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重订增补本)/葛兆光讲义系列
内容
商品特色

内容推荐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的重订增补本。本书凡十三讲,涉及汉字、婚礼丧仪、家族和社会、儒佛道、阴阳五行、民间信仰、传统的世界观等。本次重订,对内容进行了大量增补修订,增添相当数量的配图,还在每讲后面增加了阅读文献和参考论著,以供读者延伸阅读。本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地图,带领读者感受一个早已随着时间远去的“古代中国文化世界”,同时也为读者在记忆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作者简介

葛兆光,1950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195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目录

“葛兆光讲义系列”说明1

开场白:面对难题:对中国文化的界定、涵盖与评1

一、界定中国文化之难4

二、涵盖中国文化之难7

三、评中国文化之难9

四、讨论古代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与方法11

五、“文明”与“文化”之分,以及中国文化的现代命运13

【参考论著】16

讲汉字型塑了“中国”?17

引子:为什么是笔谈?19

一、从图画到文字:从甲骨文时代说起21

二、说“文”解“字”:何谓“六书”?何谓“部首”?25

三、通过汉字: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与表达29

四、书同文:“中国”的形成34

五、书法与诗文:汉字的文学艺术38

六、汉字文化圈?“中国化”与“去中国化”40

七、普通话与简化字:两难的选择43

【参考论著】47

【阅读文献】47

第二讲红白喜事:在婚礼丧仪中理解古代中国49

引子:想象古代,如何想象?51

一、从高延(Groot)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52

二、未知死焉知生:“葬礼是给活人看的”55

三、复杂的称谓:汉族中国人的族分别58

四、内外有别:同姓与不同姓60

五、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61

六、大观园里小社会:从林、薛、史、王与贾宝玉的关系说起64

七、长幼有序:孝和悌66

八、家庭、家族与家族共同体:同心圆的逐级放大68

九、丧礼与丧服:衣冠绝不仅是衣冠69

十、五服制:认同、等差与区别的标志71

十一、近代中国的葬礼:俗世的改变75

十二、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荫及子孙77

十三、说“同”:家族与地方在传统汉族中国的意义80

十四、从传统到现代:衰微中的传统家族、伦理与仪式82

【参考论著】83

【阅读文献】84

第三讲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87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89

一、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90

二、国家还是家国?国在家之上91

三、国家与秩序的需要92

四、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95

五、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98

六、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100

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104

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106

九、名分:“必也正名”108

十、“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110

十一、儒家学说的制度化、常识化和风俗化112

十二、儒学的确立与瓦解115

【参考论著】116

【阅读文献】117

第四讲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119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发现121

一、“发现”,什么是“发现”?123

二、进入话题:中外交流的通道124

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路在何方?125

四、楼兰:古道西风128

五、佛教自西来:普遍的看法131

六、真的是这样么?伯希和、梁启与胡适的疑问134

七、另辟蹊径:猜测和可能137

八、西南通道:想起了马帮和史迪威公路138

九、南海通道:《牟子理惑论》的启迪142

十、数路并进:佛教如何传遍亚洲144

十一、结语:条条大路通世界147

【参考论著】149

【阅读文献】150

第五讲佛教征服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佛教?151

引子:从山门逛到藏经阁153

一、印度佛教的传说155

二、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158

三、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161

四、解脱之法:“戒定慧”三学165

五、佛教传入中国168

六、异域的礼物:新思想和新知识170

七、天下更大、时间更长:佛教的宇与宙174

八、沙门不敬王者,可以吗?177

九、佛教启示录180

【参考论著】182

【阅读文献】182

第六讲似佛还似非佛:话说《坛经》与禅宗185

引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87

一、六祖之争的思想史意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191

二、说“空”:空空如也192

三、渐修:神秀代表北方的禅195

四、顿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禅197

五、《坛经》的故事199

六、胡适的发现:《坛经》的著作权出了问题203

七、《坛经》的关键词之一:自净206

八、《坛经》的关键词之二:无念、无相、无住207

九、《坛经》的关键词之三:不立文字210

十、《坛经》的关键词之四:顿悟213

十一、禅宗影响中国:文化、艺术与生活214

【参考论著】220

【阅读文献】220

第七讲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象223

引子: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225

一、佛教经典里的观世音菩萨227

二、有关观世音菩萨来历的传说229

三、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故事232

四、古代中国关于观音菩萨的另类想象235

五、观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触问题239

【参考论著】246

【阅读文献】247

第八讲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249

引子:道家与道教251

一、道可道:那个关心身外事的时代253

二、非常道:道家也不同254

三、不得不说的,和“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257

四、模棱三可:“道”的多重涵义258

五、虚玄的与实在的260

六、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263

七、无待:浑沌凿七窍的故事265

八、蝴蝶、骷髅与乌龟266

九、无心是道:心斋与坐忘268

【参考论著】270

【阅读文献】270

第九讲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上)271

引子:这是“中国的”宗教?275

一、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年道教简史276

二、九转还丹:为永生的炼丹术278

三、凭什么相信外丹能给你永恒?281

四、经历九转方成丹:丹炉与丹药的炮制理283

五、内丹: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产物285

六、气:内丹的根本道理287

七、内丹的基本方法289

八、永生的追求292

【参考论著】294

【阅读文献】294

第十讲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下)297

引子:神灵佑我得平安299

一、多神与一神: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说起300

二、神仙系谱:三清、玉皇与众仙304

三、斋醮仪式:沟通神鬼人310

四、解决世俗困厄的之一:念咒313

五、解决世俗困厄的之二:画符315

六、解决世俗困厄的之三:守庚申318

七、解决世俗困厄的之四:用法器321

八、道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中国的宗教323

【参考论著】325

【阅读文献】325

第十一讲分流与混融:古代汉族中国的民间信仰世界327

引子:实际的和书本上的329

一、上下分流:两个不同的观念世界330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333

三、不分儒、道、佛:混融的信仰世界337

四、信仰什么,祈求什么?339

五、民众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343

六、民众宗教观念的传播346

【参考论著】348

【阅读文献】349

第十二讲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351

引子:从风水说起353

一、风水之源354

二、想象大地:风水的思想背景356

三、儒者与风水359

四、降而为风水先生362

五、阴阳五行,为什么是阴阳五行?364

六、“相其阴阳,观其流泉”366

七、在历史中看才是公平的369

【参考论著】371

【阅读文献】371

第十三讲古代中国的“天下”,现代世界的“万国”373

引子:从《坤舆万国全图》说起375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377

二、九州和五服379

三、天圆地方:空间的想象382

四、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象到张骞的凿空385

五、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387

六、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一个机会389

七、佛教观世界和佛教世界观391

八、小插曲:宋元可能也有两次机会?394

九、关于“世界”的想象与心情397

十、学术研究的基本立场:拿证据来399

十一、《山海舆地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401

十二、从天下到万国403

【参考论著】404

【阅读文献】404

结语文化,什么是汉族中国的文化?407

引子:从“古代”走到“现代”的中国409

一、回首已是百年身:唤回历史记忆410

二、文化与文明:不得不分辨的两个概念413

三、家族伦理与政治秩序:汉族中国文化的若干侧面414

四、等级秩序与宗教信仰:合理的与不合理的416

五、天人之际:汉族中国文化的若干侧面(续)417

六、数字式概念: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二月419

七、东西大不同:这理性不是那理性420

八、汉字如魔方:汉族中国文化的若干侧面(再续)423

九、文化分类: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文化?425

十、重新思考中国文化427

后记429

序言

一 

随着时间流逝,古代渐渐离我们远去,古代的那个中国文化世界,现在想想也只是一些“记忆”,当“过去”
成为“历史”,而“历史”变成“文献”,我们靠着“文献”唤回“历史记忆”,有时候,仿佛雾里看花,这个世界就有些面目不清了。

说一下我的经验吧。几十年以前,我还在北京读小学二年级,背着大人偷偷地看过《万花楼》《三国演义》和《水浒》。那时候,古代中国在我的印象里,“社会”由好汉、英雄和恶人组成,要说“文化”,印象里就是要么豪气干云,要么尔虞我诈。再过十年,在大陆那一场大混乱里面,偶像坍塌,传统崩溃,在政治预谋和集体意识共同制造的想象中,古代仿佛在我心里又变成了一个很残酷和很恐怖的专制社会,被贴上“奴隶”和“
封建”标签的古代中国,没有了《清明上河图》中那种熙熙攘攘的生活图像,只剩下了鲁迅《狂人日记》里面背后写了“吃人”那几页冷冷的文字。再过十年,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文化图像又一次变得朦胧暧昧,一半是唐诗宋词老庄佛禅里那种超脱的飘逸,一半是《大诰》《圣谕》加上文字狱,制造出来那种心灵禁锢。对飘逸的向往是想象的境界,对禁锢的恐惧似乎仍然在心头蔓延。好在那个时候,大陆对于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观念,渐渐地显出心平气和来,“五四”以来形成的让传统为当代还旧债,叫历史替现实背黑锅的方式,也渐渐被反省。  

我总觉得,“五四”时代以及后“五四”时代对古代中国文化的描述,尽管有相当的理由,但多少也有点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它把不断变化的文化传统,描述成为一个永恒固定的传统文化,这使得我们的阅读者以为,我们承继的就是这样一个“
历史”。于是,要么把它当成负担不起的沉重包袱,要么把它当成消受不尽的巨大宝库,正反双方仿佛领了规定题目的大专辩论会队员,永远固执在自己的立场上,没完没了地辩论下去。另一方面,他们为了确立现代的价值而否定古代的意义,于是,在没有很好地做历史研究的时候,就匆匆忙忙地勾勒一个叫作“传统”的假想敌,借了批判这个假想敌来确认“现代”的合理性。可是,如果我们检讨一下这个时代的批判,我们发现他们批判的,可能只是一个“想象的传统”,用现代西方理论术语来说,就是“发明的传统”,而真正大体符合这个传统全部特征的时代,在漫长的两三千年里面,也许只有明代初期到中期那很短的一个时间。

可是,正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随着时间流逝,古代渐渐离我们远去,古代的那个中国文化世界,现在想想也只是一些“记忆”,那么,我们如何在记忆中重新理解古代中国,特别是汉族中国的文化?

我曾经几次用“旅游”来比喻“历史”。旅游当然是一
种空间的移动,从你熟悉的此空间,到你不熟悉的彼空间,寻找陌生、惊异与新奇。按照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的说法,这种空间上的旅行,也可以看作是时间上的旅行,因为当人们从城市到乡村,从现代生活空间移向传统生活空间时,你仿佛回溯了历史。其实,身在现代,而去认识古代中国的历史,也仿佛是参加旅游,如果我们把这种在时间上的回忆当成在空间上的寻找,我们也一样在进入一个陌生、惊异与新奇的,被叫作“过去”或者“传统”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就叫作“古代中国文化”,当然,更应当叫“古代汉族中国文化”。不过,旅游者常常会有一种并不愉快的经验,就是在参加旅行团的时候,常常被一些按照旅行社预先设计好的路线图进行讲解的导游所误,他们总是热情地向不同的旅行者介绍相同的风景名胜,按照规定的路线一一走去。这使得被动接受这个路线图的不同旅行者,得到的都是一样的印象。我想,过去各种古代中国文化论著,就常常是这样的好心导游,他们凸显了一些传统,可能却遮蔽了一些历史。据一个旅游业内的人说,旅游最后常常会发展到“自助旅游”,我在欧洲和日本看到过很多这样的自助旅行者,他们并不按照规定的路径,走大教堂,逛大商场,看大名胜,而是自己带着地图,穿越小径,露宿郊野,走过市集,他们看到的是另一个欧洲,另一个日本。我总是希望,能够为读者绘制另一幅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让阅读者更多地依靠自己阅读、思考和体验,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我也许没有能够做到,但我希望有人能够做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重订增补本)/葛兆光讲义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兆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203593
开本 16开
页数 4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2-09-01
首版时间 2022-09-01
印刷时间 202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676
CIP核字 2021181989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7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56
2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10:07