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断肠词中断肠人(南宋潮女朱淑真的绮丽人生)/新古典浪漫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李黛所著的《断肠词中断肠人(南宋潮女朱淑真的绮丽人生)》在文字的余香中重温古人的浪漫情怀。本书讲述南宋潮女朱淑真的绮丽人生,堪与李清照相提并论的“红艳诗人”,解读叛逆断肠才女的曲折一生,首届华语古典诗词赏析大奖赛获奖作品。

内容推荐

李黛所著的《断肠词中断肠人(南宋潮女朱淑真的绮丽人生)》中朱淑真的作品,无论是诗、是词,其艺术品位与水平、价值,都堪称上乘。构思的精巧如《断肠谜》,行文的婉约如《减字花木兰·春怨》,斟酌的深沉如《清平乐》,意境的绝妙如《江城子·赏春》,立意的诙谐如《圈儿词》,李黛都在《断肠词中断肠人(南宋潮女朱淑真的绮丽人生)》中有逐一点评。

目录

第一卷 少女怀春金风玉露一相逢

 一 神秘出身多迷离

 二 少女情怀总是诗(1)

 三 少女情怀总是诗(2)

 四 未知心事属他谁(1)

 五 未知心事属他谁(2)

 六 金风玉露一相逢(1)

 七 金风玉露一相逢(2)

 八 苦无佳句寄相思(1)

 九 苦无佳句寄相思(2)

 十 携手藕花湖上路(1)

 十一 携手藕花湖上路(2)

 十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1)

 十三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2)

第二卷 幽怨新妇相思欲寄无从寄

 一 相思欲寄无从寄(1)

 二 相思欲寄无从寄(2)

 三 鸥鹭鸳鸯作一池(1)

 四 鸥鹭鸳鸯作一池(2)

 五 剔尽孤灯梦不成(1)

 六 剔尽孤灯梦不成(2)

 七 千里相思一撇消(1)

 八 千里相思一撇消(2)

 九 凤帏寂寞无人伴(1)

 十 凤帏寂寞无人伴(2)

 十一 断肠芳草远(1)

 十二 断肠芳草远(2)

第三卷 心如尘灰颜色如花命如叶

 一 深院重关春寂寂(1)

 二 深院重关春寂寂(2)

 三 欲寄相思满纸愁(1)

 四 欲寄相思满纸愁(2)

 五 旧事惊心忆梦中(1)

 六 旧事惊心忆梦中(2)

 七 展转衾稠空懊恼(1)

 八 展转衾稠空懊恼(2)

 九 自古男子多薄幸(1)

 十 自古男子多薄幸(2)

 十一 颜色如花命如叶(1)

 十二 颜色如花命如叶(2)

第四卷 知音难觅弦断有谁听

 一 才情高绝,身后空留骂名

 二 才女知音,名留千古

 三 断肠才女是如何炼成的

 四 孤高烈女心,千古叛逆第一人

 五 谁逼死了“断肠才女”朱淑真

后记

附一 :朱淑真生平大事记

附二 :朱淑真诗词精选

试读章节

一 神秘出身多迷离

朱淑真,一代绝世才女,美若荚蕖,灿如烟霞,身世却又迷离莫测。

与李清照的显赫门第相比,朱淑真的出身显得那样的单薄,因后世流传的资料均语焉不详,甚至于连她是出生在南宋还是北宋,都有不同的版本。

一说她是北宋人,大概是根据《蕙风词话》中称:“淑真与曾布妻魏氏为词友。”而魏夫人乃北宋人,那朱淑真当然也是北宋人。这魏夫人何许人也?其实这位大名鼎鼎的魏夫人便是曾布之妻,而曾布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南丰先生”曾巩之弟。魏夫人是宋代成就卓著的女词人,被朱熹赞为能与李清照齐名的女才子,也是文学家魏泰的姐姐,她生于1040—1103年间,若她和淑真是词友,那淑真倒真可能是北宋人。

但这种说法似乎也有待商榷,查看她的诗作,发现她时常有引用前人诗句的习惯,在她的诗作中曾多次引用苏轼、秦观的诗句,而且她在《纳凉桂堂》中写道:“微凉待月画楼西,风递荷香拂面吹。先自桂堂无暑气,那堪人唱雪堂词。”诗中的“雪堂”便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的住所,可见朱淑真对苏词的喜爱,也经常吟诵。这至少说明她出生年月是晚于这两位词人的。还有她的诗词中,写的内容大多是靖康之难后的临安(杭州)之景,丝毫未提及靖康之难等国家大事。当我查阅学者黄嫣梨所写的《朱淑真研究》及许多典籍,多方考证,才开始断定她是南宋人。大致生于1130—1175年间。

而关于她的出生地也有多个版本,纪晓岚编著的《四库全书》中称她是“浙中海宁人”,另一说她是“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今安徽歙县),相传为朱熹侄女,但这也只是传说,没有任何根据。据说朱淑真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她年少时极聪慧,自小便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其擅长诗词,素有才女之称。

最早记录朱淑真诗词的史料是南宋魏仲恭的《断肠诗集序》,而里面的记述也是极其简略。

其序中云:“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命薄,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

从序中说明,可以断定朱淑真死因乃非正常死亡,所以最后连可以凭吊之青冢都不曾有。那时的亲情怎敌得过封建世俗的压力,女词人辛苦半生的诗词因有太多‘不贞不洁”的证据,也被父母一气之下“一火焚之”。父母的愤怒差点就扼杀了这朵南宋诗词奇葩,若是知道千年后,竟有诸多的文人雅士依然在凭吊哀恸这位绝世才女,他们或许会手下留情吧?

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中也有这位才女的相关记载:“宋朱淑真,钱塘人,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而此中的“嫁市井民家”和魏仲恭写的一致,但仔细揣度,却并不合情理。

想那朱家也是仕宦人家,书香门第,怎可能将诗才横溢的千金嫁予普通的“市井民家”,至少也要是门当户对的官宦世族,或殷实人家。

而更为有趣的是,田汝成之子田艺衡在《古今诗史》中沿用了父亲的说法,而在《纪略》中却记载:“淑真,浙中海宁人,文公女也。”两父子关于淑真的住地,其考证都有如此大的差异,那流传于坊间的种种版本就更难以让人信服了。史书上对于朱淑真的生平事迹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从浩若烟海的历史典籍及各家评说中,却可以窥其一二。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人,生活在浙江钱塘,殷实仕宦人家,家中有父母和兄嫂,朱家当时在钱塘一带虽称不上大富大贵之家,但也算是中等富裕人家。淑真虽比不上李清照,称不上豪门闺秀,但也是位姿色绝美,才色双全的千金小姐。朱淑真的父亲和兄长有的从商,有的从政,均是不俗之人,亦通晓诗文翰墨,所以朱淑真幼时耳濡目染,熟读经史诗书,且才思敏捷,十二三岁便能随口吟诗作文,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的才女。

据说,朱淑真少女时期率直可爱,且多情善感,十五六岁时,有一次在钱塘(杭州)某诗会上,认识了一位才华卓越的青年才俊,此人虽是不名一文的穷书生,但却通晓诗文音律,尤善吹箫。才子佳人,当场暗送秋波,俩人一见倾心,很快便花前月下,共游西湖,感情甚笃。可当时的世俗容不得这种不相称的自由恋爱;而且此人在朱府苦学三年,淑真陪其三年,他却未能考取半点功名,故事的结局由此定下悲凉的腔调,最终落得“一处相思,两地闲愁”。

后来朱淑真由父母一手包办,经媒妁穿针引线,嫁给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地方俗吏。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两路人,此人只知追名逐利,不懂情调,更是不解淑真才女的万千柔情,再加上其夫婿常混迹于青楼风月场中,最后竟然娶一烟花女子为侍妾,还携妾远仕,只留淑真独守空帏。朱淑真苦闷难耐,最后这段不幸的婚姻终于走向决裂。

一向率性而为,敢爱敢恨的朱淑真以惊人之举休夫归家,结束了这段不幸的婚姻。朱淑真的“惊人之举”让父母愤怒不已。而此时的朱淑真却早已抛开世俗礼教,并开始与初恋情人偷偷幽会,后来她与情人的关系被父母与外人察觉,人言可畏,情人不忍受辱,含恨离去。而朱淑真在失去至爱情人后便郁郁寡欢,最后终于至西湖桥畔,抱恨赴水而死,而她多年来写就的几百首诗词亦被父母一火焚之,为后人留下了千古遗憾。

自闺阁中流传于坊间的诗词甚多,对于这些通俗易懂、浪漫缠绵、朗朗上口的词句,老百姓们很是喜爱,暗暗相传。但当时并未受到高傲文人的足够重视,很多人只对她离奇的身世和曲折的爱情感兴趣。朱淑真很快成为一些好事者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她的诗词亦于旅店茶肆间广为传诵,因其清新婉丽,蓄思含情,后被南宋宛陵小吏魏仲恭无意间得之,喜爱不已,并与吴中士大夫们花费几年时间收集整理,命名为《断肠集》。

其在序中云:“予是以叹息之不足,援笔而书之,聊以慰其芳魂于九泉寂寞之滨,未为不遇也。如其叙述始末,自有临安王唐佐为之传,姑书其大概为别引云,乃名其诗为《断肠集》。”P2-4

序言

似曾相识燕归来

——评李黛的新著《断肠词中断肠人》

汪森雷

爱情是文艺创作永叵的主题。

这一普世价值观已经被全人类所承认并接受。

但是,在地球上某些角落里,总有那么一些人想颠覆这一真理。他们甚至不惜抬出裴多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著名诗句作幌子,以售其奸,试图证明自己的“主旋律”更永恒。

显然,真理的捍卫与传承,是由世世代代无数位良知文学家用心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南宋著名女诗词家朱淑真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在她生活的那个年代,“主旋律”文艺作品的主题显而易见,那就是宣传忠君思想,为皇帝的“伟大、光荣、政绩”歌功颂德,竭智尽忠,行拍马溜须之能事。而检验这些文艺作品的基本原则,便是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价值观。

对于很多当代中国人而言,朱淑真其人其事远不如肯德基或是三聚氰氨奶粉那样耳熟能详。所以,很感激李黛,她为久违中国古典文学的国人送来了一股清新而绵远的暖风。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当代中国人虽然不知朱淑真其人其事,但她的很多名句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眼春光色色新,花红柳绿总关情”、“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等等,虽不敢说妇孺皆知,但也称得上家喻户晓的。这些真挚、浪漫、缠绵的诗词,千余年来倾倒的不仅仅是多情文人,也倾倒了无数市井小民、贩夫走卒,甚至也倾倒了那些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文官武将、无耻政客,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人,也有爱的渴望与需求。

但是朱淑真的一生,却是坎坷的一生、抗争的一生、悲痛的一生。

李黛将其一生归结为“自古红颜多薄命”。

这是其然。

至于其所以然,李黛在书中也阐述剖析得十分明白细致,只不过没有以一言而蔽之。

我在这里越俎代庖,替李黛画龙点睛:朱淑真的悲剧原因在于她追求并坚守了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爱情与自由!而这些,与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明显是格格不人、大逆不道的。她的价值观、她的言论与作品、她的举止行为,一切的一切,除了招惹众叛亲离、全国上下的一片口诛笔伐外,实在难以得到多少同情与支持。这种对世俗社会的叛逆,注定了朱淑真的悲剧结果。

但朱淑真是无罪的!她挚爱厮守了三年的“萧郎”,愿意终生爱他、嫁给他,执子之手,白头偕老!何罪之有?当父母强制她嫁给“鸡头肉”小官吏之后,终因话不投机,“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主动“休夫”归宁娘家,何罪之有?

这些在当今看来完全正当、完全正常的人生权益,在当时却是匪夷所思、大逆不道之举。一个良家女子,如何可以私自恋爱、私自嫁人?更不用说嫁人之后胆敢“休夫”了!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如帚箕,只是一件不值钱的商品,只有男人休妻的权,哪有妻子‘休夫’的份?一旦这些基本原则被打破,革命者自然被视为罪大恶极、天诛地灭。

朱淑真不幸正是这样一位革命者。

朱淑真也是无辜的。她的作品,无论是诗、是词,其艺术品位与水平、价值,都堪称上乘。构思的精巧如《断肠谜》,行文的婉约如《减字花木兰·春怨》,斟酌的深沉如《清平乐》,意境的绝妙如《江城子·赏春》,立意的诙谐如《圈儿词》,李黛都在书稿中有逐一点评,恕不赘述。

据她的考证,即使是与朱淑真同时代,赏识其“才色清丽,罕有比者”的文学大家、社会名流就有许多。至于朱淑真身后,更是粉丝无数,崇拜者、研究者络绎不绝。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诗人,因情而作,因作而亡。她在杭州西湖投水自戕后,亲生父母竟将她留存娘家的诗词手稿尽数付之一炬。幸好坊间已有她的些许诗词的手抄本在暗中流传,这才让我们这些后人有幸拜读这些佳作并且知道了朱淑真。

我有时常想:倘若朱淑真的父母能预见女儿的传世之作能如此走红,他们还舍得将她的手稿悉数焚尽么?我的答案是很悲观的:朱家父母会倾其全力收缴民间的手抄本,全部投人火堆,绝不让其中一句一字流传后世!理由也很简单:这些宣传自由恋爱、宣传爱情至上的诗词均属伤风败俗的黄色非法刊物,不仅辱没家门,而且流传出去更会有伤风化、污染莺歌燕舞的清平社会!

不要苛求苛责朱家父母。在芸芸众生中,能够窥破生命真谛、引领历史潮流的先驱先觉者毕竟少之又少!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古今以来有几人?自然科学界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属不易。偏偏朱淑真身列先驱先觉者之列,幸哉?悲哉?见仁见智,留待众人评说吧!

历朝历代的权势者与他们的鹰犬走卒,对待历史有着自己的独特解读。比如秦始皇,定名始皇帝,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万岁万岁万万岁。即使退一万步,自己升天了,大秦的江山也还会延续万年万万年,所以皇帝自朕起始,一代一代计算下去。只可惜这些只是权势者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众所周知,秦氏皇权只勉强支撑了两世便轰然垮塌。

那么,在数以百万年、千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究竟什么才是永叵的呢?显然不是短命的转瞬即逝的朝代更迭,与人类俱来并随之而去的只有爱情,而且也只能是爱情!

曾经不止一个女孩问过我:爱情是什么?问得多了,我不得不认真思想一番。最后我告诉她们:互相喜欢叫两情相悦,以延续人类的生命本能为基础的两情相悦就是爱情。

我知道这样的诠释不很完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爱情是全人类的追求,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阶层、不分信仰!几乎所有的人都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承认:只有爱情以及随此伴生的家庭,才是人生的最终归宿。

问题正是出在这里:同样承认爱情与家庭是人生的归宿,男人和女人却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

除却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因素,我觉得更主要的也和男女的生理因素有关。女人像港湾,而且是一座只能容纳一艘船的专用码头。她希望自己心仪的男人永驻港湾,天荒地老,直到海枯石烂。这是她的幸福也是她的满足。但倘若进港的不是自己喜欢的那艘船,或者自己心仪的那艘船突然离去,都将是她难以承受的不幸与灾难。

女人是不动产,男人却是不安分的动产。由于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很少有几个男人是心如死灰的趸船,更多的是喜欢扬帆远航的海轮,除非在风暴中倾覆,无论满载而归还是铩羽而归,爱情的港湾都是他们的终极地。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归帆进错了港口的事也常有发生。

但正因为如此,世上的爱情才不是那么千篇一律,才会这样精彩纷呈,给文艺家们留下了太多的想象与挥洒自如的创作空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历朝历代的“主旋律”犹如落花一般,被历史无情地抛入了垃圾堆。而历久弥新的爱情,却似曾经相识的春燕,在一代又一代的男女中演绎着精彩与烂漫。

在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女作者、女作家中,李黛是特殊的、极富才华的一位。相比较而言,她喜欢国学,对易经、道教、武术、中医都有涉猎与研究,有些心得体会之精湛与深邃,是让我大为吃惊的。当然,最见长的,还是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与钻研。就连她QQ的着装,都是一袭飘逸的西汉仕女裙。她是苏东坡的同乡。她的故乡四川眉山不仅出才子,而且也出才女,还是才貌双全的才女!我只祝愿李黛的这本新著《断肠词中断肠人》能像作者一样,以其卓绝的才貌获得读者的热爱!

后记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写罢朱淑真,我不得不掩卷痛呼,此女真乃断肠人也。

只可惜她是一朵静好的花,却未遇到一个真正的惜花人,最后空余怅惘,而存留于世间的仅余下那些断肠之声,真是呜呼,痛哉。

遗憾的是或许朱淑真留下的只是她平生所创的一小部分。但无论多么遗憾,这都成了文坛的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虽然是“百不一存”的遗产,但这些诗词依然有种撕人心肺,摧人肝肠的力量。

反复读之,犹感觉余音绕梁,久久不绝。这些诗词里仿佛驻着一个悲痛的灵魂,它似乎是有生命的,而这生命是真挚的,惟有真心发出的断肠之音,才会触及人的魂灵。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诗词里留驻着朱淑真久久未散的芳魂,一个对世间,对爱不甘心的女子,唯一可以向世人表达的,就只有这些诗词。可是当她去世后,却被她狠心的父母将其一火焚之,这也许是她死不瞑目的原因吧?

不必掩饰,读朱淑真让我很心伤,心痛。

这段写她的日子,周围的一切好像都隐去了,光线黯然。我仿佛重又跌回了多年前的多愁善感中。这是我读任何人都没有的心痛感,无论是读林徽音的《一片阳光》,还是读戴望舒的《雨巷》。

她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人,纳兰容若。

容若的《饮水词》我也是反反复复地读过,心里总是拂过一丝凉意。

两人的诗词都有着南唐后主的悲凉与哀痛。读他们的诗时,心里总有种被揪痛的感觉。总想起那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几许的悲凉与心酸,拂过心尖。还有那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几多的无奈与怅惘,总是让人心碎,却能产生奇妙的共鸣。

这种诗词我是不敢久读的,否则很容易沉溺于其中的幽怨中,看灰了整个世间。而我,幸运的是,身边总是一片明艳的静好。这种静好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看淡了世间的纷扰后,我对自己的奖赏。生活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人明艳的灿烂,能给自己快乐的,惟有自己释怀的心而已。

这就如后来蔡文姬在面对无奈嗜杂的生活时,变得圆融一般。

太过尖锐的心总会刺伤生活,也会不小心刺伤自己。

我疼惜朱淑真的悲苦际遇,也钦佩她在生命中不屈的挣扎,但她最终逃脱了世俗吗?

她最终被世俗的渔网套住了,她的投湖自尽便是自投罗网,她中了封建礼教的圈套。

若让我重新安排她的结局,我一定会让她好好地活在世上,活得明艳照人,袅娜多姿。活给那些虚伪的卫道者们看,小女子虽弱,但有傲然于世的洒脱风骨。可依朱淑真的孤高品性,她能活下去么?不——她肯定不能。这只是我的奢望而已。

也许有人会笑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这只是我的真实感受而已,我不想掩饰任何一个掠过心头的想法。我是绝不喜欢见到一个旷世才女如此悲凉的结局。就当我固执地一厢情愿吧,给她一个完美的结局,哪怕那个结局可能带给她更多的苦痛。即便她还要继续守在西楼上,守着更多失眠相思的日子苦悲,我依然想看她坚强地活着。

像李清照一般,她是一个真实的诗人。她不厌世,勇敢不屈地面对悲苦的人生,让人倾羡。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断肠的芳草,即使是在远方,她巴心巴肝地望着,也是一种安慰吧。我固执地这样想,对于朱淑真,这是我最后的企望而已。

这本书,我只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她,喜欢她,至于是否如愿以偿,就留待读者评说吧。

书评(媒体评论)

近千年来,一直打动万千少男少女们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爱情绝唱,一直以来被后人归于欧阳修的笔下,事实上,这一清丽浪漫的佳句确实出自朱淑真的笔端。——历史文化悬案

有些人具有丰富的爱隋的品质,却不一定经历丰富的爱情事件。朱淑真的悲剧或许是她过分陷于自我所营造的情爱的氛围中不能自拔。才女的婚姻大多不幸,这自不必说。即使放在今天的社会,才貌双全的女子其实很难拥有完满的恋爱,而往往是她们悲剧的性格注定了悲剧的命运。——慧心居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断肠词中断肠人(南宋潮女朱淑真的绮丽人生)/新古典浪漫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20928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