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燕子东南飞/字码头读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孙惠芬的焦虑是时间性的,每一个瞬间都如同一片沼泽,她似乎在沉沦下去,但这件事的另一种说法是,她又保存了每一个瞬间,让时间占有空间,让它成为一颗饱满的果实。《燕子东南飞》是《字码头读库》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著名作家孙惠芬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

内容推荐

《燕子东南飞》是《字码头读库》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著名作家孙惠芬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作者是忠实的乡土守望者,她的小说渗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集中表现了乡土社会的法度、结构和乡土生活秩序在时代潮流冲击下的嬗变。小说以人物内心的丰富变化而吸引人,语言文字很好的表现了书中人物的丰富、复杂的内心,写出了他们一辈子都不会表达出来的内容。该书让生活在这片沉默的土地和沉默的人敞开了心扉。

目录

狗皮袖筒

女人林芬与女人小米

台阶

天河洗浴

五月八日的一条红腰带

蟹子的滋味

燕子东南飞

一树槐香

赢吻

在观念或者概念之外

——谈孙惠芬近年的几个中短篇小说

试读章节

二妹子小馆,正好坐落在这一带的三岔路口,它的左侧,是一条贯穿南北,南至歇马镇,北至岫岩城的官道,它的身前,是从官道上岔过来,又向歇马山庄伸过去的乡道,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家住在二妹子小馆北边的什么地方,不管你的家住在歇马山庄管辖的哪一个村子,只要你从外面回来,这二妹子小馆身边的路,都是你的必经之路。

吉宽揭开二妹子小馆棉被门帘时,差一点和二妹子撞了个满怀。因为下着大雪,从后半晌就一直没有客人,二妹子瞅窗外的眼神都有些花了,到发现门外有人来,已经来不及提前替客人撩开门帘了。

“大叔快快请进,冻死嘞。”

背着一搁行李的吉宽从外面进来,仿佛一只刚从雪窟窿里钻出来的狗熊,头顶的帽子上,肩膀上,行李上,裤脚上和鞋面上,哪儿哪儿都是雪。二妹子认出是吉宽,一下子不好意思起来,改嘴道: “呃,是吉宽大哥,怎么赶上大雪天回来?”

吉宽没有吱声。他上二妹子小馆,除了点菜,从不说一句废话。

“响英,快,还不赶紧给吉宽哥扫雪?”

二妹子小馆过去只有二妹子,现在又多了个叫响英的女孩,吉宽有些发愣。这女孩看上去比二妹子小十几岁都有了,二妹子却逼人家跟她一样叫吉宽大哥。吉宽站在那里,任凭响英拿一把笤帚在他的身上扫来扫去。可是那雪在他身上待得太久了,小馆里又一下午没客,没有想象那种热啦啦的蒸汽,一些雪仿佛附在他身上的鬼魂似的,怎么扫都扫不掉。

实际上,二妹子小馆,向来都不是为回乡的民工们准备的,这些民工,一年一年在外边,终于手里攥了一点钱回家过年,奔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决不肯把钱扔给她的,也是绝不舍得把时间消磨在她的小馆里的,她等待的,都是那些永远在路上的大卡车司机。当然吉宽不同,吉宽没有老婆孩子,没有爹妈,是条光棍儿,有个弟弟也在外面打工。所以一年当中,只要从外面回来,总要进来撮上一顿儿。

十几分钟以后,小馆里渐渐有了温度,二妹子在炉膛里加了柴,用炉钩钩了炉底,炉膛里的火不一会儿就噼噼啪啪烧起来,使吉宽身上的雪,裤脚和鞋子上的雪,以及行李上的雪,悄没声地化了,化成水,洇湿了小馆里坑洼不平的地面。当吉宽身上的雪洇湿了地面,他的脸、鼻子,还有耳朵,一瞬间如同充了血一般,热气腾腾红起来。

说它们热气腾腾,是因为它们不但红,还噬噬啦啦地往外冒着气。这寒冷的冬天,最怕冷的,往往是脸、鼻子和耳朵,可是它们就像那些贪嘴又没有主意的孩子,只需少少给一点吃的,一下子就改变了立场。不像手和脚,看上去抗冷又抗冻,可一旦冷透了冻透了,很难缓过来。在这寒冷的冬日的黄昏,吉宽进到小馆,很长一段时间,手和脚都没有知觉,与他的脸、鼻子、耳朵。仿佛不是一个身体上的物件。

小馆里来了吉宽,屋子里顿时陷人忙碌。这忙碌,不是因为有了噬咙啦啦爆油锅的声音,不是油锅后面还跟了切菜的声音,而是二妹子小馆里干活的,不只二妹子,还多了一个服务员。在吉宽眼里,有两个人在为他一个人跑前跑后,就有了一派忙碌的景象了。

因为吉宽是这一带走进小馆为数不多的民工,二妹子对他格外大方,不只花生米和面条的量大,还要格外赏一盘凉拌白菜,一杯啤酒喝完,二妹子还要免费送上一杯自酿的黄酒。吉宽是本乡人,一看就觉得亲。因为觉得亲,又知道吉宽是光棍,每一次,他一个人坐那儿喝酒,她都想为他擦擦身上的烂泥,都想把他开胶的鞋要下来缝一缝,可是身前身后围他转老半天,就是不敢。因为两年前她这么做过,他当时衣襟开了线,她纫了针要给他缝,结果,他火了,一高跳起来,吼叫道: “少给俺来这一套,你把俺当什么人啦!”说话那口气,好像二妹子想跟他怎么样,显得很可笑。

P2-4

序言

留住阅读和写作的心

滕贞甫

网络时代,很多人似乎慢慢丢掉了阅读的习惯,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消费性的写作也成为了当下的文学主流。

大连是个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着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学作家。他们中间有恪守文学表现时代传统的50后、60后作家,也有表现人物成长和个人生活、侧面展现历史的近70后作家。“字码头”读库推出十二位作家的经典文学作品集,包括作家自选的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这些作品关注和表现的题材十分丰富,涵盖了历史、现实、农村、工厂、部队、知识阶层、都市时尚生活、现代女性和新人类。写作方面各具特点,有简捷明快、以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者,也有的以对人、事、物细腻的描绘和铺陈见长。如,孙惠芬对北方乡村农民及民工人物内心的丰富变化的细腻描绘,马晓丽对部队生活的深刻体验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广、丰富的描述。陈昌平的小说让小人物走进历史,他书写普通人不同历史时期的卑微心理和悲凉人生,在貌似松弛的叙述中透出内在的凌厉无比的锋芒。

该读库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既有故事情节,又能把这一故事讲述得娓娓动人,叙述得有技巧。津子围的小说宁静、平和、自由、开放,没有过多的笔墨渲染心理分析,而是在委婉地讲述着一个个故事,那些现代性的感受和先锋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深深地隐匿于个性的皮肉之下。

“字码头”读库中的散文和随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邓刚、素素、宁明,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着“文革”、知青、改革、文化、历史、社会、人生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力图通过他们的作品回应着历史、现实提出的问题,引领和解答着人们的思考。宁明的飞行散文有着重要的拓展与探索意义,不仅填补了国内散文创作领域书写飞行题材的空白,还为零距离状写蓝天体验提供了文本借鉴。

“字码头”读库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致,从中我们找回了历史与记忆,找回了哲学的思考,她承载着当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展示着中国文坛梦的趋向与特征。她不仅是对文学资源的一种深度挖掘和发现,同时对当下中国文化的空间、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推动,具有双向的拓展和深化作用。网络时代,我们更加相信,品质上佳的作品还会让人不自禁地想多读些书,让人静下心来投入写作,因为系统的阅读、精致的写作,最终只能让知识体系完整而不是碎片化。

最后寄语读者、作家:请留住你们阅读和写作的心。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连市文联主席)

后记

闲来翻看旧杂志,看到沈从文先生七十年前所写的一篇序言,讲他在大学里教小说创作的事情,学生们希望从这位著名作家手中讨一点创作的灵丹妙药,可沈先生的劝告却是: “我要他们先忘掉书本,忘掉所谓目前红极一时的作家,忘掉个人出名,忘掉文章传世,忘掉天才同灵感,忘掉文学史提出的名著,以及一切名著一切书本所留下的观念或概念……能够把这些妨碍他们对于‘创作’工作认识的东西一律忘掉,再来学习应当学习的一切,用各种官能向自然中捕捉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向社会中注意各种人事。脱去一切陈腐的拘束,学会把一支笔运用自然,在执笔时且如何训练一个人的耳朵、鼻子、眼睛,在现实里以至于在回忆同想象里驰骋,把各样官能同时并用,来产生一个‘作品’。我以为能够这样,这作品即或如何拙劣,在意识上当可希望是健康的,在风格上当可希望是新鲜的,在态度上也当可希望是严肃的。”沈先生认为这样的创作,哪怕遭遇多次失败,但终究“能够写出很完美很伟大的作品”(《(幽僻的陈庄)题记》,1935年3月出版《水星》第l卷第6期)。我认为这段话用来说明当下被各种概念、观念包裹得越来越紧密以致颓靡无力的小说,以及孙惠芬那种在泥土中蓬勃生长的创作都是恰如其分的。自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以后,孙惠芬非常自觉地将目光集中在“歇马山庄”,讲述了一系列的山庄故事,引起了文坛格外关注。其实二十多年来,孙惠芬的笔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她一直在书写“天高地远”的土地上的“四季”和“燃烧的云霞”,一直在写“平常人家”的“小窗絮雨”,一直在“城乡之间”“来来去去”(以上均为她以往的小说篇名)。她的创作也随着阅历、生活乃至社会思潮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最初是一个少女对身处的世界和生活中的每一点变化的惊喜,接下来是站在乡村对城市的眺望和渴望,以及城乡间的文化和心理冲突,到最近几年是城乡的共融和对乡村的记忆和怀想。不论怎样,与乡村的血肉联系,以及由此带入作品的这种对乡村的青翠欲滴的感觉却隐含在孙惠芬每一篇作品里,从生老病死的大事,到一句话和一个眼神,孙惠芬与她笔下的那片土地始终是血脉相通的,她永远也做不到超然,始终都不能无动于衷。

二十几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是转瞬即逝的一刻,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足以消磨掉生命中的许多记忆.孙惠芬居然还能历久弥新地保持这样鲜活的感觉和临界的状态,不能不令人惊讶,这些感觉和那些记忆如同一潭深不见底的活水时时滋养孙惠芬的创作,并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因为如此,孙惠芬的创作还有很多值得期许的地方。中国当代文坛不乏从乡村走出来的作家,但仔细想一想,写作到今天对乡村生活还保持着这种直感的作家还有多少?相反,沈从文先生要大家“忘掉”的一切却都被一件件捡了回来,并裹上了有思想有文化有学问的糖纸,于是在他们的笔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都被某种文化和“微言大义”所夸张、修改。而对于生活的感觉,或者是沈从文先生所说的捕捉自然的“官能”也早已麻木和退化了。我知道有学问的先生们对“感觉”之类的早已嗤之以鼻,他们更强调“智性”,还会教导(误导?)大家写作靠的是想象力,能够不依赖于生活正是想象力丰富的证明,于是我看到的那些小说中的上品不过是文字编码般的智力游戏,而下品则如同走进一个尘土呛得人喘不过气的老屋子,将老祖母的物件再翻弄一遍又一遍。我跟想象力、知识之类的无冤无仇,但我更在意它们的本源在哪里。当然,这两年关于乡村的叙述中还加入了作家的“立场”,那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关怀。我从未怀疑过这一立场的崇高性,但社会学家已音、颜色和气味,而不是单一的色调,如果是这样,相信她的创作还会攀上更高的台阶。

我们常说东北是一块文化传统不是很厚实的土地,比如楚地的作家讲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屈原,三秦至少可以追溯到汉唐。但我觉得每一块土地有每一块土地的文化形态,那些地方可能纸面的文化传统更浓厚,但辽阔的东北黑土地也会有另外一种文化形态,比如生活本身的文化含量,在概念和观念之外,孙惠芬捕捉的是生活本身,它同样有文化含量。这让我想起了杰出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过的一篇题为《风物恩情》的仅有五百多字的短文:“嗳!东北的九月,海水乍蓝,天乍高。高粱红了,新熟的稻草,鸭绒似的在场院上铺着。萝1、、地瓜、倭瓜、葫芦瓜满地滚。麻雀吱吱喳喳地飞,吃饱了还不够,还用精致的小腿将米粒弹落;牛羊欢快地叫着,白桦在风中摇摆。菜园里:白菜长得像热带的龙舌兰,碧绿肥硕,连叶子上的绿虫子也比别处长得肥壮。栀子、山里红、红果、神仙子像量米似的成石成斗地用车拉。花篮梨、红霄梨、凤尾梨、冻秋梨、香水梨各色各样的梨,摆满了通街。——出奇的丰饶,不近人情的富足……”“我们的东北,神仙也住得的东北,四季的风景像刀切样的整齐: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落叶,冬天把种子埋在雪里……”每一次读到它们,我都压制不住自己的激动,我说不清楚“文学”究竞是什么,但像这样用情感拥抱出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的文字却每每都令我感动,我觉得它抛开了一切外在的花里胡哨而直抵文学的核心、心灵的深处。由此,我更坚信丰富的感觉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给一篇作品带来的力量,并对当代人对于情感力量的避讳而大为不解。余华也曾质疑过:“现在还有一种很荒谬的观点,好像真实地倾诉自己情感的作品,让人听了流泪的作品,反而是浅薄的,艺术为什么不应该使人流泪?难道艺术中不应该有情感的力量?当然情感有很多表达的方式,使人身心为之感动的、使人流下伤感或者喜悦的眼泪的方式在我看来是最有力量的。我们要的是情感的深度,而不是空洞的理念的深刻。”(《重读柴可夫斯基》)是的,至少你不能说服我将那些“深刻”得连最基本的文学感觉和审美感觉都缺乏的作品看作好小说。所以,孙惠芬们也不要妄自菲薄,如果我们生活在一片传统不厚的土地上,那么我们可以去唤醒传统.也可以为后人确立传统。

书评(媒体评论)

孙惠芬是忠实的乡土守望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她以专注的目光,在乡土生活中建立了丰盈的艺术世界。近年来,她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表现了乡土社会的法度、结构和乡土生活秩序在时代潮流冲击下的嬗变,精细分析了这种变化对人的心灵的微妙影响。

——冯牧文学奖评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燕子东南飞/字码头读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惠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507623
开本 32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419888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195
13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