运的不同走向,令人心碎的悲剧才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在滚滚红尘中,始终存在着如此之多的感怀与乡愁。 的确,在中国,唯有乡村生活最能反映这片广袤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因此,一切以中国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本质都是在展现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及其基本诉求。文林的这篇小说即是如此,在讲述20世纪80年代初,乌江下游偏远乡镇的人们,经历时代变迁、家族争斗和苦难爱情的同时,也给我们揭示了乡村社会个人命运在传统道德制约下的渺小和无助。 这很像我年少时在鄂西古镇上看到的,无论那些打门前石板路上走过的男男女女有多么风风火火,他们的脸上始终都写满了令人不安的焦虑和迷茫。很多年后,我知道了这种焦虑和迷茫其实是一种自我恐惧,因为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秩序,早已成了真正掌管个人命运的那只手。 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那就是一切命运都由人类自身决定。我们根植于这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自己的牺牲品,或值得纪念,或不足挂齿。 2013年5月于莱茵河畔 作者自序 2005年1月,我的朋友许显昌在龚滩镇供销社的门前告诉我,20世纪80年代初,镇上有两个十八九岁,长得很可人的姐妹。她们跟着妈妈在距离码头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小吃店,过往商贾和青年才俊为了看姐妹俩一眼,大多以肚子饿想吃碗绿豆粉为由,进到店里一饱眼福。这不禁让我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和“翠翠”,那是一幅多么优美而又富有乡情的画卷呀!于是,“龚滩镇”和“两姐妹”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梦境。 2007年1月,当我陪同回川省亲的新疆哥们儿何念善再次来到龚滩镇的时候,这里已是一片颓败的景象了。镇里一群正在赶制腊肉的居民说,因为下游的水电站已开始蓄水,龚滩镇马上就要被淹了,他们将迁徙到3公里外的小银滩居住。那天晚上,我和老何坐在临江的一家土家餐馆里,一边喝包谷烧、吃豆腐鱼,一边聆听乌江绕过千年古镇发出的最后绝唱。老何问我,这么好的地方,你就不想写点什么? 2012年1月,我带家人来到原样搬迁后的龚滩镇,虽已看不到过去吊脚楼的险,也听不到乌江冲滩的激流声,但古镇的大致感觉还算在。冉家院子的主人冉德光对我说,现在镇子里好多人都是外地来做旅游的,本乡本土的比以前少多了。我看着冉德光一脸的乡愁,竟在那个冬日的下午迷茫了好一阵子。 位于武陵山一带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可谓是人世间不可多得的世俗画廊。无论是由南向北奔涌的乌江,还是东下洞庭湖的酉水,一直以来留给我的都是荡气回肠的美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除了具有淳朴的天性外,还有着当下极少有的豪侠之气。正如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描述的,“这些勇敢的人,也爱利,也好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我曾对酉阳籍的莽汉诗人梁乐说,“酉”作鸡,“阳”为公,一个名叫“鸡公”的地方,其阳刚之气可想而知。当然,这也是我决定要写写这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正是这些爱利好义,胸藏大山大水的莽汉,使渝东南的奇幻和神秘得以渊源流传。 如今,我常和另一位莽汉诗人,酉阳籍的水电工程师蔡利华在一起饮酒喝茶。他给我讲大山里的故事,看大山里的照片,有时还相约着去大山里转一转。老蔡说,只有大山里的春天才是最养眼的。我认为他说得没错,比如我就在酉阳大山深处的红井村,认识了一个清纯美丽的乡村女教师,她的名字叫何春花,长得很像我书中的桃妹子。 后记 在我半生游历得来的经验中,一个古镇的不朽,往往是因为它的人文底蕴得到了类似发酵般的传颂和光大,而充当酵母的,则是一个个令人记得住的故事。因此,就这篇小说而言,文林和龚滩镇很有可能达成了这样一种默契,即小说家通过讲述故事使古镇的声名再次远播,而古镇则让小说家获得写作的灵感和愉悦。这很像两个私底下做生意的人,他们彼此“勾肩搭背”,然后互惠互利。 位于我家乡酉阳县的龚滩镇,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土家古镇。由于这里许多年前暴发山洪,垮塌的岩石将乌江截为两段,形成上下落差近三米的险滩。故往来船只都以此为终点,使之逐渐成为乌江流域最重要的货物中转站和集散地。在我看来,龚滩镇的沧桑气质除了与其地理位置有关,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赋予了它平和无惧的精神。我曾听老一代龚滩人说,当年在这里放滩,放的就是自己的生死。20世纪80年代,我多次离家远行又归来,将青春期的过往匆匆留在古镇的石板路上。这其实跟放滩没什么两样,因为我在拉长人生的同时,也拉长了个人经历中的酸甜苦辣。如今,那些百感交集的日子虽已远去,但留下的记忆却像龚滩镇一样,成了我心中的一块暖玉。 龚滩镇的确有“上街莫打冉,打冉上不了坎;下街莫打罗,打罗下不了河”的说法,这是因为家族争斗历来就是中国乡村社会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文林在小说中塑造的冉氏姐妹,也确有相似之原型。但岁月迢递,我不知那对曾经令无数少年心旌激荡过的乡下妹子,是否真如小说所言:一个渺无踪影,另一个已远嫁他乡。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能体味到这份忧伤中的美,就像张爱玲说过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龚滩因水而生,又因水而变,在千百年浩然之烟雨中,留给我们一个洗尽铅华尽褪浮尘的印象。我不知还有多少故事等待着在这里发生,但我相信逝去中一定有最珍贵的。 书评(媒体评论) 沈从文——这些勇敢的人,也爱利,也好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 野夫——这部小说不仅讲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家族争斗和苦难爱情,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个人命运在社会变革中的多舛与无奈。 李亚伟——小说选择了一个来不及轰轰烈烈进入历史的时间段,这样的时空可以让读者既感到熟悉又觉得陌生。因为它刚刚逝去,还能和我们的记忆隔山呼应;因为它还不是历史,我们可以避开宏大叙事带来的沉重,轻松进入似曾相识的阅读佳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桃红李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文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906834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5 |
出版时间 | 2013-10-01 |
首版时间 | 2013-10-01 |
印刷时间 | 2013-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4 |
CIP核字 | 2013177909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重庆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