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瓦尔登湖(经典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倾情推荐!

恬淡的文字蕴含无穷无尽的思想力量,田园的宁静带您进入素雅的精神世界!

一部风靡全球的文学经典,一段简朴宁静的隐居生活!

梭罗编著的《瓦尔登湖(经典珍藏版)》是一本自然之书,书里装着森林、湖泊,还有林中的动物;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湖畔的春夏秋冬;这也是一段旅程,带你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走过林中的四季……

在喧嚣退去时细细品读,透过平淡的叙述,体会澄澈之美。

内容推荐

《瓦尔登湖(经典珍藏版)》记录了作者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它与《圣经》等作品同时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目录

简朴生活

我生活在何处:我为何而生

阅读

声响

独居林中

访客

种豆

乡村

湖泊

贝克农庄

更高的法则

与兽为邻

搬家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

冬之兽

冬天的湖泊

结束语

试读章节

简朴生活

Economy

当我着手写下后面那些篇章,更确切地说是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独自生活在一所靠我自己的双手建造的小房子内,在丛林里,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畔上,邻居们都住在一英里远的地方,我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我在那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一次在文明生活中短暂停留。

要不是镇上的人们曾多次询问、探究我的生活方式,我是绝不会把个人私事拿出来,借以引起读者注意的。有人说我过日子的方式有些怪异,但这些事在我看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考虑到我周围的环境以及自己的遭遇,我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有些人问我吃什么,是否感到寂寞、害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另外有些人则更加好奇地问,我的收入中究竟哪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了,还有一些人,家口众多,开支也很大,想知道我收养了多少个贫困孩子。所以在本书中,当我着手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请那些对我没有多少特殊兴趣的读者们绕道而行。大多数的书中,对于第一人称“我”总是有意无意被省略不用,本书则保留;本书中“我”字用得非常普遍。我们常常忘记,在书中说话的往往是第一人称。我其实并不应该过多地谈论自己,前提是,如果我了解别人如同了解自己一样透彻。不幸的是我经历尚浅,所以只能局限于这一个主题。而且,我也认为每一位作家,迟早都要对自己简单、真实的生活加以记录、描述,而不仅仅是道听途说。这些记录如同从遥远的地方寄给你的亲朋好友,对于我来说,如果一个人曾真诚地生活过,那么他肯定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下面这些文字更像是为一些穷学生写的。至于其他的读者,也会接受、采用他们觉得适合自己的部分。我相信没有人会去削足适履,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所乐意谈及的这些事情,与中国和桑威奇群岛居民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倒是和你们这些读者——据说是居住在英格兰的人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事涉及你们的境遇,尤其是你们在这个世界上、这座城镇的外部环境。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是否真的有必要过得如此糟糕,是否有着可以改善的可能性呢?我走过康科德的很多地方,不管是在商店、办公区,还是在野外,那里生活着的人们都在用成千种惊人的方式苦行。我曾经听说过婆罗门的教徒让自己暴露在熊熊烈火中烘烤,直视太阳;或者把自己悬挂在火焰之上,头颅扭曲向下;或者侧转着脑袋遥望苍天,“直到整个身体严重扭曲变形,因为脖子是扭曲的,只能靠一滴滴液体流食才能灌人自己的胃肠”;或者终身蹲坐在树下,用铁链锁住自己的身体;或者像毛毛虫般用身体丈量广阔帝国的宽度;或者,他们单腿直立在柱子上——甚至于这些有意识的苦行也并不比我亲眼看到的那些场景更加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与我的邻居所从事的苦役相比,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个苦役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只有十二个,这些苦役也有做完的时候,而我从未见过我的邻居们杀死或者抓获过什么怪兽,也从未看见他们完成过什么苦役。他们没有一位像伊俄拉俄斯这样的朋友用烧红的烙铁来切断九头蛇的根部,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一个头被粉碎,又迅速长出另一个头来。

我看到镇子上的好多年轻人,他们的不幸来源于继承田产、农舍、牲畜、农耕器具,因为得到这些东西很容易,而要摆脱这些就难了。他们还不如出生在空旷的原野,被狼喂养长大,还能更加看清楚他们辛苦耕种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是谁让他们成为土地的奴隶?一捧泥土足矣,为何要让他们贪食六十英亩?为什么他们刚刚出生,就开始为自己挖掘坟墓?他们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推动前面预设的一切,把生活过得尽可能好些。我曾经见过如此多的不朽灵魂,他们肩负重担,被生活压迫得几乎窒息,艰难地爬行在人生之路上,用力推着前面一个长75英尺、宽40英尺的庞大谷仓——奥吉亚斯王从未清理过的牛圈以及上百亩的土地、草场、耕地和防护林!那些没有继承财产的人,虽然不用被这些负担所累,但也要为了几尺血肉之躯疲于奔命、辛苦劳作。

人们在一个错误的支配下劳动,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大都被犁人泥土,化为粪土、肥料。古书上所说的,一种似是而非、通常被称作必然的“宿命”支配着人们,积累财富,蛀虫和毒锈腐蚀它们,盗贼闯入他们的家门把这些财富劫掠一空。这是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过的生活,也许他们生前不知,但到生命的尽头,他们终会明白这一点。据说,杜卡里昂和比拉是通过肩膀向身后扔石头来创造了人类。

即使在相对自由的国度,大多数的人由于无知或者错误整天生活在无止境的忧虑和繁重的苦力当中,这些人注定不能采集到生命中甜美的果实。他们的手指由于经年劳作,变得粗糙和颤抖,无法采摘了。实际上,劳作的人终日不得闲,他们也不能形成正直的人格;他无法与他人维持最果敢的关系,他的劳动也会在市场上变得日益贬值。除了成为一架机器,他一无是处。他怎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呢,而他的成长正是依靠这些无知,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知识,踏踏实实做一个白痴。在评论他们之前,我们有时要供给他们粮食、衣物,用一剂强烈的果汁给他们重新输血、恢复体力。我们天性中最美的部分,要靠最细微的呵护才能保存完好;然而我们对待自己和他人却并没有这样温柔。

P1-5

序言

康科德距波士顿大约20英里,是一座内陆小镇,1817年7月12日,梭罗即出生在这里。据历史记载,这个地方因马斯克特奎德河岸边大片的草甸而吸引人们来此居住。沿着河,往上游走,不远处便是布满岩石的高地和沙地,那里终年覆盖着松树、橡树、栗树和枫树。这里的人们大都是农民,但也有很多的商人、手艺人和工匠住在这个镇子上。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安静的小镇,漫步或者遐思真是再适合不过。

在梭罗生活的那个年代,康科德要比现在小得多,但更乡村化。当时只有2000人左右,人们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渴望财富,却不会因贫穷而心生烦恼。农舍宽敞、结实,显示出古老的历史和主人的好客之情。在梭罗看来,这些古老的农庄很具有吸引力,当一座房子被毁掉,只剩下废弃的果园、门前庭院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梭罗仍然对它们怀有同样的兴趣,因为这些遗迹证明,从前曾有人在此居住。这种对人类与土地、河流和森林之间关系的兴趣在梭罗的作品中时常有所体现,他把与人类和森林、土地相处放到了一个同等的位置。

1845年3月,梭罗从他的朋友——奥尔柯特先生…那里借来一把斧头,然后走入丛林,为他的小木屋建造作准备。这座小木屋距康科德村仅一英里,位于瓦尔登湖畔,在以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一直住在这里。梭罗能有此举,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对于这件事,他已经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他来说,日常生活的艰辛和条条框框已是一种负担,他迫切需要这次实验来摆脱这些世俗的东西。他反对仅仅为了食物和住所就付出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一来,智慧和精神上成长所需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在瓦尔登湖,梭罗想要弄清一件事,那就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生活最根本的价值又是什么?他要身体力行,通过一种简朴的生活,来揭示这一切。梭罗一直在渴望这个机会,走入丛林,与自然直接接触,而不是呆在村里,他想通过不受任何干扰的冥想和写作来享受这孤独的人生。

居住在林中的梭罗并非不与外人接触,时常有客人来拜访他,其中就包括他的朋友奥尔柯特先生。有一回,奥尔柯特先生在梭罗的小木屋中与其畅谈了一夜,清晨回家之后,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若我向上帝献出最虔诚的祈祷,祈求上帝赐予我人类中最伟大的东西,那么我想要的就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大多数人迷恋现在的名誉,而不是通过与朋友交谈获得灵魂上的提升。通过与我的朋友——梭罗和爱默生交谈,我发现了这种可能性;很多个夜晚,我与他们一同度过,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想法,他们从我身上也获得了一些新的想法。”

爱默生在瓦尔登湖两侧都买了地,梭罗的小木屋就建在他的宅地之上。爱默生对梭罗的丛林生活很感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生活一直吸引着爱默生。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一年之后,在爱默生的建议下,他开始着手设计另外一座小木屋。这座小木屋与他之前的那座隔河相望,但这一座视野要更加宽广,更适合于读书和写作。不过,这座小屋只是停留在了设计阶段,并没有真正动工。后来,梭罗和爱默生商量,打算在后者的花园里建造一座供夏天居住的房子。这一次算是真正动工了,奥尔柯特、梭罗和爱默生三人拿着斧头,上山伐木,准备建筑材料。但爱默生只干了一天,就退出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无论是在力气上,还是在使用斧头的技巧上,都无法与两位朋友相比。后来,梭罗也退出了,因为他发现奥尔柯特在盖房子之前并没有计划,连一张图纸也没有,房子盖到半截,觉得不满意就马上拆掉,如此反复几次,折腾得梭罗筋疲力尽。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住了两年多,他的这种举动逐渐为世人所知,因为以他的学识,竞有如此疯狂的举动,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对他的这种不同寻常的行为产生了很大兴趣。居住期间,梭罗除了思考、学习、散步、静思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写作。他把自己在这两年中的所思、所见全都写了下来,这就是后来的《瓦尔登湖》。在梭罗的所有著作中,没有任何一部能与这部作品相比,因为它在最大程度上显露了作者的天才。梭罗写完此书后,并没有立即出版,而是等了七年,等他的隐士生活彻底结束之后才与读者见面。此书刚一上市,便引起轰动,它让梭罗声名大噪,也让康科德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

梭罗为何要让自己住在这样一个孤寂的地方至今仍是个谜。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读者都认为他是一个野蛮人,是一个厌世者。但就是在瓦尔登湖,梭罗才能摆脱世间的纷扰,安静地写作,这种孤寂的环境非常适合他当时的心绪。不过,梭罗并未把自己孤立起来,他时常走入村中,与人交谈,况且还有爱默生和奥尔柯特以及其他好友时不时地光顾他的小木屋,因此他始终都是一个与文明社会保持联系的人,只不过不是那么紧密罢了。梭罗在丛林中过着一种耕读的生活,等他一旦厌倦了这种孤独的生活,便痛快地抛弃了它。

对于自己的这段经历,梭罗从未后悔过;然而他从未要求过别人也像自己一样,过一种隐士的生活。梭罗曾提到:“除非一个人内心深处贮备了足够多的阳光,愿意拿出太多的时间与自己的黑色幽默作战。”

后来,梭罗的小木屋成了一位苏格兰菜农的财产,他把小屋移到了作者曾经种过豆子的那块地里,并在里面住了好多年。再后来,一位农夫买下它,给它的四角装上了轮子,把它转移到了三英里远的自己的农场里,用作装玉米和豆子的仓库,同时它也成了松鼠和冠蓝鸦的理想住所。

如今,梭罗建造小屋木的地方只剩下了一堆石头,每年都会有上百游客到这里来参观,而且人数还在逐年上升;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自然诗人,每位游客都会在瓦尔登湖畔捡起一块石头,放在石头堆上。

克利夫顿·约翰逊

注:此次我们是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10年9月出版的《瓦尔登湖》翻译的,原序和原画均为克利夫顿·约翰逊所作,我们在此给予全部保留,以保持原版面貌。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

——美国著名评论家 伊拉·布鲁克

《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本圣书。

——梭罗研究专家 哈丁

《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著名作家、翻译家 徐迟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书中深沉而敏感的抒情打动了众多读者。

——英国《西敏寺周报》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美国最好的书。

——美国著名思想家、诗人 爱默生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英国著名小说家 乔治·艾略特

这是一套给精神打底子的书,每本好书都是一轮太阳。阅读,从经典开始。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瓦尔登湖(经典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梭罗
译者 张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869521
开本 32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2014011680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0
14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