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清华走出的科学家/名家视界书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那么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内容推荐

本丛书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在科学、教育、文化三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本书介绍的是文学家,他们的研究似乎离生活很远,却引领着全民族、全人类的进步。

目录

顾毓琇

熊庆来

梁思成

叶企孙

王淦昌

华罗庚

邓稼先

杨振宁

侯德榜

钱 宁

高士其

钱学森

章名涛

马国馨

戴芳澜

周光召

高崇熙

王遵明

张光斗

钱三强

试读章节

熊庆来,字迪之,1893年10月20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十一日)生于云南省米勒县悉宰村,我国当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祖父名凤祥,父名国栋。熊氏祖辈曾以经营蔗糖为业,渐渐购置了一些土地,成为村里的富裕之户。至国栋一代,开始“从公务”——曾历任教育和水利方面的基层小吏。

廑念祖国危亡——踏上科学救国路

熊庆来幼时聪明仁厚,深得长辈的赏识。方启蒙,父亲就请两位受过新式教育的朋友兼做他的家庭教师。1907年,14岁的熊庆来被带到昆明求学,先考入云南方言学堂(后改成“云南高等学堂预科”)。1909年毕业后升入该校本科。191 年又考入英法文专修科专攻法文。在昆明求学期间,他既学得了新知识,又受到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肆无忌惮,一次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他的幼小心灵埋下了发愤图强、振兴国家的志向。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腐败的君主政府,消息传到昆明,熊庆来立即剪掉辫子,以示对革命的向往。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没有使中国人民真正摆脱痛苦的命运。在昆明,熊庆来仍然经常看到外国人高居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现象。他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1913年,蔡松坡出任云南省总督,念省中人才缺乏,决定选拔一批学生赴欧美等国留学。熊庆来前往应试,在几百名考生中,名列第三中选。这年6月,他远涉重洋来到欧洲,进入比利时的包芒学院(Institute Paumant)预科。因云南矿业资源丰厚,他原打算在这里做些准备,来年报考一个著名大学专攻采矿专业。不料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8月,德军进入中立的比利时,18天后,比利时国土全部沦陷。熊庆来跟着难民逃离了比利时,途经荷兰、英国辗转到了法国。在颠沛流离中,他不幸染上了肺病,不得不放弃学采矿的夙愿,进入巴黎圣路易中学(Lycee Saint Louis)数学专修科,改习数理。

在巴黎,局势相对安定些。熊庆来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他牢记故乡师友对他的殷切期望:“廑念祖国危亡,云南尤殆,要励志向学,勿浪掷分寸光阴,务以造就有用之学回来报效祖国。”他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刻苦攻读。那期间,云南省政府规定每月应汇给他“龙圆”100圆,但国内局势动乱不已,汇款经常中断,他不得不节衣缩食。巴黎繁华的社会,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勤学意志。他在一封家信里写道:“酒店、戏院、舞厅,男不喜人;光阴易逝,努力读书为要……”从1916年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格洛诺布尔(Grenoble)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Montpellier)大学、马赛大学等校。1916年获格洛诺布尔大学高等数学证书,1919年起分别获得各该大学的高等分析、力学及天文学证书,并获得理科硕士(Licencees Sciencs)称号,1920年获得马赛大学的高等普通物理学证书。创业维艰——东大五年

1921年,熊庆来学成回国。为了回报乡梓,他先在云南工业学校和路政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员半年。然后应南京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聘请,一到该校创办算学系。这年秋到校,立即被委任为该校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还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后来回忆说,他被聘来东南大学,曾有三个出乎意外:第一,他意外地接到了东南大学的聘书;第二,他原以为来东南大学至多也不过先做一位讲师,但却意外地被任为教授;第三,对于他这样一个刚刚毕业回国的青年人(当时只有28岁)来说,如果说做一位普通教授还不是完全没有先例的话,那么做一位正规大学的系主任,则怕是绝无仅有的了。所以当时有人慨叹说:“这件事反映了被聘者的果敢和勇气;当然,这首先反映了聘任者郭秉文的果敢和勇气。”熊庆来后来表现为我国当代最杰出的“伯乐”,而这时他首先是作为“千里马”而被另一位“伯乐”发现的。  初来东南,缺乏师资(当时东南数学系只有熊庆来一人是教授,孙光远当时还只是助教),没有教材,更没有办学经验。熊庆来到校后,既须立刻开出多门课程,又要多方擘画建系工作。熊庆来认为,这正好是他施展才能的良机。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创业工作。白天,他和学生们一起“滚”在教室里;晚上的时间,就充分用来编写讲义。那期间他正在患严重的痔疮,不能坐着工作,只好伏在床上艰苦地写作,接连完成了《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论》、《解析函数》、《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动学》、《力学》、《偏微分方程》等等。他不知疲倦地教学,不知疲倦地编写,从1921年到1926年5年间,一共编写了十几种讲义,其中有的后来被选为大学丛书,成为国内大学理工科的正式教材。

熊庆来被誉为教育界的“伯乐”,最突出的例子当然是在清华期间“慧眼识罗庚”的事。其实他善识千里马的“慧眼”,在东南时期就突出表现出来了。严济慈、胡坤升、唐培经等,都是他这时期的高足。尤其是严济慈,他在东南读书期间,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但经济困难。熊庆来就多方给以特殊培植:首先是在学业上给吃“小灶”,留给他一系列的数学难题让他独立“攻关”,每攻克一关,熊庆来就满意地批一“善”字。严当时经济上十分困难,熊庆来就不断地给予资助。1923年严毕业时,成绩突出,宜于出国深造,但经济力量达不到。熊庆来和几位先生一起商量,共同出资帮助他出国,他首先带头捐出自己工资的一半。

P14-16

序言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

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

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当一种文明以高贵的姿态来表达;当一种财富以精神为载体来呈现,我们对此除了怀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外,还有一种对那些精神和文明创造者的崇高敬仰。正是从这样的基本动机出发,在秉承学术成就和道德垂范的双重标准下,我们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在科学、教育、文化三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细心整理中,一个人文的脉络日渐清晰,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名家却那么惊人地相似: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胸怀天下而波澜不惊。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研究似乎离生活很远,却引领着全民族、全人类的进步。长期以来的研究与探索,早已让他们习惯了从容和淡定的生活。然而,在自我领域纵横驰骋的卓越成就,早已不顾他们个人的低调,将其彻底暴露。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和精神近乎立体化,那么生动,那么具象——有着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当然还有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的“格物致知”的理念。望其项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站起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讲述名家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还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蜀地的盘山路九曲十折,就像历尽艰难的人文事业一样;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稳一定程度上消磨着一些年轻人探询的热情。对于记忆或许我们本不该太过苛求,但对于这些文化的名家,或许我们需要重提那句俗语:遗忘是可耻的!面对他们,面对历史,或许有责任做这样的自我叩问:时代给予我们如此多元的选择,生活赋予了我们以富足,我们给予了社会怎样的回馈,我们对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又做了怎样的发挥?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还不确定,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清华走出的科学家/名家视界书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晓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36585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