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惊鸿一瞥(CCTV首席财经主播陈伟鸿自述)
内容
试读章节

特区是新锐的,也是温暖的,父母的工资单中多了一项“特区补贴”,久违的满足感也显示在他们的表情中。仿佛是一块被重新唤醒的土地,厦门不再那么沉静,一排排崛起的厂房,一个个透着洋范儿的企业名字,出现在我看世界的视野中,成为我青春记忆的鲜明背景。这是一个有更好的生活可能的地方,因为这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充满各种未知的可能。

又一种可能发生了,同样是从南中国到北中国之间的迁徙,只不过这次的起点是厦门,目的地北京既是古都,又是首都。随父母从内陆到定居厦门17年之后,因为在央视工作的缘故,我又开始了从南向北的穿梭。因为有了飞机,旅程不再漫长,却总会有故事发生。2005年的一天,我乘厦航从厦门返回北京,在同一个机舱遇到了时任福建省委组织部长的于伟国,本不想前去打扰,但他还是认出了我,两个人聊得最多的是特区,是厦门。没承想,7年后的2012年,我们有了一次真正的对话,此时的厦门特区已经走过近30年的开放历程,于伟国在厦门市委书记的职位上也已历经3年光阴。

虽然已经不在厦门生活,但这里还是父母的家,厦门之于我,永远是仅次于安海的第二故乡。为了做好这期节目,我特意提早几日赶回了厦门,只为再一次亲近这个伟大的特区。厦门之变化,是所有厦门人有目共睹的,数座跨海大桥的建成,将厦门岛变成了厦门市,“变大”是最为显著的感觉。“岛内外一体化”这个词不仅执政者于伟国在谈,连鼓浪屿上的诗人舒婷也在谈:“前不久,厦门实行岛内外一体化,都算经济特区,特殊的地方法规惠及的范围加大好几倍。现在的大厦门,人口大概有200万,其中一半是新移民。无论是洋博士还是打工仔,他们都在为厦门做巨大贡献,融入本地社会,甚至悄悄影响着厦门和厦门人。”外面的世界愈加精彩,大厦门风生水起,诗人却分明将自己与所有的影响隔离,心甘情愿地生活于鼓浪屿上那所老房子里,甚至不允许别人说厦门半个“不”字,偏爱一座岛屿和一座城市到近乎偏执,舒婷自嘲为“厦门沙文主义”大发作。诗人的腔调,在我看来是任性而唯美的,因为类似于“岛内是欧洲,岛外是非洲”的说法自学生时代就响在我耳边,优美的环境加上优裕的生活让厦门岛内人慢慢养成一种难以撼动的“安逸”态度,如今这样的安逸却似乎成为了大厦门发展的阻力。

对话尚未开启,就吸引了厦门内外诸多媒体的关注,外界将我称为“咱家人”,将于伟国称为“当家人”,并希望两个名字中都有“伟”字的男人碰撞出一期“伟大”的《对话》。“伟”不好说,“大”倒是很贴切。和于伟国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他,他们眼中的于书记特别喜欢说“大”这个字,做事要有大的气度,视野要有大的格局。再次见到于伟国,他并没有急于说到“大”,反而透露了一种“很大”的忧虑:“我们的干部一出差,千方百计都要连夜赶回厦门,理由是在外地实在不习惯,看来看去还是厦门好。每次听到他们这样讲,我很不高兴。这表面上是在赞美厦门,实际上是一种狭窄的小岛思维。可怕的是,这样的思维在岛内企业上也表现出来,他们不愿意走出岛外发展。”

于伟国的忧心忡忡反映了执政者的深谋远虑。进入2l世纪之后,特区的政策与普区基本拉平,特区已经逐渐丧失“特权”。厦门岛经过30年的发展,人口密度已经超过香港,林立的企业厂房已经让小岛不堪重负,但许多外资企业又面临新拓展,又都在向他申请建设用地。“伟鸿,你认为我能将这种情绪真实地带到节目现场吗?”一个执政者的真心,远胜一档节目的意义,在策划会上,于书记与我这两个新旧厦门人一致选择了“走出小岛思维”作为节目的讨论主题。或许是由于都经历过岛外思维的碰撞,因此在思索城市发展路线的时候,我们的目光都会习惯性地向厦门岛之外望去。于伟国把现在的厦门发展路径比喻为“由拳头变为手掌”,意思是说经济特区由以前的厦门岛,辐射到了岛外4个新区的范围。城市的面积扩大了,可这是否意味着城市真正地成长了起来?P5-6

书评(媒体评论)

伟鸿是电视媒体采访我最多的人。他的采访我不用准备,尽管他发掘的问题非常深刻,但是他的友善、他的幽默,都会让我觉得很轻松,能让我如意发挥。我看着他的时候有时候会想,他把事情想得这么透,干吗不当个企业家呢?《惊鸿一瞥》不只是伟鸿一个人的成长记录,更有他对中国财经社会这十几年的审慎观察与思考。

——柳传志

十多年来,伟鸿像榨花生油一样榨出嘉宾的经历和思想,让我们获知在中国和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变化。《惊鸿一瞥》只是伟鸿职业生涯一个短暂的总结,相信你会走得更远,分享更多。

——马云

认识伟鸿多年,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本优秀主持人的自传。《对话》十年,伟鸿历经诸多关键时刻,访谈众多重要人物,经此积淀,这本书提供了独特而精彩的视角,来观察中国过去这些年波澜壮阔的成长。成名后,伟鸿还扎扎实实地做起了慈善,鸿基金取得非凡成就,与我们也有合作,一起探索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公益事业,他的努力将带动更多人去实现公益梦想,回馈社会。这是一本关于梦想的书。

——马化腾

陈伟鸿是一位睿智、内敛的财经主持人,更是一位真诚、深度的对话者。面对全球政商巨子,他总能拿捏自如、游刃有余。他与智者的每一次对话,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让我们也审视自己的内心。相信这本书,能让每一个读者收获一份别样的世界认知和人生感悟。

——董明珠

陈伟鸿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真实和专业,作为记者,他的问题和临场反应证明他是做了很多功课的。而作为一个采访者,他并不急于将自己做完功课得出的结论,借着采访对象的嘴说出来。而是与采访对象平等地对话。这样的风格,使得他采访的对象更接近平时的自己,而不是为了电视而设计出来的形象,也不是为了应付“尖锐的采访者”而做出应激反应。我想,作为电视记者,这是他的重要作用之一。

——王石

在媒体眼中,他是观众的代言人,从不艰涩,善于启发,用对手的智慧丰富观众的认知。从综艺节目主持人到财经节目主持人,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转型和蜕变,为节目营造出课堂的氛围,在观点交锋和头脑碰撞中驾驭现场。

——2012年《新周刊》

应变自如,才气天成,深谙主持之道,兼修才艺文章。

——《中国电视报》

后记

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

财富、巨额的财富、来路神秘的巨额财富,显然挑逗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

北京金融街,一座堪称奢华的五星写字楼,大堂的弧形穹顶书写着哥特式建筑语言,阳光与花窗玻璃暗中互动,投射下低调而迷离的光影。当我应邀走进大卫·罗斯柴尔德爵士的办公区,袭上心头的却是些许的失望:这是一个欧洲金融世家的公司吗?装饰近乎简约,只在主沙发上可以看见欧式家具特有的手工镂空花纹。但一排巨大而堂皇的书架刹那间包围了我,整个书架上几乎全部是不同年代的家族史和重要人物传记。罗氏家族的红盾族徽如胎记一般,成为每本书上最刺眼的Logo。有关财富的真相被觊觎了那么久,隐蔽于时代深处的关系、先机、运气已无法探究,却早已化作金钱之外的力量,护佑着他的主人享有着财富时代永不褪色的荣光。简约不简单,无言而傲慢,这是一个金融世家的做派,它只属于罗斯柴尔德家族。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而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先知。”“二战”前的美国也流传着一句经典的话:“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作为地球上最为神秘而古老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几乎从未接受过媒体的公开采访。当它的第六代掌门人大卫·罗斯柴尔德爵士即将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一个个疑问在我和身边人的脑海中涌现。

罗氏金融帝国曾拥有50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控制着这个星球财富总量的一半,他们惊天的实力从何而来?

罗氏金融帝国曾操纵各国股市,世界每天黄金交易的开盘价由他们来确定,凌驾于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奥地利之上,谁赋予了他们这种“第六帝国”的无上权力?

大卫爵士显然没有满足中国公众的好奇心,他不是一个好的对话者,关于家族的发迹史,除了一句“我们只和国王做生意”之外,他甚至语焉不详。身处一个几乎是以狂奔的速度进入资本市场的东方大国,罗斯柴尔德家族莫衷一是的做派,让我,一个来自中国的财经媒体人,如同被淹没于欧美金融史的湍急长河中,有那么一刻,备感无助和恍惚。

真相,通过一个小时的《对话》显然不那么容易获得。如果说出现在我对面之前,大卫爵士是一团迷雾,那么当他离去的时候,他和他的家族却成为了一团被放大的迷雾。

这团迷雾已然弥漫至现实世界之外。坐而观天下,似乎是虚拟时代的福利,微信你我他,也貌似天涯咫尺间。这是一个全民“对话”的时代,这是一个追索“真相”的时代,有时真相只能到湮灭的历史中去寻找,却无法从面对面的对话中获得。

1968年,一个同样无与伦比到“撞击世界”的年份,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据说当年母亲甚至来不及赶往医院,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在家中生下我。我就这么突如其来落入了时代的怀抱,赶上过一些大事,但没有出过什么大事,生活的河流还是朝着它固有的方向静静流淌着。

作为一个在水边长大的男人,从南中国到北方京城,在中央电视台财经主播的位置上,与大时代的大人物们一起回顾、寻路、探索,对话商业领袖和政府官员,纵论金融财经和国计民生。全球经济前景不明,中国改革何去何从?问题与问题的起落之间,是渐行渐远的过去的苦难。如今,我人至中年,和一个走过30多年改革历程的国家,几乎是同步走入了一个特殊的水域——深水区,难以洞悉,但又波光潋滟。

《浣花洗剑录》中的周方有一句话:“世上有许多事正与流水一样。”他让方宝儿对着江水看了三个时辰。宝儿悟道:“江流水中的波浪,骤眼看去,俱都相同,但仔细一瞧,便可发觉波浪与波浪间,其实大不相同。”

是真相,还是像真相一样;是流水,还是如流水一般?这本不取决于时代,而取决于时代中的你我如何去感知。

目录

序言: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瞥风景

时代和我一起“长大”

一座小岛的悬疑志

非典型性财经男士

在喧嚣的九十年代,我失声了

我讲给CCTV的第一个故事

你听说过柳传志吗

昂贵,也心酸

从“才女”到“财女”

“鬼”才喜欢机场书店!

如何才能站到前排

“不正经”的政策

再不改革就老了

“明天晚上”的马云

北京的水,能深过海吗

三位农民:张维迎?潘石屹?龙永图

我的那些江湖兄弟

一场用力过猛的奔跑

争或不争,都是内心的战争

跳进“长江”

逃出“风暴眼”

我们只和国王做生意

我只有一套衣服

在“对抗”中对话

对话永远高于对抗

教父不死,只能复活

神和鬼都会爱上好孩子

你,需要我吗

天堂口,有食堂

看爱

去爱

最大的大人物

最不敢对话的人

结语: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

序言

  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瞥风景  为了你的出场,我用什么热场?  在一个焦灼的时代,我和你,还在进行着一场不那么轻率的对话。思想的慢火悄悄熄灭,财富的动车永不停歇。我们彼此裹挟,希冀在对话的气场中成为那只惊鸿,留一瞥,给彼此。  十年之后,终将一瞥投向自己。  2003年,加盟《对话》不及三年,却名列《新周刊》中国电视榜单“最佳财经节目主持人”,“虽专业而内敛,虽内行而平和”是它给予的颁奖辞,刚刚踏入财经主持领域的边缘,“内行”之说显然过誉于我;十年之后,我有了一份豪华版本的对话名单,再度收获了这个“最佳”,而“在观点交锋和头脑碰撞中驾驭现场”评语中的“驾驭”又让我心生忐忑。  但是,我仍然感恩这份权威大刊,是它,提前为我描摹了那个期许中的自己,那份属于未来的梦想。如果自己有什么会与“内行”和“驾驭”相关,倒是在命运的海面上,我正在学习如何内行地驾驭自己的内心,风平浪静,抑或风起云涌,这一路上略过惊鸿无数。我与对话者在彼此生命轨迹的碰撞瞬间突然绽放的朵朵浪花,是大千世界中的匆匆一瞥,却让人内心泠然。对话,是犹如双桨一般的重要力量,驱动着我,又平衡着我。  在异化中对话。是一种冒险?背景由历史和现代拼接而成,喜欢背景的人除了政治家,就是对话者。而我的对话分明是在历史和现代的异化中进行。诚如美国学者彼得斯所言:中国既是最古老的社会,又是最年轻的社会,说它最古老,那是因为它有四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说它最年轻,那是因为它面对着时间上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进程,是因为它那姗姗来迟却又遽然实现的现代性。异化使我们看不见自己身上奇异的陌生之处;倘若我们的任务是克服这样的异化,那么与中国和世界的相会―――世界自有其未来和过去―――就有机会达到《论语》所谓“恕”的境界,中国和世界的遭遇就可能既是单向的撒播,又是双向的对话。如何在短兵相接的语境重新发现并构成对话的玄机?发起者与聆听者都无法缺席。虽然这个世界的秩序很难通过纸上谈兵被搅动,但并不妨碍媒介生意的越发兴隆。对人的理解和对历史的理解生成对话之中的真理,它引领我们与对手达成伙伴一样的相依为命。先对话,而不是先冲动。  在内化中对话。是一种幸运。主观作用客观,客观反作用主观,得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交流系统。就像雕刻家从未雕刻出完全符合想象的塑像.这个世界的强硬就在于和谁的意志都不配合。对话,是激荡岁月一个舒缓的出口,享受从我到他的传播,也接受从他到我的说服。他人的世界犹如他方的景色,总有一块新大陆在交流的入口处闪耀光泽,与他人,与外界达成深度的和解,这是一种让内心愉悦的科学逻辑。《从海豚到迷幻药》有句话说得很酷:你的本质,我的本质,人人的本质都连接在一起。在任何时候,在整个银河系中,始终存在着直接的完全的交流。而良好的交流,自如的交流,内心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具有治疗的价值。走低的是喧哗,走高的是内化,在与人的拥抱中顺从神祗,从容驶入愈加开阔的生命航程。  我们都是世界眼中的一瞥风景,而自己,也从别人的风景里审视世界。生长于海边的我总是希望能够看透水深之处的真相。少年时,看海,惊诧于表面的喧哗与翻滚;至中年,潜海,却震撼于捉摸不透的厚重与诡异;一个为所欲为的魔力时代又扑面而来,与3D打印巨头米歇尔对话,打印出童年的巧克力棒和老唱片是他的梦想。而我只想问对面的这位创意高手:大海,我心中的那片海,又该如何打印出来?这绝非一个顽童似的恶意调侃,而是试图掘墓未来的美妙冲动。  在路上,展开越来越自我的旅程,持重的肉体卷裹冲动的心,在每一个关节点上寻求动态的平衡。  一切都在路上,大数据、资本、工业革命、市场、制度,它们彼此莫名交集,扯开的是一场又一场的颠覆与被颠覆。  未来,正以亘古不变的时空法则,挟裹着人类上路。而人类,这时空之路上的过客,选择对话,是为了彼此印证,飞鸿已去,唯有生命之痕,永存。

内容推荐

《惊鸿一瞥(CCTV首席财经主播陈伟鸿自述)》内容介绍:

一个在海边长大的男孩,一位遍访世界500强的高端财经主播。一轮时光,中年况味,陈伟鸿为你亲述人物和财富背后的精神,洞悉时代与人生起伏的真相。

45年的半世人生,个人小传与时代大传相互映衬;13年的“对话”如流云过隙,政、经各界高手轮番登场。“惊鸿一瞥”,瞥见的是这个时代最本质、最喧嚣、最激动人心的片段。正如陈伟鸿书中所写,“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瞥风景,而自己,也从别人的风景里审视世界。”

《惊鸿一瞥(CCTV首席财经主播陈伟鸿自述)》作者陈伟鸿。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在水边长大的男人,陈伟鸿从南中国到北方京城,在国家电视台财经主播的位置上,与大时代的大人物们一起回顾、寻路、探索,对话商业领袖和政府官员,纵论金融财经和国计民生。如今,陈伟鸿人至中年,和一个走过三十多年改革历程的国家,几乎是同步走入了一个特殊的水域——深水区,回顾来路,展望未来。

《惊鸿一瞥(CCTV首席财经主播陈伟鸿自述)》陈伟鸿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惊鸿一瞥(CCTV首席财经主播陈伟鸿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伟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65581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2013213678
中图分类号 K825.42=7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