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门头沟传统村落
内容
内容推荐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郊,历史悠久。因地处山区,一批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得以保留。本书介绍了被誉为“清代古民居图”的爨底下村,以制造琉璃闻名于世的琉璃渠村,京西商埠三家店村,深具红色革命历史传统的黄岭西村和马栏村等12个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由于成村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这些传统村落各有特色,蕴含的传统文化较丰富,研究价值较高,是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目录
前言 袁树森
壹 清代古民居图—爨底下
一、爨底下建村之谜
二、民居的建筑特色
三、完备的基础设施
四、遗留的文物古迹
贰 京西举人村—灵水
一、悠久的历史
二、不一般的风貌
三、繁荣的古村经济
四、名胜古迹遍撒珠玑
五、灵杰之地举人辈出
六、优良民俗代代相传
叁 琉璃之乡—琉璃渠
一、村因琉璃而名
二、古村琉璃遍天下
三、与琉璃相关的文物古迹
四、琉璃新花
五、多彩的民间文化
肆 京西商埠—三家店
一、丰富的文物古迹
二、三里长街皆店铺
三、京西的交通枢纽
四、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伍 抗战模范村—黄岭西
一、精致小巧的寺庙
二、古道古桥古民居
三、抗战模范村
四、旅游业大发展
陆 流风余韵—苇子水
一、秀美山村景
二、一条河沟贯东西
三、天籁秧歌娱京西
四、大坝锁蛟龙
柒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马栏
一、人间仙境水浒港
二、古朴的街巷
三、众多的文物古迹
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捌 古幡乐舞—千军台
一、兵家必争之地
二、民居建筑风格
三、古迹钩沉
四、皇封古幡会
玖 七十二眼井—碣石
一、古迹寻踪
二、七十二眼井
三、一段传说
拾 铁堡雄关—沿河城
一、地势险要亘古少见
二、军事要塞成体系
三、寺庙众多类型全
四、现存碑刻价值高
五、沿河城八景
拾壹 山清水秀—西胡林
一、村落景观
二、古迹概览
三、历史人物
拾贰 古道驿站—东石古岩
一、成村之说
二、主要经济
三、文物古迹
附录
参考书目
序言
传统村落在中国原称为“古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成
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
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指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
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
人们服务的村落。在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
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郊,东经115°25'00"至
116°10'07",北纬39°48'34"至40°10'37"之间。东西
长约62千米,南北宽约34千米,总面积1455平方千米。全
区以山地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山区是北京
大西山的核心部分,山形挺拔高峻、险峰叠嶂。境内有北
京市的最高峰东灵山,海拔2303米;次高峰百花山,海拔
1990米。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穿流境内。
门头沟区历史悠久,在这里发现有距今11万年的“前
桑峪人”和距今1万年的“东胡林人”遗址。早在新石器时
期这里就有了村落的雏形——“原始聚落”。随着农业的
起源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村落出现并持续发展,至明
代,史书和碑文中有记载的门头沟地区村庄已有137个,清
代发展到了188个,到21世纪初,这些古老的村庄仅余112
个。这些自然村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每个村子都留有一
定数量的文物古迹。
由于地处山区,门头沟受现代化建设的冲击比较小,
从而使得一批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得以保留下来
。由于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这些传统村落大
都带有各自的特色,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
民间文化基因,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门头沟区现在共有12个中国传统村落通过相关认定,
占全市已经认定的“中国传统村落”的60%以上,其中3个
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另据专家调查评审,门头沟
区现仍有54个原始风貌保存比较好的传统村落,占北京市
传统村落的70%,这种规模的传统村落群,在北京地区是绝
无仅有的。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
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
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载体和象征。门头沟区是北京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保存
最完好、蕴含的传统文化最丰富、研究价值最高的地方,
是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因
而对门头沟区传统村落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如今,传统村落作为门头沟区一笔特殊财富,已经发
展成了旅游热点。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传统村落,我们
选取了12个已获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门头沟传统村
落,把基本资料编辑成书,介绍给大家。受篇幅限制恐有
未尽事宜,若想更深入地了解门头沟传统村落,还需请您
深入到这些村庄里去,细细地品味其中的韵味。
袁树森
导语
全面介绍门头沟传统村落。
100余幅精美图片记录的珍贵影像。
门头沟区秀美山村和厚重古老的人文历史尽收书中。
想要了解北方建筑文化的内涵、传统村落的流风余韵、郊野村落的掌故传说、京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民风,这本书就是一位称职的文化传播使者和导游!
本书选取了12个已获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门头沟区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很多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京郊旅游热点,是门头沟区乃至京西地区一笔宝贵的财富。读者想了解门头沟传统村落,可以阅读此书,细细地品味其中的韵味。
精彩页
壹 清代古民居图——爨底下
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说:“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的明珠,它蕴藏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珍贵之列。”现在爨底下村的古建民居已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27目,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该村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爨底下村把一幅古朴、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图”展现给了世人。
在北京西山的深处,有一座风貌古朴、环境清幽的古老山村,这就是戴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顶桂冠的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又名川底下村,源于1958:~国家实行文字改革,为方便用字用章,但仍读“爨”字的读音。该村今属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北部小北沟(又称柏峪沟)的中部,东南距镇政府驻地斋堂6千米,西北距柏峪村3千米。有公路经斋堂,与109国道连接。水系属清水河支流,小北沟发源于黄草梁,由北向南,流经柏峪村、爨底下村聚落南侧、双石头村、青龙涧村,至西斋堂汇入清水河。但如今除雨季,现在已经很少能够见到地表水流淌了。爨底下村的村域面积为5133平方千米,聚落依山而建,呈元宝形,面积1万多平方米。村内有石墁主街一条和台上大街一条(位于防水墙台以上,故称),均为东西向,村舍多为四合院,兼有少量的三合院,大多数为清代所建,高低错落,具有典型的京西山区特色。
至2007年年底,爨底下村有人口46户786人,耕地60亩,经济支柱产业为旅游接待,2007年的总收入为1154万元,为斋堂镇首富。这里地处中山地带,海拔650米。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含沙砾多,土层因地势陡缓而厚薄不同。植被为荆条、绣线菊灌丛和野生栎、榆、桑树等。村周边和近处山坡有人工栽植的杨、柳、槐树及杏、核桃等果树。
爨底下村赖以成名的就是古建民居,现存有清代民居74套689间。这些古民居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物,对于研究我国的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说:“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的明珠,它蕴藏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珍贵之列。”现在爨底下村的古建民居已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27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该村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爨底下村把一幅古朴、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图”展现给了世人。
在京西有几十座古山村,为什么唯独爨底下村能够戴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三顶桂冠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好奇,从而试图去探寻,去研究,去解答。
一、曩底下建村之谜
爨底下村始建于何时?、人口从何处迁来?这是探访传统村落必须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一)何时建村 爨底下何时建村?史籍无载,在清代以前的史籍上未见到“爨底下”之名,亦无成村记载。爨底下村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村中关帝庙墙壁上的“墨碑”。碑文记载“大清康熙岁次年间乙未(1715)七月,合村众善人等修以伏魔龙神圣庙……”,证明此时爨底下已经成村了。
在史籍上最早见到爨底下村名的是清光绪七至八年间(1881—1882)编写的《齐家司志略》,在其中的“村郭”一节中记有“西斋堂北涧诸村:日青龙涧、日黄岭西、日双石头、日爨底下、日柏峪台、日柏峪”。另外,在《(光绪)顺天府志·村镇篇》中也有爨底下村名的记载,即“……一百九十里牛战村、下清水村、上清水村、白羊石虎村、爨底下村、黄岭西村、王家山村……”。
(二)村民均为韩姓一族
爨底下村的村民除有一户周姓是当初入赘在韩家的,其子女姓周,其余人家的户主和子女全都姓韩。那么韩姓人家从何而来呢?村中故老相传,他们是明朝初年大移民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居来的。但门头沟区学者赵永高先生对此持有异议,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认为,爨底下村韩姓一族应是明代时驻守沿河口百户侯韩世宁的后裔。明代时实行“南兵北戍”,现今斋堂地区许多大姓望族都来自南方。虽然韩姓的祖上是否也是从南方来的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爨底下村的韩姓是韩世宁的后裔,以及韩世宁一脉子孙后裔的流向是清楚的。
在斋堂镇沿河城办事处龙门口村北台上,原来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墓地,树木蔽天,碑立其间,墓主即韩世宁,乡民称其为“韩家老坟”。韩世宁系明代军事将领百户,碑文载“世宁世居宛平之青白口社三岔村(即现在的沿河口村)……弘治七年(1494)甲寅五月二十七日卒,碑立于弘治七年”。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雁翅镇碣石村,昌平区韩台村,包括爨底下等村的韩姓人家都认为“韩家老坟”是他们的祖坟。
至今在爨底下村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即韩姓人家之所以能够在爨底下村开枝散叶,是因为“爨”是“灶火”的意思,而韩与“寒”谐音,火与寒相抵,才能取得阴阳平衡,则万物生发。因而,爨底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门头沟传统村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编者:袁树森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46875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550
CIP核字 2019019086
中图分类号 K928.5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