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古典针灸学大纲(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新古典针灸学大纲》是黄龙祥先生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宗旨辛劳探索的心血结晶,不仅挖掘出了古典针灸中隐而不彰的诊疗规律,为现代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助力,而且揭示了更具普适意义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底层逻辑,发现了中西医双方在各自视角内都不曾捕捉到的事实和规律,明晰了古典针灸和现代医学都没有看到的盲区和误区,彰显了中医针灸的伟大价值,呼唤中国人、中医人要对未来医学的创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针灸理论研究;针灸学术史研究;针灸文献研究。
代表作:《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中国针灸史图鉴》《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中国针灸四大通鉴》《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等,曾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出版物(图书)贡献奖、“三个一百”科技原创图书奖,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日文出版。
目录
绪篇 古典针灸学概要——来路
第1节 气血为基
在天曰阴阳,在人曰血气。古典针灸学的逻辑起点以血气为本。
脉为血气之府,诊脉之盛衰以知气血虚实有余不足。
血气出入之会处为俞穴。
脉有俞,脏有俞,四海有俞,气街有俞,俞有上下标本,标本相应,皆脉气所发;脉之大者曰经脉,以示人体上下表里关联之常规,是谓“经脉学说”。
脉有经纪,筋有结络,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经筋行处以经脉为纪。
论血气的周而复始之循行规律为营卫学说。
论血气的生成及运化为三焦学说。
论血气失衡为病因病机学说。
调血气令和为治疗总则。
第2节 气血之俞
一、类别·结构·状态
刺灸处据其有无固定的部位和名称分为两大类日“经俞”和“奇俞”。
刺灸处据其形态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气血出入之会,日俞、曰穴、曰原、曰募;一为气血运行之道,曰脉、曰经隧、曰分间、曰肓膜。
经俞有四,曰脉俞、气穴、骨空、募俞。
俞穴的结构特征有三:虚空之所、脉动之处;脉络出入之会;外“关”内“机”的立体结构。
俞穴有“动”“常”两态。
二、经俞大穴
气血大会处曰大俞。
四海之俞乃气血之源为大俞。
俞、募、原、合,为脏腑之要俞。
五脏之俞上出于背腹俞募,下出四末之原;六腑之俞上出于背腹俞募,下出于肘膝之合也。经脉要俞在四末之五输。
常用诊脉处为脉之要俞。
三、奇俞知要
奇俞主要包括“病所”“病应”两大类。
脉之奇俞在盛脉、结络处,曰血络、曰结络、曰血脉。
筋之奇俞在筋急、结筋处,候病所在为俞。
……
第1篇 提问与解题——路基
第2篇 规律与原理——导航
第3篇 作用与应用——路界
第4篇 循理以解惑——试驾
第5篇 承接与连通——超越
卷终语 大道至简
附 全书结语总览
后记 古道新迹
基本及参考书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古典针灸学大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龙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7339704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32
出版时间 2022-12-01
首版时间 2022-12-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772
CIP核字 2022201226
中图分类号 R245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2
2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