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震中行--四川灾区的那些人和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报刊上发表的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的文章一个集合,是关于作者在地震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一个小结。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30万字。上篇是《生命的敬礼》,有“我的北川兄弟”、“坚强的都江堰”“青川依然挺立”“绵竹灾区的那些人和事”““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等22篇文章。中篇是《人民的力量》,有“在河心岛的日子”“省领导的关怀”“出自帐篷的震情词”“悠悠帐篷情”“夜宿青川”“余震‘集中区’的神奇”“地震震出‘青川大佛’”“住过渡房的父老乡亲”等22篇文章。下篇是《行进的思考》,有“震灾考量民族素质”“总书记和总理的深情握手”“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难点”“攻克唐家山堰塞湖的启示”“重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设新汶川需要新理念”“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放首位”“用发展的眼光透视抗震救灾工作”等20篇文章。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用记者和学者的双重眼光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集思想性、史料性、学术性和生动性一体,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进一步拓展。

本书把生命至上、民生第一贯穿始终,把乐观自信、豁达包容作为主线,让我们在灾难中看到了崛起的希望,在废墟上看到了不屈的脊梁和不垮的意志,充分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从“坚强的都江堰”、“青川依然挺立”,到“新年来自燕子村的喜讯”;从“老谢,您在哪里”、“我的北川兄弟”,到“四川人敢与地震‘雄起’”等,我们都可以读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作者在灾区见到的真人真事,经常撞击着他的心灵和情弦,逼迫他记载下来存入史册。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哪天发生了多大余震,哪天出现了什么事情,哪天做出了什么决定,哪些人干了什么工作等,资料翔实真实,很有参考和保留价值。从“北川,今天是你五岁生日”、“成都,请说出您的力量”,到“从灾区走向奥运开幕式”、“百日攻坚,四川在废墟站起”;从 “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难点”、“攻克唐家山堰塞湖的启示”,到“建设新汶川需要新理念”、“在重建家园中推进 ‘高地’建设”;从“震灾考量民族素质”,到“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椭圆理论’”等,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读来深受启发。

本书中的60多篇文章,没有矫情,没有作派,也没有华丽词藻,文字清新流畅,朴实自然。书中所附灾区的大量照片,给人以视角和心灵上的强烈冲击。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的题词“灾区一页,爱心千般”和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的序,为此书增色不少。我们在书里看到,地震灾区那些平凡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都变得非常伟大,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小事情在特殊时期反而成为重大事件。作者特别关注最底层受灾群众,渴望走进他们精神的最深处。从“绵竹灾区的那些人和事”、“‘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住过渡房的父老乡亲”到“‘余震中心’的感悟多”、“建住房,发棉衣,确保灾区群众过冬”、“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放首位”等,我们都能看到生动、深刻、精彩的人性描述。尤其是从“出自帐篷的震情词”和一些幸存者的口述中,我们更加体味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友情的珍贵。

目录

上篇 生命的敬礼

导读:历史的记忆/00l

我的北川兄弟/002

坚强的都江堰/004

青川依然挺立/006

四川人敢与地震“雄起”/008

老谢,您在哪里?/010

绵竹灾区的那些人和事/011

“亡命”记者杨卫华/014

“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017

马公乡的窝钳沟太惨了/020

地震幸存者说“太幸运了!”/021

“白求恩”重现灾区/023

感谢最可爱的人,解放军/025

“余震中心”的感晤多/027

身居危楼算“震速”/029

去震中汶川度假如何?/030

目睹对口援建者的风采/033

北川,今天是你5岁生日/035

北京,始终聚焦灾区/037

送战友,泪雨交加/039

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041

成都,请说出您的力量/045

中篇 人民的力量

导读:震不垮的广元人/051

在河心岛的日子/052

省领导的亲切关怀/054

出自帐篷的震情词/060

工作组组长的广元行/064

悠悠帐篷情/069

夜宿青川/071

雄关作证/073

余震“集中区”的神奇/076

地震震出“青川大佛”/079

那些住过渡房的父老乡亲/081

探望受伤的鼓城山/083

我向青联委员报告/086

从灾区走向奥运会开幕式/087

救灾与奥运同时推进/090

论四川移民文化/091

中秋节的祝福/095

《前方后方》的故事/097

增爱,来自东方的温暖/099

百日攻坚,四川在废墟站起——汶川大地震100天纪念/103

新年来自燕子村的喜讯/109

跨越灾难,走向未来——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111

下篇 行进的思考

导读:巨灾启示未来/117

震灾考量民族素质/118

总书记和总理的深情握手/119

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难点/12l

攻克唐家山堰塞湖的启示/132

灾后重建应发挥市场作用/141

建设新汶川,需要新理念/142

用好“政策”这个最大资源/147

“要让挂职干部有职有权有活干”——对话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150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放首位——央视新闻频道直播专访实录/152

建住房,发棉衣,确保灾区群众过冬——央视经济频道《坚定信心促发展》专访实录/15s

重建机遇:灾后成都发展新格局/158

彭州市灾后科学重建做法/165

大地震可能带来总部经济大发展/175

四川生态建设的“抛物线模型”/18l

川粤港澳合作的“金钥匙”模式/189

在重建家园中推进“高地”建设/199

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椭圆理论”/202

抗击危机的“机动帆船”理论/207

把握金融危机“六大定律”/213

用发展的眼光透视抗震救灾工作——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驻广元工作组总结(摘录)/216

后记/226

试读章节

“余震中心”的感悟多

在人一生中,能体验如此高强度和高密度的长时间连续地震,恐怕十分少见。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今生不可能再有。因此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尽管我们不希望大地震发生,但有这样的经历也是难得的考验和珍贵的反省机会。在实践中学习,从灾难中感悟,是成长进步的重要方法。地震后我被派到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广元工作组,两月来几乎每天都能感受余震的骚扰,由此观察世态,体味人生,深感人类之聪慧,自然之敬畏。

据专家说,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的余震中心主要在广元青川。因为到目前为止,震中在青川的4级以上地震已有60多次,并且还有增加之势。最大余震6.4级也在青川,两个月后的7月24日凌晨又发生了5.6级余震,刚才又发生6.0级地震。有时候,广元一天就有几十次地震!今天4级以上的余震就是5次了,不知晚上还有多少。可以说,青川是余震最多最大的极重灾区。在震中体验地震,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这里的群众有“跳”地震和“摇”地震两种说法。跳,是在震中的感觉,地震时人体是上下垂直运动的,好像小孩玩气垫;摇,是在震沿的感觉,地震时人体是左右水平运动的,好像坐车被拉走一样。我在成都的感觉就是摇地震,住在高楼里总是摇摇晃晃的,桌上的东西很容易荡下来。而在广元,地震时总有往上冲的感觉。毫无疑问,这实际上是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造成的差异。

可能是由于生存的欲望,在余震中心的人特别关心地震知识的学习。据说今年灾区考生报大学地震专业的很多。在街上和路边的帐篷里随时可见地震知识的书,老人和小孩都在认真钻研。有次我在青川余震最多的姚渡镇,就是陕西宁强县与青川县交接的地方,遇上一群小孩,问他们怕不怕地震,都说不怕了,习惯了。正说着地下就剧烈抖动了几下。有个小孩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叔叔,这只有4.2级”。回来一查是4.3级,我大为惊讶。简直就是张衡的地震仪!在广元的许多县区,老百姓搭建的过渡住房与日本的地震房差不多,抗震原理一样,只是建材差一点儿,但便宜得多。不仅如此,当地人还能查看地质灾害,自己排除堰塞湖。群众真伟大。

大地震使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感到活着就了不起了,生死实际只有一步之遥。因此他们更加团结友爱,更加包容和谐,更加知恩图报。我在灾区看到四处都是感恩的标语牌和横幅。记忆最深的是青川马鹿乡,几个小孩不管刮风下雨,都在公路边举着感恩的牌子,让行人落泪。中央电视台专门采访和报道了他们,小孩子说我们已一无所有,只有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知道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他们!受灾群众也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同吃同住,亲如一家。我有时候分不清他们各自属于哪乡哪村哪社。我遇到好几位村民,他们家里都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但看不出还有什么悲伤,他们在劳着忙碌,在帮其他人建房。有一位跟我们好几天的警察,做事非常认真,闲聊才知他的妻子和小孩都在地震中遇难,我们却一点都不知道,他说要通过紧张劳动来忘记悲痛!

大地震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自我,理解了自然,增进了亲情友谊。地震之震,可能震出一个新四川;地震之痛,可能痛出一些新理念。我们要从精神家园建设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这也是辩证法。

(2008年7月24日下午于广元多次余震中。原载《四川经济日报》2008年7月25日)

身居危楼算“震速”

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危楼,既指高楼,又指危房,我两者都有。在成都居家第27层,算是高楼。在灾区常住地震房,算是危楼。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对危楼体会特别深刻,感情特别深厚。

5月12目下午地震时,我在成都市的总府假日酒店正准备开会评审“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大楼突然剧烈摇晃,人群顿时一片慌乱。我高喊地震了,并协同保安人员指挥部分客人从三楼快速撤出。下到地面,看见宾馆大楼还在摆动,立即与家人和单位联系,电话都不通。焦急赶回单位,已是人走楼空,但意外地接到外地的领导和朋友打来的询问电话,感觉十分温暖,还特别向中央政策研究室王天增副主任汇报了当天的震情。晚上回到家里,推门即闻到一股浓郁的葡萄酒香味,原来我珍藏的一瓶红酒从书架上震落了下来,玻片满地,醇液四溢,痛心不已。随后几天,我先后到都江堰、北川等地进行救援,只见山崩地裂,满目废墟,危楼无数1

5月25日6.4级余震之时,我正在家里修改一部关于改革开放的电视政论片的文稿。高楼突然晃动起来,家具发出吱吱的声响,壁挂左右摆动。我给夫人打了个问候电话后,又投入文字世界之中。夫人冒着生命危险坐电梯上27楼要我马上躲避,但我还是坚持把稿子改完才走。因为我知道,高楼最安全,它的结构和质量与低层建筑完全不同。次日,我就随工作组进驻重灾区广元了。至今,百日已去,广元实际成了我办公和生活的第二区,每天与危楼相伴。

广元是余震中心。余震最多、最大、最久。全市遇难人员4830余人,城乡居民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43.76万户,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们在帐篷和宾馆交替住宿。由于宾馆也受过地震破坏,还来不及维修加固,因此要高度警惕,每天脑中绷着一根弦。一次,正与成都朋友通着电话,房子突然摇晃起来,我说地震了,问成都有震感没有,朋友说还没有,大约一分半钟后就说有了!我们由此算出了地震波从青川到成都的传播速度,大约3.4千米每秒,因为距离是300千米左右。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据说从2千米每秒到8千米每秒不等。它比光电速度30万千米每秒慢,但比空气中声速340米每秒快,这就给我们躲避地震留下了空间,这算是朋友通话的成果。利用时差躲避地震,日本有过成功实践。我们在灾区重点关注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民生问题,特别是钱粮救助及危房的鉴定、拆除,以及永久性住房的建设,要求住房“安全、经济、节省、适用”。有国家帮助,群众积极性很高,但建材十分紧张,价格也难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物资保障是一个重大课题。

几天前回到我成都的“危楼”,发现楼顶花园里草木葱郁,生长旺盛,活力无限。许多枯萎的花草又吐新枝,鲜花串串。特别是那两棵葡萄树,结满了透亮红润的果实,大概有近百斤,味道纯美甘甜,很是喜人。灾后复生,危楼盛景,人地和谐。这让我想起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大难之后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美好而坚强的一面。在这27层的危楼上,我和前奥运会冠军、现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朱玲及一批专家学者冒着余震的威胁,共同策划了《体育新视角丛书》,已出版12本,向北京奥运会献礼并深情纪念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所有同胞,引起热烈反响。我想,危楼在高,可开视野;危房在险,可强忧患。一个民族必须立足高远,自强不息,又居安思危,临危不惧,方可实现多难兴邦,真正强盛。

(2008年9月4日星期四于广元凤台。原载《四川经济日报》2008年9月5日)

P27-30

序言

拜读一个朋友的文字真是件有趣的事情。

这些文字让你看到了这个人的另外一个方面,或者说,文字更便于你进入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很多东西会被掩盖。因素当然很多:开会时被议程议题所限定,私下时礼貌自谦,饭局时讲段子与笑话,或者纵论天下奇闻,等等,等等。所以,一个人有些方面是关闭的,不对人开放的。但很奇妙的是,文字却会把人更有意思的行止,更多的精神性的东西显现出来。

所以有以上这些感慨,也是因为与后强兄的交往大多处于前述那么一种状态中。

他从前是教授,后来是有一定职级的行政干部。当我们同时兼作四川省青联有点超龄的副主席时,他比我显得更像青年,或者说其活跃的思想,开朗的笑容,对社交的热情更像一个青年。我们自然也时常见面,而说老实话,我的所知大概就是这些了。

当然,我还知道,这个人曾经是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学术贡献而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或者说对于他在物理化学方面的学问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并不懂得。

我也晓得,这个人后来又转而从政,在县、市一级政府任职,但在这个系统中,他又以怎样的表现得以步步上升,我同样并不清楚。但很多场合,他显然很得体地表现得就是个官员。

“5·12”以后,大家见面就少了。主要是他作召集人的聚会少了。原因当然是忙。在地震初期,救灾工作忙;一段时间后,恢复重建忙。有行政职务的人尤其要加倍地忙。所以,他告诉我地震后写了些文字,将要集结出版,希望我看看时,我并没有太积极反应。一来是在病中,二来是关于地震的文字已经看得太多了。同时也好奇,后强这位教授,这位干部是怎么度过他的“地震进行时”的?

于是,就有了些意外,好些文字,不是以一个负有领导职责的干部下去指导督促工作时所写。很意外他还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到灾区,去观察,像一个志愿者一样做些普通人常做的事情。那些日子,我也常去灾区,作为一个写作者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同身受,当然更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后强兄这么做是有意义的,而且也是我喜欢的。大地震之后,政府工作负担很重,干部们工作很辛苦忘我,但有些时候,也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就是干部的身份让他们介入的角度过份单一,从而自然带来些视野的局限。我想,如果与此同时,如果还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感受一番,工作起来,也许是另外一种境界吧。

当然,我也没有让干部一直都作普通人的意思,因为那也是一种社会的失序了。而后强兄也没有止乎于此,于是,文字很快就转入了与他身份相符的工作,工作中的感受与思考,得失的总结,经验的凝炼与提升。从这些有关工作的思考与总结性的文字中,我还看到一个做教授的人养成的慎密的思维习惯。

于是,这些文字,就把一个朋友,一个教授和一个有一定职级的行政干部的角色综合性地表现出来了。看完了这本书中的这些文字,我对这个人感觉就更丰富,更立体更真切了。原谅我没有用伟大崇高这样的字眼,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真切”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还能说什么呢?看到一个朋友很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认真完成着社会赋予这个角色的全部职责,之后,还行有余力,还能时时将自己还原为一个普通人,感性地生活,理性地思索,而没有被一个角色所淹没,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我们都希望作一个丰富的人。作为朋友,我怎么有资格写称为序言的文字呢,但后强一定要让我写,于是就斗胆写了这些。

 (作者系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2010年3月18日

后记

在这牛年过去,虎年到来的交替时刻,华夏大地正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窗外爆竹声声,烟花飞舞。央视直播的春晚节目,不时引来阵阵欢笑。刘谦的魔术表演和女飞行员的动人事迹,让人赞叹不已。我也被节日的气氛所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同家人和朋友去放了几响鞭炮。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又是一个希望的起航。巨大灾难,也是巨大考验。毫无疑问,英雄的四川人民穿越灾难,崛起危难,终于以坚韧和勇敢的姿态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即便脚下遍地废墟,我们也要坚强站立;即便前方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毅然前行。汶川特大地震再一次证明,英雄的四川人民是震不垮、击不倒的。在四川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新的家园在重建,新的奇迹在诞生,新的希望在生长!”

我作为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参与了从地震发生以来的各个阶段的抗震救灾工作。2008年5月12日下午在成都经历了地震爆发时的恐怖瞬间,13日上午还冒着强烈余震给省委党校的“统筹城乡培训班”作了三个小时讲座。14日带领夫人和女儿去都江堰救援。在随后的日子里,组织了一批青年志愿者并带领家人先后去了北川、青川、汶川、汉旺和绵竹等极重灾区。5月26日,被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驻广元,11月底才返回成都。本书是我用记者和学者的双重眼光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地震灾区那些平凡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都变得非常伟大,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小事情在特殊时期反而成为重大事件。这些真人真事,经常撞击着我的心灵和情弦,逼迫我把他们记载下来存入史册。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是驻广元工作组组长,他鼓励我好好记录,认真写作。特别要感谢四川经济日报给我在头版开设了《抗震救灾后强手记》栏目,专发我在灾区写的文字。同时还要感谢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教育导报、精神文明报、四川政协报、读者报等,挤出版面及时刊登我的小作,但在书中没能全部注明。由于这些东西不少都是在摇晃的余震环境中写出的,有时写一篇短文就要躲避几次余震,并且都是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进行构思,所以文句很粗糙,逻辑也不甚严密。因学识和角度所限,许多感人的事迹,只有自己心头明白,没法精彩再现。敬请当事人和读者谅解。为了内容的完整性,我把工作总结和一些调研报告也收入书中。在地震现场和灾区拍摄的数万张照片,由于有的画面太惨烈,加之篇幅所限,我没敢全部收入。

在文章写作和本书编集中,得到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四川省委常委、秘书长陈光志、省政协副主席晏永和、省委副秘书长陈永刚、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萧少秋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陶武先主席对本书编写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亲自修改了部分文稿并应邀为本书题词。我的多年好友,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应邀为本书作序。在广元工作期间,得到市领导罗强、马华、唐全林、王菲、黄正富等的帮助,工作组成员左小川、王启庭、张卓、林斌等给予了积极配合。在文章修改和书目审定中得到周宏德、黄远流、栾静、曾鸣、聂卉、韩毅、殷英、李鹏、董凡、李银昭、赵晓梦、周湘淑、杨钢、傅兆勤、赵秀珍、万时红、何杨、黎光成等朋友的热情帮助。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李季、赵行、谢圣赞、李辉、陈晓军等同志提供了不少资料。书中采用了杨卫华、左小川、邬永平、谭跃、聂卉等提供的部分照片。特别是邓子强、秦勇两位同志协助我搜集文章,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董瑜、王慧同志还把我的文章编成了影印本。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侯雄飞、宣传处处长李晓骏,团省委和省青联领导张彤、周键、杨志远等,随时关心我在灾区的情况,至今难忘。随我参加志愿者行动的邬永平、杨卫华、李智、杨静、赵兴华、周万忠、周辉、王波、葛鑫等,提供了精神和物资的援助。四川省出版集团领导张邦凯、赵苗和四川教育出版社领导安庆国对本书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书中引用了四川日报记者方晓哺、谭江琦、王欢、四川政协报聂卉等同志的新闻稿和一些网民的文章。所以,这本书已经不属于我个人,准确地说,这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在此特别声明并真诚致谢!  汶川特大地震后,全球多地接连发生强震,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更为突出。今年1月12日海地7.3级地震,2月13日汤加6.3级地震,2月27日日本6.9级地震,智利8.8级地震,2月28日巴基斯坦6.2级地震,3月4日中国台湾高雄6.7级地震,4月5日墨西哥北部7.2级地震(在本书即将出片的4月7日早晨印度尼西亚又发生了7.8级地震)……,有人怀疑地球进入了强震活跃期。

每一秒钟都在成为历史。书籍的功能是传载信息。出版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未来记住这段历史,让后人在书中寻觅一些感知。能在虎年的第一天杀青书稿,真有一种说不清的兴奋和激动。灾难孕育希望,奋斗开创未来。愿祖国更加强盛和富有尊严,祈求四川更加平安和美丽!

李后强

2010年2月14日春节初稿于峨眉山一竹林村

定稿于清明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震中行--四川灾区的那些人和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后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853242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6
19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