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国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珀里面。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分18个主题,讲述了从上古到王阳明数十个世纪中我们祖先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国人需要坚守的路。

目录

第一部分  

祖先和我们
 

埋藏
 

祖先
 

巫师
 

天命
 

哲学
 

孝敬 

第二部分  

无垠与永恒
 

天象
 

宇宙
 

帝国
 

仙境 

第三部分  

多元与统一
 

名教
 

山林
 

佛陀
 

丝路 

第四部分  

心灵与世界
 

禅道
 

天理
 

圣贤
 

信心 

尾声  

阳明之后的世界 

后记 

16世纪前的中国哲学脉络图

序言

张曦是我的一位年轻的
论道朋友,今年8月陪伴我
到韶关禅宗祖庭南华寺拜谒
六祖慧能真身,途中将书稿
《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
国哲学》送给我。读后,我
欣然答应为之作序,将此书
推荐给关心中国文化和民族
复兴的各界读者。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
一,是唯一拥有绵延不断文
化的国家。在18世纪工业革
命之前,有一千多年的时间
,中国文化的成就处于世界
顶峰。工业革命以后,西方
国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
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的经
济和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到
了19世纪中叶后变成为一个
贫穷落后、割地赔款、任人
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有很
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国
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
中国文化的保守愚昧,认为
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传
统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显
然并未如上述学者臆想的那
样,先进行文化的改造再取
得经济的发展。1979年到
2021年间,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9.2%,总量增长了43.4倍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一大工业和贸易国,人均
GDP从1978年不及撒哈拉沙
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数三分
之一的156美元,提高到
2021年的12551美元。现在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
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并正迈向到2049年把中国
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新征程。

行百里路者半九十,在
新征程上我国也遭遇到了伴
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
疫情而来的各种尖锐的内外
挑战。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
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
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
久的力量。面对挑战时如何
拥有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可代代相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不同的
学者因分析的方便,对文化
的内涵会有不同的划分,我
个人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发展
时喜欢采用费孝通先生的老
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划分
法,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物资的器物层次,经济、社
会、政治的组织层次和伦理
、价值取向的精神层次。这
三个层次与马克思的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划分有异曲
同工之妙。

一个国家的文化,在没
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其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三个
层次会形成一个自洽的整体
。两种文化接触时,先进与
落后的标准在于作为经济基
础的物资器物层次,而文化
的绵延则在于作为上层建筑
的核心伦理价值的延续不断
。埃及、罗马、希腊、巴比
伦,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闻
名的文明古国,但是今天这
些名词对应的仅为政治和经
济实体,它们曾拥有的古文
化已经消失了,原因在于其
上层建筑的核心价值理念被
其他文化的价值理念取代而
消亡。中国有绵延不断的文
化,指的则是过去数千年中
,在器物、组织层次不断变
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核心
的伦理价值理念一脉相承。
要拥有文化自信,需要认识
到数千年来中国的核心价值
理念是什么?如何在中国大
地先民的社会上萌发?为何
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分分合合
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挑
战仍能历久弥新?

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资器
物层次会决定作为上层建筑
的组织和精神层次,上层建
筑的组织和精神层次的内涵
也会烙印在作为经济基础的
器物之上。在《观念的形状
:文物里的中国哲学》一书
中,张曦以恢宏的视野,创
造性地以公共博物馆里展示
的自上古到明朝的王阳明这
数千年里的72件中国历史文
物为载体,用最朴素的现代
汉语,围绕18个主题来呈现
中国先哲往圣面对着他们的
时代最重要的精神难题时,
如何以不同于西方文明先贤
的求索,回答“人是什么?
他们在宇宙中占据什么样的
位置?此生的幸福如何获得
?死后的归宿又在何处?”
。先哲往圣将自己的思考,
“视作对‘道’的探寻。道,不
仅是试图讲给子孙听的条理
井然的道理,也是他们希望
子孙未来坚守的路”。 

此书构思新颖,既严谨
又有很高的可读性,是一本
理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
佳作,让读者如同在剧院欣
赏典雅的曲目一样,“在目
光与文物的接触中,感受器
物上隐隐闪烁着的求道故事
,触摸那一个个如今已经褪
色、但却曾经喧嚣过的思想
世界”。相信每一位读者在
读完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
样,被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
文化再次震撼,不知不觉中
文化自豪、自信油然而生!

2022年9月18日于北京大
学朗润园

导语

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资器物层次会决定作为上层建筑的组织和精神层次,上层建筑的组织和精神层次的内涵也会烙印在作为经济基础的器物之上。在《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一书中,张曦以恢宏的视野,创造性地以公共博物馆里展示的自上古到明朝的王阳明这数千年里的72件中国历史文物为载体,用最朴素的现代汉语,围绕18个主题来呈现中国先哲往圣面对着他们的时代最重要的精神难题时,如何以不同于西方文明先贤的求索,回答“人是什么?他们在宇宙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此生的幸福如何获得?死后的归宿又在何处?”。先哲往圣将自己的思考,“视作对‘道’的探寻。道,不仅是试图讲给子孙听的条理井然的道理,也是他们希望子孙未来坚守的路”。

此书构思新颖,既严谨又有很高的可读性,是一本理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佳作,让读者如同在剧院欣赏典雅的曲目一样,“在目光与文物的接触中,感受器物上隐隐闪烁着的求道故事,触摸那一个个如今已经褪色、但却曾经喧嚣过的思想世界”。

后记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
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
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
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
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
、他人和自己。中国文明和
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
珀里面。 

在所有形式的思想、信
仰和意图中,哲学是最精致
的一颗明珠。哲学不仅是一
种思想,更是一种思想能力
,它来之不易。为了能够以
哲学方式沉思,我们的祖先
首先要使文字表意的方式变
得精巧,使心灵反思的能力
变得透彻。从拥有人性
(humanity),到掌握这
种思想能力,需要数千年的
积累。

当第一位哲学家站在历
史舞台上,人性也就跃升到
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此,他
们能提出最深奥、最根本的
那些问题:人是什么?他们
在宇宙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此生的幸福如何获得?死
后的归宿又在何处?    

得益于精巧的汉字,我
们的祖先以不同于西方文明
先贤的方式,获得了属于自
己的复杂思辨力。他们中最
杰出的心灵,围绕这些最深
奥的问题,产生出各种各样
有关人性、宇宙、此生、来
世的思考

他们将自己的思考,视
作对“道”的探寻。

道,不仅是试图讲给子
孙听的条理井然的道理,也
是他们希望子孙未来坚守的
路。

他们是一群“求道者”。

求道者的道理,千姿百
态,而求道之路,更是曲折
漫长。求道者的故事,是一
部哲学的历史,但这并不意
味着眼下的这本书,只是又
一部“哲学史”。 

思想世界的运动,时时
刻刻都镶嵌在生活世界的运
动之中。有关人性奥秘的思
考,在古代中国的不同生活
世界语境中,不断被提出、
被发扬、被忽视、被遮蔽、
被遗忘、被再次激活。

伟大的求道者们,正是
在对生活世界秩序变动的感
受中,不断回应着思想和观
念所承受的压力,从而实现
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一次次
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
种哲学思想的“登场”和“退
场”,始终受到生活世界语
境的调配。在经典与经典之
间,在观念和观念之间,横
亘着充满质感、变动不居的
生活世界。经典和观念,正
是在生活世界的语境中受到
反复检视、反复诠释。比起
传统哲学史叙事所倡导的那
种从概念到概念、从命题到
命题的线性解释模式,语境
化叙事或许更符合哲学思想
历史变动的实际状况。 

所以,老庄思想虽形成
于先秦,但只能等到文化精
英进入生死难测命运反复无
常的魏晋时期,才能步入思
想世界舞台的中央;子思孟
子的“心性”学说,必须等到
佛道思想在中国文明中引发
文化危机后,才会受到空前
关注;“三夷教”的末世论哲
学,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传
播,都无法在中华世界成为
哲学思想市场的主流;精英
主义的朱子理学,则注定会
在一个商业化、平民化的社
会世界被简易直接的“心学”
取代。

正如生活世界是一幕幕
光彩夺目的人间戏剧,古代
中国思想世界中的求道者故
事,何尝不也是一幕幕人间
戏剧?只是这戏剧更纯粹、
更知性。

我希望写出一场古代中
国思想世界的大戏,严谨却
不严肃,使中国文明先哲往
圣的追求和成就,能够通过
最朴素的现代汉语,被他们
的子孙理解。

我希望每一位困溺在现
代分工制中、为了日常生活
的幸福而不懈努力的人,在
实属难得的闲暇中,能有机
会感受到古代中国哲学精巧
思想背后的精神生活魅力。 

我希望他们如同在剧院
欣赏一场典雅的戏那样,将
现代文明伟大的发明之一—
—公共博物馆——当作聚光
的舞台,在目光与文物的接
触中,感受器物身上隐隐闪
烁着的求道故事,触摸那一
个个如今已经褪色、但却曾
经喧嚣过的思想世界。

因此,在这本书里,我
安排了18幕古代中国哲学的
戏剧。每一幕背后,都站着
一群苦恼的先哲往圣,面对
着他们的时代最重要的精神
难题。

舞台上的聚光灯,在不
同的时期焦点有所不同。两
汉时的求道者,更关注宇宙
的样式,以及如何对应地在
地上建起一个超大帝国。魏
晋隋唐时,他们更关注抽象
的本体论问题,以及如何使
心灵悬搁在形而上的地方,
逃脱变幻难测的尘世煎熬。
宋元明代,焦点又转向心灵
本身,他们苦恼于如何活出
具有中国文明自身特色的心
灵生活方式。

尽管聚光灯在舞台中央
游移,但这18幕大戏始终连
在一起。“宇宙论一本体论
一心性论”,构成了这出大
戏的三层结构。贯穿之中的
根本线索就是对人性奥秘的
困惑、思考和探寻。在这出
戏的开篇,我们的祖先被各
种幻觉和奇想支配,心中有
对上天的恐惧,也有对凡世
的希望;有对此生幸福的眷
念,也有对来世生活的憧憬

在这出戏的结尾,无名
的恐惧已经从他们的心里消
失,他们下定决心,就在凡
世和此生中展开自己的生活
,活出中国人无与伦比的人
性。

精彩页

何尊(图1-1),一座盛酒的西周青铜礼器,用铭刻在底座上的12行122个古老汉字,讲述了一段3000多年前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1038年4月的一天,一位名叫“何”的年轻人,随同其他宗室子弟一起,在首都王宫受到周成王接见。成王告诉他们,由于自己的祖父文王受了“天命”,所以父亲武王才战胜了商王,从而有机会向“天”庄严宣告:“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1
   这是汉字组合“中国”的最早来源。它的原意是:在“中央之地”定居,从那里治理天下的万民。
   武王所说的“中央之地”,并不是一个指示方位的自然地理概念。它是贸易、矿产、运输、信息网络的中心,是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中心,是王朝血脉祭祀和传承的中心。

2
   非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我们就可以说,“中央之地”是一张“存在之网”的中心,无数相互依存的人将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牢牢挂在上面。

武王克商之后的3000年中,“中央之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规模尺度不断变动,但“使华夏民族的所居之地成为天下的中心”,这个念头却从来不曾消散。  

在时光的熔炉里,“宅兹中国”不再是姬姓氏族内部传承的嘱托与教诲,而早已化作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信念,成为我们与祖先跨越时空的约定。

埋葬  

我们的祖先制作器物,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便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三件旧石器时代的石锤和石砧,就是这样的生活器,它们距今已逾42万年之久(图1-2)。但我们的祖先并未止步于器物的适用性,他们的思想不断发展,情感日益复杂,知识、信仰、理念在头脑中日益累积。最终,他们借助自己灵巧的双手,将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改造成了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我们的祖先无比珍视这些器物,视其为宝物,就连死后也不舍与之分割。这些承载了他们复杂情感和思绪的物质寄托,被埋入地下,许多个世纪后,成为了博物馆里的“文物”。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文明,像古代中国文明那样,热衷于在地下世界埋藏如此众多的宝物。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不仅将无数构思繁复、制作精巧、耗资惊人的人工制品埋藏于祖先或者自己的安息之地中,甚至也一度热衷于将活人活物作为葬品。凡夫俗子同样概莫能外。只要还有一丝财务负担能力,他们也会乐此不疲营建规模略小的坟墓。无论贫富贵贱,古代中国人都向往着“葬品自由”。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属于我们祖先的最早陪葬品,2019年才发现。它埋藏于浙江宁波上山文化遗址的一座墓葬中,是一件红衣彩陶,距今不到9000年(图1-3)。

从上山文化这件孤零零的红衣彩陶,到一个更加复杂庞大的地下“葬品世界”的出现,要再等上四五千年。直到“文明”像“满天星斗”一样,在我们所熟悉的这片中华土地上诞生、裂变、撞击、融合。

山西襄汾陶寺村的土地上,就曾生长过这样一个文明。已发掘出的遗存中,不仅有宫殿、王陵、城墙、贵族墓、礼制建筑,甚至还有一座堪称全球最古老的观象台。这些都说明,一个强大的普遍王权曾在陶寺人群中存在,它组织生产、营造宫室、兴修水利、征战杀伐,并且维系王权之下那个复杂社会的贫富差距。

在陶寺这个文明化了的复杂社会中,大部分人注定要替小部分人无休无止地劳作。正是依靠着等级化分工和奴役性劳作,陶寺社会才形成了经济学家所说的“社会剩余”。小部分人在享受闲暇和优雅的同时,无意间也将隐藏在人类精神世界深处的无穷奇妙潜力,以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形式表达出来。文化最终被凝结成繁复多样的人工器物。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74829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52
CIP核字 2022147151
中图分类号 B2-49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36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