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国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珀里面。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分18个主题,讲述了从上古到王阳明数十个世纪中我们祖先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国人需要坚守的路。
图书 | 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国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珀里面。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分18个主题,讲述了从上古到王阳明数十个世纪中我们祖先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国人需要坚守的路。 目录 第一部分 祖先和我们 埋藏 祖先 巫师 天命 哲学 孝敬 第二部分 无垠与永恒 天象 宇宙 帝国 仙境 第三部分 多元与统一 名教 山林 佛陀 丝路 第四部分 心灵与世界 禅道 天理 圣贤 信心 尾声 阳明之后的世界 后记 16世纪前的中国哲学脉络图 序言 张曦是我的一位年轻的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显 行百里路者半九十,在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 一个国家的文化,在没 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资器 此书构思新颖,既严谨 2022年9月18日于北京大 导语 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资器物层次会决定作为上层建筑的组织和精神层次,上层建筑的组织和精神层次的内涵也会烙印在作为经济基础的器物之上。在《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一书中,张曦以恢宏的视野,创造性地以公共博物馆里展示的自上古到明朝的王阳明这数千年里的72件中国历史文物为载体,用最朴素的现代汉语,围绕18个主题来呈现中国先哲往圣面对着他们的时代最重要的精神难题时,如何以不同于西方文明先贤的求索,回答“人是什么?他们在宇宙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此生的幸福如何获得?死后的归宿又在何处?”。先哲往圣将自己的思考,“视作对‘道’的探寻。道,不仅是试图讲给子孙听的条理井然的道理,也是他们希望子孙未来坚守的路”。 此书构思新颖,既严谨又有很高的可读性,是一本理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佳作,让读者如同在剧院欣赏典雅的曲目一样,“在目光与文物的接触中,感受器物上隐隐闪烁着的求道故事,触摸那一个个如今已经褪色、但却曾经喧嚣过的思想世界”。 后记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 在所有形式的思想、信 当第一位哲学家站在历 得益于精巧的汉字,我 他们将自己的思考,视 道,不仅是试图讲给子 他们是一群“求道者”。 求道者的道理,千姿百 思想世界的运动,时时 伟大的求道者们,正是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 所以,老庄思想虽形成 正如生活世界是一幕幕 我希望写出一场古代中 我希望每一位困溺在现 我希望他们如同在剧院 因此,在这本书里,我 舞台上的聚光灯,在不 尽管聚光灯在舞台中央 在这出戏的结尾,无名 精彩页 何尊(图1-1),一座盛酒的西周青铜礼器,用铭刻在底座上的12行122个古老汉字,讲述了一段3000多年前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1038年4月的一天,一位名叫“何”的年轻人,随同其他宗室子弟一起,在首都王宫受到周成王接见。成王告诉他们,由于自己的祖父文王受了“天命”,所以父亲武王才战胜了商王,从而有机会向“天”庄严宣告:“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1 2 武王克商之后的3000年中,“中央之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规模尺度不断变动,但“使华夏民族的所居之地成为天下的中心”,这个念头却从来不曾消散。 在时光的熔炉里,“宅兹中国”不再是姬姓氏族内部传承的嘱托与教诲,而早已化作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信念,成为我们与祖先跨越时空的约定。 埋葬 我们的祖先制作器物,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便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三件旧石器时代的石锤和石砧,就是这样的生活器,它们距今已逾42万年之久(图1-2)。但我们的祖先并未止步于器物的适用性,他们的思想不断发展,情感日益复杂,知识、信仰、理念在头脑中日益累积。最终,他们借助自己灵巧的双手,将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改造成了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我们的祖先无比珍视这些器物,视其为宝物,就连死后也不舍与之分割。这些承载了他们复杂情感和思绪的物质寄托,被埋入地下,许多个世纪后,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文物”。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文明,像古代中国文明那样,热衷于在地下世界埋藏如此众多的宝物。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不仅将无数构思繁复、制作精巧、耗资惊人的人工制品埋藏于祖先或者自己的安息之地中,甚至也一度热衷于将活人活物作为葬品。凡夫俗子同样概莫能外。只要还有一丝财务负担能力,他们也会乐此不疲营建规模略小的坟墓。无论贫富贵贱,古代中国人都向往着“葬品自由”。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属于我们祖先的最早陪葬品,2019年才发现。它埋藏于浙江宁波上山文化遗址的一座墓葬中,是一件红衣彩陶,距今不到9000年(图1-3)。 从上山文化这件孤零零的红衣彩陶,到一个更加复杂庞大的地下“葬品世界”的出现,要再等上四五千年。直到“文明”像“满天星斗”一样,在我们所熟悉的这片中华土地上诞生、裂变、撞击、融合。 山西襄汾陶寺村的土地上,就曾生长过这样一个文明。已发掘出的遗存中,不仅有宫殿、王陵、城墙、贵族墓、礼制建筑,甚至还有一座堪称全球最古老的观象台。这些都说明,一个强大的普遍王权曾在陶寺人群中存在,它组织生产、营造宫室、兴修水利、征战杀伐,并且维系王权之下那个复杂社会的贫富差距。 在陶寺这个文明化了的复杂社会中,大部分人注定要替小部分人无休无止地劳作。正是依靠着等级化分工和奴役性劳作,陶寺社会才形成了经济学家所说的“社会剩余”。小部分人在享受闲暇和优雅的同时,无意间也将隐藏在人类精神世界深处的无穷奇妙潜力,以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形式表达出来。文化最终被凝结成繁复多样的人工器物。 P3-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7482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5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83 |
出版时间 | 2023-01-01 |
首版时间 | 2023-01-01 |
印刷时间 | 202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52 |
CIP核字 | 2022147151 |
中图分类号 | B2-49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6 |
宽 | 136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