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信评级是一项集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兼而有之的一门综合科学,如何将三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索。本书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企业资信评级的一些情况,并在实践中作出理论性的研究以及更好地指导实践。
图书 | 企业资信评级 |
内容 | 编辑推荐 资信评级是一项集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兼而有之的一门综合科学,如何将三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索。本书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企业资信评级的一些情况,并在实践中作出理论性的研究以及更好地指导实践。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信用及信用风险治理(5) 第一节"信用"的再认识(5) 第二节信用关系的基本要素(10) 第三节信用风险和成因(13) 第四节 企业信用风险的来源(19) 第五节 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与运作(23) 第六节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期待征信制度的建立(33) 第二章企业资信评级的基础理论(40) 第一节 资信评级的起源和发展(40) 第二节 资信评级的意义和作用(43) 第三节 企业资信评级的概念及内涵(47) 第四节企业资信评级与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的区别和联系(49) 第五节 企业资信评级与资信诊断、信用调查的区别和联系(51) 第六节资信评级的原则和特点(52) 第七节企业资信评级的基本要素(55) 第八节 企业资信等级的划分和含义(61) 第九节企业资信评级工作程序(63) 第三章企业资信评级体系(69) 第一节资信评级体系概述(69) 第二节评级工具的选择(70) 第三节评级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7 3) 第四节企业资信评级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76) 第五节企业资信评级指标体系和含义(79) 第六节企业资信评级指标的参照标准(81) 第七节企业资信评级指标权重的设计(84) 第八节企业资信评级的计分方法(87) 第四章企业资信评级分析方法(90) 第一节企业资信分析框架(90) 第二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92) 第三节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94) 第四节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95) 第五节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96) 第六节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99) 第五章宏观经济要素分析"(102) 第一节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102) 第二节财政政策分析(111) 第三节货币政策分析(115) 第四节 收入政策分析 (122) 第五节产业政策分析(126) 第六节宏观经济分析应注意的问题(128) 第六章行业要素分析和评估(130) 第一节行业市场竞争环境分析(130) 第二节行业周期与经济周期分析(133) 第三节行业生命周期分析(136) 第四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145) 第五节行业成本结构分析(l56) 第六节行业分析的方法(158) 第七节行业分析指标(161) 第八节行业风险评估(162) 第九节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式(164) 第七章企业要素分析和评估(167) 第一节 评级口径的界定(167) 第二节财务报告可信度分析(171) 第三节担保风险分析(183) 第四节现金流量分析(188) 第五节企业素质分析(201) 第六节企业经营能力分析(214) 第七节企业获利能力分析(230) 第八节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237) 第九节企业信用状况分析(248) 第十节企业发展前景分析(252) 第十一节 企业资信评级报告范式(详细报告版)(256) 第八章资信评级质量的检验(259) 第一节违约率(259) 第二节资信等级转移矩阵(265) 第九章商业信用主体的客户评级(269) 第一节客户信用评级概述(269) 第二节 客户信息的收集(271) 第三节 客户信用等级的划分 (272) 第四节 客户信用评级的内容和指标(273) 第五节 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274) 第十章国外评估模型实证研究(275) 第一节z-Score模型(275) 第二节CreditMetrics模型(280) 第三节KMV模型(296) 第四节VaR值(302) 第十一章穆迪公司对工业企业资信评级的分析框架(309) 参考文献(317) 致谢并后记 (319) 试读章节 章 信用及信用风险治理第一节 “信用”的再认识 自2000年初,中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来,社会上有关“信用”、“资信”、“诚信”、“信誉”的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2002 年10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的新闻述评后, 时任“信用重灾区”的汕头市委书记第一个提出了“重建信用汕头”的响亮 口号。之后,各省市政府纷纷也提出了建设“诚信××省”、“信用××省”、 “信誉××省”的口号和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国各地得到政府的积 极回应是一个可喜的开局。但在兴奋之余,我们不禁会问:信用、资信、诚 信、信誉是一回事吗?咋看起来,是一个意思。而细细琢磨,可以体会到其 中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需要对现代信用的概念进行再认识。 一、信用、资信、诚信、信誉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在西方的文献中,对信用(Credit)含义的讨论不大容易找到。而在我国。中文“信用”的词意可谓丰富多彩,信用、资信、诚信、信誉常常被混 用的现实,使人看上去“一头雾水”,如上述“诚信××省”、“信用×× 省”、“信誉××省”。而在操作性很强的经济文献中混用,则不利于实施。 如:中国人民银行在1995年颁布的《贷款证管理办法》第十九条中使用了 “资信等级”,而在1996年《贷款通则》第二十六条中则使用了“信用等 级”,它们都被规定为“是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央行两个经济文献中用的 “资信”和“信用”两词是同一概念吗?我以为,其立意应该是同一个概念,P5但也可能会被曲解为不同的概念。又如:近来“诚信建设”和“信用建设” 讲得很多,该怎么实施呢?诚信建设和信用建设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哪些?它 可能不仅涉及其实质内容的定位问题,也会涉及相关主管部门的职责界定问 题。显然,上述用词,其含义比较模糊,容易产生歧义。 英文中“信用”——“Credi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redo"’。而“Credo"’ 的原意是“我相信”(I believe)、“我给予信任”(I place trust)的意思。 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信用(《2redit)的解释是:“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渡,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 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 黄达主编的《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 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后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 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在中国的《辞海》中,“信用”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谓以诚信任用,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三是 “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 销或预付中,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 综上所述,在语言学上,“信用”一词具有信任、诚信、履约、借贷偿还等含义。在各国的语言中,这种词意的延伸和多义是无可厚非的,但应遵 循约定俗成的用法。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公认信用的基本要义就是对借 的偿还。 我国语言学中的信任、资信、诚信、信誉虽然都源于“信用”,但从经济学的层面来看,它们的内涵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信用、资信、诚信、信 誉的内涵加以甄别厘定,无疑有助于在经济学层面上更准确地表达和使用这 此概念。P6 序言 信用,对现代中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古老而又久远了的话题。但却在当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 告,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核心仍是以商品交换为基本原则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等价交换。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复杂化,经济主体之间日益扩展的交易便逐步构 建起彼此联系、互为制约、相互印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关系得到维系、发展便形成市场秩序,成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和价值标准。信用如同基因,渗透于每个经济细胞之 中。信用又如同血液,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事实证 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作为独立的价值标准深深根 植于市场经济规律之中,时时处处受到市场的检验,成为 经济主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无形财富。发达国家的发 展充分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根基,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在信用缺失的日子里,“不赊销等死、赊销找死”,中国清理企业“三角债”的工作也历时了近20年,渴望良好的信用秩序成了人们的奢望。当失信的收益大于成本而 又无拘无束时,诚实守信就不会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社会规范。当今的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却没有信用制度; 失者在侵蚀着社会财富而仍逍遥法外,守信者人人自危 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如果社会力量没能对其加以及时矫正而任其发展,不仅没有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更谈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 信用危机迟早都将爆发。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较之于信用发达的国家来说, 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信用,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成为有良知 者共同的呼声。 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融资难一直是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中国政府在5年前就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由于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乃至信用缺失末得到根本性转变,使政府出台的相关法规和种种措施难以操作或奏效。 我国是间接融资达80%以上的国家,银行是企业资金的最主要提供者。但银行有银行自身的运作规律,聪明的银行家只会做“锦上添花”和有利可图的事。银行资产的不良率近年虽有所下降,但国际著名评级机构仍给中国各中资银行的评级为BB级或B级。尽管我们对此评级结果深表质疑,但它 出了一个信号:中国中资银行存在的风险实应引起高度重视。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对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中国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人们似乎感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因此就可以“按风险定价”了,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了新的希望。其实,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如何区分和根据企业的优劣及风险大小来厘定贷款利率 ?所以,放开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后,还需要建立一个“风险测定和贷款 价”的机制与之配套。银行需要有一种长效的机制来测定风险,才能在竞 争中真正公平地实现贷款按风险的大小浮动定价,使银行和企业都受益,解 决融资难的问题最终才能落到实处。 自1909年美国穆迪首创资信评级以来,资信评级业已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资信评级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揭示和防范信用风险、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企业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为投资者和监管当局决策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 资信评级在我国虽然已有17年历史,但还处于初期阶段,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相比差距很大,其规模小、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规范,还不能真正称之为一个行业。但资信评级作为揭示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212具应在中国实践,这一点已得到共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规模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单一组织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集团企业。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息披露不充分,集团企业内部复杂的关联关系和频繁的资金流动以及各种资本运作等,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在其扩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显示出了对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由单一企业评级到集团企业评级,在评估技术水平上是一个重大 的提升。我们所有的评估技术都应建立在对集团企业评估的基础上,以此为 基点开展对所有企业的评级工作。本书介绍的企业资信评级正是在此基础 上,着力于对集团企业的分析和评估,因为,适用于集团企业评估的技术同 样也适用于对单一企业的评级。 我作为中国资信评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在15年银行信贷计划岗位的基础上从事资信评级工作逾13年。从金融到资信评级,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做好专业资信评级工作很不容易,执业道德、多元知识、技术经验、分析判断能力等等的要求很高。感到欣慰的是,我所服务的厦门金融咨询评信公司有一批潜心于评级事业的人才,他(她)们和我一道在中国首创“贷款企业联合评信”的模式。在13年的资信评级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 评级要领和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经验,为企业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 力所能及的建议和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高兴地看到:相当一批企 业通过我们的评级,找到了自己与行业水平的差距和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 地完善自我,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厦门的中资商业 银行大量使用我们的《评级报告》,为信贷决策和防范信贷风险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我们的评级报告为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合资合作、国际 贸易、对外交往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得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的 使用。我们的评级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同时,我也深有 感悟:中国的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殊性,资信评级只有紧密地结合中 国的实际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中国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进程中,我国的信用管理高等教育远远跟不上信用管理的实际需要。信用管理是一门跨多学科的实用性科学,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成果少,表现在国内学术界对信用管理的出书极少。直至2002年,我国的大专院校中才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获准新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每年招生约100人。可以说,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而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5年内,我国企业将需要50 万名以上的信用管理经理,200万名信用管理人员。寻求信用管理培训和顾 问的企业至少超过50万家。企业因信用管理知识贫瘠和信用管理人才缺乏,造成企业信用管理行为“真空”的现象令人担忧。 如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在全国各地盛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信用秩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银行对客户的内部评级、企业对赊销客户的评级、专业评级机构的外部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诚信评级等等。何谓信用评级?怎样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什么关系?信用评级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该怎样运作等等。如今看起来这些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晰,但又十分紧迫地需要解决。 我在为高校、银行和企业的讲学和交流中,发现社会对信用管理和评级知识的渴求,斗胆地想:我们积累的这些评级要领和经验,正是企业信用管理、信用销售和对客户的信用评价,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所迫切需要的知识。现在正值我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时候,企业和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正需要适合中国实际的、自己也能操作的评级知识和经验。因而萌发了写作的想法,希望此书能对社会有多一点的作用。但愿此意能抛砖引玉,能有更 多的 有识之士参与对资信评级的研究。 当然,资信评级业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事物,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书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纰漏和错误,也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萧 维 2005年3月8日于厦门 后记 资信评级是一项集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兼而有之的一门综合科学,如何将三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这是一项无止境的探索。在我国,探索评 级方法的道路犹如登山,非但无志不能至,即便是有志者也不一定能够登上 顶峰。几乎没有人敢说其评级结果是绝对正确的,更何况有一些评级方法和 观点存在着相当的争议。因此,本书写作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企业资信评级的这些情况。同时,也是对自己在13年的企业资信评级实践中所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一个梳理和总结。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能够完成本书的编写,离不开许多领导、同行、同事的热心支持。借此机会,首先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戴根有 局长对我的鼓励和支持,在百忙之中通读了全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并为本书作序,这是对我最大的鼓舞和支持。第二,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 我得到了来自同行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欧志伟博士、总经理助理马文洛硕士的热诚帮助,在与他们的多次交流和讨论中受益匪浅。第三,我要感谢我的朋友、老同行,中国贵州证监局局长邹建平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吴晶妹博士,对我撰写本书的热情鼓励,书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得到了他(她)们的肯定和赞许,使我增添了信心。第四,我要感谢中 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黄慕东处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 蔡莹处长对本书的关心,在对评级业规范运作方面的交流和讨论为本书增色 不少。第五,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的同事陈立硕士、张文萍学士、洪彤 华学士、赖永加学士、纪文忠学士等给予了鼎力协助,吴志鹏、黄晓辉、杨 光、赵利斌等同事承担了本书的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要感 谢我的妻子胡志静女士,是她在我夜以继日的写作中全心地支持着给了我写 作的动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参考了现今为数不多的中国作者已发行的大多著作,他(她)们的真知灼见不仅丰富了我有限的知识,也给了我写作的勇 气。在此特表示谢意! 萧 维 2005年3月8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企业资信评级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萧维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58132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05-04-01 |
首版时间 | 2005-04-01 |
印刷时间 | 2005-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275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7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