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华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内容
试读章节

唐代的华侨

前已提到,汉代中国已经和印度尼西亚发生关系,以后这种关系还是继续发展。如所周知,东晋法显于义熙七年(411)从锡兰回国,中途遇台风,漂流到耶婆提国,逗留五月然后航行到广州。至于耶婆提一地有人认为是今之爪哇,也有人认为是苏门答腊。还没有定论,姑从爪哇之说。耶婆提显然是印尼一个大商港,因为同法显搭船到广州的有200余人,而且多数是商人。

公元5世纪刘宋文帝统治时期,印尼诃罗单国治阁婆时,曾六次来华奉送方物,甚至每年一度之密,可能属于朝贡贸易的性质。阁婆州就是爪哇。

隋代又将爪哇称为杜薄,即阁婆。中国史书又提到干陀利(位于苏门答腊)和婆利(在苏门答腊的巴厘)均与中国友好往来。

唐代称爪哇为诃陵国。诃陵国与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关系凡7次之多。

公元7世纪,有室利佛逝国出现,它的领域包括巨港(即现在的占碑地区),邦加和克拉峡,并控制马六甲海峡。因此成为中国和印度交通线上的重要港口,来往客商的人数显著增加。室利佛逝不仅是繁盛的商港,而且是研究佛学的中心。唐代著名僧人往往在此停留,翻译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义净。义净姓张,字文明,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671年从广州乘船前往室利佛逝,受到国王的优礼。他在室利佛逝停留6月,然后到印度研究佛经10年,采了一些佛典返回室利佛逝,译成汉文。义净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是在室利佛逝写成而寄归中国的,他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自称“从西国(印度)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义净在室利佛逝前后住了十二三年,可以说是印尼华侨了。还有一位高僧运期,他精通古爪哇语,居住在爪哇和室利佛逝,终老于印尼。他也是一个印尼华侨。还有不少僧侣长期住在印尼。他们在华侨史上应该占有显著地位。

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指出,943年当他到苏门答腊时,看见许多中国人在岛上耕种,尤以巨港为甚,他们是在黄巢起义失败后迁居印尼的。这些起义失败而流寓国外的人,只有老死于侨居地,因此印尼华侨越来越多了。

上面提到室利佛逝这个国家,它的势力及于马来半岛。隋唐时代,马来半岛已有一些小王国,如赤土、丹丹、盘盘和狼牙修国。其中以狼牙修为最著,《梁书》卷五四有传。狼牙修大约在半岛北部,或即今之吉打和六坤之处。狼牙修是一个印度化之国,于515年、523年及568年曾遣使中国通好。没有任何文献谈到华侨,现从略。

缅甸境内还有一个继掸国而起的骠国。唐代史籍说它东西3000里,南北3500里,全国有9个城镇,298个部落,还有18个属国。骠国和中国一贯进行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特别是“骠国乐”传人中国,产生不少影响。两国人民的交往和互相移植是比较频繁的。因为两国领土相接的关系,我们相信唐代的华侨大有人在。外国人至今还称移居外国的中国人为唐人,住宅区为唐人街,老华侨回祖国叫做回唐山。

P41-42

目录

第一章 古代华侨概述

 第一节 了解古代华侨

什么是华侨

华侨背井离乡的原因

 第二节 华侨都去哪了

华侨的历史时期

华侨先民的出现

华侨的广布

第二章 公元前后至16世纪时期的华侨

 第一节 东南亚华侨的出现

华侨的出现与发展

东南亚华侨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汉代的华侨

汉代华侨的出现

我国与东南亚的交往

 第三节 唐宋时的华侨

唐代的华侨

宋代的华侨

 第四节 元明时期的华侨

元代的华侨

明代的华侨

第三章 17~19世纪的华侨

 第一节 中南半岛的华侨

越南和柬埔寨的华侨

缅甸与暹罗的华侨

 第二节 南洋海岛国家的华侨

菲律宾与荷属东印度的华侨

英属马来亚和北婆罗洲的华侨

 第三节 日本与朝鲜的华侨

日本的华侨

朝鲜的华侨

 第四节 南洋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西属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的华侨社会

英属南洋殖民地的华侨社会

越南、暹罗和缅甸华侨社会

第四章 19世纪后期~20世纪中叶的华侨

 第一节 劳动力需求高涨与华侨的大量出现

荷属殖民地的状况

移民的激增

马来半岛的锡矿开发

 第二节 华侨出国的高峰期

轮船时代来临

泰国经济与广东移民

美国淘金热

横贯内华达铁路的修筑

第五章 明清的侨务政策讥构的设置

 第一节 明朝的华侨政策

明初政府对华侨的政策

明朝对华侨的态度

 第二节 清朝的华侨政策和侨务机构

1860年以前的华侨政策

1860年以后的华侨政策及有关侨务机构

第六章 世界各地的排华运动与侨民的同化

 第一节 美国的排华

排华运动的起源及其演变

暴力排华事件

1882年《排华法案》

华侨的反排华斗争与排华法的废除

 第二节 加拿大的排华

1885年以前的地方性排华

华工重税政策

《中国移民法案》及其影响

 第三节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排华

早期澳大利亚对华侨的限制

白澳政策

白新西兰政策

 第四节 东南亚地区的排华

印度尼西亚的排华

菲律宾的排华

 第五节 民族主义与异化、同化

国民、国家与国籍

华侨是“不速之客”吗

参考书目

序言

有人说:“有海水处就有华侨。”中国人移居国外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古代,华侨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中,就曾对古代中国人漂洋过海、远适异域的状况作了描述。在后来的一些著作如《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瀛涯胜览》(明·马欢)、《星槎胜览》(明·费信)、《岛夷志略》(元.汪大渊)、《新加坡风土记》(清·李钟珏)、《东西洋考》(明.张燮)、《海国闻见录》(清·陈伦炯)等,对海外华侨情况也作了片段叙述。19世纪末,主张维新变法的知识分子,也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有关华侨的文字,这些著作虽为后人搜集、保留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但还不能说是系统的、专门的侨史研究著作。

我国华侨移居海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华侨出国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华侨发生期(秦汉至隋唐);华侨和华侨社会形成期(宋代至鸦片战争前),它又包括两个阶段,即宋至明初的大批华侨出国阶段和明末至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华侨出国高潮与华侨社会形成阶段;近代华工出国期(鸦片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同的时代,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的不同,华侨出国的动因、方式数量及其影响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一部绵延千年的华侨华人史,异彩纷呈,血泪沧桑。它正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重视。认真地研究它,寻根溯源,摸清它的发展规律,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书主要叙述了世界各地先后2500万华侨移居海外生存、奋斗、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华侨华人目前的状况和分布;论述从16世纪以来正式形成的全球华侨社会。介绍了各地华侨经历适应当地社会环境、参与竞争,奋斗,与当地人民同化的全过程。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近代华侨的状况。

阅读本书,可以知道:早在秦汉时代中国就与海外特别是亚洲各国交往,建立经济、政治关系,那时中国人到海外大多数是商人、僧侣、使节。直到隋唐时代,才有少数中国人到海外移居,但未形成有规模的华侨群体。也就是说,中国人开始形成华侨的时代,应是从宋元两代开始,但中华民族一部分子孙移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他们在居留地生根结果,奋斗发展,繁衍生息,形成2500多万华人社会,遍布全世界五大洲各个地区,而且取得辉煌的成就,为祖国和居留国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全世界分布的2500多万华人中,以东南亚地区分布最广,人数最多,事业成就最大。

华侨历史,历经千年沧桑。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被贫万和灾难抛向异乡的中国和平移民,既无政府作后盾,也无炮舰当先锋,凭着中华民族勤奋俭朴、守信重诺、守望相助精神和劳动技艺,赤手空拳,胼手胝足,艰苦创业,为所在国和祖国的社会经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世人的普遍赞羡。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当和失误之处,还望广大读者加以指正。

内容推荐

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华侨》既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华侨创业史,又是一部血泪斑斑的华侨苦难史,同时也是一部不忘故土的华侨爱国史。

编辑推荐

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华侨》主要叙述了世界各地先后2500万华侨移居海外生存、奋斗、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华侨华人目前的状况和分布;论述从16世纪以来正式形成的全球华侨社会。介绍了各地华侨经历适应当地社会环境、参与竞争,奋斗,与当地人民同化的全过程。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近代华侨的状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华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俊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96850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2017-09-01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7001874
中图分类号 K828.8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