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闪亮的名字(灿若星辰浙大人之奋斗篇)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对浙江大学部分曾获省级以上劳模和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先进老师进行全方位素描,通过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展现浙大人求是创新、爱国奋斗的精神;感受榜样的力量,体会这些闪亮名字的高尚情操。这些最新采写的内容是以往有关浙大的书籍中所没有的,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浙大的了解。
目录
玉汝于成,核农之子——访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陈子元
心中少年依然在——访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汪桶生
“小经验”发挥大作用——访1979年“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高静之
从“两弹一星”的幕后英雄到百年学府的辛勤园丁——访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唐孝威
“这辈子在激情和努力奋斗中度过,真是值了”——访1982年“浙江省劳动模范”、198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郑小明
数学天地闻斯雷——访1985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王斯雷
手术台上的“老匠人”——访1985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孙进
做好教学这件“大事”——访1986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余象煜
“农”情岁月难忘怀——访198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夏英武
“福尔摩斯”老教授——访1987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徐英含
与蜂语者乐——访1989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何俊华
于无路处开路——访1990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叶关荣
人生四字:勤奋豁达——访1993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陈小亚
蜜蜂精神的践行者——访199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陈盛禄
为学校科研发展铺路搭桥——访199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胡建雄
为学生洗烧瓶的院士——访1995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沈之荃
做中国眼科的领跑人——访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姚克
甘做脱贫致富路上的铺路石——访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江家余
“80”后教授的三重身份——访1998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顾伟康
致力研究数的学科——访199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林正炎
挑战肝移植世界难题——访1999年“浙江省劳动模范”、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郑树森
奋斗的人生结出灿烂的果实——访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卫
在ICU与时间竞速的“跑者”——访200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方强
改革创新,他一直在路上——访200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俞庆森
医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希望——访200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黄河
像煤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访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岑可法
“这辈子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儿”——访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金建祥
为生命多开一扇窗——访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彭淑牖
“娜”样的精彩——访2012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获得者杨小娜
把“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访201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朱利中
“生命不能等待”——访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金静芬
用行政法眼看世界——访2015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郑春燕
一心一意为了“心”希望——访2016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王建安
为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访2016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者苏德矿
大学老师的快乐会一直伴我到老——访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杨德仁
一个人,长入了泰顺群山中——访2016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汪自强
勇攀眼科领域高峰——访2017年“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获得者姚玉峰
从实验员到机器人学科带头人——访2017年“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熊蓉
第二故乡上的科技新奇迹——访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武建伟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土壤中铸魂育人——访2019年“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获得者王玉芬
与“煤”为伍,乐在其中——访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高翔
附录:其他获奖人简介
后记
序言
创新最可贵,劳动最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
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
力量。希望我国广大劳动群众以劳动模范为榜样,爱岗敬
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
劳动者之歌。
而本书所记载的,正是这样一群浙大人:
他们是国家高精尖技术发展的引领者;他们是耄耋之
年仍然坚持坐诊、亲自为患者做手术的老专家;他们是为
美丽中国建设而终生奋斗的科学家;他们是一门心思上好
课、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先生”;他们是扎根山区、用科
技带农致富的“财神爷”……
这就是他们。或许你并不熟悉他们的名字,或许你不
曾在各类热搜榜上见过他们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
名字闪闪发光,并不妨碍他们拥有“闪亮的名字”。正因
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美好。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国
上下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特意选择
了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为代表的部分省部级以上个人
荣誉称号获得者,组织采访团队,记录和再现他们的奋斗
故事,希望借此彰显一代又一代浙大人怀揣报国理想、用
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
而努力拼搏的精神。
铸魂育人守初心,争锋一流担使命。
请记住这些“闪亮的名字”吧!让我们以他们为荣耀
,为榜样,为前进的动力,在新时代,书写新的辉煌!
编者
2019年9月
导语
本书选择了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为代表的部分省部级以上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组织采访团队,记录和再现他们的奋斗故事,希望借此彰显一代又一代浙大人怀揣报国理想、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努力拼搏的精神。
后记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本书是不同时期浙大“教师劳动者”的故事集。一段
段文字所记载的是奖状与荣誉背后的艰辛付出,所呈现的
是求是创新精神的努力实践,所抒发的是我们对“他们”
的无上敬仰。
犹记策划之初,我们很想把省级以上劳动模范等先进
人物一举“收入囊中”,但可惜的是,有多位老师因身体
不适等原因不便接受采访。同时,由于时间和资料搜集条
件所限,部分老师的信息可能不全,这些都给本书留下了
遗珠之憾。或许可以期待,今后通过其他形式或渠道对这
些老师进行采访报道,以补今日之憾。
衷心感谢校领导对于本书出版的关心指导、感谢各相
关单位的倾情付出、感谢宣传部采访团队各位老师的辛勤
工作。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对于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编者
2019年9月
精彩页
仲夏时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偏东北位置上的一处独立建筑,砖红窗明,格外漂亮。“核农所”,楼前石上的三个红色大字标明了它的身份。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的杭州华家池畔,其前身是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2018年年底,恰值芳华60载,在紫金港校区西区落成、启用了核农所新大楼。
“没关系,没关系,我过来。”对于记者的劳模人物专访之约,创所人、如今95岁高龄家住华家池校区的陈子元先生慨然应允,并把见面地点就记者的方便定在了核农所新址。新大楼一楼有一间陈先生新的办公室,木柜里存放着一批珍贵的资料。就着老照片,他讲起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在中国核农学领域创造的多个第一,诠释了他作为一名“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当之无愧的光荣:
组织创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
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咨询委员会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
“今年我95岁了。从事核农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至今,以身许农成了我一辈子的事。”陈先生深情地说,回顾自己的科学生涯,真正取得成绩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后。而任何成绩都是党和人民培养、时代造就、集体奋斗的结果,“新中国核农学的兴盛发展,映射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壮丽图景。我为自己作为一名参与者而感到无比欣慰。”
“新中国成立时,我刚好升任讲师走上讲坛”
陈子元1924年10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鄞县(今鄞州区),父亲是一位爱国实业家。1941年,他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并提前一年毕业。毕业后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担任化学技师,成为“我国第一位从事无土栽培的科技人员”。后来农场停业,他返回大夏大学任教。
“1949年9月,新中国宣告成立前夕,我刚好升任化学系讲师,正式走上讲坛。”陈子元说。1951年,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等合并组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一年后,他调离华东师大,任苏州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化学教研组组长、副教授。
1953年8月,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并人浙江农学院。尽管也可以选择回上海工作,但师生情和事业心促使陈子元南下杭州,赴任浙江农学院化学教研组主任、副教授:“苏南蚕专大部分师生到了浙江农学院,师生们都希望我也去。浙江大学的地位也是要考虑的,浙江农学院刚从浙大分出来,它的蚕科实力全国第一,比一般大学要好。”
争当先进科学家,一次改变命运的学习
移师浙江农学院,陈子元认真地向老教师们请教,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把自己的化学专长与农业科学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凭借教材、教具创新成果,他荣获了1955年浙江省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56年2月,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浙江农学院第一个人党的高级知识分子。从此,他的人生志向更加明确:争当一名先进科学家。而1958年的一个特殊使命,给了他梦想成真的机会。
这年秋天,正在金华“下乡”的陈子元,被省委一纸调令紧急召回学校,派他带队去上海参加一次非同寻常的学习。
19世纪末,人类进入原子时代。随之降临的核能,既有毁灭性的威力,也可以“和平地”应用于核电、医学、农业等领域。1956年,在我国制定的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中,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并位居首位。
当时,原子能和平利用,中国学习苏联。按照中苏协定,1958年11月,继在北京举办首展之后,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展览会赴上海再展。同时,首次安排多名院士在内的16位苏联专家进行讲学,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专家讲习班”。中央非常重视这次高规格的“上海讲习班”,从全国各地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学习。
浙江学员20多人,来自4所学校,被分配在10个专业组进行学习培训。陈子元参加“同位素在农业上应用组”并担任组长。通过学习和训练,他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核素与核辐射技术在育种、栽培、植保、土壤、肥料、化学等方面的应用思路及方法。
为了“边学边干”迅速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研究,广泛为生产实际服务,当年12月,他受命组建了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这是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院长金孟加兼任主任,陈子元担任副主任,主持工作。
“就这样,我从化学研究转向了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与核农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往昔,他颇为感慨。
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闪亮的名字(灿若星辰浙大人之奋斗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应飚//包迪鸿//楼成礼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95881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86
CIP核字 2019205369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62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