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智媒时代的隐私悖论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全书主题明确,聚焦隐私悖论问题,而论述过程逻辑合理,层次清晰:第一章对隐私与隐私悖论的概念进行梳理,第二、三、四、五章分别从隐私的边界、集体窥视的隐私文化、社会治理中的监控、个人数据的商业利用四个维度对智媒时代的隐私悖论问题进行阐述。全书选择隐私悖论问题为研究主题,在阐述中关注隐私悖论背后的社会现象与大众心理,体现了作者较为宽阔的学术视野。 作者简介 王飔濛,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媒介法规与伦理、新媒体传播。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项。曾在《现代传播》《社会科学辑刊》《新闻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转载。 目录 第一章 隐私与隐私悖论 第一节 隐私及其概念界定 一、隐私权的起源 二、隐私与隐私权的概念界定 三、智媒背景下的隐私问题 第二节 隐私悖论的概念界定和组成部分 一、隐私悖论的概念 二、隐私悖论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智媒时代的隐私关注和隐私行为 一、智媒时代的隐私关注 二、智媒时代的隐私披露 第二章 间隔与消融:隐私边界的消融增加了隐私风险 第一节 隐私的边界 一、“圈子”——传统隐私的划分边界 二、强关系与弱关系——维系动态的隐私边界 三、圈子加剧隐私泄露的风险 第二节 隐私作为一种媒介 一、用户的选择性凝聚 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机制 第三节 利益权衡:隐私态度与行为动机 一、态度的形成:隐私顾虑的限制 二、行为的选择:隐私披露的社会价值 第三章 掩藏与袒露:集体窥视培育隐私文化 第一节 隐私的暗喻——新的道德观 一、羞耻心与隐私 二、掩藏——隐私之于个人的意义 三、袒露——隐私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赤裸相见的人——窥私的矛盾心理 一、数字化生存时代——场景 二、压抑与反抗的心理博弈 三、认同与排斥的内心纠结 四、逃离与重构的目标追求 第三节 集体窥视绑架了现代生活 一、大众传媒掀起了自我披露的热潮 二、被麻醉的现代人 第四章 监控与遮蔽:社会治理与隐私保护 第一节 监控——作为基础设施 一、监控的起源:观看与权力 二、“陌生人社会”中的监视 第二节 公共场所的监控 一、有形的公共视频监控 二、无形的大数据监控 三、公共场所的隐私权 第三节 监控的合理性与有序使用 一、大规模监控的合理性 二、完善对监控的管理 第五章 让渡与控制:个人数据的商业化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中的问题 一、个人数据的过度收集 二、用户画像与隐私威胁 三、大数据杀熟现象 第二节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知情同意原则 二、数据安全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智媒时代的隐私悖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飔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38899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22-10-01 |
首版时间 | 2022-10-01 |
印刷时间 | 2022-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16 |
CIP核字 | 2022144558 |
中图分类号 | D912.7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6 |
宽 | 164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