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光影的致敬,一本对华语电影最厚重的情书。
《青年电影手册》是一本秉承“深度、锐度、态度”,综合电影评论、人物访谈、文化事件等多个板块的文艺类图书。创办于2007年,目前已经出版了六辑。
《青年电影手册(第6辑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由程青松所著,首次聚焦华语电影导演的诞生,邀请100位当代杰出导演畅谈他们的处女作。他们是:李安、谢飞、姜文、侯孝贤、吴宇森、徐克、尔东升、陈可辛、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贾樟柯、娄烨、宁浩、顾长卫、王小帅、关锦鹏、赵薇、徐峥……本书中不仅仅记载了100位导演追求梦想的故事,同时还收录了200多幅极具收藏性的图片,包括100部电影的珍贵海报与剧照、国内顶级摄影师拍摄的导演肖像等。
100部电影处女作
100个追逐电影梦想的故事
100个华语电影导演的诞生
《青年电影手册(第6辑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由程青松所著,封面人物为贾樟柯和赵薇,2013年对于他们是难忘的一年。2013年贾樟柯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3年赵薇以7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单片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并获得29届金鸡奖导演处女奖。
100位华语导演,他们是最艺术的,也是最先锋的;他们是最商业的,也是最新锐的。
《青年电影手册(第6辑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第六辑首次聚焦华语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去探究他们的第一次源于什么样的渴望。第一次,也许没有经验,但是有足够的激情。他们寻找,他们探索,他们历险,100位导演,100部处女作,100种不同电影道路的开启,却又殊途同归,他们都是诞生在光影之中的追梦人。以虔诚和谦卑之心,向梦想致敬!
壹 封面人物
“天注定”是《小武》 对话/贾樟柯 程青松
用光影向青春致敬 对话/赵薇 程青松
贰 手册聚焦 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
蔡明亮· 《青少年哪吒》 蔡尚君·《红色康拜因》 陈大明·《完美女人》 陈德森·《我老婆唔係人》 陈国富·《国中女生》 陈果·《大闹广昌隆》 陈嘉上·《小男人周记》 陈凯歌·《黄土地》 陈可辛·《双城故事》 陈正道·《宅变》
戴立忍·《台北朝九晚五》 丁乃筝·《这儿是香格里拉》 杜琪峰·《碧水寒山夺命金》 尔冬升·《癫佬正传》 耿军·《烧烤》 顾长卫·《孔雀》 关锦鹏·《女人心》 管虎·《头发乱了》
韩杰·《赖小子》 郝杰·《光棍儿》 何平·《川岛芳子》 侯季然·《有一天》 侯孝贤·《就是溜溜的她》 黄真真·《女人那话儿》 霍建起·《赢家》 贾樟柯·《小武》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蒋雯丽·《我们天上见》 金依萌·《旗鱼》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李安·《推手》 李红旗·《好多大米》 李睿珺·《夏至》 李少红·《银蛇谋杀案》 李欣蔓·《亲·爱》 李杨·《盲井》 李玉·《今年夏天》 林书宇·《九降风》 林孝谦·《街角的小王子》 林育贤·《六号出口》 林正盛·《春花梦露》
刘杰·《马背上的法庭》 刘伟强·《朋党》 娄烨·《周末情人》 路学长·《长大成人》
吕乐·《赵先生》 马俪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宁浩·《香火》 宁瀛·《有人偏偏爱上我》 钮承泽·《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彭浩翔·《买凶拍人》
盛志民·《心·心》 史蜀君·《女大学生宿舍》 宋方·《记忆望着我》 孙周·《给咖啡加点糖》 唐晓白·《动词变位》 滕华涛·《一百个……》 田壮壮·《红象》 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
王超·《安阳婴儿》 王家卫·《旺角卡门》 王竞·《方便面时代》 王笠人·《草芥》
王全安·《月蚀》 王小帅·《冬春的日子》 韦家辉·《和平饭店》 魏德圣·《海角七号》 吴天明·《没有航标的河流》 吴宇森·《铁汉柔情》 夏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夏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肖风·《寡妇十日谈》 谢飞·《火娃》 徐浩峰·《倭寇的踪迹》 徐静蕾·《我和爸爸》 徐克·《蝶变》 徐峥·《人在囧途之泰囧》 许鞍华·《疯劫》 薛晓璐·《海洋天堂》
杨德昌·《海滩的一天》 杨瑾·《一只花奶牛》 杨雅喆·《囧男孩》 杨亚洲·《没事偷着乐》 易智言·《寂寞芳心俱乐部》 尹丽川·《公园》 应亮·《背鸭子的男孩》
张猛·《耳朵大有福》 张荣吉·《逆光飞翔》 张扬·《爱情麻辣烫》 张艺谋·《红高粱》 张元·《妈妈》 张作骥·《暗夜枪声》 章家瑞·《婼玛的十七岁》 章明·《巫山云雨》 赵晔·《马乌甲》 郑阔·《南风》 郑有杰·《一年之初》 周显扬·《杀人犯》 周星驰·《少林足球》
叁 独立电影
80年代的精神漏洞 文/崔卫平
让更多的狗儿仰天长啸 文/郝建
中国电影的房地产时代 文/王小鲁
肆 手册批评
呼吁以电影分级制代替电影审查的公开信 文/谢飞
可笑、可气、可恨的“表彰” 文/谢飞
呼吁继续放开以电影节为首的电影文化艺术市场 文/谢飞
《一代宗师》:大珠小珠落玉盘 文/郝建
《小时代》:它如何就成了一个大事件 文/郝建
新电影《小时代》?呵,好大的口气! 文/王玉年
伍 手册活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金扫帚奖终于迎来领奖人 文/曾念群
第四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获奖名单
第四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获奖评语
《青年电影手册》2012年度“华语十佳”获奖名单
《青年电影手册》2012年度“华语十佳”评语及获奖感言
颁奖嘉宾有话说
和《青年电影手册》一起行走 文/郭涌泉
发光的电影,发热的爱人同志 文/徐明翰
蜕变2013——十人十部高校导演扶持计划
贾樟柯:当然,种精神状态我个人也很熟悉,包括我自己也学绘画,可能对我个人来说,就是比较能进入吧。
程青松:每个导演成功的处女作都有神奇的能量在里面的,正如你前面提到的,刚好拍《小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变化,包括家乡的东西。这一开始,就成为你之后很多影片中的一个主题,一直到今年的《天注定》。变化中的中国,很多东西都涉及了,《站台》可能是回顾回望的多一些。有人把你的电影当纪录片看,在你的创作过程当中,你是一个对变化中的中国有意识的观察者。
贾樟柯:因为我觉得这个变化如果是从我9岁,也就是1979年开始的话,第一个阶段的变化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比如说我小时候很饿,到1979年、1980年就开始能吃上东西了,以前要跟爸爸妈妈去粮食局买限量供应,后来就取消限量供应了,然后社会开始活跃起来,这是我第一个阶段的感受。第二个阶段的感受就是80年代末,那个时候有很强的哲学浪潮,我正好十八九岁,开始懂事了,开始关注哲学了,那个时候的变化是思想的变化,思想一步一步成熟。到了90年代以后,又过了三四年非常窒息的时期,而那三四年恰好社会也窒息,我那几年就不知道能不能上学,还是该回老家做生意,就处在我个人很窒息的阶段。我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在太原郊区租的房子,学画画。这个冬天越来越冷了,就得去买煤,拉一个小平车,去煤厂拉了煤,走很远,大概要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
程青松:蜂窝煤?
贾樟柯:不是蜂窝煤,就是那种散的煤。买了煤之后,拉着煤往回走,天空飘着一点点小雪,刚飘,心情很起伏。突然一架直升机从我脑后飞过,我当时就哭了,因为我从来没见过一架直升机在我面前飞过,所以觉得生活好无聊,好闷。回去的生活又是挂面、白菜煮鸡蛋,然后就是听广播,一直要听到农业节目结束,然后就再换台,属于那种非常窒息、压抑的生活状态。之后中国开始接着在变化,你就会发现过去传统的人际关系都被摧毁了,因为市场经济到来了,消费主义到来了,特别是90年代以后,这个消费主义一直持续到今天,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人心。我自己就觉得,总能在这个现实里获取这种灵感,就一直同步着往前走。
程青松:能体会到你对于这个高速运动却不知去向的社会,表现出的高度的焦虑。从创作角度来说,正是这种焦虑让你始终不离开当下的“现实”。 贾樟柯:当拍的作品有一定数量之后,我会有意地来延续这种联系性,作品之间的联系性。所以如果你看《天注定》,那里面有《三峡好人》中的人物,我以前拍的电影中的人物,他们还是生活在当下,他们还是在为命运奔波奔走,只不过已经不是主角了,但是他们跟这些主角都擦肩而过。我觉得这跟我学习电影史有关系,因为我记得我们老师讲过,说最可惜的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因为那个时候拍电影很难,电影只有国家才能拍。所以这十年中国人怎么生活的,当代人没有谈当代事,没有人把自己的感受同步地讲出来。若干年后,只有到“文革”结束,开始有一些伤痕电影、伤痕文学,就已经是一个回望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感受,只是在一个大的意识形态引导下的反思。
程青松:在国家拨乱反正的主导思想下去拍的那样一个东西。
贾樟柯:那不是一个个体自发的对那个时代的投射。当我意识到我自己的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允许我有经济能力拍独立电影,能够直接把自己个体的感受同步呈现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我很珍惜它,一直就延续到现在。我觉得有一些电影并非那么迫切要拍,它可能在美学上对我个人很重要,但是可能对我生活的时代来说,我个人并没有那么迫切的讲述欲望。就好像我一直想拍1927年,我当时也有剧本,已经谈好了,却一直没合作。因为我觉得跟现实比起来,遥远的1927年似乎可以放一放。
程青松:在《天注定》之前,大家都知道,你自己也曾公开说准备拍一部《在清朝》的电影,有一点儿像之前《夜色温柔》变成了拍的《小武》一样,没有拍《在清朝》,而先拍了《天注定》。《天注定》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微博上频频传播的“个人暴力事件”,有很多社会事件中的人物原型和这些电影中的人物有相关性,但是我感觉,这个电影应该是重新创作的。
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