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关系物化
内容
商品特色

详情-01.jpg

编辑推荐

1.近些年来,“物化”一词一直是热议话题,并多次引起全民讨论(活跃量高达4535.9万)!

▼国内创新剧目《听见她说》《完美女孩》等,再次让“物化”一词,在众多网络平台热论的话题:#物化女性# #物化关系# #被物化的特征#!

2. 你不是谁的附属品!——本书倡导拒绝被他人物化,拒绝自我物化的健康关系!用最贴近生活的事例,剖析问题关系的本质;用最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治愈受伤的关系!

▼本书从实际出发,通过作者在阐述日常生活中的四种社交关系模式(恋人关系、职场和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以及自我关系),梳理种种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析和指引。让对社交和人际关系不自信的群体,重拾自信心。

3.本书结构丰满,内容丰富,适合大众阅读!

▼由事件引入问题——由问题分析行为——由行为给出解决办法——由解决办法带入思考

内容简介

当恋人成了填补寂寞的工具,当子女成了满足虚荣的挡箭牌,当朋友成了事业前景的垫脚石……这些被利益所侵蚀的珍视关系,将如何找回最真诚的初衷?

关系物化指的是在人际情境中,任何一方为了满足欲望,无视自己或对方的感受,把人当成没有情感的物品,采用损害彼此身心、权益或资源的方式,来达到预定目标的人际互动模式。

关系物化不仅是被“他人物化”,或“物化他人”,也包括个人因为自身的匮乏而忽略他人的贬抑、伤害害与攻击,或是为了追求某种标签或虚名,错误地定义了自身的价值。

本书作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结合人们身边真实可能发生的案例,进行讲述和分析。帮助人们辨别自己是否处于被“物化”的关系中,同时也给出专业的心理学办法,教会人们建立健康、公平的社交模式。

目录

Ⅰ 恋人关系的物化

01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是我的

——用恋人补足失去的控制感

逐渐扭曲的心路历程

消除内在失落与焦虑的企图

接纳别人与自己,避免把关系“工具化”

02 因为你爱我,所以我是你的

——用恋人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被爱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用美好的幻觉,弥补过去真实的痛苦

追寻真正的爱情,而不是追寻麻药或解药

03 伴侣只是条件化的商品

——用恋人展现自己的价值

定制提升个人价值的“理想伴侣”

表面的完美,究竟是理想还是幻想

“理想伴侣”不是既存的,而是养成的

Ⅱ 人际与职场关系的物化

04 我这么优秀,你凭什么跟我平起平坐

——用排挤争取众人的目光

追求不凡,却无法接受他人也同样不凡

把他人当成吸引目光的绊脚石或垫脚石

贬低他人,不会让自己变得更高

05 我这么照顾你,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

——用讨好取得影响力

四处结盟的八面玲珑

靠成为他人的一部分来缓解焦虑

摆脱讨好与操控的循环

06 我这么相信你,你怎么会这样对我

——用控制缓解焦虑感

对他人的脆弱信任感

面对无法全盘控制的世界

别让过往的人际交往焦虑限制了自己

Ⅲ 亲子关系的物化

07 这是我以前的梦想,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让下一代替自己而活

无法成为“自己”的子女

实现梦想的替代品

追求主流价值的掌声,却束缚了自我的人生

08 只要把成绩搞好,其他都不重要

——用物质满足取代心灵陪伴

当物质取代了生命的意义

极度需要意义的人,却过着缺乏意义的生活

检视自我生命的核心

09 你要什么我都给你了,为什么你还觉得不够

——用百依百顺取代教育责任

变质的王子

得寸进尺的贪婪

物质的满足无法满足一切

Ⅳ 自我的物化

10 我一定要努力向上爬

——用世俗的成功定义自身价值

没有极限的成长与进步

追求更好的精英情结

定义自己的,不是成就与地位

11 你们这些人都比不上我

——靠优越的表现来贬低他人

虚假掌声中供养而成的“公主”

没有人强大到不可取代

优秀不等于指使他人的权力

12 为了形象,我绝对不可以犯错

——用推卸责任的方式成就偶像包袱

不能出错的偶像包袱

奖项与头衔助长的无知

认知失调,让人连自己都欺骗

精彩书摘

前 言

我们拥有的究竟是爱,还是已经物化的爱

每个人都是“关系”的生物。

即便拥有天纵之才,也无法孤独地活在“关系”之外。

如同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所说:“关系是一切的起源。”

然而,人们从诞生开始,就必须面临着与这个世界分离的孤独。“与世界和其他生命体分开的事实”以及“与生俱来对群体联结的本能需求”,这两者冲撞之下带来的强烈孤独感无法消除,只能与之共处,但很少有人能够认清这一点,于是人们拼命寻找各种能够消除孤独的方式。

在当前鼓励消费、鼓励追求快感和获利的社会氛围下, 这种不可避免的焦虑与不安,成为一种可以获利的商机。人们迫切想要快速消灭生活中各种限制带来的负面感受,尽可能地填满无止境的欲望黑洞,像是大量消费的网购或囤货, 可以带给个人内心的满足感与安全感;也可以投入网络游戏,透过简单的练级或小额的氪金,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立即性的反馈,不需要经历现实世界的等待与挫败……

周而复始,人们越来越习惯以物化的方式来处理各种情感性的问题,甚至将身边所有关系物化也不觉得有异常,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任何与人际情感联结有关的层面。

甚至人不再被当成有思想、有感受、有生命、有灵魂的生物,而是一种可以被压榨获利的商品,可以满足个人与公司需求的商品。

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极度渴望被爱的人,就会为了想要被爱而物化自己,进而忽视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变成他人的附庸品;而有些人则是利用这种心态来物化别人,眼里只看到自己、关注自己,把对方当成自己舒缓寂寞的工具。

物化他人与物化自己的三大指标

关系物化指的是在人际情境中,任何一方为了满足欲望,无视自己或对方的感受,把人当成没有情感的物品,采用损害彼此身心、权益或资源的方式,来达到预定目标的人际互动模式。

关系物化不仅是指“物化他人”或“被他人物化”,也包括个人因为自身的匮乏而忽略他人的贬抑、伤害与攻击,进而“物化自己”。关系物化是双方共同创造出来的产物。无论关系物化展现在哪一种关系形态当中,包括爱情、友情、亲情、人际以及与自我的关系等各种情境,都具备三大指标:只关注自己、忽略他人、单向性,这也是用来检视身边关系的重要特征。

一是只关注自己:物化他人者,只在意自己的利弊得失,并将之视为最优先的考量,而不管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效应或对别人造成的伤害;物化自我者,则只在意自己的形象,为了经营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而委曲求全,或者为了从别人身上获得保护,不断地牺牲自己、隐藏自己、伤害自己。

二是忽略他人:物化他人者,无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一切伤害,即使知道这样的伤害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也不能接受,还是一意孤行;物化自我者,则无视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及付出,做出危害自己的事情或自暴自弃。

三是单向性:物化他人者,不会随着关系中另一方的回应做出任何相应的调整,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我行我素;物化自我者,则永远以对方的想法和行动为主,贬低自己。

被接纳胜过被保护——翻转的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 's Hierarchy of Needs)提及,人们成长发展的内在动机是由需求组成的,分别是生理需求(食物、水、睡眠、性欲等)、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免受威胁等)、爱与归属需求(被接纳、被爱护)、尊重需求(受人重视、维持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需求(发挥潜能、达成个人理想境界)五种。

原则上来说,人们会倾向优先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行有余力,才会进一步追求其他的需要。然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家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却认为,需求层次理论的优先顺序或许应该被翻转。他通过大脑科学实验证明,推动人们生活的优先需求或许并不是生理与安全,而是与人联结的渴望,也就是爱与归属的社会需求。

利伯曼发现,当人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不用工作、念书或执行任何任务的放空时刻),大脑内掌管人际联结的脑区就会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反复思考与人际有关的议题。同样的现象,也可以在不谙世事的婴儿身上观察到。

也就是说,大脑在我们什么事情都不做的时候,会自然启动关注人际联结的预设网络。各种科学实验都证明,人际联结需求不仅是人类最渴望的基本需求,也是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在人际上获得满足,包括被肯定、被接纳所获得的归属感所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及后续引发的生理效应,等同于实质的药物、食物给身体带来的正面影响。同样地,我们在人际上所经历的那些看似抽象的挫折,例如被排挤、被责骂所带来的心理痛苦和后续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同样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实质的生理伤害。

利伯曼认为,许多我们以为的纯粹心理活动,其实比我们所想的更为具体有形。因为所有心理活动都根植于大脑的生理历程,而这些心理活动,几乎都跟人际联结脱离不了关系。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关系物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彦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29660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37000
出版时间 2021-10-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