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韩寒讲剧本
我很早就看过韩寒的小说,最喜欢的是《1988》,也看过关于他和他爸的采访。但真正开始熟悉韩寒是在拍《分手大师》的时候。让我特别感动的是,韩Sir不但免费参加我的电影,还把自己的拉力赛车空运过来。当时我就一直想“报恩”。《后会无期》没机会,刚好能在《乘风破浪》里实现了。
这次他来找我拍《乘风破浪》,我们约在北京的办公室见面。他问我:“你是自己看剧本,还是我给你讲剧本?”我说:“我当然希望听你讲剧本啊。”看过韩寒的文字,看过韩寒的电影,还没听过韩寒讲剧本。然后他就很认真地按对白的方式,一句一句地讲解,中间还会穿插播放他觉得合适的音乐,三个小时后,我被这个故事完全打动。
我在电影中所饰演的阿浪看上去是一个成功人士,但他在情感上是有缺失的。他对父亲的种种不理解,是很中国的一种状态,因为我们的父辈习惯含蓄、内敛,不擅长表达,因此就会导致很多误会和矛盾。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些东西,也都会想到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拍摄《乘风破浪》之后,我曾无数次地梦到我的父亲,梦见我告诉他,自己在拍这样一部戏。
其实我最想演的是“六一”
正太帮是电影中很有意思的存在。我小时候也这样,三五好友,拉帮结派,还起个名字,其实胆子小、做事文明,顶多打打架。和电影里一样,也就是帮人换灯泡、扛大米。就像戏里阿浪说的一句话: “这干的哪是黑社会,这干的是物业。”其实他们就是热心,没有害人之心,跟黄志强、罗力刚好形成一个反差。黄志强他们才是帮派,正太帮是物业,但本质都不算坏人。像本煜老师饰演的罗力,他看上去虽然凶悍,但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他也有一些暖心、柔软的东西。从角色塑造上来说,不管是帮派还是个人,他们一定是丰富的,并不是好坏分明的。
正太虽然想成为杜月笙,但他并没那个能力,他只有六一和小马,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反差。六一和正太完全是一个派系的,阿浪经常调侃他们“真太蠢了,不会动下脑筋吗”,“六一挺好的,‘六一’还放假了”。
其实在《乘风破浪》里,我最想演的是六一这个角色。他对正太帮的忠诚,对宠物、对他爱的女人的执着,以及这个角色为喜剧贡献的篇幅。他是这部电影里最难得的一个角色。所以好羡慕华阳。
我和彭Sir是互相脱过裤子的人
每一个和彭Sir拍过戏的人,应该都会喜欢上他。拍完这部戏之后,我就特别喜欢彭Sir。(华阳,我不是说我不喜欢你,荣浩,我也不是不喜欢你。我都喜欢,我爱你们!)
彭Sir是一个特别温暖的大男孩,会留意我说过的每一句话。我说我特别爱喝酸辣汤,吃煎饺或生煎的时候配一碗酸辣汤特别好。几天之后,“啪”,我的车上出现了一碗热热的酸辣汤,还有一份煎饺。我问,谁啊?我助理说,彭Sir给你带来的。还有一次,场记给剧组带了哈尔滨红肠,我说,这个特好吃。过了两天,“嘣”,车上又多了几袋红肠,然后彭Sir说:“超哥,尝尝我这个肠,听说你爱吃肠,这个肠是我妈妈自己包的,好香的……”他还会给我喝他的养生红茶,真的是一个细心体贴又很会养生的长脸boy。
记得有一场戏是阿浪和正太一起斗歹徒,需要我们脱裤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独特的喜好。一开始我们还很羞涩,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挺不好意思。后来因为拍的条数太多,大腿冻得鸡皮疙瘩都出来了,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彭Sir果然很会养生,我看到他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瓶护肤油,很有心机地往腿上抹。我赶紧说,哇,你保养得真好啊,但这样我俩腿的质感就不一样了。然后趁机借来抹一抹。
当然,我觉得抹油是不对的,太性感了。两个男人,四目相对,还要用威亚脱裤子,全宇宙大概也只有我们剧组能干出这种事情。因为彭Sir穿的是牛仔裤,我穿的是西裤,我的裤子比较好脱,其实腰带都解开了,却得假装钩着,我一放,下得非常爽快。但他是牛仔裤,一放就停住了,还得自己踩。结果我比他多露好几次大腿,为他遭受寒风刺骨。
P51-53
再过几天,《乘风破浪》终于要在大年初一和大家见面了。电影完成,就像一场短暂的抽空,我似乎已经在文字里失去了表达欲,自己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后会无期》之后的两年,我们一直在同步准备着两三部电影。《后会无期》在我心目中其实是一部纯文艺片,舒缓的镜头运动,慢慢的叙事,静静的展开,公路只是它的舞台。我们用变形宽银幕镜头让整个语境变得更加孤独,虽然它很搞笑。我坚持认为《后会无期》一定是那一年最好笑的国产电影之一,然而它还是一部实打实的文艺片。
而《乘风破浪》从基因上就是一部剧情类喜剧。只是它可能会点缀一些文艺气息。我们使用了很多运动镜头,也设定了国内很少见的车戏拍法,用遮幅的变化来呈现年代的不同,一切都是为了把观众带入剧情里。这是一部喜剧,但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
亭东影业是一个新的公司,有很多的年轻人,我们一起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为了能够空降到这个档期里,我们从第一天就做了详尽的制片计划,精确到小时,还把特效和声音都前置了。想拍一部像样的电影是没法偷懒的,有的演员进组之前,某些特效镜头几乎都做完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大家想挑战一些什么。
虽然拍过一部片子,我仍是一个电影的新人,新人的好处就是没有很多观念的限制。只要你尊重工业的原理,工业可能性的大门是花式敞开着的。除了自身的表达以外,各种新老技术的尝试,也是电影有意思的地方。
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拍电影的好时代。十年前,苦苦想要五百万投资款来拍电影,一直未果,短短的十年,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来讲,“最好的时代”后面要很俗气地跟一句“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我并不想,因为这时代当真不坏,观众的欣赏水平也普遍越来越高,无论你是商业大片还是曲高和寡,都有一批知音与你一起低吟浅唱。
好像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从无厘头喜剧到各种警匪枪战,从周星驰到徐克到成龙,我们一遍一遍刷他们的电影。再有几天,我们的电影就要和他们的电影一起上片了,真是一件魔幻的事情。真的都是少年床头海报里的人啊,每一个人都有很多杰作,或多或少都改变了华语电影史。
记得在《乘风破浪》片场拍一些喜剧桥段的时候,我会说,停,这里不要像周星驰电影那么演;有一些动作场面时,我也会和动作指导说,不要这几个动作,因为太“成龙”了。这些其实都是对电影人最大的肯定,因为他们已经创立起了一种流派和风格,你想不一样,必须绕开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我们还是要不一样。要是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气味,那来一趟也只是观光吧。我们不是来观光和临摹的。我们是来留下自己的印记的。
从17岁出道,到今年34岁,我的半个人生都活在是非争议和风浪飘摇之中,虽然刺激,但也有些厌倦,不奢望之后的生活可以风平浪静,只愿作品可以乘风破浪。
要感谢为这部电影付出的战友们,所有的主创、演员,每一个工作人员。我们大半年前还没开拍时就开会决定了档期,所有人都觉得我们是疯了。就像发射火箭,看着它一步一步进入到轨道里,过程中稍有闪失就会坠入谷底,但我们还是看着它点火了。感谢每一位为这部电影奉献的人。
就算没有风,没有浪,我们也要去到那个地方。
乘风破浪剧组著的《乘风破浪(电影拍摄全纪录)》是韩寒导演电影《乘风破浪》的拍摄全纪录,收录了导演、演员、主创等所有参与者的真实声音、幕后故事及影像花絮,从中可以切身了解电影诞生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更可见韩寒继《后会无期》后不曾发表的体会和总结,以及关于《乘风破浪》的创作初衷和过程。
官方指定授权版本,完整记录《乘风破浪》从筹备到杀青的全过程。
乘风破浪剧组著的《乘风破浪(电影拍摄全纪录)》收录《后会无期》后韩寒未曾发表的体会和总结,以及《乘风破浪》的创作初衷和经过。为什么拍《乘风破浪》?《乘风破浪》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何每一个读过剧本的人都被它打动?时隔两年,对电影的理解有哪些变化?赛车和电影,哪一个让人更享受?此外还在访谈中坦言少年时的爱好与选择、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等。
特邀邓超、赵丽颖、彭于晏、李荣浩、董子健等知名艺人亲笔撰文,讲述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及参演过程。美术指导王阔,制片人于梦、李雯雯,韩寒搭档12年的领航员孙强、音乐制作人彭飞等主创人员亦写下妙趣横生的工作纪实。
精选未曝光剧照,以光影声色还原拍摄现场,呈现导演与参演艺人、工作人员镜头内外真实的互动和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