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清华走出的教育家/名家视界书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那么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内容推荐

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走进北大清华,走近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手不释卷的阅读中把握人生。从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品悟、奋斗和超越。

本书不仅是讲述从清华走出的教育家的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还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目录

潘光旦

陈岱孙

吴有训

吴宓

李继侗

陈桢

吴韫珍

郑之蕃

杨廷宝

周诒春

萨本栋

梅贻琦

蒋南翔

冯友兰

夏翔

陶葆楷

钟士模

黄自

试读章节

通识少年

潘光旦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是校园内最有才华的通识少年之一。特别是升到高等科以后,学习面更广博,除自然科学方面的数、理、化、生物及社会科学方面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人文方面的国文、英文、历史等公共课外,还选读一些诸如英文方面的《文学概论》、《莎士比亚集》、《英文小说集》;数学方面的《数学概论》、《高级数学》、《微积分》、《画法几何及器械画》;自然科学方面的《生物学》、《植物学》、《农学》、《农产学及牛乳学》、《化学一》、《化学二》、《物理学一》、《物理学二》、《测量》、《工场实习》;社会科学方面的《经济学》、《簿记及会计学》、《货币及银行学》、《商业组织》、《中国外交史》、《美国史》、《1815年后之世界史》、《政治学及远东政治》、《社会学及社会问题》、《现代文化》;哲学方面的《论理学》、《中国哲学史》、《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方面的《第三年法文》、《第三年德文》、《科学德文》等等。而他所修的诸门课程,几乎门门优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校期间,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当中,都有不少人对“中文”课不重视。他后来回忆时说:“老师对中国固有文化成了失败主义者,而学生则成为取消主义者,两种人合作,就形成了课堂上的怪异场面。”所谓怪异场面,无非是逃课、打瞌睡,以至耍笑老师。潘光旦对此种现象甚为不满,一方面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加以批评,另一方面以身作则,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外还到图书馆广为涉猎。而且利用每年两个月的暑假和一个月的寒假有计划地集中阅读。他说:“我的计划是每个暑假学一种经书或史书,也曾搞过一整暑假的《说文))o这样,除了生病而外,搞过七八个暑假,对国学和旧文献算是获得了一些知识,打下了底子。”

在美国留学期间,那里广泛实行“通才教育”,这正好符合潘光旦的要求。于是他如鱼得水,广为习求。他说:“譬如我吧,在美国学的是动物学,特别是遗传学,可是心理学、文学、哲学我都念,甚至Pipecourse(烟斗课,上课时师生叼着烟斗闲聊)也念。”又说:“美国大学有这么一个办法,就是如果你上半年功课好,下半年就可以多缺课,最多可以五个星期不上课,任你去干什么,不扣分。自己去钻图书馆,逛书库。我就用了这一条。”

潘光旦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爱好运动,一次运动当中不慎伤了腿,结核菌侵入伤处,造成悲剧,不得不把右腿锯掉,因而延误了毕业期。有一次,他问当时的代理校长、教育部官员严鹤龄:“我只有一条腿能不能出洋?”严回答说:“怕不合适吧!美国人会认为,中国人两条腿的不够多,一条腿的也送来了!”潘光旦听了很是沮丧,但不服气。但美籍图画女教师star却站出来为他说话,她说:“潘光旦不能出洋还有谁能出洋?”

潘光旦到了美国,先在达茂大学插班读三年级(当时清华毕业生到美国后一般是插入二年级,能插入三年级已是很不错的了)。在达茂读了一学期之后,教务长给他写了封信说:“对不起,你应该读四年级。”他于是转入了四年级。

前已述及,他在此期间广涉博览,无所不学。逐渐,他又对《优生学》发生了兴趣。每年暑假,中国留学生中经济宽裕者大都外出旅游,经济不宽裕者则要外出打工挣点儿钱以贴补学杂费。而潘光旦则利用这个时间进行《优生学》的学习与研究。1923年夏,他利用到美后第一个暑假到纽约长岛冷泉的《优生学》纪录馆参加优生工作人员训练班;第二和第三个暑假,他又接连两次在这个记录馆参加《人类学》和《优生学》的研究工作;1925年,还同时在卡纳奇研究院参加《内分泌学》的暑期训练班;1926年夏,在马萨诸塞州林洞镇的海滨生物研究所学习《单细胞生物学》。  师儒风范

1934年,潘光旦回到母校,受到全校上下以至京华学界的热烈欢迎。在校内,校刊报道说:“潘先生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长、社会学教授、上海《华年》周刊及《中国评论周报》编辑,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著作甚多,如《中国之家庭问题》、《自然选择与中华民族性》、《人文生物学史》等。”又说:“新开科目,大致可开:一、社会思想史;二、家庭问题;三、《优生学》,俱由潘光旦先生担任。”在校外,北平妇女协会、女青年会等妇女团体多次请他讲演。师范大学组织的妇女问题研究会开成立大会时,特意请他到会讲话。由于他讲演时多次讲到有关优生的问题,曾引起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听众的不理解或非难。有一次,他从青年会讲演回来。一位学生戏问他:“潘先生,今天挨骂了没有?”他笑了笑说:“今天很好,没有挨骂。其实,骂尽管她们骂,说我还是得说。只要我说的有道理,终归她们会信服的。”这位同学后来提起此事时感叹地说:“这句话实在是学者名言!”

潘光旦到校初期,先开出《优生学》《家庭问题》《西洋社会思想史》等课,后又先后开出《人才论》、《家庭演化》、《儒家之社会思想》等课。在教学方面,他十分不满于“近代以来师道的扫地”。他说:“老师不以师表自居,成了和百工没有什么区别的一种职业,在对学生的一般生活照顾方面,连手工作坊师傅对徒弟都不如。”因而他十分强调以身作则的人格教育。在教学法方面,他一贯反对“灌输”式,主张“自发自动自求自得”的启发式。

P2-4

序言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

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

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当一种文明以高贵的姿态来表达;当一种财富以精神为载体来呈现,我们对此除了怀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外,还有一种对那些精神和文明创造者的崇高敬仰。正是从这样的基本动机出发,在秉承学术成就和道德垂范的双重标准下,我们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在科学、教育、文化三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细心整理中,一个人文的脉络日渐清晰,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名家却那么惊人地相似: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胸怀天下而波澜不惊。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研究似乎离生活很远,却引领着全民族、全人类的进步。长期以来的研究与探索,早已让他们习惯了从容和淡定的生活。然而,在自我领域纵横驰骋的卓越成就,早已不顾他们个人的低调,将其彻底暴露。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和精神近乎立体化,那么生动,那么具象——有着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当然还有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的“格物致知”的理念。望其项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站起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讲述名家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还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蜀地的盘山路九曲十折,就像历尽艰难的人文事业一样;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稳一定程度上消磨着一些年轻人探询的热情。对于记忆或许我们本不该太过苛求,但对于这些文化的名家,或许我们需要重提那句俗语:遗忘是可耻的!面对他们,面对历史,或许有责任做这样的自我叩问:时代给予我们如此多元的选择,生活赋予了我们以富足,我们给予了社会怎样的回馈,我们对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又做了怎样的发挥?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还不确定,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清华走出的教育家/名家视界书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晓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36615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