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晚清今文经学与孔学义理的阐释 |
内容 | 内容推荐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起受到乾嘉汉学的影响,包括治学方法、思路等方面,同时汉学家对经学义理的考量,也促使今文经学转向对经学义理的重新讨论。本书通过对刘逢禄、宋翔凤、戴望等学者相关学术思想的分析,意在表明晚清学者对经学义理的关注,离不开对孔学精神的不断探究,而这种精神的把握需要借助今文经学。而晚清学者思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又折射出今文经学的复杂历史面貌。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晚清今文经学,本书把研究范围延长至民国,通过张尔田、蒙文通、顾颉刚的研究,可见民国时期虽然传统经学逐渐瓦解,但晚清今文经学的影响依然存在,且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变,孔学被赋予诸多新意。 作者简介 鲍有为,1986年生,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两汉、清代经学思想研究。目前主持省社科项目三项,发表论文《清代公羊学与汉宋学的互动》《刘向“自持其〈穀梁〉义”考论》《汉代京氏易学与何休公羊灾异论》《经史之间:蒙文通的素王革命论》等多篇。校点金履祥《尚书表注》、许谦《读书丛说》。 目录 绪论 一、晚清今文经学研究的反思 二、晚清今文经学的展开与孔学义理的阐释 余论 第一章 清乾嘉时期士人的经学观与今文经学的兴起 一、乾嘉时期有关汉代经学师说家法的考察 二、训诂与义理:汉学与理学的博弈 三、圣人之道与经学义理 第二章 刘逢禄的公羊义理之学 一、何休公羊学研究 二、《左传》研究 三、《论语》的公羊化诠释 四、《春秋》之礼 第三章 宋翔凤《论语》之学与孔学义理的呈现 一、训诂考据与义理之学的融合 二、礼治与《论语》微言 三、微言与王道 四、士人与圣人之学的践行 第四章 龚自珍的道问学与孔学的经世义涵 一、龚自珍与嘉道间的经世思潮 二、继承与变异:龚自珍今文经学的实质 三、尊史与经世 结语 第五章 戴望公羊学与颜元、戴震之学的融通 一、戴望与颜元、李塨之学 二、戴望《论语注》与孔学义理的阐释 三、戴震学的关注 结语 第六章 王闿运与公羊学 一、王闿运的经学观 二、公羊学与经世致用 三、汉代公羊学的继承与批判 四、王闿运与晚清今文经学谱系 第七章 廖平礼制论与孔学义理的阐发 一、廖平礼制论 二、制度与微言大义 三、公羊学的重估:廖平对何休公羊学的解读 四、公羊学核心概念的改造 五、经学义理的现代性论述 第八章 古文经学者刘师培与公羊学的重估 一、作为古文经学家的刘师培 二、公羊学概念的诠释与体系的瓦解 三、今文经学的学术史梳理 结语 第九章 晚清今文经学的余声 一、张尔田经史之学的整合与孔教的弘扬 二、顾颉刚疑古思想与作为史料的六经 三、蒙文通的素王革命论与清季今文经学的转化 结语 附录 清代公羊学与汉、宋学的互动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晚清今文经学与孔学义理的阐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鲍有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6379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9 |
出版时间 | 2022-12-01 |
首版时间 | 2022-12-01 |
印刷时间 | 2022-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96 |
CIP核字 | 2022153873 |
中图分类号 | Z126.275.2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