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溪边》为劳拉·英格斯·怀德编著的《小木屋系列》第四部。
罗兰一家来到明尼苏达州的梅溪边,住进了从来住过的土屋。罗兰和玛丽在梅溪边发现了好多好玩的地方,度过了新鲜而快乐的日子。她们去镇上上学,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有她们不喜欢的女孩奈妮。
爸在梅溪边辛勤耕种了一大片小麦田。他先借钱盖了漂亮的新房子,准备卖了小麦再还钱。谁知当小麦成熟时,飞来了一大群蝗虫,吃光了所有的小麦。罗兰一家陷入了困境……
全书文辞妙趣横生,涉及到自然、探险、动物、亲情、成长等许多青少年关注的兴趣点,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极大阅读兴趣,是对他们的求知和成长大有益处的高价值图书。
走过宽广的草原,罗兰全家来到了梅溪边,住进一个土洞里。
在梅溪边的日子新鲜又刺激——大公牛踩破了土洞的屋顶、深水潭附近有只怪动物会变形、罗兰和玛莉闹翻了爸的麦草堆、不久又被妈叫去上学……第一次上学她们就碰到一个叫奈妮的死对头。
爸在梅溪边种了一大片小麦田,他说只要小麦收成好、卖了钱,他们就可以想要什么有什么了。于是他先借了人家的钱,盖了一栋漂亮的新房子,买了一座新火炉,还有两匹马。
但是那年冬天却迟迟不下雪,人家说那是“蝗虫天”。什么是蝗虫天?会对?麦田有什么影响?会给罗兰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罗兰和奈妮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冲突?精彩尽在劳拉·英格斯·怀德编著的《在梅溪边》。
地下有道门
爸将马车稳稳地停在了草原上。
杰克立马就钻到了车轮中间趴下,那儿比较凉快。它伸出两条前腿,用它那毛茸茸的鼻子均匀地喘着气。除了耳朵竖着,它全身都放松了下来。
这么长时间以来,杰克跟着马车整天奔波。一路上,从印第安保留区的小木屋,到堪萨斯州、密苏里州和爱荷华州,再到明尼苏达州。杰克知道,马车停下来的时候,自己就可以休息了。
劳拉和玛丽在马车里坐了好久,腿都发麻了,现在也都起来活动活动。
“这儿应该就是尼尔森家了,他的家离小溪有半英里远,看,小溪就在那儿,离这里正好半英里。”爸说。
劳拉根本就没注意小溪,她被一望无际的草原吸引了。那两岸的绿草和岸高处的柳树梢,正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爸环顾了马车附近,“没有看到房子,好像只有个牛棚。”爸说。
劳拉忽然发现马儿旁边站了个陌生人,这让她吓了一跳。这个不知道从哪儿变出来的陌生人,泛黄的头发,红红的圆脸像个印第安人,苍白的眼睛,让人觉得害怕。杰克朝他“汪汪”地叫了起来。
爸制止了杰克,问道:“您是汉森先生吗?”
“是的。”那个人回答。
爸缓慢而大声地问:“您是要到西部去吗,那么您的土地卖吗?”
那个人瞅了瞅我们的马车和马,慢悠悠地回答:“卖。”
爸从马车上下来,妈告诉姑娘们休息一下。
劳拉从马车上跳了下来,向着远方的一条小路跑去。杰克也被惊起,因为没有爸的许可,它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劳拉跑远。
小路是被人在草地上踩出来的,一直通往小溪岸边。阳光下,小溪里的水潺潺流动着,泛出粼粼波光,那排柳树就在小溪的对岸。
小路在小溪的岸边拐了一个弯,绕开溪水继续往下,一直通到一处草岸的底下。劳拉沿着小路,一步一步往下走,背后的草岸越来越高,遮住视线,劳拉只能看到头上的白云和身边的溪水。走到一片平地时,小路消失了,小路的尽头出现一道门,从门口到小溪边铺设了一道阶梯。
这道门直立在草岸下,仿佛是一个窑洞的门,穿过这道门,就是地下了。此刻,这道门紧锁着。
门前蹲着两只狗,丑丑的样子,它们看见了劳拉,慢慢站了起来。
劳拉吓坏了,飞快地往草岸上跑,一直跑到马车旁,跑到玛丽身边,才放下心来,轻声地对玛丽说:“地下有扇门,还有两只狗……”她小心地看看后面,呀,两只狗追过来了。
杰克露出锋利的牙齿,愤怒地朝两只狗叫着。
爸问汉森先生,“那是您的狗吗?”汉森先生转过头去跟狗说了一些话,狗就跑开了。不过劳拉没有听懂他说了什么,那两只狗应该明白。
爸和汉森先生慢慢地朝牛棚走去。牛棚很小,不是木头做的。牛棚上新生的草,生长在棚的四面墙和顶上,随风摆动着。
劳拉、玛丽和杰克都站在马车旁。草原上,绿色的草和黄色的花,都被吹弯了腰,朝着她们点头。小鸟在天空和草丛间飞翔。天空像一座高高的拱桥,飞架在地平线的两端。
爸和汉森先生回来了。她们听见爸说:“汉森先生,今晚我和家人就先在这露营了,等到明天咱们去城里把协议签了,这样可以吗?” “好的,好的!”汉森先生回答。
爸把劳拉和玛丽抱上车,他一边赶着马车,一边对妈说:“我把佩特和帕蒂给了汉森先生,用来交换他的土地。用班尼、骡子和篷车交换汉森先生的庄稼和耕牛。”佩特和帕蒂就是正在拉车的两匹马。
到了宿营地,爸停下马车,给佩特和帕蒂解了套,把它们拴在小溪边,让它们喝水。爸走回来帮妈扎帐篷。劳拉一直闷闷不乐,一句话都不说。晚上,全家人围着篝火吃晚饭,劳拉却一点也没有胃口,更无心玩耍。
爸对妈说:“卡洛琳,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在外面睡,明天我们就能安定下来,我们的房子就在小溪的岸边。”
P1-4
在美国白宫的网站上,列有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的白宫梦之队,成员仅有三位:一位是写《夏洛的网》的E.B.怀特,一位是写《戴高帽的猫》的苏斯博士,还有一位就是“小木屋的故事”系列小说的作者劳拉·英格斯·怀德。
劳拉·英格斯·怀德出生于1867年2月7日,是四个孩子中的老二。根据劳拉的描述,她的父亲是个聪明、乐观却有些鲁莽的人,而她的母亲节俭、温和且有教养。劳拉的姐姐玛丽14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弟弟九个月大的时候就夭折了。姐弟的不幸和常年艰辛动荡的拓荒生活,让劳拉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迅速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自立的少女。1882年,她在15岁时就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为了能让姐姐玛丽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独自去离家十几公里的乡村小学做教师赚钱养家。在那段时间里,她收获了爱情,大她十岁的农庄男孩阿曼乐对劳拉展开了追求。3年后,18岁的劳拉和阿曼乐结为夫妻,后来生下了女儿罗斯。罗斯长大后成为了一名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而正是在罗斯的鼓励下,老年劳拉开始了对过去拓荒生活的回忆,创作出了“小木屋的故事”系列小说。这套作品可以说就是劳拉大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劳拉就是真实劳拉的化身。
“小木屋的故事”讲述了19世纪后半期,女孩劳拉和她的家庭在美国西部边疆地区拓荒的故事,被誉为一部美国人自强不息的“拓荒百科”。1862年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国会颁布了《宅地法案》,规定了拓荒者可以申请获得公有土地,从而揭开了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大开拓时代。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各地掀起了到西部拓荒的热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住在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劳拉一家开始了进军西部、追求美好生活的拓荒历程。劳拉从2岁开始便跟随家庭四处迁徙,在13岁以前,她就已到过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的梅溪边,以及南达科他州的大荒原。劳拉一家住过森林里的小木屋,睡过草原上的地洞,也在静谧的农庄和繁忙的小镇生活过。
“小木屋的故事”一共9本,其中序曲《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出版于1932年——劳拉65岁之时,主要讲述了她童年时代生活在威斯康星州大森林里的故事。这本书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受到了不同年龄读者的极大欢迎,这也让劳拉意识到自己“拥有一个奇妙的童年”。此后十年,她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农庄男孩》(1933年),《草原上的小木屋》(1935年),《在梅溪边》(1937),《在银湖边》(1939),《漫长的冬季》(1940),《草原小镇》(1941),《快乐的金色年代》(1943)等7部作品,故事一直讲到劳拉恋爱并嫁给阿曼乐。1957年,劳拉在密苏里州的农场去世,享年90岁。她的遗作,反映其新婚生活的手稿——《新婚四年》于1971年由女儿罗斯整理出版,为“小木屋的故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劳拉曾在文章中写道:“我见识了森林和草原的印第安乡村、边疆小镇、未开发的西部广袤土地,也亲历了人们申领土地拓荒定居的场景。我想我目睹了这一切,并在这一切中生活……我想让现在的孩子们对他们所看到的事物的历史源头及其背后的东西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正是这些使美国变成了今天他们所知道的样子。”“小木屋的故事”在历史层面上,已然超越了儿童文学的范围,吸引了无数读者争相传阅。在劳拉87岁时,“小木屋的故事”系列小说开始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每一本都受到了读者的极大欢迎。没有高学历、没有受过严格写作训练、没有华丽文笔的劳拉恐怕没有料到,“小木屋的故事”系列小说从此会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名著,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迄今为止,它已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故事,拍成系列电视剧和多部电影。而作者生活过并在小说中出现的地方——威斯康星州大森林中和堪萨斯州大草原上的小木屋、南达科他州银湖岸边的农庄和德斯密特镇的旧居,都成为了著名的景点,每年迎来成千上万的访客。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劳拉一生的故事曲折生动。她以细腻的文笔和丰富的情感,把家庭的西部拓荒史、同父母姐妹问的亲情、与阿曼乐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个人的少女成长经历,描述得栩栩动人、妙趣横生。“小木屋的故事”系列小说如同一幅幅工笔细描的图画:拓荒者们与大自然搏斗,但又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作品中的日月星辰、风雨冰雪、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无不变幻多姿、充满诗意,即使是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变,也别具魅力;拓荒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是那么单纯、和谐,家庭成员、亲族和朋友问的情感,包括劳拉与阿曼乐的爱隋,都是那么真诚、美好,他们甚至对狗、猫、马、牛等家畜也充满了眷顾与柔情。全书涉及自然、探险、动物、亲情、爱情、成长等诸多受青少年喜爱的或惊险刺激、或温馨感人的元素,即便今天读来也倍感亲切,让人身临其境。
这是一套非常适合家庭阅读和亲子阅读的书籍。通过品读劳拉的成长故事和家庭的拓荒历程,我们可以认识自己与亲人、大自然的亲密关系,可以在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疏离、远离大自然的现代社会中,找回温馨的亲情、宝贵的勇气、真实的爱情和朴素的感动。
放眼今天,生活在电子时代的我们很难说就一定比拓荒时的劳拉一家更加幸福。祖辈们用勤劳和勇敢开拓出美好的家园,传递给子孙后代。而当我们享受他们的馈赠时,却忘记了他们是如何久经生活的考验:耕种、打猎、缝衣、筑屋、凿井……劳拉曾说,她创作“小木屋的故事”,是为了“把自己的童年故事讲给现在的孩子听,让他们懂得勇敢、自强、自立、真诚、助人为乐……这些品质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劳拉的愿望已经成为一代代读者所追求的目标,劳拉的故事已经成为人们成长路上难得的指引与鼓励,温暖了无数大人和孩子的心灵,激励着我们不畏艰辛、勇敢开拓、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