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萧条(人类经济生活中最为凝重悲怆的画卷)/财富魔戒大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宏大而细腻的逼到,向读者展现了大萧条带给美国的影响:经济萧条与衰退;政府竭尽所能力挽狂澜;社会文化经历新的洗礼;人们的生活从富足到贫穷的跌落;四处游荡的失业者;在垃圾堆中争抢食物的妇女;为了温饱而打工的童工……记录下了美国经济最为黑暗的那段岁月。给今天陷入全球性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的人们以深刻的反思和无限的启迪!

内容推荐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证券交易所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疯狂和恐惧。这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之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

1932年的美国,200万人四处流浪,其中有一无所有的佃农;有丧失抵押权的农场主人;有刚从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还有因失业而愁眉不展的中年人,他们到处奔波,居无定所。

曾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此刻也蜷缩在领取救济食物的长长队伍里。很多人无家可归,睡在马路边上,或是临时的帐篷里。饥饿、贫穷、无所事事充斥着他们的生活,痛苦、哀伤、绝望是人们脸上凝固了的表情。

千百万人只能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是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民生活的真实缩影。

本书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调,向读者展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给今天陷入全球性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的人们以深刻的反思和无限的启迪!

目录

第1章 惊天之变

第2章 新生活蓝图

第3章 新总统上任

第4章 罗斯福新政

第5章 公民与政府

第6章 工会在行动

第7章 城乡变革

第8章 老地区与新区域

第9章 求变的年轻人

第10章 社会保障

第11章 新有闲阶级

第12章 阅读、写作与革新

第13章 消费与科学

第14章 命运之约

试读章节

1929年10月中旬,在每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面前所呈现的,似乎是一片繁荣到极致的景象。去年,新当选的赫伯特·胡佛总统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彻底征服贫困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虽然我们还未实现目标,但在上帝的帮助下,倘若我们继续过去8年来的政策,勇往直前,终有一日我们会把贫穷从美国彻底驱除”。这是一个庄严神圣的经济誓言,被后来的通俗历史学家称之为“美国梦”的理想愿景。与此同时,欧文·费希尔和那些自鸣得意的经济学家也都宣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片永久的繁荣景象。

这看似是南北战争后工业大发展的最终胜利果实,比古老的赞美诗中的“乐土”更让人神往。南北战争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在1929年10月的第三周,亨利·福特甚至还筹办了“白炽灯发明50周年庆典”,以纪念爱迪生的伟大发明,总统和社会各界名流应邀出席。摩托车、浴缸、电冰箱、收音机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时尚和广告的效应,刺激人们追逐着最新潮的东西,梦想拥有更多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异常繁荣,并不意味着所有美国人都热衷奢侈品,而是凸显了不均衡的购买力。

富裕的中产阶级与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美国,郊区社团占主导”,一位观察员在1929年夏天曾这样写道。共济会、商人午餐俱乐部、退伍军人协会以及爱管闲事的反沙龙联盟等团体,其团结和友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他担心,这会“滋生类似日后法西斯的组织,如果那时有法西斯的话”。但不管怎样,人们的目的空前地一致,那就是对成功的膜拜。勤劳致富和勤俭节约的美德逐渐被迅速致富的理念所取代。科顿.马瑟、本杰明·富兰克林、彼得·帕利和霍勒斯·格里利可能会更理解这个时代的精髓。

1929年1月,沃尔特·P.克莱斯勒入选当时最有活力的《时代》杂志评选的“年度人物”。在过去一年中,他推出了普利茅斯和迪索托牌汽车,以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道奇兄弟公司,着手建设了一幢68层的巨人——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厦。1929年,小威廉·里格利荣登《时代》10月14日的封面。此后,哈里·R.古根海姆、伊瓦-克鲁格、塞缪尔·英萨尔和托马斯·W.拉蒙特陆续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在华尔街崩盘前的最后一期《时代》中刊载了《财富》的创刊宣言。长达3页的宣言中,宣扬了美国人的伟大功绩——商业。同期刊登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包括巴布森的《报告》(“如何连续而高效地工作?”)、汉密尔顿牌手表(“你能告诉一个男人他成功的时刻吗?”)、罗伯特·I.沃肖的新书《华尔街的故事》,还有S·W.施特劳斯公司(他把他微薄的收入投人到稳妥可靠的优质证券中)这些英雄般的年度人物和诱人的广告语,以飞一般的速度蔓延,连续不断地刺激着读者脆弱的神经。

从派克大街上价值高达45000美元的公寓大楼、克雷恩牌路易十六酒店金质器皿装饰的豪华浴室,到为限期完成制消费而降至2.50美元的口红和50美分的剃须刀,广告标榜的都是高档品,而非廉价货。在这种为了持久繁荣的经济博弈中,不落后的捷径只有一个——更具投机性的股票。因此,虽然大多数美国人在1918年才开始购买“自由公债”,但他们很快便迷恋于此。1920年,美国有29,609个股票经纪人,10年间这个数字攀升到70950人。更普遍的事实是,报纸的头版头条不再引人注意,金融专栏成为了关注的新焦点,人们手忙脚乱地搜寻各种业内的消息。类似“老顾问”的节目成了电台里的热档节目,塞缪尔·英萨尔像四平八稳的教父一样讲述着他作为经纪人的经验与智慧。

公众对经济周期神话的关注与日俱增,左右它的是生产过剩,还是生产不足,是银行运作的问题,还是创新的方法,是希望或恐慌,还是太阳黑子,这些都不得而知。乐天派认为,旧的经济规律已经失灵,虽然艰难的日子即将来临,但只要每个人都充满信心,那么这些阴霾终将过去,天空终究会回归晴朗。要知道,衰退只是例外,繁荣无可争辩。经济周期的规律不为人所左右,无论是有闲阶级,还是想邀功的共和党人。

1929年夏天,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约翰观·J.拉斯科布放言:“假使一个人每周拿15美元用来购买优质普通股,那么,按每月400美元的投资收益来计算,20年后他将至少坐拥80000美元,这种收益会让他富起来。我坚信,任何人都能富起来,而且也应该富起来。”

大多数股票以这种形式买入,即投资者只需付1/4的现金,余下部分由经纪人向银行借款支付。1929年2月,这种经纪人借款的信用结构摇摇欲坠。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银行被勒令禁止为这种目的的投机贷款,但以查尔斯·E.米切尔为首的私人银行家却向这些投机商大开便利之门,借出的数百万美元严重刺激了人们的信心,导致了一系列的无序状态,消费需求、生产效率以及股票的收益都陷入混乱。一方面,富人越来越有钱;另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收入微薄的人却倾其所有,抵押未来去换取收益。据估计,20世纪20年代的市场交易,百分之九十无异于风险赌博,而非所说的长期投资。

不知不觉间,经济调控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资本主义取代了早期的产业资本主义。新秩序逐渐建立,剥削投资者、账目欺诈成为其让人厌恶的典型特征。源自19世纪晚期的控股公司日益兴旺起来。它形式多样,既有少数股东控股的跨区域连锁帝国,也有类似统占公用事业领域30亿美元领地的塞缪尔·英萨尔那样的利益集团。P2-4

序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里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那个年代。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大萧条》所展示的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

《大萧条》作为“美国生活史丛书”的最后一卷,由于作者韦克特教授亲历过他所描写的那个时期,所以,他得以能够从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的角度,以白描的方式。冷静、客观地向人们展现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为读者临摹了一个充斥着种种矛盾的时代,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凝重与悲怆,忧伤和希望。不论是真实的事例,还是精确的数据,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韦克特的谨慎与务实。

它除了揭示经济萧条的影响之外,还涉及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百姓生活。富翁与贫民,经理人与失业者,老人与小孩,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甚至还有城乡的变革。可以说,这本书是了解那个时代真实生活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字里行间,韦克特以长镜头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大萧条带给美国的影响:经济萧条与衰退;政府竭尽所能力挽狂澜;社会文化经历新的洗礼;人们的生活从富足到贫穷的跌落;四处游荡的失业者;在垃圾堆中争抢食物的妇女;为了温饱而打工的童工……一幕幕让人无奈又心酸。这也正是本书和以往描述美国历史的书籍有所不同的地方,作者并没有对笔下的这段历史妄加评断,而是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那样——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更着重于描写,而不是反思和阐释;它常常讲述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讨论为什么会发生;它逐步揭示显而易见的、而不是晦暗不明的后果。而正是这种不经作者反刍和爬梳的忠实记录,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更高的历史价值。

书的前部分着重于描述政府在大萧条情况下的努力,关于新政及其立法的笔墨颇多,充分了展现了世事艰难时,政府带给人们的庇护和信心,尤其是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更是深入人心。

“唯一让人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70多年前,罗斯福的话语在今日听来仍是睿智而催人深省。尤其是在金融海啸肆虐的今天,如何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把握时代,也是我们读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之后的几章则关注年轻人和老年人,关注新有闲阶级,关注文学和艺术,以及科学和消费,最后一章讨论外交事务对美国现场的影响。

韦克特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声名显赫的作家,这本书再一次证明了他运用机智语言精准概括宏大主题的天份。很多文字都被他赋予很强的逻辑性和洞见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常说:历史常常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相同的事情往往会在岁月的淘洗中不断轮回。对于这段刚刚逝去的历史,今天的人们或许仍旧能够从现实中找到它的影子或者照见不远的将来。

而这,也正是这些文字得以传承的意义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当你看到你的邻居失业时,那说明正处于经济衰退;当你自己开始丢掉工作时,那就是处于经济大萧条了。

——美国第33任总统 杜鲁门

我们已经彻底穷困潦倒,我所能看到的唯一好事就是我们的处境不可能更糟了。

——一位大萧条时期的失业者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美国第32任总统 罗斯福

即使一切都做得正确且及时,我们仍将会有两年的严重U型衰退,一直延续到2010年。复苏后1%左右脆弱的成长将会使人们仍然觉得像衰退一样,尽管技术上我们已经走出衰退。

——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鲁里埃尔·鲁比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萧条(人类经济生活中最为凝重悲怆的画卷)/财富魔戒大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狄克逊·韦克特
译者 何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519569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71.29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