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德勒兹差异思想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将德勒兹的“差异”思想视为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厘清其思想的来源、谱系以及影响关系,分析其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独特价值,探讨德勒兹与当代法国理论家的对话与争锋,进而研究当代法国理论的问题意识、思考范式与生产机制。 作者简介 吴娱玉,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文学院师资博士后、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文论、后殖民理论、文学批评。主持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文化对20世纪欧美文论的影响研究”,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德勒兹差异美学研究”,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德勒兹与法国当代文论”;第5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当代中国”,第6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福柯的文学观——兼论法国当代文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清华大学学报》《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文章50多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德勒兹对哲学史的清理 第一章 表象世界的诞生——《差异与重复》与《词与物》的对读 第一节 世界本源与制造差异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关于差异的遴选方法 第三节 差异构成表象世界 第四节 福柯《词与物》对德勒兹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表象世界与拟像世界——德勒兹论柏拉图和颠转的柏拉图主义 第一节 柏拉图遴选差异的方法 第二节 德勒兹对柏拉图的局限的揭示 第三节 拯救差异的如何可能:拟像世界 小结 第三章 未规定、规定、可规定者——德勒兹从时间维度对“自我”谱系学的梳理 第一节 笛卡尔的“自我”:取消时间 第二节 康德的“自我”:被时间分裂成异己者 第三节 柏拉图“回忆”的时间圆圈:自我是一个繁复体 第四节 何为异己者:从“自我”到“他人” 小结 第四章 时间的改写与重构——以休谟、柏格森、尼采为主轴 第一节 第一时间综合:以休谟为例 第二节 第二时间综合:以柏格森为例 第三节 第三时间综合:以尼采为例 小结 第二部分 德勒兹概念体系的设想 第五章 对传统哲学的反思——“概念”与“主体” 第一节 批判同一性的“概念” 第二节 承接与补充:“概念”和概念性人物 第三节 对“概念”的延展:内在性平面 第四节 内在性的体现 小结 第六章 对表象世界的修补:单义性 第一节 单义性的意义:单义性即存在 第二节 单义性的理论来源 第三节 个体化:对单义性的补充 小结 第七章 “情动”·“遭遇”·“力量”:建构一种新的主体——德勒兹对斯宾诺莎的接受和创化 第一节 “情动”与“情状”:解构主体的入口 第二节 “遭遇”反对认知、反对通感、解构主客二分 第三节 力量:设想一个强度世界 第四节 “行为生态学”:建构一种新的主体 小结 第八章 差异哲学的建构——理念的繁复体 第一节 对康德理念的延展 第二节 用黎曼流形理论来思考理念:理念是一种繁复体 第三节 理念指向一种学习 第四节 理念肯定游戏与偶然 小结 第三部分 德勒兹差异哲学的重建及影响 第九章 从几何学到物理学——德勒兹论强度 第一节 强度即差异 第二节 强度的身体:“无器官的身体” 第三节 “感觉的逻辑”与培根的绘画 小结 第十章 构建一种全新的身体诗学——德勒兹对斯宾诺莎的理论改写 第一节 力量的产生: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 第二节 样态:绝对差异性 第三节 从样式到身体:由无限的复合物构成 第四节 身体的“增殖”和“游牧”:一种新的身体诗学 小结 第十一章 德勒兹对黑格尔美学的挑战——德国古典美学与后现代思潮交锋中的中国美学 第一节 黑格尔美学的内在理路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德勒兹对黑格尔的反思和批判 第三节 后现代理论的视域下中国美学的再发现 小结 第十二章 中国“时”与西方的“时间”——中国思想对法国后现代力量的启示 第一节 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谱系 第二节 朱利安借由“时”反思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第三节 中国“时”的“变”与“通” 第四节 非本质思维与独异的中国美学 小结 结语 第一节 启蒙运动以来想象世界的几种模式:从“钟”到“树”再到“块茎” 第二节 德勒兹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与当代视野 参考文献 序言 德勒兹认为自己的学术 思想分为三个阶段:最初 关注的是哲学史研究, 1961年德勒兹完成了关于 萨克一莫索克性虐的一篇 研究和一本专著《普鲁斯 特与符号》(后又经扩充 再版),1962年完成《尼 采与哲学》,1963年出版 《康德的批判哲学》, 1966年出版《柏格森主义 》,1968年出版《斯宾诺 莎的实践哲学》,1969年 完成博士论文《差异与重 复》。德勒兹在起步阶段 就对欧洲哲学史进行了全 面的梳理和辨析,正如他 所说,“不读柏拉图、笛卡 尔、康德和海德格尔以及 某某写的关于他们的书, 你怎么能思考呢?”在德勒 兹的哲学史研究阶段,他 对哲学史上的诸多哲学家 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过去的哲学家——斯多 葛、卢克莱修、休谟、柏 格森、尼采,甚至重要体 系的创立者如斯宾诺莎和 康德——为德勒兹提供了 大部分材料,德勒兹把这 些材料用于构建他的实在 的景象,构建为不可简化 的复多之流”。接着是个人 特色的哲学创作,德勒兹 认为哲学是对传统思考的 批判和对新思考方式的创 造,哲学家的任务在于创 造新的概念。于是,这一 阶段德勒兹完成了诸多概 念的创造,如“块茎”“游牧” “逃逸线”“欲望机器”“生成 动物”“生成女人”“褶皱”“内 在性平面”等,在这一阶段 ,德勒兹于1972年与加塔 利合作完成《反俄狄浦斯 》,1980年两人合作完成 《千高原》。第三个阶段 是与绘画和电影相关的文 艺研究。这一时期德勒兹 用已经成熟的思维模式阐 释文学、绘画和艺术,主 要著作有:1981年完成的 《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 逻辑》,1983年完成的《 电影Ⅰ:图像-运动》, 1985年完成的《电影Ⅱ: 图像一时间》,1986年出 版的《福柯》,1988年出 版的《褶子:莱布尼茨和 巴洛克》,1991年与加塔 利合作完成的《什么是哲 学》。德勒兹的这三个阶 段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正如他自己所言,“所有三 个阶段都在连绵延伸,相 互混合……”。可以看出, 德勒兹从哲学研究转入文 艺阐释,但如果要深入研 究其文艺阐释的思路就必 须回到哲学理论。故本书 的宗旨是对德勒兹的哲学 思想、关键概念进行梳理 ,进而探讨其差异思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德勒兹差异思想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娱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7997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9 |
出版时间 | 2022-11-01 |
首版时间 | 2022-11-01 |
印刷时间 | 2022-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68 |
CIP核字 | 2022205346 |
中图分类号 | B565.5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8 |
宽 | 16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