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瓦尔登湖(精)
内容
内容推荐
《瓦尔登湖》系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传世之作,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至今,此书已有两百多种不同的版本,更有着不计其数的不同语种译本。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主张回归自然,崇尚简朴生活,《瓦尔登湖》是他独自一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自筑木屋的生活实录。他在描述田园生活与大自然迷人景物的同时,渗透了睿智脱俗的哲理思辨。静静地、细细地品读此书,能唤起我们对人生很多美好的事物与情感的遥远记忆,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获得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升华。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极具世界影响力的美国思想家,美国精神和传统的奠基者之一,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文坛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1845年7月4日,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目录
导读
生计
居所和生活的目标
阅读
声音
孤寂
访客
豆田
镇区
湖泊
贝克尔农场
更高的法则
野生的邻居
室内的取暖
原先的居民和冬天的访客
冬天的动物
冬天的湖
春天
结语
版本和注释说明
序言
当亨利·戴维·梭罗在1845年7月4日搬到瓦尔登
湖畔独自生活时,即将年届二十八岁的他也许并没有
料到,这次貌似寻常的举动将会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极
为著名的事件。他平静的心态可以从翌B所写的笔记
中略见一斑:
7月5日,星期六。瓦尔登湖。昨天我搬到这里来
生活。这座木屋让我想起几座以前见过的山间住宅,
它们似乎散发着飘渺的氤氲,令人联想到奥林匹斯山
的神殿。去年夏天,我曾在某位开办锯木厂的人家里
住过,就在卡特斯基尔山,松树果园再往上那片生长
着蓝莓和树莓的地方,那里非常清净和凉爽,别有一
番仙境的意味。……墙壁是木条拼接而成的,并没有
涂抹灰泥,里面的房间也没有安门板。那座房子显得
高尚脱俗,兼且气味芬芳,很适合招待嬉游人间的神
仙……
撰写笔记是他在八年前,亦即1837年养成的习惯
。那年秋天他结束了在哈佛学院四年的学习生涯,遇
到比他早十六年毕业的校友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因为在前一年出版散文集《自然》而声名大噪的爱
默生已经组织起超验主义俱乐部,并且刚刚在8月31
日发表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呼吁该国作家摆
脱欧洲的影响,开创能够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美国文
学,隐隐有成为文坛领袖之势。爱默生对这个和他一
样居住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学弟青眼有加,交谈
间问起梭罗是否有写笔记的习惯。梭罗受到很大启发
,随即开始实践这种将会给他今后的创作带来极大帮
助的做法:
10月22日。“你在忙什么呢?”他问,“你做笔
记吗?”所以我在今天做了第一次笔记。
他坚持了整整二十四年。1906年,波士顿的哈夫
顿·米弗林公司(Houghton Mimin Co.)出版了《梭
罗笔记)),收录的条目从1837年10月22日到1861年11
月3日,总共有十四卷之多。然而,他在瓦尔登湖独
居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所做的笔记却非常少,只占
据了第1卷的后三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梭罗其间很少
读书或者写作;恰恰相反,他生前出版仅有两部作品
,《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与《瓦尔登
湖)),都是那段离群索居的岁月孕育出来的。其实梭
罗之所以搬到瓦尔登湖畔居住,最直接的原因正是他
需要安静的环境,以便完成一部构思已久的、悼念其
亡兄约翰的作品。
约翰出生于1815年,和梭罗相差只有两岁,彼此
间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们从小睡一张床,结伴到康科
德镇学校念书,1828年又一起转到康科德学院。五年
之后,梭罗考取了哈佛学院,已经在邻郡唐顿镇当上
教师的约翰节衣缩食,帮忙支付了部分学费和生活费
。梭罗在1837年毕业,先是在康科德镇中心学校任教
,但由于不愿体罚学生,只工作了几个星期就辞职。
翌年,约翰从唐顿镇返回故乡,接手关闭数年的康科
德学院,亲自担任院长,并由梭罗出任古典学教师;
兄弟俩自此同事了三年多。除了拥有共同的事业,他
们甚至还共同爱上一个叫做伊伦·西瓦尔的女孩,不
过兄弟俩先后求婚都遭到拒绝。
到了1841~,约翰罹患了肺结核,身体越来越差
,梭罗独木难支,只好关掉康科德学院,随即住进爱
默生家,帮忙做些家务杂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写作
。在爱默生的提拔之下,梭罗开始在超验主义的大本
营《日晷》(TheDial)杂志发表文章,成为崭露头角
的文坛新人。
1842年1月,梭罗和爱默生都遭遇了惨痛的事情
:前者的兄长约翰因为破伤风英年早逝,后者的长子
沃尔多由于猩红热天寿而终。约翰的去世给梭罗造成
了极大的精神创伤,始终不能忘却兄弟情谊的他想到
要通过文字来表达他的悼念,但由于各种纷繁的杂务
,这个心愿迟迟无法实现。第二年他接受爱默生的安
排,远赴纽约史泰登岛,充当后者侄儿侄女的家庭教
师;十个月后,他回到康科德镇,却又不得不在他父
亲的铅笔厂帮忙。
与此同时,康科德镇也变得日益喧嚣起来。蒸汽
机的发明和推广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业已接近尾声
,作为最先进交通工具的铁路开始在新英格兰地区出
现。1843年5月,费奇堡铁路公司兴建的波士顿一费
奇堡铁路正式动工;隔年6月17日,波士顿至康科德
路段开通运营,每天有四班固定的列车往返两地,使
原本僻静的康科德变得非常热闹。而梭罗父母的家又
正好在火车站附近,离铁路只有数百英尺,自然不是
适合潜心创作的理想环境。实际上,从约翰去世以后
,梭罗的笔记中断了三年有余,直到1845年7月5日才
又接上,这足以证明悲伤的心情、繁杂的事务和吵闹
的环境影响到他的阅读及创作,尽管其间他在《日晷
))上也发表过若干散文和诗歌。
1844年4月30日,梭罗和他的朋友爱德华·霍尔
在康科德镇的费尔黑文湖附近游玩,不慎引发山火,
烧毁了三百英亩林木,造成超过两干美元的损失;这
件事成为5月3日《康科德自由人报》上的新闻。梭罗
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惩罚,然而镇上的同胞却不肯原
谅他的无心之失,经常在背后指责他是“烧毁森林的
人”。由于纷纭的人言物议,再加上内心的负疚,梭
罗在康科德镇生活得并不舒心,遂渐渐萌发了搬离他
父母家的想法。他最初选中了弗林特湖——当地最大
的湖泊——旁边的荒地,准备到那里盖一座木屋供自
己居住,可是没能获得其主人的同意。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当年年底,爱默生以每英亩八
美元八美分的价格,买下了瓦尔登湖边十一英亩林地
。作为梭罗的朋友兼导师,他自然没有理由拒绝前者
的请求。于是梭罗在1845年3月底来到了瓦尔登湖,
动手搭建一座十英尺宽、十五英尺长的小木屋;等到
7月4日,也就是美国的独立纪念日,终于如愿以偿地
开始了那段将会在后世成为传奇的独居生活。
瓦尔登湖位于康科德镇区南边大约一英里处,虽
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相
关专著多达上千种。这位生前寂寞的作家,在身后却
拥有众多异代知音:在政治上,他启发了圣雄甘地和
马丁·路德·金;在社会上,约翰-巴勒斯、约翰·
缪尔等美国环保运动的先驱都尊称他为精神导师;在
文学上,他的写作理念和技巧深刻地影响了包括薇拉
·凯瑟、马塞尔·普鲁斯特、威廉-巴特勒·叶芝、
厄尼斯特·海明威等大西洋两岸的无数作家。1941年
,梭罗协会在康科德镇成立,这是该国历史上第一个
以作家命名的协会。1990年,著名歌星、老鹰乐队的
主唱唐·亨利在林肯镇设立了瓦尔登森林保护组织,
致力于维护瓦尔登湖的原貌和传播梭罗的思想。可以
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并没有第二个作家或者第二部
作品获得过这样的殊荣。
200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和耶鲁大学出版社
同时推出了各自的《瓦尔登湖》1son一年纪念版,曾
两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约翰·厄普代克给前者的版
本撰写了导读,遥遥呼应了爱默生当年的评价:
19世纪中期,美国密集地涌现了几部文学经典,
包括霍桑的《红字》(1850年)、梅尔维尔的《白鲸记
》(1851年)、惠特曼的《草叶集》(1855年),还有斯
托夫人那本轰动全国的《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年)
,以及爱默生那些别开生面的散文;在这些作品当中
,《瓦尔登湖》对当今美国对其自身认知的贡献是最
大的。
爱默生原初的评价并没有让人信服,甚至直到
1948年,美国评论家约瑟夫·伍德-克鲁奇在其《梭
罗传记》里还认为那是夸大其辞;但在21世纪初的今
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读者,已经很少有人会否
定厄普代克的这段话,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显
然比以前更加需要《瓦尔登湖》里的生活智慧。
说到梭罗的生活智慧,大多数人最先想起的往往
是一种苦行僧哲学,或者是退隐林泉的消极心态,这
其实是莫大的误解。这位19世纪的先哲诚然很容易给
人这种印象:他终身未娶,生活俭朴,基本上做到了
戒荤茹素,其言谈举止也不落窠臼,乃至他的朋友纳
撒尼尔。霍桑曾经无奈地说:“他不是个好相处的人
,在他面前,你会因为身上有钱可以花、有房子可以
住、有两件外套可以穿或者有一本许多人看过的著作
而感到惭愧。”在《瓦尔登湖》里,梭罗确实多次流
露出轻物质重精神的倾向,例如他在第1章“生计”
里提到:
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
非但是多余的,而且还会妨碍人类的提升。说到奢侈
和舒适,最聪明的人往往过着比穷人还要简单和俭朴
的生活。无论在中国、印度、波斯还是希腊,古代的
哲学家都是身外财物比谁都少、内心财富比谁都多的
人。(第011页)
但单纯地反对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的并不是梭罗
的主张,他反对的是那种把改善物质条件当成人生最
高、甚至唯一的目标的做法。他在书里清清楚楚地表
达了他的观点:
我并不想浪费时间去谋取华美的地毯或者其他高
级的家具,或者佳肴美食,或者希腊式、哥特式的房
子。如果有人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这些东西,并
且获得后知道合理地使用它们,那么我也并不反对他
们的追求。(048页)
在梭罗看来,人们应该追求的是人性的提升,客
观环境的进步只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的手段:
可是文明虽然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同样改
善居住在房屋里的人。它创造了皇宫,但创造贵族和
国王却没有那么容易。假如文明人的追求并不比野蛮
人高尚,假如他把生命的大部分都只用于谋取基本的
必需品和舒适品,那么他为什么要比野蛮人住得更好
呢?(第024页)
他敏锐地察觉到,生活的困顿,通常不是物质的
匮乏造成的,而是源自人们不知餍足的欲望:
绝大多数人似乎从来没想过房子到底是什么,只
是看到邻居有房子,便想着自己也必须有一座,于是
落得终生穷困,而这其实是毫无必要的。这就好比有
人已经穿着裁缝为他量身定做的皮衣,逐渐抛弃了棕
榈叶做的草帽或者土拨鼠皮做的皮帽,却还抱怨生活
太过艰难,因为他没钱给自己买一顶皇冠!(第024页)
梭罗无微不至地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
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不
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
者吃丰盛的大餐,也能够好好地活着,而且能够快快
乐乐地活着。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梭罗从来不认为他那段生活
是值得效仿的榜样,那和他的信念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我倒不强求别人采取我的生活模式,既因为
在他熟练地掌握这种方式之前,我自己可能已经过上
另一种生活,也因为我希望这世界上有尽可能多与众
不同的人;但我盼望每个人都能非常清醒地去发现和
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
或者邻居。(第049页)
每个人都能够清醒地活着,追随自己内心真实的
感受和想法,去成为与众不同的、独立自主的人,是
这位最伟大的个人主义先行者的理想。可是就19世纪
中叶的新英格兰地区而言:
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以百万计,但百
万人中只有一个清醒得足以从事脑力劳动,而清醒得
足以过上诗意或者神圣生活的\、人,一亿人中才有
一个。唯有清醒才是真正地活着。(g063)
在梭罗看来,如果人们任由传统、宗教、政府或
者他人等外在因素摆布,那就和梦游者没有什么区别
。他之所以写《瓦尔登湖》,恰恰是为了“像黎明的
公鸡那样热情地啼唤,以便唤醒我的邻居”。
我相信在今天的中国,需要梭罗来唤醒的梦游者
有很多。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两厅,
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也许还有同样多的
人,财务上已经独立和自由,他们去澳洲旅游,去西
藏朝圣,去欧洲购物,花三千块钱吃一顿饭或者做一
次头发,却依然感到空虚和痛苦。但生活其实不必如
此,真的,这本《瓦尔登湖》能够让你明白这个道理
。最后,我要用书中的段落——请原谅我大量地引用
梭罗的原话,因为他写得实在是太好——来结束这篇
导读:
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
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
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
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
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回荡,让孩子哭喊——下定决
心好好地过一天。(第068页)
然费奇堡铁路紧贴着湖边经过,但由于人迹罕至,依
然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梭罗在这里度过了也许是他
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年。1847年8月,爱默生决定接受
英国友人的邀请,到大西洋彼岸去讲学和访问,却又
担心妻小无人照顾,便邀请梭罗再次住到他家里。梭
罗当然很乐意替爱默生分忧,况且他和后者家人的相
处向来非常融洽,所以在9月6日,他带着两部在湖边
生活时完成的书稿,永远地离开了那座亲手所建的小
木屋。
那两部书稿,就是《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
的一周》和《瓦尔登湖》的初稿。前者便是梭罗此前
数年间念兹在兹的悼亡之作,记录了他和约翰从1839
年8月31日起在这两条河上一周的游历。用今天的眼
光来看,这部书稿虽然有些琐碎,但梭罗很成功地将
个人感情、自然环境、风俗历史结合起来,可以算是
上乘之作。然而当时默默无闻的他却找不到愿意将其
付梓的出版商;1847年11月14日,他写信向正在英国
访问的爱默生抱怨好几个出版商都拒绝这部书稿。此
后他没有放弃努力,但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只
好听从爱默生的建议,把修改过的书稿交给詹姆斯·
曼罗公司,在1849年自费印刷了1000册。就像其他许
多名载史册的大作家一样,他的处女作也遭遇了无人
问津的惨景。在1853年10月28日的笔记里,梭罗写道

过去一两年来,那位徒有其名的出版商不断地写
信来,问我应该如何处理库存的《在康科德河与梅里
麦克河上的一周》,最后旁敲侧击地说,他想把原本
被那些书占用的地窖派上其他用场。于是我让他把书
寄过来,今天送到了,装了满满一车,总共706册。
四年前我向曼罗买了1000册,那笔钱到现在还没付清
呢。……另外290余册里面,有75册是赠书,其他的
都已卖掉。现在我拥有一座藏书近900册的图书馆啦
,而且其中有700多册是我自己写的哦。
虽然在笔记里故作幽默,但梭罗为了将这本书付
印,不惜背上多达290美元的债务(当时普通工人的日
薪只有1美元),整整四年过去,却只卖掉可怜的219
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正是因为《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
的反响如此之糟糕,同时完稿的《瓦尔登湖))迟迟不
能与读者见面。不过梭罗似乎很少有怀才不遇的负面
情绪,他乐此不疲、精益求精地对《瓦尔登湖》进行
修改和完善,七年间七易其稿,直到1854年8月9日才
由波士顿的提克诺和费尔德兹联合公司出版。
半个月后,也就是8月24日,爱默生写信给他和
梭罗共同的朋友乔治·帕特里奇·布拉德福德(当时
正在伦敦访问),谈到刚刚面世的《瓦尔登湖》:
举凡吾国人氏,均应以《瓦尔登湖》为喜。是湖
虽小,迩来声名大振。未知阁下已得阅否?其行文欣
快,流光溢彩,殊堪玩味,兼且诸妙成备,部分文字
已臻极高境界。吾辈皆视亨利为美利坚群狮之王。但
观其人近日于康科德镇行走之貌,虽似淡定,然顾盼
自雄之情,溢于言表矣。
时年五十二岁的爱默生早已是享誉大西洋两岸的
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在美国和英国出版有许多影
响深远的作品,比如《自然》(Nature-)、《爱默生
诗集》(Poems)和《群英列传》(Representative
Men)等;在欧洲,他深得萨缪尔·泰勒·柯勒律冶、
威廉·华兹华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托马斯-
卡莱尔等文化巨人的赞赏,在美国,他备受纳撒尼尔
·霍桑、沃尔特·惠特曼、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
、赫尔曼-梅尔维尔等作家同行的敬仰。身为当之无
愧的文坛领袖,他为什么会在看了《瓦尔登湖》之后
,便谦逊地恭维已经追随他十二年之久的梭罗是“美
利坚群狮之王”呢?这要从他们所处的历史进程和社
会环境说起。
当时美国正处于重要的成长期,社会上出现了若
干种新的趋势和现象,首先是其疆域的不断扩张。当
乔治·华盛顿在1789年4月30日宣誓就任总统的时候
,美国总共只有11个州;但在随后数十年里,通过巧
取豪夺,其领土面积以极为惊人的速度膨胀:先是在
1803年以每英亩不足三分钱的代价从法国购得总面积
达214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领地,后来又在1846
年向墨西哥宣战,攫取了原本属于后者的加利福尼亚
、新墨西哥和得克萨斯地区,总面积有310万平方公
里。等到1850年9月加利福尼亚共和国加入美利坚联
合国时,美国已经拥有了31个州,其实际控制的领土
和现在美国全境差不多,是立国之初的数十倍。
然而更重要的是该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对大英帝国
的疏离。众所周知,十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在1776年
7月4日宣布独立,组成全新的美利坚合众国;乔治三
世治下的大英帝国不甘失去这片广袤的领地,双方苦
战七年,直到1783年的《巴黎条约》生效之后才握手
言和。但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在政治上固然获
得了可以和大英帝国等量齐观的地位,在文化和身份
认同上,却依然和这个原来的宗主国有着剪不断、理
还乱的依附关系,国内也一直存在强大的亲英势力,
尤其是在新英格兰地区。
这种现象最直接的表征是,当1812年美国总统詹
姆斯·麦迪逊试图向英国宣战时,众议院竟然闭门激
辩了整整四天,才以79票赞成、49票反对的表决结果
勉强予以通过;参议院的表决结果则是19票赞成、13
票反对,也是堪堪过线而巳。当时代表亲英势力的联
邦党在美国国会共有39个席位,他们没有一个人投赞
成票。
从双方的伤亡人数和所获直接利益来看,这场持
续32个月的战争既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英国和美
国于1814年圣诞前夕在比利时签署了《根特条约》,
英属加拿大和美国维持战前的边界,谁也没有多占哪
怕一寸的河山。然而美国在几次战役中取得的胜利,
尤其奇迹般的新奥尔良大捷,极大地激发了美国人的
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促成了他们在心理上的独立,
乃至许多历史学家将这场战争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
”。
从l 815年开始,普通美国人亲英的情绪大大减
弱,政治上的亲英势力自此一蹶不振,联邦党在随后
的总统大选中屡战屡败,接连输给民主共和党,最终
于1829年永久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反观那些在1812
年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则先后有三位代表民
主共和党成为总统或副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在1828
年和1832年两次当选总统,理查德·门特-约翰逊在
1836年当选副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则在1840年
当选总统。
威廉·亨利·哈里森在1841年3月4日入主白宫,
但履新甫及满月,这位68岁的总统便因肺炎与世长辞
。哈里森是美国最后一位出生于独立革命以前的总统
,他的去世极具象征意义,标志着大英帝国殖民统治
的最后一批遗民终于烟消云散。自彼时起,绝大多数
美国公民都是在1776年之后诞生的,和生于殖民地时
期的父辈不同,大英帝国从来不曾是他们身份认同的
构成要素。
与这种日益增强的国民意识相辅相成的,是逐渐
成熟的美国文学。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固然产生了诸如
《穷理查年历》(Poor Richard'sAimariack)、《本
杰明·富兰克林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Be叫
aminFranklin)和(《常识》(Common Sense)等对后
世影响深远的图书,但总体而言是乏善可陈的。独立
后出生的第一代作家在1810年左右开始登堂入室,其
中的佼佼者有华盛顿·欧文、威廉·卡伦·布莱恩特
和詹姆斯·费尼摩尔·库珀等;这些人的作品尽管很
畅销,本质上却和英国文学并无二致:比如说布莱恩
特的诗歌明显师法英国的亚历山大·蒲柏,库珀的(
《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the Mohicans,
1826年出版)中描写的虽然是发生在北美的故事,但
谁也看不出它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小说有何区别,至于
欧文的《旅行家的故事》(Tales ofa Traveller,
1824年出版),则从创作到出版都是在欧洲完成的。
甚至就连埃德加·爱伦-坡这种称得上独具一格的作
家,其作品的哥特风格也特别鲜明。
1837年8月31日,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发表
了著名的演讲“美国学者”,他批判了当时美国知识
界惟欧洲是从的倾向,大声疾呼:
我们要用自己的双腿去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双
手去劳动;我们要说出自己的思想。
这次演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乃至同时代的著名
诗人和作家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将其称为“美国
知识界的独立宣言”。其实我倒认为,与其说爱默生
发起了美国文学的独立运动,毋宁说他敏锐地捕捉到
这种文化趋势,并及时地将之表达出来;但无论如何
,自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国文学开始和英国文学分
道扬镳,走上一条迥然相异的道路。
这种文化的独立运动在南北战争前夕结出了第一
批丰硕的果实。《瓦尔登湖》出版之前,美国文学已
经迎来它的爆发期,短短数年间涌现了好几部足以跻
身世界文学殿堂的经典名著:1850年是纳撒尼尔·霍
桑的《红字》,1851年是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
记》,1852年则是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
霍桑的《红字》发出了反抗清教徒道德的个人主
义先声;梅尔维尔的《白鲸记》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
和复杂的主题,成为英语文学前所未见的新颖之作;
至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则可能是有史
以来对时局产生最大影响的小说,它对当时美国南部
奴隶制的控诉直接促成了南北战争,解放了千千万万
黑人奴隶。尽管有这些珠玉在前,拉尔夫·沃尔多·
爱默生和他的朋友们——包括霍桑、梅尔维尔、威廉
·埃勒里·钱宁、阿摩司·勃朗森’阿尔克特等彪炳
美国文学史的重要人物——依旧将最高的赞美献给了
梭罗,这主要是因为1854年出版的《瓦尔登湖》具备
了数种前所未有的特征,呈现出独特的美国风格。
《瓦尔登湖》首先是作者湖畔独居的记录,描绘
了梭罗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这部著作
区别于先前文学作品的第一个特征,是其对自然巨细
靡遗的描摹和引申。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
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
生花妙笔之下,并且他的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
着博物学家的精确,例如第4章“声音”中的这段文
字;
这个夏日的午后,我在窗边静坐,苍鹰翱翔于我
的耕地上空;野鸽子三三两两地从我的视界疾飞而过
,或者在我屋后的白松枝上蹦上跳下,尽情地啼唱;
鱼鹰插进波平如镜的瓦尔登湖,叼起鱼儿复返长空;
水貂鬼鬼祟祟地走出我门前的沼泽,在岸边抓住了青
蛙;飞来飞去的刺歌雀压弯了莎草;过去半个小时来
,我一直听见火车咔嗒、咔嗒在响,时而渐渐消歇,
时而越来越响,很像榛鸡扑打翅膀发出的声音,将旅
客从波士顿运载到这地区来。(第080页)
这个长句不足两百字,但竟然出现了八种动物和
两种植物;梭罗具体地指明了苍鹰、野鸽子、鱼鹰、
剌歌雀和榛鸡,而不是笼统地用“飞鸟”来替换;换
成某个对自然不敏感的作家,“白松枝”和“莎草”
完全有可能被“树枝”和“水草”取代。比如在18so
年出版的《大卫·科波菲尔》第3章中,查尔斯。狄
更斯就是这样写的:
这真是太巧啦!我立刻解释说,我也没有见过自
己的父亲,虽然只有母亲和我相依为命,但我们的日
子向来再快乐不过,今后还会继续快乐地活下去;我
还说父亲的坟就在我们家附近的墓园里,被树荫笼罩
着,曾有许多个愉快的早晨,我在树枝下方漫步,聆
听飞鸟的啼唱。
这倒不是说狄更斯或者其他作家缺乏相应的动植
物知识,而主要是因为在《瓦尔登湖》问世以前,自
然往往只是充当故事的背景,很少直接成为叙述的对
象。少有的例外是早期博物学家的著作,比如查尔斯
·达尔文的《贝格尔号远航纪闻》(Narrative ofthe
Surveying Voyages ofHis
Majesty'sStu'psAdventure and Beagle)、威廉·
华兹华斯的《英国湖泊指南》(Guide tothe Lakes)
或者让一皮埃尔·哈勃的《蚂蚁博物志》
(TheNaturalHistory ofAnts)。本身是博物学家的
梭罗对这些作品当然知之甚稔,但他同时也是超验主
义运动的中坚力量,对他而言,自然并不只是客观的
研究对象而已。
这里所说的超验主义运动与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
’康德的超验论无关,而是一种19世纪30年代在美国
新英格兰地区兴起的哲学运动,其主要人物有爱默生
、梭罗、玛格丽特·富勒、阿摩司·勃朗森·阿尔克
特等人。超验主义的基本理论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假
设:1.词语是自然现象的表征;2.特定的自然现象
是特定的灵性现象的表征;3启然本身是灵性的表征
。也就是说,梭罗对自然的探寻,其目的并非为了获
取客观的知识,而在于回归自身的灵性。
《瓦尔
登湖》中众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段落都非常明显地反映
了这种思想,此处就不予以展开了。
《瓦尔登湖》提及的动物和植物多达上千种,读
起来却并不像普通博物志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
;就以前面引用的那段文字为例,它给读者一种特别
安宁祥和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梭罗成
功地将博物学家的精确和文学巨匠的灵巧融为一体:
苍鹰、野鸽子、鱼鹰、水貂和剌歌雀的活动反衬了作
者的静止,火车的咔嗒、咔嗒声烘托出周围的清寂,
火车与榛鸡标志着城市和荒野的两极,旅客和作者则
构成了匆忙与闲适的对比。这仅仅是从书中随便摘出
来的一个句子,梭罗高超的写作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令人意外的是,《瓦尔登湖》虽然是梭罗在郊野
独居时写就的,但并不局限于作者的日常生活,也对
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批判。
1783年的Ⅸ巴黎合约》生效以后,由于不再受到
大英帝国的约束,美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地得到发展,
向内进口大量的茶叶、丝绸、布匹、瓷器和马尼拉麻
等舶来品,向外输出冰块、木材和咸鱼等土特产;尤
其是在新英格兰地区,从事外贸生意蔚然成风。以马
萨诸塞外『的萨勒姆港为例,原本只是个小渔村,但
得益于一口通商体系下和清朝的贸易往来,到1790年
已经发展成美国第六大城市。
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其他方面的社会进步,铁路和
电磁电报先后应运而生。该国最早的铁路是莫霍克和
哈德逊铁路,在1831年开始运营;就在梭罗搬到瓦尔
登湖生活之前的一年,铁路通到他的家乡康科德镇;
等到1850年,全美国的铁路总长已经达到9021英里。
萨缪尔·摩尔斯发明的电磁电报系统也在19世纪40年
代得到推广。
梭罗不反感这些新生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
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
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
的东西。他在第1章“生计”和第2章“居所和生活的
目标”中不无嘲讽地说:
谈论重大的话题,我们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速
度。我们渴望在大西洋底下铺设隧道,让旧世界和新
世界的距离缩短几个星期;但第一道传过来敲打美国
人耳朵的新闻也许是阿德莱德公主罹患了百日咳。(
第036页)
……如今的生活太过匆促。人们认为这国家有必
要兴办商业,出口冰块,借助电线交谈,以及乘坐时
速三十英里的交通工具,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但至于
我们应该活得像狒狒,还是像人类,大家反倒不确定
了。(第064页)
实际上,梭罗到瓦尔登湖隐居这一行动本身就是
最有力的抗议,第18章“结语”中有段文字很好地总
结了他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态度:
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
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
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
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
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第229页)
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批判,
给《瓦尔登湖))染上了浓厚的美国色彩,堪称它的第
二个特征。但这本书最鲜明的美国风格,却在于它体
现出来的个人主义思想。
在英文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个
词汇迟至19世纪30年代方始出现,最初是个贬义词,
含义与利己主义差不多,都是指自私、贪婪等人性的
阴暗面。但后来它的内涵慢慢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一
种相对于社会主义或者集体主义的概念;时至今日,
它已经变成美国文化或者说国民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简单来说,政治哲学或者社
会哲学上的个人主义主张平等和自由是人人皆有的自
然权利,个人的价值至高无上,超越了传统、宗教和
政治。这些个人主义的要素都能够在《瓦尔登湖》中
找到根源,尽管我们在书里找不到“个人主义”这个
词汇。
梭罗撰写《瓦尔登湖》的时候,正是南北战争的
前夕,南方诸州的种植园主蓄养了大量的黑人奴隶。
讽刺的是,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中却赫然写
着:“造物主公平地创造了每个人,并赋予大家某些
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以及追
求幸福的权利。”作为个人主义的先驱和坚定的废奴
主义者,梭罗在书中多次表达了他对黑奴制的厌恶;
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曾帮助流亡的黑人奴隶逃到加拿
大去。从《瓦尔登湖》来看,梭罗是真正拥护人人生
而平等的观念的,无论是对南方的黑人奴隶,还是对
逃荒到美国的爱尔兰人,他都充满了同情和欣赏: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虽然是那么卑贱与无知
,却可能是生具异禀的天才,他们总是有独到的见解
,从未不懂装懂;尽管他们的外表很可能是肮脏邋遢
的,他们的思想却像瓦尔登湖般深不可测。(第106页
)
他的朋友中既有爱默生这样学识渊博、家财万贯
的著名学者,也有阿列克·塞雷恩那样不通文墨、一
贫如洗的伐木工人。
如果说革除奴隶制在当时新英格兰知识界已经成
为共识,废奴主义者的身份尚不足以表明梭罗的特立
独行,那么他对新教的蔑视则完全可以证实他的不从
流俗。加尔文教派奉为最重要权威来源的《圣经》,
在梭罗看来不过是一本“老书”。他也鄙夷一切统治
者,在第1章“生计”里写道:
说到金字塔,它们根本不值得惊奇,更值得惊奇
的是,竟然有那么多人自甘下贱,卖命为某个异想天
开的白痴修坟;那白痴要是跳进尼罗河淹死,然后用
自己的尸体去喂狗,反而会显得更加睿智和勇猛。(
第040页)
第8章“镇区”中还记载了他在1846年7月因为拒
绝纳税而身陷囹圄的事件。梭罗在康科德镇监狱只待
了一个夜晚便得到释放,三年后,也就是l849年,他
据此撰写了著名的文章“论公民的不服从”,提出政
府若是不正义,公民可以不服从的观点。
梭罗甚至也反抗传统,他在《瓦尔登湖))的开篇
公然宣称:
没有哪种思考或做事的方式,无论它是多么的古
老,值得我们盲目地去跟从。今天每个人宣称或默认
为万世不移的真理,到明天也许就会被证明是谬误,
只是黑色的烟雾,而非有些人曾经以为的雨云,将会
普降甘霖滋润他们的田地。有些事从前的人说你不能
去做,结果你尝试之后发现你是可以去做的。(第007
页)
他这种反宗教、反政府和反传统的激进个人主义
是否值得推崇或许有待商榷,但毫无疑问是《瓦尔登
湖》最为鲜明的特征,能够将它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品
区分开来。所以在纳撒尼尔·霍桑担任美国驻利物浦
领事期间,某个英国友人要他介绍几本“美国的好书
”,霍桑随即写信给他和梭罗共同的出版商威廉·提
克诺,信中写道:“你知道的,这些书不能仅仅是好
书而巳,它们必须是原创性的,具有鲜明的美国特征
,是普通英国人不曾见过的。”霍桑列出的书目共有
五种,其中两种就是梭罗的《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
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
遗憾的是,正如梭罗研究专家詹姆斯·莱登·尚
利指出的,《瓦尔登湖》出版后受到的好评并没有促
进它的销量。得益于出版商的宣传,该书上市后前五
个星期销掉689册,这算是不错的成绩,但随后一年
只售出65册,剩下两百多册直到1859年才卖光,而且
在作者生前并没有加印。梭罗本人对此倒似乎不是很
在意,依旧凭借自身灵巧的双手从事各种兼职,空闲
时继续研究大自然和印第安人历史,其间还在他父亲
亡故后接手了家里的铅笔厂。18面年12月,梭罗在瓦
尔登森林考察时不慎受寒,患上了肺炎,不得不中断
写一部印第安人历史著作的计划。他的肺炎慢慢变成
曾经夺走其哥哥约翰和大姐伊伦生命的肺结核;最终
在1862年5月6日,梭罗在康科德镇的家里因为这种当
时无药可治的绝症与世长辞。
《瓦尔登湖》的滞销,很大程度上跟其文本的艰
涩和思想的激进有关。这本书特别难以读懂的原因有
三个,首先是梭罗大量地引用古代希腊、罗马、印度
和中国的典籍,缺乏足够古典学知识的读者几乎是无
法领略的;其次是书中出现了许多动物和植物,如果
没有一定的博物学基础,读者将不可能了解那些动植
物的习性和形状,从而不可能完整地联想起梭罗描绘
的画面;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作者很多假设和推断
都是建立在超验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倘若事先没有看
过爱默生等其他人的作品,读者必定经常会有摸不着
头脑的感觉。梭罗本人对《瓦尔登湖))的艰深心知肚
明,甚至是有意为之,他在第18章“结语”中写道:
有些英国人和美国人很荒唐,竟然要求你必须说
他们能理解的话。可惜无论是人还是毒菌,其成长都
不是他们能理解的。好像那是很重要的事情,除了他
们没有别的人会来理解你。好像大自然只支持一种理
解能力,养活了四足动物就养不活禽鸟,养活了会爬
的东西就养不活会飞的东西,而牛能听得懂的“嘘”
和“呼”则是最优美的英语。好像只有愚蠢是最安全
的。我惟恐自己的措辞行文不够逾规越矩,无法超越
日常经验的狭窄边界,不足以传达我所坚信的真相。
(第225页)
总而言之,这本书要求读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在1860年,全美国只有24l所大学,能够顺畅地读
完《瓦尔登湖》的人应该说是很少的。别说当时的普
通读者,就连20世纪首屈一指的梭罗研究专家沃尔特
·哈丁,在给这部作品做注解的时候,也多次承认他
无法理解相关的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些有能力理
解《瓦尔登湖》的人,则不见得都赞同作者激进的个
人主义思想;例如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指责梭
罗行为怪诞、思想偏激的评论家并不在少数。
但是到了19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
展和社会状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瓦尔
登湖》的价值所在,而梭罗原本显得非常激进的个人
主义思想,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甚至效仿。鉴于梭罗
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学术界对其作品的兴趣与日俱增
,在1906年,由提克诺.费尔德兹公司改组而成的哈
夫顿。米弗林公司推出了二十卷本的《梭罗作品集》
。自此以后,梭罗慢慢走进了美国文学史,《瓦尔登
湖》开始被视为经典。
进入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梭罗和《瓦尔登湖》
导语
它崇尚简朴生活,它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它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你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精彩页
生计
在撰写随后的篇章,或者说大部分篇章时,我独自生活在森林里,方圆一英里荒无人烟,房子是我自己盖的,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日常生活所需也都靠双手的劳动来解决。我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如今我重又当起文明生活的过客。
我原本不想跟读者讲述太多和我个人有关的事情,可是镇上的人特别关注我的生活方式,有些人觉得那是荒唐和不可行的,但我并不这么想,综合种种情况来看,我认为那是非常自然而可行的。有人问我吃什么,是否感到寂寞,是否害怕,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有人很好奇地想了解我捐了多少收入去做善事,那些拖家带口的人则想知道我抚养了多少个贫苦的儿童。所以我要恳请对我个人毫无兴趣的读者原谅,我会在本书中部分地回答这些问题。在大多数图书里,“我”,或者说第一人称,是遭到忽略的;但在这本书中,它会得到保留;这种自我意识是本书的主要特征。我们常常忘记正在说话的终究是第一人称。我也不想过多地谈论自己,可惜其他人我又不是很了解。所以非常遗憾,我只能受制于这个主题,因为我的见识实在是很浅陋。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作家迟早应该朴实真诚地记录他自己的生活,而非只是描述他听来的别人的人生;这种记录仿佛是他从遥远的地方写给亲友看的;因为在我看来,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远方才能够真诚地活着。我这本书也许更加适合贫穷的学生阅读。至于其他读者,他们将会接受对自身适用的篇章。我相信没有人会硬要撑破尺寸偏小的外套,因为它对合身的人来说可能是有用的。
我想要说的话跟中国人和三明治群岛的岛民没有太大的关系,而跟阅读这些文字的你,跟住在新英格兰地区的你有很大的关系;我要谈论的是你的处境,你在这个世界上、在这座城镇里的境况和遭遇,以及这种境遇的本质,它何以会如此糟糕,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我走访了康科德的许多地方;在所到之处,无论是商店、办公楼还是田地,我发现这里的居民都好像正在赎罪似的,做着各种费心劳力的苦役。我曾经听说婆罗门教徒’会坐在四个火堆中间,抬头仰望着太阳;或者把自己吊起来,头下脚上,经受烈焰的炙烤;或者扭头凝视天空,“直到他们再也恢复不了自然的姿势,而且由于脖子是扭曲的,只有液体能够流进他们的胃”;或者终生戴着锁链,生活在某棵树木之下;或者像毛毛虫那样,用他们的身体去丈量广袤的国土;或者单足站立在木柱之上。——但即使这些有意为之的苦行,也不比我日常所见的场景更为令人难以置信和震惊。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大苦役和我的邻居所从事的苦役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因为它们只有十二件,毕竟有结束的时候;但我从不曾看见这些人杀死或捕获任何怪兽,或者完成过任何劳役。他们没有伊奥劳斯‘这样的朋友来用火红的铁块去烙海德拉’的脖子,每当砍掉一个头,会有两个新的头生出来。
我看见许多年轻的同乡继承了农场、房屋、谷仓、牲畜和各种农具,这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幸的,因为这些东西得来容易,要摆脱却很难。他们倒不如出生在旷野中,吮吸着狼奶长大,那样反而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如此辛劳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谁让他们变成土地的奴隶呢?既然人总有一死,他们为什么要承受那么多苦难呢?他们为什么要从刚出生就开始自掘坟墓呢?他们不得不过着凡人的生活,推着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切,竭尽全力地向前迈进。我曾见过太多可怜的不朽灵魂。,背负着几乎将他们压扁的重担,弯着腰在生活的道路上匍匐前行,吃力地推动身前那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大谷仓,永远洗不干净的奥革阿斯牛栏’,以及上百英亩的土地,还要犁地、锄草、放牧和造林!没有祖产的人固然不必对付这些多余的负累,但也只好卖命地开荒种田,这样才能养活自己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
但人们劳动的出发点是错误的。人们的身体很快会被埋进土里变成肥料。他们甘愿受通常所谓的命运摆布,变得非常贪婪,正如某本老书”上说的,积攒着会被虫蛀和锈蚀、会被窃贼偷走的财宝”。这是愚人的生活,这个道理他们就算平时茫然不觉,在临终时肯定也将会恍然大悟。据说杜卡利翁和皮拉”当初造人的方式是将石块从头顶抛到身后:
Inde genus dmum sumus,experiensque laborum,
Et documenta damus qua simus orgine nati.
雷利曾经很漂亮地把这两句诗翻译出来:
自此冷酷的人类就忍受着痛苦和烦恼,
以此证明我们的身体是石头变出来的。
他们对那个错误的神谕实在是太盲从了,就那样把石块从头顶扔到身后,也不去看石块到底落在什么地方。
绝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仅仅由于无知和失误,在生活中疲于应付各种自找的烦恼和多余的劳役,乃至没有余力去采摘那些更美好的人生果实。他们的手指太过劳累,变得非常笨拙,而且抖个不停,所以无法去采摘。实际上,人们每天都在奔波劳碌,根本没有闲暇享受真正完整的生活;他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他的劳力在市场上卖不起价钱。他没有时间做别的,只能做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瓦尔登湖(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译者:李继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82134
开本 32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11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28
CIP核字 2013118453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32
出版地 天津
215
152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8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