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充闾回想录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自己人生的经历来讲述文学的写作,是诗与人生的浑然结合。当代散文家、文化学者、诗人王充闾以他特有的散文笔法展开了一生的回忆——他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走过的道路,从他幼年心中种下的文学种子到一步步走上文学的殿堂,摘取创作的桂冠,获得人生的累累硕果。这条路一走竟是将近一生,这一生又遇到了那么多的人、经过了那么多的事。这一切的茫然与选择、困惑与希望、徘徊与前行、挫折与成功等酸甜苦辣,尽在这本书中了。让读者了解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让读者了解文学创作的甘苦与心得,为青年人提供一个人生的参照,为写作者提供一点经验,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一些史料。是当今一本事与诗、才与情、思与理结合的雅俗共赏、不可多得的回忆录。
作者简介
王充闾,辽宁盘山人。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第七届名誉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清风白水》、《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等20种,“王充闾作品系列”《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西厢里的房客》《一夜芳邻》《山城的静中消息》《天凉好个秋》《我有诗魂招不得》七种,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有灵犀》等。散文集《春宽梦窄》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起步(1941-1957)
第一节 文学胎息
第二节 童子功
第三节 新天地
第四节 “进错了门”
第二章 “我生不辰”(1958-1976)
第一节 毕业之初
第二节 “鸬鹚的苦境”
第三节 憧憬
第四节 十年搁笔
第三章 劫后复苏(1977-1984)
第一节 喷涌
第二节 导引
第三节 始信文缘是苦缘
第四节 诗缘
第四章 变革中的升华(1985-1991)
第一节 自觉补课
第二节 望海楼随笔
第三节 人生之悟
第四节 崭露头角
第五章 文园归去来(1992-1996)
第一节 转型期
第二节 梦幻情结
第三节 域外文踪
第四节 生活点亮文学
第六章 渴望超越(1997-2002)
第一节 面对历史的苍茫
第二节 生命还乡的欣慰
第三节 回头几度风花
第四节 深度追求
第七章 千秋叩问(2003-2007)
第一节 事是风云人是月
第二节 古代士人的悲剧命运
第三节 女性赞歌
第四节 爱的悲歌
第八章 人格图谱(2008-2012)
第一节 悖论话君王
第二节 灵魂的拷问
第三节 为少帅写心
第四节 啃“硬骨头”
第九章 创造性转化(2013- )
第一节 学术研究
第二节 “致意最在《逍遥游》”
第三节 读解经典
第四节 文脉传薪
序言
生涯旅寄,暂息蘧庐;
一觉俄然,缪斯缘结。
随着阅历的增加,人们
心目中的宇宙会不断地向外
扩张开去;而就个体生命来
说,人生的风景却在这种扩
张中相对地敛缩,曾经喧啸
灵海的潮汐,在时序的迁流
中,已如浅水浮花,波澜不
兴了。于是,记忆之波悄然
鼓荡,像刻录的光盘那样,
恬淡而冲和地播放着鲜活的
生命真实,映现出生灭流转
的整个人生画卷。
从十二三岁开始,我就
做起了文学之梦。记得读过
辛弃疾的《贺新郎》词:“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
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
是。情与貌,略相似。”我
怦然心动,似有所悟,当即
将“青山”改作“文学”,成了
“我见文学多妩媚,料文学
见我应如是”。
大抵世间美丽的东西都
是短暂的。天际绚烂的彩霞
,庭前盛开的花朵,包括我
们曾经拥有过的清新的环境
,不旋踵间就消失了。唯有
文学例外,它妩媚地伴我一
生,与生命同构、与生命同
在;而且,每一步都留下了
鲜活的记忆。——文学在销
蚀生命的同时,自然也接受
了记忆力的对抗,总要竭力
挣脱流光的裹挟,让自己沉
淀下来,留存些许痕迹,使
已逝的云烟在现实的屏幕上
重现身影。而所谓解读生命
真实,描绘人生风景,也就
是要通过回忆设法将淹没于
岁月烟尘中的文学情事勾勒
下来。
“回想”就是追忆,亦即
捕捉自己的前尘梦影、旧时
月色。尽管许多生活图像,
在心灵的长期浸染下,已似
飘逝的过眼云烟,难免模糊
、漫漶,但它总还透着呼吸
,连着血肉,作为生命的组
成部分,可以按迹寻踪;而
且,自述者拥有一定的选择
性与自由度,不妨专拣自己
印象清晰、情况熟悉、认知
深刻的加以忆述。这种回想
,饶有情趣,始则有些摸不
着头脑,“芒乎昧乎”“芴漠
无形”;继而进入了角色,“
往事分明尽到心”,悠悠无
尽的客观遗存、朦胧启示,
纷至沓来;最终则像“诗仙”
李白所说:“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暮色苍苍中
,青翠掩映,山林幽远,正
合乎老年人忆昔追怀的真实
情境。
那么,我的文学生涯的“
所来径”“翠微景”,又是怎
样一种情态呢?应该说,起
步甚早,开局顺利,起点也
不算低;可是,走下去却遭
遇了波折,政治与社会环境
阻塞了前进的路径;待到玉
宇澄明,重新把笔,已经人
届中年。尔后,便开始了西
西弗斯式“推石上山”的艰辛
奋进历程。有的文学评论家
概括为:“起于歌颂时代,
继于美感哲思,深于叩问沧
桑,悟于寻找家园,超于人
性探索。”因为是和从政生
涯重合交叠着,治学、创作
之艰苦、竭蹶,可以想见。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
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
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
域的一个新起点。”海明威
的这句话,我记得很牢靠,
因而时时不忘惕厉奋发,挑
战自我,渴望超越;而且,
幸运地一直得到师友的提携
、指导与帮助。只是,“情
感预期”未必靠得住,期然
与实然难免存在距离。堪资
自慰的是,我坚持了,我奋
力了,钟情于缪斯女神终始
如一,未曾移情,也未曾懈
怠。
关于下一步的想法,比
较复杂。习惯地说,作家,
永远在路上。有如长篇小说
《简·爱》中罗切斯特所说
的:“在尘世间,事情就是
这样——刚在一个可爱的休
息处安定下来,就有一个声
音把你叫起来,要你再往前
走,因为休息的时间已经过
了。”当然,也还有另外一
种声音:“脚力尽时山更好
,莫将有限趁无穷。”(苏
东坡诗句)人生有限,事业
无穷;顺其自然,这可能更
符合自己的实际。
2020年末
导语
当代散文家、学者王充闾以特有的散文笔法展开回忆,讲述文学写作及过去的那些事情。
从童年心中种下的文学种子,到一步步走上文学的殿堂,摘取一个个的人生桂冠。
这条路一走竟是那么漫长,遇到了那么多的人、经过了那么多的事。这一切酸甜与苦辣、困惑与希望、徘徊与前行,都在这本回想录中了。
借鉴一位大师的人生经验,了解文学创作的甘苦与得失;为大众提供一些人生的参照,为写作提供一点切身的经验,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一些珍贵的史料。
当今一本不可多得的回想录,由这本书遇见一位人生的智者,走进一个斑斓的学问世界。
精彩页
第一节 文学胎息
“胎息”一词用在这儿,意在状写孕育中的文学躁动,或日儿时文学气息的熏染。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还不是文学本身。
文学往往和童心、乡梦联在一起。可是,在我童年橙色的梦里,故乡的影像却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的。倒是一种童年的感觉,宛如一阵淡淡的清风,掀开记忆的帘帷,吹起沉积在岁月烟尘中的重重絮片。
哲学家罗素有言:“富有才华的个人发展,需要有一个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强求一致的压力的童年时代。”予生也鲁钝,谈不上“富有才华”,但幸运的是曾经拥有一个任情适性、随心所欲、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童年时代。我的“人之初”镶嵌在大自然里,整天同泥土、草木、虫鸟打交道,疯淘疯炸,无拘无管,尽管我未曾离开过故乡一步,最远的地方便是八里外的高升街了,却感到天地特别广阔,身边有享用不尽的活动空间。
其实,小时候的事情,未必就都那么美好,那么值得追怀、眷恋,无非是少年情事,烟景迷离,罩上一层半是实在、半是虚幻的诗意形态。飞逝的时光便是飞逝的生命,而“飞去的梦因为飞去的缘故,一例是甜蜜蜜而又酸溜溜的”(朱自清语);加之,人在髫龄,既不会有过来人的失路、迷途的悲哀与愧悔,又潜在地拥有人生取向、道路块择的广阔空间,一切都可以从头做起,因而总是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又兼记忆是一种微妙而奇异的东西,许多人和事,“当时只道是寻常”,可是,经过岁月洪流的反复淘洗,在神思迷雾的氤氲中,它们会得到醇化,有所升华,好似深埋于地下的周鼎商彝,一经发掘出来,那些青铜器皿便会以土花斑驳的神奇色彩,令人刮目相看。——这大概缘于回思既往具有选择、过滤、补偿的心理功能,它能够把已经远哉遥遥的凄苦、沉重的境况,转化得如烟如梦,轻盈缥缈;能够把轻抛虚掷的青葱岁月重新召唤回来,予以心灵救赎。这样,人们就会拥有那种品尝存贮了几十年、上百年的陈年旧酿的感觉,在一种温馨恬静的心境里,向着过往的时空含情睇视。于是,人生的首尾两端,便借助回忆的链条接连在一起了。
写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青灯有味忆儿时》有如下的颠倒迷离的记梦文字:
这时候,仿佛回到了坐落在辽河冲积平原上的故乡。扑入眼帘的是笼罩在斜晖脉脉中的苍茫的旷野。梦寐中吟诵出这样一首七绝:
红蓼黄芦接远烟,一灯幽渺伴髫年。
茫茫旷野家何处?记得青山这一边。
这里的青山,特指医巫闾山。我的家恰好位于这座塞外名山的东南,属于内侧,因而称作“这一边”。
望中的流云霞彩、绿野平畴,似乎与儿时没有太多的变化。暌违多年的医巫闾山的清冷冷、水洇洇的翠影,依然伴着天涯云树,赫然闪现在眼前。尤其是在这气爽天高的秋日,那峭峻的山峦,绵绵邈邈,高高低低,轮廓变得异常分明。隐隐地能够看到山巅的望海寺了,看到峰前那棵大松树了,好像下面还有人影在晃动。看!那朵白云正在峰峦上飘动,刹那间,山峰便幻化作一个白胡子老爷爷……
我把视线收拢过来,扫向这几分熟悉、几分亲切而又充满陌生感的村落,想从中辨识出哪怕是一点点的当年陈迹。不料,还没等我醒过神儿来,一转身工夫,血红的夕阳便已滚落到青山的背后,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晚归的群鸦从头顶上掠过,呱呱地叫个不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映衬着横无际涯的芦荡,白杨林发出萧萧的繁响,幽幽地矗立在沉沉的暮霭里。
荒草离离的仄径上,一大一小的两头黄牛,慢条斯理地走过来,后面尾随着一个憨态可掬的小牧童。趁着晚风的摇荡,一支跑了调的村歌,弥散在色彩斑驳的田野里。惝恍迷离中,忽然觉得,那个小牧童原来是我自己,此刻,正悠闲地骑在牛背上,晃晃悠悠地往前走啊,走啊。居然又像是躺在儿时的摇篮里,“摇啊摇,摇过了小板桥”。伴随着母亲哼唱的古老催眠曲,悠然跌入了梦乡——这无异于博尔赫斯的小说,梦境中的梦境。
旧时月色,如晤前生。窃幸“忘却的救主”还没有降临,纵使征程迢递,百转千折,最后,也还能找回到自家的门口。
于是,我的意绪的游丝,便缠绕在那座风雪中的茅屋上了。
北风鸣呜地嘶吼着,朔风寒潮席卷着大地。置身其间,有一种怒涛奔涌,舟浮海上的感觉。窗外银灰色的空间,飘舞着丝丝片片的雪花,院落里霎时便铺上了一层净洁无瑕的琼英玉屑。寒风吹打着路旁老树的枝条,发出“唰啦、唰啦”的声响。这种感觉十分真切,分明就在眼前,就在耳边,却又有些扑朔迷离,让人无从捉摸、玩索。
茅屋是我的家,我在这里度过了完整的童年。茅屋所在的荒僻的村落里,不过是一条旧街,三四十户人家,“一”字长蛇阵般排成一列。前面是一座长满了茂密丛林的大沙岗子,沙岗子前面是一片沼泽地。清明节一过,芦苇、水草和香蒲都冒出了绿锥锥儿。蜻蜓在草上飞,青蛙往水里跳,沙鸥站在浅滩上剔着洁白的羽毛。端午节前,芦苇长到一人多高,水鸟便在上面结巢、孵卵,“嘎嘎叽”“嘎嘎叽”,上下翻飞,叫个不停。秋风吹过,芦花像雪片一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充闾回想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充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310250
开本 32开
页数 4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22-07-01
首版时间 2022-07-01
印刷时间 202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74
CIP核字 202206540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0
3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