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玛曲作为一个全民信教的藏族集居区,民俗文化中宗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仰习俗。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也与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反映在格萨尔文化中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信仰大自然和各种占卜最为突出。在藏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认为只要有山的地方,就有山神主宰着一方的平安,而玛曲却拥有与格萨尔史诗相关的九座神山中的七座。当地牧民祭祀神山,敬仰神灵,是人们感情的一种神圣的寄托,是人们感情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格萨尔文化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文化现象。关于大自然信仰,在较早的《格萨尔王传》抄本中就有董氏世袭第一代以天为父,以地为母而生的记载,整个《格萨尔王传》里面,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水有水神,山有山神,民族有氏族神,部落有部落神,人有生命之神,格萨尔更是凝聚着诸神精灵的英雄。这种对天地、动物、灵魂、祖先的自然崇拜,仍然流传在玛域的宗教习俗里,它们相互伴随,从古至今,结下了难解之缘,在《格萨尔王传》的演变和传承中留下了明显的历史轨迹。绵延在玛曲县境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是《格萨尔王传》流传最广的地方,史诗中格萨尔王所属的岭国中心地带就在这里。根据《郎氏宗谱》记载,阿弥贤曲哲告是位密宗成就师,曾云游各地降服妖魔,格萨尔王特邀他抵达岭国,诸位英雄豪杰向他敬献礼品,并聆听教法,阿尼玛卿山神与他屡结法缘,山神及广大伴神立誓守教。据《格萨尔王传》记载:格萨尔称王后,就举行了异常大型的煨桑祭神活动,自此以后的战争中几乎每位王臣英雄出征或归来,岭国的百姓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煨桑祭祀神灵,企求神灵加以佑助和加持,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俗,一直保留到现在,如玛曲民俗文化中的“插箭节”就为一例。在万物有灵的宗教思想影响下,流人灵魂观念的自然山水,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山水了。它既是神山神湖,又是灵魂寄存处。人们给山水实体寓于了人性化的成分,使之成为岭国的父神和母神而走向了神灵的殿堂。这虽然是一种宗教意向上的神学观念,但却暗含了藏民族对人性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的相互的唯物观。
自古以来,玛曲人民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成为人们交通、生产以至战争中的重要/]2具和帮手。在古代玛曲草原流传的骑赛类项目中,赛马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是民族体育活动的主题倍受牧民群众喜爱。英雄的格萨尔也是在玛域文化土地上一举赛马称王,接受了万民的敬仰。在玛曲,一年一度的“格萨尔赛马大会”便成了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能说话的就能唱歌,能走路的就能跳舞”的美称。玛曲民间更是有“每个人的口中都有一部格萨尔”的说法。长期的说唱演变,产生了玛曲藏族民歌弹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称之为“格萨尔弹唱”。悠久的历史为弹唱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众多曲调。从总体角度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说唱,一类是即兴说唱。而后者又包括诗赞类说唱和乐曲类说唱。
格萨尔的说唱主要以专门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以说唱形式广泛流传,世代传承下来的,它反映了战乱频繁的年代,黎民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反抗侵略,保卫家乡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以格萨尔为首的岭国英雄们渴望统一,追求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格萨尔弹唱是玛曲人民在长期的格萨尔传唱过程中演变和创造的民俗文化奇葩。
在玛曲群众中广为流行的是乐曲类说唱。这种说唱在日常生活中,均有优美和丰富的说词,说词有的富有生活情趣,有的富有深远的哲理,有的富有赞美及教育意义。乐曲类说唱的乐器一般用牛角琴和八弦琴,自弹自唱,唱词一般为演唱者即兴编填,格式主要为三段三句式或三段四句式。表演的形式主要有独唱、男女对唱、合唱等。 玛曲的格萨尔文化正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沃土之上,更加异彩纷呈,形象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从而成为格萨尔的发祥地。P14-15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展示甘肃省各市、州、县、区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文化、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物华,弘扬甘肃的人文精神,赞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经济腾飞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以顺利实施。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对、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既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的智慧心血。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马成洋副部长、管钰年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袁爱华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玛曲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本书是由玛曲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全体人员参加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玛曲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并在各有关单位的帮助下,经过近一年的辛勤耕耘才完成了这部《玛曲史话》。本书主要参考了《玛曲县志》、《走进玛曲》、《安多政教史》、《甘南党史资政》等书籍,并参考了《甘南日报》上的相关内容。所采用的图片大多为各单位提供的相关照片,并采用了大型画册《玛曲印象》、《走进玛曲》中的部分照片,索南东珠、李向东也提供了珍藏的照片。中共玛曲县委书记徐强和县人民政府县长张志红为本书作序,并为出版发行创造条件。在此,我们谨向这些关心、支持《玛曲史话》编辑出版工作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及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玛曲史话》电县域综述、往事如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民俗风情、佛教文化、民间艺术、辉煌成就九大篇目组成。集纳了玛曲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因此,这部《玛曲史话》是编撰工作者殚精竭虑的结晶。这本小册子作为外地人了解玛曲的窗口,应能起到认识玛曲、宣传玛曲、建设玛曲、发展玛曲的促进作用。
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玛曲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藏传佛教净土,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为了让世人了解玛曲,走进玛曲,也为了能让玛曲走出甘肃,面向全国,2009年,玛曲县启动了《玛曲史话》的编写工作,旨在向世人展示本县神秘多姿的人文历史和碧水蓝天掩映的草原。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浩浩荡荡东下,从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流入玛曲县木西合乡,从南、东、北三面环绕县境而过,复入青海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玛曲县境内形成了一个433公里的“九曲黄河第一弯”,玛曲县就处于这第一弯的怀抱中。玛曲,藏语为“孔雀河”,即黄河之意,因河水清翠如孔雀羽毛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命名的县份。
玛曲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三省甘南、黄南、果洛、阿坝四个民族自治州的中心地带,东北与甘肃省碌曲县、四川省若尔盖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阿坝县相邻,西北与青海省久治县、甘德县、玛沁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相连,距省城兰州453公里。距成都580公里,距九寨沟380公里,距州府合作180公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甘、青、川三省结合部畜产品交易、商贸流通集散地的旱码头,已成为该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窗口。全县总面积10190.80平方公里,海拔在3000米—4800米之间,属昆仑山系的阿尼玛卿雪山(积石山),从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西秦岭山系之西倾山从北向南绵延进入县境北部,形成了玛曲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地形复杂多样,草原、高山、河谷相间其中,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天光云水,本真自然,高原风景,空旷奇异。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侯,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全年平均气温1.2℃,是夏季天然的避暑胜地。
玛曲人杰地灵,在整个藏区素有“卓格岭地”之称,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中主人公格萨尔与岭国崛起的地方。中国格萨尔研究协会多次到玛曲考察,并在玛曲县设立了格萨尔研究基地。第十一世班禅大师为玛曲题写了“天下黄河第一弯格萨尔发祥地兴旺发达”的匾牌。这里的人民敦厚而善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以华尔贡为代表的民歌弹唱艺术人才辈出,被称为藏族弹唱之乡。格萨尔弹唱更具特色,述说着传说中英雄的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玛曲拥有1400多万亩连片集中、舒展平坦、草质优良、耐牧性强的天然草原,被称为“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县。玛曲县是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是“远古披毛犀牛”的故乡,也是河曲马的中心产地和欧拉羊、阿万仓牦牛和“河曲藏獒”的唯一故里。藏族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驯养并培育出了这些地方优良畜种,自汉代以来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著称。黄河首由牛羊肉畅销国内外,享誉海内外。
玛曲物华天宝,矿藏富集。也许是受到了上苍的垂青,在亿万年漫长的地质运动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金、铁、铜、汞、锡、钼、钨等金属矿和泥炭、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上苍仿佛知道虔诚的藏族儿女特别喜爱金银制品似的,为玛曲草原赐予了丰富而高品位的金矿资源。在一个名叫格尔珂的地方,一个静谧的草原夏夜,一群金鸡终于忍不住泄漏了天机,于是一座大型的露天开采金矿厂在玛曲诞生了。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玛曲县格尔珂黄金矿业责任公司通过企业改制改组,向现代企业发展模式迈进,相继成立了年处理矿石40万吨,日处理矿石1150吨的全泥氰化炭浆工艺流程选矿厂以及日处理栽金炭2000公斤的解析电解冶炼厂。玛曲县黄金年产量位列全国第四,甘肃省第一。
玛曲的山山水水有着辽阔而高远、宁静而生动的别样韵味。在这里,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和谐与自然的亮丽。阿尼玛卿雪山、西倾山的奇峻让人神往;九曲黄河第一弯的碧水蓝天、草原牛羊让人梦魂梦绕;曲合湖、当庆湖的白云清波,被誉为地球之肾的乔科曼日玛湿地风光,被誉为“花和乌的海洋”的希美朵合塘;有“中国高原明珠”之称的卓格尼玛草原、欧拉草原、阿万仓草原、采日玛草原让人迷醉;宗格尔盆地的石佛洞、宗格尔石林和木西合的“七仙女峰”以及13座藏传佛教古刹的神秘面纱让人心弦拨动;还有瑰丽多彩的格萨尔文化、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赞叹。玛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多么得让人流连而忘返!
玛曲是一块流光溢彩的草原,也是一块百河争流、千水汇聚的宝地。由于这里的草原植被良好,雨水充沛,地表水十分丰富,形成了黄河第一弯最大的一块草原湿地——乔科曼日玛。乔科曼日玛湿地是中国四大湿地之一的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水利专家实地勘查,在黄河玛曲段可投资兴建三座大型水电站,首曲电站的前期可研工作已基本结束,正在极积争取项目,另两座的可研工作已列入县上的议事日程。2008年底,110千伏的大电进县入乡到牧村,条条银线送光明,加速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玛曲史话》是玛曲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又一丰硕成果,它将会激发玛曲人民继续发扬“不畏艰难,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力争一流”的玛曲精神。以史为鉴,扬长避短,奋发图强,把玛曲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玛曲拥有中国最美的湿地。黄河在境内环流里程达433公里,形成了“黄河自东向西倒流”和“天下黄河第一弯”的壮美景观。玛曲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境内草原广袤,河流纵横,拥有1000多万亩连片集中、草质优良、耐牧性强的天然优质草场,号称“亚洲第一”。盛产浑身是宝的“高原之舟”阿万仓牦牛、“东方神骑”河曲马、“藏羊之王”欧拉羊和四大名犬之一的、“河曲藏獒”。
玛曲是一块流光溢彩的草原,也是一块百河争流、千水汇聚的宝地。由于这里的草原植被良好,雨水充沛,地表水十分丰富,形成了黄河第一弯最大的一块草原湿地——乔科曼日玛。乔科曼日玛湿地是中国四大湿地之一的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水利专家实地勘查,在黄河玛曲段可投资兴建三座大型水电站,首曲电站的前期可研工作已基本结束,正在极积争取项目,另两座的可研工作已列入县上的议事日程。2008年底,110千伏的大电进县入乡到牧村,条条银线送光明,加速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玛曲史话》是玛曲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又一丰硕成果,它将会激发玛曲人民继续发扬“不畏艰难,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力争一流”的玛曲精神。以史为鉴,扬长避短,奋发图强,把玛曲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